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1课 北伐战争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 活动课三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 活动课四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 第17课 内战烽火
  •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 最新热门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使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英国用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近代的通讯工具电报、西方的照相、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业、出版业相继出现,并有了长足发展,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随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在对旧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的同时,也对与封建专制制度相伴随的陈规陋习加以改造,荡涤着封建制度的污泥浊水。正如马克思所说:“革命是一切旧社会孕育着新社会的助产婆。”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均为本课重点内容。

      由于上述三方面变化,中国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故第一小目“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在讲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在中国出现时应讲清此前近代传入的轮船与中国船舶的最大区别是用蒸汽机为动力而中国船是靠人力风力水流等自然力。这就不难理解教材中提到的这些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无不充满了好奇” 了。

      二、教法建议

      1.新课的导入:首先提问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趋势?当学生能答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上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后,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2.鉴于近代的交通属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内容,而近代通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出现,建议将近代通讯调整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

      3.充分运用书上媒体如导言图片引文剧照等培养学生通过上述媒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讲第一小目时,分析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传统手工业,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冲击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5.“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的内容连同近代通讯都是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才发生的。近代通讯,报业,出版业对传播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等新观念起了重要宣传作用,这时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时创办了哪些刊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哪些刊物,出版了哪些书籍。

      6.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的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以50家为一组,统计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信比率,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分析变化的原因。

      7.课后小结:中国铁路由最初仅有几十公里;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全国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有数的几十门电话,虽然现在看来数量很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但这些变化却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后,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以50家为一组,统计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答:小男孩说的对,广告夸张不符合事实,所以是骗人的。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该思考题实际上是在问为什么我国在古代科技发明领先于西方,而到了近代西方的科技发明却领先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原因。小男孩和小女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都不完全。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统治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从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举在鼓励士人在考举人、考进士、考状元,埋头故纸堆,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不注意发明制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其科技发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其科技发明成果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日益丰富着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基础。

      (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  翟贵喜)

      参考资料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火车

      火车是指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牵引若干节车厢在轨道上行驶的交通工具。1781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随后,蒸汽机被运用到许多方面。英国人理查·特列维希克于1802年制成装有高压蒸汽机能在公路上奔跑的蒸汽车,车上可坐五六个人,在伦敦街头跑来跑去,引起人们的惊奇。1804年,他又制造出由一只大飞轮和一只气缸组合而成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是利用蒸汽的力量行驶于轨道上的最早的火车。但它的牵引力小、速度慢、常出故障,所以还不能为人们所接受。1814年7月,英国人乔治·史蒂芬森制成一辆5吨重的蒸汽机车,能拖拉8辆重约三十吨的车厢,在煤矿的轨道上运行。史蒂芬森是一个目光远大的铁路先驱,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是他的设想。他不断探索,造出十多辆相当优良的机车,成功地行驶在斯托克顿至达林顿之间的铁路上。真正实用化的火车诞生了。

      轮船

      1690年,法国的德尼·巴班提出用蒸汽机作动力推动船舶的想法,但当时还没有可供实用的蒸汽机,故设想无法实现。1769年,法国发明家乔弗莱把蒸汽机装上了船。但所装的蒸汽机既简陋又笨重,而且带动的又是一组普通木桨,航速很慢,未能显示出机动船的优越性。1783年乔弗莱又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汽轮船“波罗斯卡菲”号,但是航行30分钟后,船上蒸汽锅炉发生-。1790年美国的约翰·菲奇用蒸汽机带动桨划水,其效率极低,菲奇的发明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1802年,英国人威廉·西明顿采用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制造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明轮船“夏洛蒂·邓达斯”号,在苏格兰的福斯──克莱德运河下水,试航成功。这是一艘30英尺长的木壳船,船中央装上西明顿设计的蒸汽机,推动一个尾部明轮。轮船的出现对拖船业主们是一个打击,他们以汽轮船产生较大的波浪为由,拼命反对。第一艘汽轮船被扼杀在摇篮里。美国的约翰·史蒂芬森于1804年建成具有世界上最早有螺旋桨的轮船。由于推动螺旋桨的蒸汽机转速太低,所以他当时认为推进器还是轮桨较好。1807年,他建造了带轮桨的“菲尼克斯号” 轮船。“菲尼克斯号”从纽约沿海岸驶向费城进行试航,途中遇到风暴。但经过13天的航行还是平安地到达费城,这是世界上轮船首次在海上航行。被人们称为“轮船之父” 的罗伯特·富尔顿是美国机械工程师。1807年7月他设计出排水量为100吨、长45.72米、宽9.14米的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船的动力是由72马力的瓦特蒸汽机带动车轮拨水。8月17日,载有40名乘客的“克莱蒙特号” 从纽约出发,沿着哈德逊河逆水而上,31小时后,驶进240公里以外的奥尔巴尼港,平均时速7.74公里,从此揭开了轮船时代的帷幕。此后它在哈德逊河上定期航行,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奠定了轮船不容摇撼的地位。

      电报

      公元1794年,法国的夏普发明了“臂板信号机”。在高高的柱子上安装两块木板条,用板条的不同夹角、位置,代表不同的字母、词和词组。把这样的高柱树立在山头上,一站一站地把信号传递到远方。现在的旗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元1804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萨瓦尔进行电报试验。他使用的电报接收装置是装有盐水的玻璃管。将许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号的金属线浸在盐水中,有电流通过时,盐水被电解,产生小气泡。根据这些气泡可以辨识是哪些字母,利用这种方式就能够接收到远方传来的信号。

      1837年,英国的惠斯通和库克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原理,研制出磁针式电信机。这种电信机配有字母图表,安装着5组磁针和线圈,还需要5条导线。当不同的线圈有电流流过时,对应的磁针即发生相应的偏转,可以此来表示信号。这种信号机获得了英国专利。

      显然,以上这些电信机结构复杂,可靠性差,很不实用。

      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原本是学绘画的,对电学也有兴趣。他偶然观看过一次电磁实验,当电流流过电磁铁线圈时,电磁铁产生的磁力将旁边放置的弹簧片吸了过来。电流被切断后,磁力就消失了,弹簧片又回复原来的位置。莫尔斯由此联想到,如果使用一个电键,断断续续地接通或切断电流,弹簧片就会时吸时放。他考虑,若以弹簧片被吸的次数来表示信号,就可以制出精确的电信机。莫尔斯从此投身于电报机的研制。1835年,莫尔斯的有线电报机在实验室架设成功。为了解决远距离通信时信号衰减的问题,莫尔斯又发明了继电器。1838年,莫尔斯终于制成了实用型的单线电磁式电报机,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这种电报机是靠电流有规律地中断来实现信号传递的。莫尔斯还发明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就是以长短信号的不同组合代表字母。用发报机的手按键发信号时,控制按键的时间,使电流中断时间的长短与莫尔斯码规定的点和线相对应,每分钟可发10个字。接收机在纸带上打出点和线,由收报员解码译出。

      莫尔斯的伟大发明最初未被人们所重视,他又经过数年的努力,才从美国国会争取到3万美元,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建立了一条实验电报线路,1844年正式开通。世界上第一封电报的内容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照相技术

      一线阳光穿过孔洞射进黑暗的房间,可以在与之相对的墙壁上映出外界的倒像,这种现象叫“针孔成像”。早在2300多年前中国春秋时期的古代学者墨子就已发现了这一现象。这成为今天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基础。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暗箱最早出现在阿拉伯国家,作为当时天文学家观察天象的一种工具。15至16世纪,这种暗箱流传到了欧洲,并被欧洲人不断地改进。他们先后在暗箱上加装了反光镜和用玻璃透镜替代了进光孔,使暗箱中的倒像变成了正像,进光量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当时,画家们用这种暗箱进行写真作画,效果极佳。观察者从暗箱中看到的外部投影,无论是在颜色还是形状上,都与外景完全一致。如果不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将所观察到的影像固定下来,那么,照相术的产生也许会提早数百年。

      1725年,德国的一位解剖学家舒尔茨在阳光充足的实验室中做提取磷的实验时,意外地发现了烧瓶中受光部分的化合物变成紫黑色。这一变化引起了他的兴趣,在继续进行研究后,终于确定,引起这一变化的是银。他的发现,成为后人研究照相技术的基础。

      1802年,英国人韦奇伍德把树叶和画在玻璃板上的图案放在用硝酸银和丹林处理过的纸上进行直接曝光,纸上显现出了影像。但由于无法定影,影像不能保持。

      1826年,德国人尼普森用涂有沥青粉和熏衣草油的金属板置于暗箱内,历程8小时的曝光,获得了一张、也是世界上第一张不褪色的外景照片。但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光线的移动变化使照片上的物体模糊不清。随后,尼普森又进行过许多种试验,最后发现了在金属板上镀银,然后再喷碘的方法。他随即将这一发现告诉了他在法国的同行达盖尔。不久,尼普森去世,达盖尔继续此项研究。他用碘蒸气处理镀银铜板,然后将其置于暗箱内曝光,曝光后再用水银蒸气进行显影和用食盐液定影,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照片清晰稳定,可永久保存。1839年,达盖尔将这种方法公诸于世,并定名为银板照相法。

      与此同时,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发明了使用硝酸银和碘化钾的光力照相法。光力照相法与银板照相法相比,虽然成像不如银板清晰,但感光速度快,用料低廉,而且可以用一张底片洗印出很多张照片,其形式更接近于现代照相术。

      电影技术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正因为这种视觉暂留现象,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电影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最先揭示这一现象的是英国的一位医生帕里斯。他用一张硬纸卡片,正面画上一只鸟,反面画上一只鸟笼。当迅速转动卡片时,两个图像重叠,使人看到鸟就象是关在笼子里一样。

      但是,真正的电影摄影的原理是英国人麦布里奇发明的。1872年,麦布里奇为了证明马在奔跑时四蹄的状态,采用了24台照相机横排在跑道一侧,各台相机的快门上系有一根线,拉在跑道上。在马跑过各台相机的位置时,将线拉断,使相机曝光。从而记录下了马在运动时的形态,也为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

      麦布里奇为了将其拍摄的照片重现出来,还发明了一种连续幻灯机。他首先将照片一张张地洗印在一个可旋转的玻璃盘上,配合一个挖有槽口的圆盘作反向运动使画片隔开,画片轮流在槽中出现,并使用氢氧聚光灯照明,把每组照片依次连续地投射到屏幕上,使人能看到一组组连续动作的图像。

      1882年,法国科学家马雷在麦布里奇的指点下,也开始探讨记录动态的摄影技巧。并于同年试制出了一种利用感光玻璃盘的摄影枪,该摄影枪每分钟可拍12张照片,曝光时间约为1/720秒。5年后,马雷又设计了一种软片摄影枪,他用几米涂有感光剂的纸带,使其通过镜头的聚焦处,摄影枪中的两个抓勾固定住纸带,使画格依次分别曝光。不久,美国伊斯曼发明了赛璐珞胶片取代了纸卷。随后,马雷对他的摄影枪进行了改进,使其可在9毫米宽的胶片上以每秒60幅的频率进行拍摄。1890年,马雷取得了动态摄影机的专利权。1893年,他又研制出了一台塑料片基放映机,也取得了专利权。他的两项发明,成为了现代电影器材的前身。

      与此同时,爱迪生也在考虑电影的发明。早在1885年,美国的古德温发明了赛璐珞胶卷后不久,爱迪生就想到将这种胶卷用于电影。他首先制作了一台摄影机,能用胶卷拍摄一分钟的分解动作画面,其基本原理和现在的摄影机大体相同。1894年,他又发明了一种用于放映画面的活动电影观赏机。该机如一只柜子,上面装有放大镜,里面装有长50英尺左右胶卷的滑轮。投入硬币,启动马达,即可放映半分钟左右,供一人观看。他还在1896年用留声机为他的活动电影观赏机配上了声音和音乐。

      此后,世界各国的几十位发明家都为电影的发明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的成功者却是法国的鲁米尔兄弟。在一大批前辈科学家努力建造的大厦上,这两兄弟填上最后一块砖。1895年2月,鲁米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 申请了专利。他们的电影机是由一个暗箱组成,里面装有35毫米凿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旋转机构,并装有一个摄影镜头和放映镜头。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依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1895年12月28日,这俩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虽然,此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但影片的摄影机和放映机已经齐备,现代的电影设备终于完成。

      电话

      随着电报的成功,许多发明家转而致力于寻找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声波转换成沿导线传播的电流并可以在导线的另一端重新转化成声波。1860年德国的物理教师雷斯制成一部供观赏的电话,并首创了“电话”这个词。然而不幸的是雷斯直到死也没能实现制造实用电话的理想。第一部实用电话是1876年出现的,这年的某一天,两份十分相似的专利申请在美国提出。一份来自于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另一份则来自于电报设备制造商伊莱沙·格雷。贝尔抢先了几个小时提出专利申请,且在持续了几乎10年的专利诉讼后,最终被确认为电话的发明者。

      为发射和接收声音,贝尔把一些相同元件用导线连接起来。它们包括一个圆形振动膜,振动膜由一个带有经过磁化的钢簧片的羊皮纸制成;钢簧片紧挨着另一块电磁铁。当声音进入话筒振动膜时就会引起振动,此振动会使附近电磁铁中产生一股微弱波动电流。波动电流通过电线进入听筒的电磁铁中,引起听筒振动膜振动;其振动频率同话筒的一致,所以就能听到一开始发出的声音。在电话里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沃森先生,到这来,我需要你。”这是贝尔在实验室,当硫酸洒到他的衣服上时,他向在隔壁的托马斯·沃森发出的呼救。

      贝尔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工作。1876年5月在费城举行的建国百年博览会上,贝尔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电话。但直到1878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更实用的话筒后,电话才有了足够的传送距离和清晰度,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种新的话筒装有一个金属振动膜,在振动膜后面是包裹起来的碳粒。当膜发生振动时,碳粒被压缩,电阻发生变化,使通过话筒的电流与声波同步振动。这种新型话筒能发出较强信号,因为它靠声波连续不断地引起一个外加电流的变化,而不是靠话筒本身振动所产生的电流。

      学术动态

      照相机何时传入中国的?

      现在世界上以1839年1月19日为照相机发明日,因为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研究成功的银板照相法是在这一天公开发表的。

      清人周寿昌的《思益堂日札》记载:道光丙午年,他旅居广州,见到取影器的记述。因此有人推断:道光丙午年是公元1846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第四年。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人日渐增多。“周寿昌看到的这架照相机就是进入广州的西方人带进来的。”所以,至迟1846年照相机已经传入中国。

      中国人曾发明过照相机

      清道光甲辰年,即公元1844年,中国近代科技发明家邹伯奇试验用凸镜取火,从中受到启发,研制成功“取影器”,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快门和底板。取影器就是照相机。邹伯奇还撰写出关于取影器的论文。今天广州越秀山公园镇海楼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他-的一幅照片。

        图画说明

      《定军山》剧照

      《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像馆摄制。这部影片内容取材于东汉末(219年)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这部影片的放映轰动了北京。

      《渔光曲》剧照

      故事片,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抚养,仍袭父业。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纪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