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1课 北伐战争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 活动课三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 活动课四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 第17课 内战烽火
  •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 最新热门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这也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于从洋务运动开始至民国结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影响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其包含两个子目“状元实业家张謇”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一个子目,介绍了张謇创建大生纱厂一系列企业的背景、概况、结局,使学生通过大生纱厂这一旧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感性了解;第二个子目,介绍了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的民族工业萌芽,至民国结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旧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理性认识。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重点分析各个阶段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一战时期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其外因,这二者构成从1914~1918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但“黄金时代”是非常短暂的,第一,日本和美国的资本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战胜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便马上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样中国刚刚有了发展的民族工业又陷入了停滞状态。荣氏企业的兴衰便是明显的一个例证。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之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二、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放映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资料片,教师生动讲述书前引言,引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历史兴趣。

    2.出示张謇创办企业的资料图片,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

    3.提出问题:

    (1)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

    (2)张謇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简单归纳明确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大生纱厂的结局也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从而引出下一子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4.出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简表(时期、特征、原因),重点分析一战期间的“黄金时代”,提问“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黄金时代’”。

    5.由学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明确一战后,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6.教师提出问题“旧中国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的历史结论。

    7.归纳第二子目的知识结构,教师深入浅出简明的分析旧中国民族工业的阶段特征。

    8.再次提出问题,旧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性历史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总结民族工业产生的影响,明确其出现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后几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9.出示学生走访报告,如天津地区有国货售品所的创设,鸵鸟牌墨水的出现,无锡地区有荣氏企业家族的兴衰,山东地区有张裕葡萄酒的出现。

    本课涉及内容跨度大,且历史资料相对缺乏,多为理性分析,教师在授课时尽量搜集历史资料,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安排课堂思考与讨论,避免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采访,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感性认识,并于课堂上出示报告,展示成果。

    三、学法指导

    1.由张謇纱厂的兴衰至民族工业的发展二目的内在联系分析,使学生掌握由特殊至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

    2.由荣氏家族的兴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使学生掌握由一般至特殊的演绎分析方法。

    3.通过讲述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使学生具备会简单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采访、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交往、表达、成文能力。

    5.通过课堂出示大量信息,由学生总结提炼,培养利用课程资源表达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动脑筋

    1.“为什么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除前述两点原因外,教师还应指出使用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并让学生阅读资料。

    2.“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集中在哪些部门”?

    纺织、面粉企业等,主要是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了解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极不平衡。

    (天津市第三十二中学 韩斌)

      参考资料

      张謇

      张謇(1853—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他认为从政无望,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1899年,经过数年筹办,建成大生纱厂,后相继建成大生二、三、八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与此同时,他把经营实业的部分盈利,投入文化教育实业。他先后在家乡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等十余所学校,尤以专科学校为有名,其中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最好,1920年三校并为南通大学。在南通以外的其他地方,张謇还倡议和资助建立了一些学校。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任江苏咨议局议长。民国初年,先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来先后任袁世凯政府农林、工商、农商部总长。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活动辞职回籍,继续从事实业活动,但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力下,陷于窘境。1926年病逝。

      辛亥革命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

      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革命党人,自然把革命胜利后发展民族工业作为强国之道。孙中山刚一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就提出今后“当以工商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在当选临时大总统前夕,又强调首先要致力于民生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富国裕民之计”。临时政府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保护工商业发展的章程、则例。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一一批准立案。遇有侵夺工商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清查妥为解决。还提倡垦殖事业,垦辟荒地者予以五年不纳税的优待。黄兴还亲自领头组织拓殖协会,规划开发西北资源,孙中山即令财政部在国家预算中拨款30万元予以扶助。这些政策措施,对发展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入超减少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倾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这种障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为减弱。据海关统计,1914至1918年,我国人口货价值均较大战前减少,其中1915年竟比1913年减少20.3%。再加上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到20.5%,故历来入超严重的情况获得很大改善,由每年两亿多两减至年约三千万两,1919年更减至一千六百多万两。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荣宗敬(1873—1938年)、荣德生(1875—1952年)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兄弟二人从十几岁起,就在上海学徒。1896年,随其父与人合资开办钱庄,开始了经营生涯。1902年,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德生任经理,宗敬在上海任批发经理。1907年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12年,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其拥有的纱厂,也达4个。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民国初年工商业的发展

      民国初年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热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短暂的发展。在1895年以后曾出现过的兴办实业的热潮中,1895—1911年,16年间投资总额为1.1亿元。民国成立以后,1912年至1919年,7年时间,投资额已近1.4亿元。从新注册的公司数量看,1903年到1908年,商部注册的为265家。而1912年至1919年,注册的已达到600家。这些数字,足以说明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程度。从行业分析,发展最快的是棉纺织和面粉业,此外,缫丝、卷烟、榨油、火柴、食品加工等轻工业都有很大幅度的发展。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由他们把持的我国重工业也出现了松动,在采煤、冶金、水泥等行业,也都出现了规模比较大的民族企业。由于政府对商业资本放宽了政策,取消了商业资本开办企业的诸多限制,并鼓励商办企业,资本主义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14年,全国商会联合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大会,与会者超过180人,代表22个省的商业资产阶级,他们提出122项议案,俨然是一种议会会议,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已步入成熟。民国成立时的1912年,有商会794所,入会19.66万人。到1915年,商会增至1211所,入会已达23.85万人。

      范旭东

      范旭东 (1883-1945年)中国实业家。本名源让,字明俊,又名锐,湖南湘阴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14年起先后开办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曾任中国化学学会会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学术动态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

      首先,这种发展是暂时的、畸形的,基础不稳。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黄金时代”立即过去,由发展转为萎缩和萧条。其次,发展是不平衡的。轻工业快,重工业慢;小工厂多,大工厂少;工业体系不完整,基础工业很薄弱,地区配置不平衡。再次,在厂矿中,仍然保留着封建因素,封建把头制、封建式的学徒制等剥削形式,就是明显的表现。就整个经济说,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最后,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有较大增长,尤其是日本,到1919年,在中国的经济侵略势力,已经一跃而和久居首位的英国并驾齐驱。英、日、美三国,成了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帝国主义仍然控制着一些主要工业部门。

        图画说明

      大生纱厂

      晚清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棉纺织厂。该厂1895年筹建。起初领官机二万余锭,建厂于江苏南通唐家间,官商合办,称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后来陆续在崇明北沙(今属启东)、海门、南通增设分厂,分属大生第二、第三纺织公司。1934年共有纱锭十七万余枚,布机一千二百余台。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荣氏兄弟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1902年初办茂新面粉公司,资本20万两,到1909年为止只有4个粉磨,经营困难,颇多亏损。辛亥革命和欧战给它带来了生机,1912年又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到1919年荣氏的茂新、福新、申新三家总公司,已拥有12个面粉厂和4个纺织厂,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以上,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第二位,仅次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