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 活动课五 历史小报──近代社会生活
  •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 活动课三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 活动课四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 第17课 内战烽火
  •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 最新热门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e="LINE-HEIGHT: 150%">   本课的主题是颂扬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西方、赶西方、超西方的感人事迹和爱国精神。支撑这一主题的是两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两位思想家的典型事迹。他们处于同一层面,是同等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彼此之间却没有直接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上这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师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事迹,概括主题思想,并且做到,既不平均使用力量,又兼顾到四个典型的基础知识。

       二、教法建议

       1.教科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先介绍两位科学家的事迹,后介绍两位思想家的事迹,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倒过来,先介绍两位思想家的事迹,再介绍两位科学家的事迹。这样做的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两位思想家活动的时代确实比两位科学家活动的时代要早;再一方面是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非常响亮,它确实激励了一批又一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西方、赴西方、超西方,为振兴中华而顽强拼搏。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口号的精神实质,用它就能把本课全部的教学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能避免把本课的教学内容讲散,同时还使教学带有相当的思想深度。第三方面是教师完全有权力灵活安排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这不违背教学理论。

       2.教师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法,重点分析、讲解一位思想家或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其余思想家和科学家的典型事迹,由学生自己“照方抓药”,主动学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在各自研究、工作的领域里,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共同的,但具体表现又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挖掘出他们的具体表现,课本中材料是可以支撑我们的观点的。如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魏源身上表现为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封建顽固派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在严复身上表现为在翻译《天演论》时,在每章下面加按语,阐述自己的观点,警醒世人,推行维新改革;在詹天佑身上表现为在青龙桥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在侯德榜身上表现为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40%。再如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魏源身上表现为不辜负志同道合的好友林则徐的重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大量增补扩充、核实考证,终于编成《海国图志》,这是诚信品质;在严复身上表现为好学的品质,他原本去英国是学习海军,但他广泛涉猎西方的-学说,考察西方社会的实际情况;在詹天佑身上表现为务实肯干,不畏困难的品质,他身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亲自扛标杆,同铁路员工一起翻山越岭,勘测线路。

       在教学中,善于把抽象的理念具体化,能够避免空洞的说教,缺乏感染力的弊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3.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空间。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本课介绍的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除了我们找出的这三个共同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根据教学经验,有的学生能够说出:“他们都是向西方学习的,都接触了西方文化。” 这个回答是正确的,要充分肯定。在肯定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他们都向西方学习呢?”答案很简单,“当时先进的文化在西方。” 因此,“向西方学习” 的实质是向先进学习。东西南北中,方位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谁先进就向谁学。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科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4.课本上说:“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这里强调“铁路干线”是有含意的。建议教师揭示其含义,以便于学生准确、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1902年秋,直隶总督袁世凯为方便慈禧太后拜谒清西陵,派詹天佑为新易铁路总工程师,责成他在次年春季竣工。新易铁路,从新城高碑店至易县梁各庄,全长42.5公里,是京汉铁路的支线。新易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但它的经济意义不大,而且不是铁路干线。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主持修建新易铁路,打破了外国路基风干一年再钉铁轨的惯例,在技术上有所创新。新易铁路克服了工期短,资金少的困难,如期竣工。这为詹天佑出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如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位文化名人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何处?

       2.指导学生将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列表说明。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在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有剑齿虎、肿骨鹿、野猪等兽骨。这说明,那个时候,北京地区生活着剑齿虎、肿骨鹿、野猪等动物。经过“物竞天择”,剑齿虎和肿骨鹿,无论是在北京地区,还是在世界各地,现在都找不到了,早已灭绝了。而野猪适应环境的变迁,生存下来,无论是在北京地区,还是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现在还有野猪。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是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人的共同点。他们研究和活动的领域不同。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中国近代,但生活的时期不同。他们虽然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但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不同。魏源没出国留学,本身又不会外语,主要靠别人翻译的外国书报,加以研究。詹天佑、侯德榜、严复都曾出国留学,接触西方先进文化比魏源要深得多,特别是严复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又深又广。

       男孩说:“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都生活在近代。”这话不错,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女孩说:“他们都去外国留过学”,不准确,魏源就没出国留学。说“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有一定道理,但这也不是问题的本质。

      (舒映

      参考资料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广东南海人,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靠种地养家,生活十分困难。詹天佑七岁入私塾读书,厌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喜欢摆弄机械。1872年他考取幼童出洋预备班,在美国念完小学、中学后,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1881年,詹天佑大学毕业,获得优异的成绩。同年,他回国,被派往福州水师学堂任驾驶。第二年,他被派到“扬武”兵轮担任驾驶官。1884年,中法战争马尾战役中,詹天佑和他的战友们英勇沉着对抗法舰,获得人们的称赞。同年10月,他被调到广东博学馆教习。1886年,张之洞让詹天佑测绘一幅中国沿海形势图。在一年里,他完成了测绘工作,并绘出沿海险要图,由张之洞献给了清政府。在当时,用西方测绘方法来测绘中国沿海形势,这是一个创举。

       1888年,詹天佑被任命为唐津铁路的工程师,开始献身中国的铁路事业。在80天里,他指挥完成了塘沽到天津间的铺轨工程。9月初,唐山天津全线通车。1890年,清政府重新修建关内外铁路。关内外铁路是由林西已有铁路接造于路出山海关至沈阳达吉林,另由沈阳造支路至牛庄、营口。詹天佑在督修从古冶到滦州这段工程时,分析了日德工程师修筑滦河大桥失败的原因,机智地完成了滦河大铁桥的全部工程。1904年,詹天佑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他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工程,粉碎了侵略者散布的中国工程师不能修成此铁路的谬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1910年,他回到广东,任粤路总理。1912年5月,他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直到1919年逝世,他一直在为修建汉粤川铁路而努力。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联结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是完全由中国自己筹资、勘测、设计、施工建造的铁路,全长二百多公里。此路“中隔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七千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未有”,特别是“居庸关、八达岭,层峦叠嶂,石峭湾多,遍考各省已修之路,以此为最难,即泰西诸书,亦视此等工程至为艰巨”。“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须垫高一尺”。中国自办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之后,外国人讽刺说建造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还未出世。詹天佑勇敢地担当起总工程师的艰巨任务,勉励工程人员为国争光,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定线,从勘测过的三条路线中选定了经过南口、居庸关、八达岭的现行路线。詹天佑跟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京张铁路1905年9月动工,1909年8月建成,比预计工程提前2年,经费结余白银28万两,总费只有外国承包商过去索取价银的五分之一,可谓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在铁的事实面前,外国人也不能不折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

      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京张铁路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崖峭壁,工程之难为当时世界所罕见。关沟路段包括居庸关、八达岭、五挂头、石佛寺等四个隧道工程,总长1645米,最长的是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居庸关第二,长367米。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者的讥讽嘲笑,克服缺少资金、技术设备等重重困难,在开凿号称“天险” 的八达岭工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分段施工的方法,精心设计了从洞身中段开一口大井垂直下去与两端相对开凿的办法,詹天佑亲自把关,精益求精,到1908年终于完成了举世著名的八达岭隧道工程。

      侯德榜

      侯德榜(1890—1974年),我国卓越的爱国科学家,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公认的制碱工业权威。福建闽侯县人。1910年毕业于上海闽皖铁路学堂。不久,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1913年毕业考试时,以10门功课1000分,门门满分,创造了清华园的奇迹。旋被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16年毕业,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之聘,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经数年苦战,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批优质碱。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先后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933年,出版了震惊世界制碱界的巨著——《制碱》,将索尔维制碱技术系统向全世界公开,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1937年,他创建的我国第一座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南京永利氨厂建成。至此,化学基础工业的两翼——碱和酸,在中华大地崛起,为我国现代化工事业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侯德榜被任命为永利川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负起建设华西化工基地的重任,经三年苦战,创造出先进的制碱新工艺──“侯氏制碱法”。1943年英国皇家化工学会授予名誉会员殊荣(当时亚洲仅中、日两国各一名);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被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化学工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副部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58年,他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座小氮肥示范厂建成,并在此后六年中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1965年,他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 的发明证书。80年代中期全国已有1000多家中、小型氮肥厂采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艺,使小化肥的产量达到全国化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侯德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制碱》《罗杰氏工业化学》第六版的第十章、《侯德榜选集》等。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清代著名思想家。他于嘉庆末年曾在京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后与龚自珍齐名,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时人并称龚魏。1825年—1826年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漕粮、水利等工作。以后,他任内阁中书,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文献,较多地了解社会实际。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他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 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徽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清魏源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O卷,刊于扬州。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 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巧” 的昏聩,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洲志》

      《四洲志》,清林则徐编,一卷。本书是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三十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他资料为基础,编撰为《海国图志》。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字几道,又字又陵,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系统地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光绪元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甲午中日战争后,他发表《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等一系列-文章,发出爱国救亡的强烈呼声,主张维新变法,井着手译述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该书系统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无争胜”,对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影响。戊戌变法前,他曾主办《国闻报》。戊戌变法后,他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和逻辑学。辛亥革命后,他思想日趋保守,1915年列名“筹安会”。其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天演论》

      《天演论》清代严复译自英国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天演” 即进化之意,“天演论” 即进化论。严复不赞成把自然规律(进化论)与人类关系(伦理学)加以分割,译述时只取前面“进化论”(即天演论)命书名。严译《天演论》只包括赫胥黎原著中“序论” 与“本论”两篇。甲午战后,严复始译此书,1898年正式出版,为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书。严译《天演论》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赫胥黎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取便发挥”,以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理论对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起过积极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学说创造者达尔文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其要素是变异、遗传和生存竞争)。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

      赫胥黎

      赫胥黎(1825—1895年),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者。他生于伊灵,毕生从事动物学、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人类学和进化论等的研究。他在研究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基础上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首次提出人猿同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后,予以大力支持和宣传,在同反进化论的宗教势力论战中,捍卫了达尔文学说,著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动物分类学导论》《非宗教家的宗教谈》《进化论与伦理学》等。

      茅以昇

      茅以昇(1896—1989年),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桥梁专家。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教授,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教授。1933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1938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教授,1942年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1943年任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47年任北京中国交通大学校长。1948年被选为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任铁道研究所所长,1953年起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1955—1958年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1958年起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9年为全国-协商会议代表,1954年起为全国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9年起为九三学社副主席。主要著作有《桥梁应力》《习而学的工程教育》《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茅以昇文存》《茅以昇科普著作选》等。

      图画说明

      青龙桥站西“人” 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

       为了克服陡坡的阻难,保证列车能安全地爬上八达岭,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这样做,减少了隧道的长度。列车在这里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保证了列车安全爬上陡坡,这是詹天佑在铁路史上的一大创举。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图为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书名用小篆体题写,是“海国图志一百卷”七个字。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