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 第3课 土地改革
  •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 第5课 三大改造
  •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 第9课 改革开放
  •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活动课一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 最新热门    
     
    第11课 民族团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二个问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方法(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基本史实以及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方法(二):建议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导入新课。方法(三):有条件的地方,用多媒体制作一组反映民族团结影像资料,让学生从资料中得到感性认识,从而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2.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建议教师:

    (1)在学生交流各自了解少数民族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第一段,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我国的56个民族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使学生理解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民族团结的概念。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三是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2)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教材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重点指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份。

    (3)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归纳: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认同。

    (4)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走访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或者查找一些图文、影视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作如下补充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民意,有很大的优越性。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与民族繁荣结合起来。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情感结合起来。

    (5)进行课堂交流,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某一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服饰、婚娶、丧葬、节日、艺术等。

    3.关于“各民族共同发展”一目,建议教师:

    (1)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新疆的石油勘探和通往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干线和铁路干线等。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2)引导学生观看本目教材中的几幅插图。提问:这五幅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各族人民在跨入社会主义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面貌和宗教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3)组织学生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最后由教师概括指出: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人力、物力、财力)。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且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4)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孔繁森》,了解其先进事迹,感受其优秀的人格魅力。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通过畅谈少数民族地区大发展,培养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提示:孔繁森的事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查找图书报刊资料、观看《孔繁森》影视录像、请有关人员作孔繁森事迹报告等。孔繁森事迹包括: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活动与探究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图(略)

    提示:①学习少数民族歌曲。②理解歌词意义。③在班级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歌咏比赛。④收集某一少数民族歌曲,并能从歌曲中体会其民风、民俗和特点,找适当机会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参考书目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状元之路系列丛书·历史》(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

    (海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海英)

    参考资料

    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民族区域自治

    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地方,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是中国-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分。它们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对于发挥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团结

    指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是中国-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废除了民族压迫的制度,开辟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要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为此,又规定:要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自治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和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我国各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中,汉族占93.3%(1982年,93 670万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55个少数民族占6.7%(1982年,6 723万人),人口超过100万的有壮、回、维吾尔、彝、苗、藏、蒙、满、布依、朝、瑶、侗、白、哈尼、哈萨克等15个;壮族最多,有1 200多万;赫哲族、苦聪人、人、夏尔巴人均不足千人。少数民族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广布于占全国面积50~60%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许多民族分散而与其他民族相杂居,以回族为最。云南是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

    孔繁森

    孔繁森同志是山东省聊城市人,1944年7月出生,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党。他历任济南军区总医院警卫营战士,共青团山东省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西藏自治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兼岗巴县检察院检察长,中共山东省莘县县委副书记,山东省聊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行署副专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兼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等职,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称号。孔繁森同志两次赴西藏工作,1994年11月29日在赴新疆考察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孔繁森同志事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政绩卓著,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不愧是优秀的-党员,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体-党员和全体干部中广泛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活动。

    十世班禅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1989年)俗名贡布慈丹。青海循化人。藏族。1949年6月3日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建国后,致电毛主席、朱总司令,拥护中国-党和人民政府。1951年12月从西宁返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二届、五届、六届、七届副委员长。政协第二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委。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副主席、第一副主委、代理主委,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8年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辩经大法会上,考取“噶钦”学位。主要经学著作有《普提道次第广论简释》等。

    图画说明

    朝鲜族姑娘表演跳板

    跳板是朝鲜族姑娘热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跳板两端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踏动跳板,此起彼落,姿态优美。跳板讲究多种技巧姿态,有腾空而起、翻滚而下的动作;有跃身曲体、双腿伸开、落地垂立的动作;有挺胸展臂、双腿叉开、落地合扰的姿态。跳板靠两个人的协调合作进行。有时边跳边唱,一个唱一个和。比赛有比抽线高度和比表演技巧两种。比抽线高度,就是按跳起抽出线的总长度决定胜负。比表演技巧时,所用的表演道具有扇子、铁圈、花环等,谁跳的动作符合规定、姿态优美、难度大有创新便为优胜者。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团结颂》

    《团结颂》是国家民委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迎接民族工作会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京隆重召开而特别举办的。大型民族歌舞《团结颂》气势恢弘、创意新颖,以“难忘新生”、“时代风采”和“团结奋进”三个部分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奔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参加《团结颂》演出的四百多名演员来自三十多个民族,包括来自台湾的少数民族演员。

    西藏拉萨大昭寺举行佛事大法会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位于西藏拉萨市区,座东向西,建于7世纪中叶。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大昭寺建成后,历朝屡加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大昭寺建成时只用来藏经、供佛。到了后来,经历代扩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两万五千余平方米。黄教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法会。历代的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新疆吐鲁番葡萄节上的维吾尔族儿童

    吐鲁番葡萄节最早是为纪念丝绸之路开通2100年而举办的,此后,每年8月20日至26日吐鲁番市都举办葡萄节。葡萄节期间还举办各种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诸如专题文艺晚会、民族歌舞、消夏晚会、名优葡萄酒品尝会、风味小吃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葡萄瓜果一条街等。每年的葡萄节都吸引大量中外宾客前来旅游观光和进行经贸洽谈。

    畲族妇女采春茶

    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分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奖的佤族木鼓舞

    生活在云南边区的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解放前,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阶段,生产十分落后。解放后,人民政府帮助佤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他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木鼓是佤族宗祀的一种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每逢喜庆之日,男女老少身着艳丽服饰,跳起奔放的木鼓舞。舞蹈场面热烈、壮观,展现了佤族人民团结无畏的精神面貌。

    第十一世班禅

    1995年11月29日,由拉萨举行的金瓶掣签仪式掣出、经国务院特准,西藏那曲地区一位6岁男童被认定为1989年圆寂的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成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