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彩色插图说明──图32 《安娜·卡列尼娜》插图
  •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 活动课一 古代世界文化之旅
  •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最新热门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le="TEXT-INDENT: 2em">一、重点和难点

    世界古代有很多杰出的科技与思想文化成就,本课精选出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突出的成就和代表人物,力图反映整个世界古代东西方科技与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本课教学重点:《荷马史诗》和《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荷马史诗》和《天方夜谭》是古代东西方文学的代表作品,阿基米德是古代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是古代东西方建筑的典型代表。

    本课教学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二、教法建议

    1.本课主要综合运用导学、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和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教师还要对教材中的一些名词和概念进行必要的解释;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动脑筋”“活动与探究”中的问题,并作归纳和评价。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新课导入:联系第8课的内容导入新课:“本课的主题还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的两种文字和三大宗教,这一课我们要了解的是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发现、色彩斑斓的文学与戏剧、风格独特的著名建筑。”导入后,教师提出问题和学习要求(最好提供给学生自学提纲),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整体自学教材内容,学生自学不能流于形式。

    3.关于“杰出的科学家”一目。(1)让学生认识:古代希腊人最爱好思考和探索,科技上有着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特别是他一生献身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导入框”介绍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生动有趣的过程蕴含着积极的教育因素,从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科学需要探索,探索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是阿基米德成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的。(2)阿基米德的重大发现是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会对反映这两个定律的物理现象有所了解和感知,教师可以做必要的讲解。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式水车,教师只要提到就可以了,不必详细介绍。(3)“动脑筋”设计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有条件的话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认识,这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极好时机。(4)教材小字介绍了阿基米德遇难的事件和古代希腊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亚历士多德,可由学生自己阅读。

    4.关于“文学与戏剧”一目。(1)教材首先介绍了《荷马史诗》,但对什么是“史诗”没有解释,大多数学生可能也不理解。教师需要指出:“史诗”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就是著名的英雄史诗。(2)教材引用了《荷马史诗》两部之一的《伊利亚特》中的一段诗歌,写得很优美,读来也朗朗上口。教师可要求学生怀着对古代英雄的崇敬自由或集体朗读这段诗歌。(3)结合教材《荷马》头像和小字内容,教师要重点强调:《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4)对于古代希腊戏剧,教师要说明它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只要识记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5)《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学生可能读过其中的篇目。教材提到脍炙人口的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教师可先请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名篇所叙述的故事,教师本人也可以讲讲其中的一个故事,与学生共同分享故事带来的思考与快乐。然后强调指出:《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至今还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本课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荷马史诗》《天方夜谭》这两个重点内容做过多的补充和拓展,但应当向学生推荐我国已出版的这方面通俗读物,鼓励学生在课外去自主阅读学习。

    5.关于“著名建筑”一目。教材介绍了东方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西方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1)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对这两个建筑进行整体上的简要介绍,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2)设问:“这两个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点和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进行比较归纳,相互间可以展开探讨和交流。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特点教材已明确归纳为“高而尖”,虽然麦加大清真寺最突出的特点教材没有做归纳,但通过探讨和交流,学生是能够归纳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而高”,而它们重要的相同点则都是宗教圣地。观察、归纳这两个典型建筑的特点对于学生认识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很有帮助。(3)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自由想象交相辉映的这两个东西方建筑的雄伟壮观,并领略古代麦加城和巴黎城的富丽繁华。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明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三、学法指导

    1.因为本课适合于学生自学,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自学的方法去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2.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适合学生比较学习的内容多,如西方《荷马史诗》与东方《天方夜谭》的比较、东方麦加大清真寺与西方巴黎圣母院的比较、以及“活动与探究”中中国古典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比较等,因此教师应进一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学习历史的效果。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据说,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提示:此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自由表达。如“这句话说明了科学就是力量”、“它说明科学能够改变世界的面貌”、“阿基米德看到了杠杆原理产生的力量是巨大无穷的”等等。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仔细观察上面三幅插图,请说出图中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你还能找到其他与图中建筑风格一样的建筑图片吗?

    提示:组织学生先观察后讨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主要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参见“自由阅读卡”。其他与图中建筑风格一样的建筑图片可以让学生课后从网上、书刊和画册中去查找。

    (海口市教育教研室 傅元根  海口市实验中学 刘剑)

    参考资料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古代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出生于希腊殖民城市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来到亚历山大里亚求学,受教于欧几里德的门徒柯农,学习了哲学、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等知识,通今博古,掌握了丰富的希腊文化遗产。回到叙拉古以后,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据说,他整天都像被他所钟情的妖魔迷了一样,废寝忘食。他常常被人逼着才去洗澡,擦香膏。但就在这个时候,他还要在地上画几何图形,甚至用手指在涂了香膏的肚皮上画那些条条杠杠。阿基米德继承了欧几里德的治学的严谨性,但他的科学观却与欧几里德不同,他的才智和贡献也超过了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的著作非常深奥,所以流传得不广泛。在数学上,阿基米德大大发展和加深了著名的穷竭法,即把要求面积(或体积)的曲线形分割成若干直线形,无限加多这些直线形的数目,则这些直线形面积(或体积)的总和,就是所求的曲线形的面积(或体积)。他用这种方法证明了圆面积与一直角边等于圆周而另一直角边等于半径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用这种方法结合力学原理得出并证明了各种复杂的平面曲线围成的面积和各种曲面的面积及其所围成的体积,如球和椭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等等。他在求积问题上的力学分析方法和穷竭法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辟了后来牛顿等人完成的微积分的先河。他把数学和力学、机械学紧密结合起来,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他是一名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他发明过抽水机,制造了“投火机”,这种“投火机”曾经把燃烧着的巨物弹发射到远方海面上入侵的罗马战舰上,他还利用光学中的聚焦原理,用聚光镜聚焦于罗马战舰使之焚毁。他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把地球翻转”。关于浮力原理,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有一次,希耶隆二世制造了一顶金王冠,但是,他总是怀疑金匠偷了他的金,在王冠中掺了银。于是,他请来阿基米德鉴定,条件是不许弄坏王冠。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重,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了好多天,也没有好的办法。有一天,他去洗澡,刚躺进盛满温水的浴盆时,水便漫溢出来,而他则感到自己的身体在微微上浮。于是他忽然想到,相同重量的物体,由于体积的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他不再洗澡,从浴盆中跳出来,一丝不挂地从大街上跑回家。当他的仆人气喘吁吁地追回家时,阿基米德已经在做实验:他把王冠放到盛满水的盆中,量出溢出的水,又把同样重量的纯金放到盛满水的盆中,但溢出的水比刚才溢出的少,于是,他得出金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的结论。由此,他发现了浮力原理,并在名著《论浮体》记载了这个原理,人们今天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对科学的贡献受到后人的极大崇敬,后世的许多数学家称之为“数学之神”,并且认为,任何一张列出有史以来三位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中,必定会有阿基米德,而且肯定列于首位。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侵占了叙拉古。罗马军队闯入阿基米德家里,杀死了正在做实验的阿基米德。

    希腊、罗马文化渊源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深受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克里特岛上的希腊先民在同埃及人和西亚居民交往中,吸取了他们的先进文化,并且加以发展,创造出高度的文明。克里特岛地处希腊和亚非交往的中心,最先接受外来影响,蕴育了希腊的早期文明。例如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传说宙斯之妻原是来自亚洲腓尼基的国王之女等。实际上,克里特所用的黄金、象牙、皂石印章及昂贵的首饰、石瓶等可能都来自埃及。克诺索斯王宫有一个“象形文字档案库”,已知这种象形文字约使用于古王宫中后期,有实体和线体两种书写法。据估计,所用符号达135个,其中有些符号也可能是袭用了埃及的象形文字。此外,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中,从王宫结构到艺术风格都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虽然东方文化的影响在迈锡尼文明中比在克里特文明中少,但东方文明的影响是肯定的事实。我们知道,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发展的基础。城邦是解读希腊文明全部问题的钥匙。由于海外拓殖是城邦起源的重要原因,城邦建立后也把海外殖民当作它的重要使命,希腊人在思想和观念上从一开始就是探索性的,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它的哲学,它首先兴起于它的殖民地米利都。什么是“哲学”?希腊哲学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关于唯物。泰利斯所说的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万物源于物质且“万物皆变”,德漠克利特关于一切事物皆本源于原子且原子不可分的猜测,以及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因重量而生运动又因重量不同而发生偏离的思想,都可以归于唯物论这一派。苏格拉底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天地万物生死存灭皆受神意安排;而芝诺虽然认为世界由火而生,但又说火是世界之灵,哲理实即神道,最后归于神学目的论。尽管有唯物唯心派之争,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点;第一,它们都重视对自然的观察;第二,都强调对观察的结果作理性的思考;第三,唯物主义始终在希腊哲学中占据着优势。这种理性思考,直接导致了希腊自然科学的兴起和昌盛,关于天文、地理、数学、几何、物理等领域,希腊人都进行了系统地探讨。尤其是“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首创体液学,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黑胆四种液体构成,并能影响人的气质。希腊科学具有明显的几何学性质,不论是地理学、天文学还是宇宙学,都被投射到一个空间背景上进行研究。这种思想和方法也影响到文艺理论,如戏剧中的“三一律”、建筑中的“黄金律”、雕刻中的“人体比例”,都反映了希腊人的数理和逻辑要求即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在史学研究中,希罗多德为了写作《历史》,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史料搜集,其足迹遍布三洲(“三洲”即非洲、亚洲、欧洲)、两海(“两海”即地中海和黑海)。由于希腊宗教是多神教,而且希腊宗教主张“神人同形”。希腊没有出现神对人的统治,希腊人反成为思想和艺术的土壤。因此,希腊人的哲学是出自于宗教的,但希腊宗教却不是其哲学科学发展的障碍。继爱琴文明之后,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文化蓬勃发展。希腊人常向海外殖民,在地中海沿岸许多地方都建有殖民地。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由于希腊移民较多而得名为“大希腊”,希腊影响随着殖民活动进入了意大利。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半岛南部希腊城市,后又征服希腊。因此罗马在许多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当然罗马也吸收了半岛上其他居民和中东地区的文化影响。希腊和罗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城邦发展起来的,罗马帝国实际上是许多共和国的联合体,在商品经济方面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罗马人使用的拉丁字母,是从希腊字母移植过来的,而希腊字母又是在腓尼基字母上改造而成的,腓尼基字母则源于闪米特字母。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拉丁文译本,曾是罗马学校第一部文学教本。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希腊后,许多希腊著作传入罗马,那些被当作人质带到罗马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成了罗马奴隶主的教师、医生,希腊的征服者被希腊文化所征服,甚至希腊的神也成了罗马的神,宙斯和朱比特、赫拉和米诺、雅典娜和米涅娃、阿芙洛提和维纳斯都是同一个神,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但这并不是说罗马文明只是对希腊文明的继承,它也有自己多方面的创造和发展。罗马人很重视法律和法学,很注意法律的制定、登记和注释,从“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开始,逐步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法律和法学体系。罗马法以希腊斯多葛派自然法观念为基础,以公民为主要立法对象,强调公民婚姻、财产和权利的调理,它对西方法学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希腊。罗马人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赫伦设计的计程器、虹吸管、照准仪及蒸汽反冲球都有很大的创造性。普林尼的《自然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和赫伦的《建筑十书》都是当时代表性著作。罗马拱券结构建筑。罗马城引水渡槽以及哥罗赛姆大剧场和万神庙,还有著名的罗马广场,均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但罗马人的哲学从希腊人大大倒退,失去了希腊人那种理性的光彩,人生哲学、伦理道德成了哲学的主题,甚至有一种蜕化成单纯宗教伦理的倾向,唯心论在哲学中占据了优势。虽然罗马帝国在文化上自有其博大精深之处,但是,罗马人在探索和进取精神方面,大不如希腊人。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在希腊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产生,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征服自然的愿望。这些神话长期口头流传,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形成一整套神话故事。众神各有分工。宙斯是最高天神,海神、冥神、农神都是他的兄弟姊妹,太阳神、智慧女神、爱情女神、文艺女神、命运女神、战神、火神、酒神都是他的子女;各地还有自己的神。这些神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许多神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英雄传说以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为中心,他们往往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为了造福人类,见义勇为,敢于同恶势力搏斗。希腊神话为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也是欧洲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荷马和《荷马史诗》

    荷马是《荷马史诗》传说中的作者,据传是盲诗人,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某地。至于是否真有荷马其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人提出怀疑,至今仍无定论。古代希腊时期,在希腊本土,特别是在小亚细亚沿岸,有许多行吟诗人来往于各城邦之间,为人们演唱关于古代英雄事迹的诗歌。久而久之,这些口头吟诵的故事逐渐形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的基本情节,公元前8世纪以后,经过文字加工,成为长篇史诗。荷马就是完成这两部史诗的诗人的代表性形象。《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希腊人里有一个最勇猛的英雄阿溪里,他跟统帅阿加门农争夺一个女战俘,受到阿加门农的责骂,因此拒绝出战。特洛伊人就在这时候直冲希腊人的军营。正在危急的时刻,阿溪里的战友帕特洛克罗斯穿戴了阿溪里的甲胄挥军前进。特洛伊人一见阿溪里的甲胄,以为他本人来了,立刻向后溃退。但是,当帕特洛克罗斯逼近特洛伊城门时,出色的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冲杀出来,杀死帕特洛克罗斯,夺去阿溪里的甲胄。阿溪里痛悔前非,决心为战友复仇。火神兼铁匠赫斐斯特为他铸造了一副举世无双的甲胄,阿溪里披挂上阵,杀得对方大败,最后杀死了赫克托。接着,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先后为帕特洛克罗斯和赫克托举行了庄严隆重的葬礼。《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伊大卡国王、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有一次,大风暴把奥德修斯和他的同伴卷到独眼巨人的岛上。巨人吃掉奥德修斯同伴中的两个,把剩下的人关在洞窟里,洞口堵上一块大石头。奥德修斯用酒灌醉了巨人,又趁巨人醉卧的时候烧瞎了他的独眼。巨人受了伤,怒不可遏,-咒不放一个人走出洞窟。但是早晨他必须放他的羊群出去。奥德修斯把每三只羊系成一排,底下缚上一个同伴;他自己抱住一只羊,让茸茸的羊毛遮着他的双手。瞎了眼睛的巨人站在洞口依次检查,奥德修斯和他的同伴却平安地离开了魔窟。各种各样的困难,奥德修斯都运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伊大卡国内许多年轻的贵族正在千方百计欺骗奥德修斯的忠实的妻子。奥德修斯改扮成乞丐回来,跟贵族们比箭,斗胜了他们,最后把他们杀死。奥德修斯的快乐的家庭恢复起来了,他还在伊大卡人民的拥戴下重新做了国王。

    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是爱琴文明时期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座古城,在今土耳其境内。根据《荷马史诗》和其他传说材料,有一次,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到斯巴达作客,被斯巴达王后海伦的美貌所吸引,于是将她拐走。斯巴达王麦涅拉俄斯求助于自己的哥哥迈锡尼王阿加门农。在阿加门农的号令下,希腊各地组成一支远征特洛伊的联军。经过九年战争,仍旧攻城不下,到第十年,将领之间又发生了摩擦,弄得损兵折将。最后联军施用“-计”方才将城攻陷。根据史诗和传说,一些神也夹杂在战争里,有的帮助这一方,有的帮助那一方。今天多数学者认为这次战争确有其事,很可能是希腊人为夺取特洛伊这个重要的海峡据点而发动的。

    希腊戏剧的起源

    希腊的戏剧从迎神赛会里的合唱、朗诵和舞蹈演变而成,酒神道尼苏斯的节日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每年早春,当葡萄抽芽、新酒酿熟的时候,人们化装成山羊的样子,组成盛大的合唱队,高唱描述道尼苏斯的热情和悲痛的歌曲出来迎神。行列在广场上停下来,队长登上高地,讲述道尼苏斯的故事,合唱队在下面齐声唱和。这种演出就是悲剧的萌芽。秋天,当葡萄熟了的时候,又是一个道尼苏斯的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相互戏谑调笑。从这里产生了喜剧。悲剧和喜剧最初只表演神仙的故事,后来逐渐发展,表演英雄事迹和常人的生活;演员也由一人增加为二人、三人甚至更多。只有男人才能当演员,女角色也由男人担任。演员头上套着涂饰鲜明的面具,面目酷肖,口齿大张,以夸张面部的表情;脚上有时穿着高跟靴,甚至踩着高跷,增加演员高度,让远处的观众也能看见。

    埃斯库罗斯

    约前525—前456,生于雅典附近,除以悲剧作家和诗人著称外,他还是一位爱国者,参加过抗击波斯的战争,在马拉松战役中负伤,后又参加萨拉米斯战役。一生写有80多部作品,现在只存七部。他的作品深受欢迎,多次在比赛中获奖。

    普罗米修斯

    根据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是神的子孙,为世界创造了人类,并且给人类带来了火,使人类得到光明温暖。他还教给人类用树叶兽皮遮身,建造房屋,捕鱼,饲养家畜,播种谷物,因而触怒宙斯。宙斯将他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叫一只巨鹰去啄食他的肝脏。他坚决不屈。最后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射死巨鹰,才将他解救出来。

    阿里斯托芬

    约前446—前385,雅典人,一生写有50多部(一说约40部)剧本,保存下来的有11部和许多片断。剧本大多取材于雅典的社会生活、文学和哲学思想,或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残暴虚伪,或谴责希腊各国的混战,或表达老百姓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或抨击社会不平等现象,语中带有讽刺,意趣横生,深受喜爱。《鸟》是阿里斯托芬的代表作品,写于公元前5世纪,描写两个人想离开雅典,去寻找一个安宁的社会,未能如愿,于是说服一群鸟在空中建一座城。鸟城终于建成,并击退了外来的势力。人们认为剧本反映了作者对雅典霸权思想的不满。

    索福克勒斯和《俄底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雅典人,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年轻时就表现出了杰出的音乐才能。公元前440年,当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进入雅典的最高层。当时,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同斯巴达为首的同盟正在进行战争,他曾经与伯利克里一起指挥雅典海军镇压过企图脱离提洛同盟的萨摩斯人。公元前413年,他进入雅典的“十人委员会”。索福克勒斯在希腊各城邦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死时,正逢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期间,斯巴达将军闻讯,下令停止战争,让索福克勒斯的遗体归葬故里。据说,在索福克勒斯的坟头上,立了一个善于唱歌的人头鸟雕像。索福克勒斯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剧本,但现在完整保留下来的悲剧只有《埃阿斯》《安提戈涅》《俄底浦斯王》《埃勒克特拉》《特拉基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俄底浦斯在科洛诺斯》等七部。悲剧《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作品,这部戏的剧情是:俄底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底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底浦斯长大-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底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在索福克勒斯的另一部悲剧《俄底浦斯在科洛诺斯》中对俄底浦斯后来的命运作了交待,俄底浦斯后来流亡到雅典附近的科洛诺斯。

    《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又译《一千零一夜》,是最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也是这部集子的引子。相传在古代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一个国家,名叫萨桑国,萨桑国的国王名为山鲁亚尔,他的王后与人私通,他非常生气,下令处死了王后,从此,他对女人再也不相信,他每天娶一个少女,但第二天一早就把新娘杀害,很多少女就这样死了。全国的少女都慌作一团。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聪明美丽,她决定嫁给国王,以拯救那些无辜的少女。她在新婚之夜给国王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很精彩,天明也没讲完,国王没有杀她;第二夜,她继续讲故事,故事很有趣,很吸引国王,可是,每天晚上都讲不完,国王要听故事,不能杀她。就这样,一夜又一夜,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他们成为互相恩爱的一对好夫妻。因为阿拉伯地区在中国古代被称作天方,所有这本书被译作《天方夜谭》。《天方夜谭》其实并不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它是中近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的,是这个地区广大阿拉伯人民、波斯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天方夜谭》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童话、爱情故事、航海冒险故事以及宫廷趣闻等。书中的人物也无所不包,有天仙精怪、国王大臣、富商巨贾、庶民百姓、三教九流,涵盖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阿拉伯历史文化、宗教、语言、艺术和民俗等多方面内容的珍贵资料。书中的故事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波斯和印度;2.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期流行的故事;3.埃及麦马立克王朝(1250~1517年)统治时期流传的故事。《天方夜谭》的文学风格是以浪漫主义为主,把现实成份和幻想成份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开辟了阿拉伯大众文学的道路,在阿拉伯小说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8世纪初,法国人把《天方夜谭》翻译成法文,引起轰动,欧洲各国很快有了各种文本的《天方夜谭》。20世纪初,《天方夜谭》传入中国。《天方夜谭》中包括许多我们今天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渔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航海旅行记》等。

    建筑艺术

    建筑是实用性的物质产品或实用艺术,它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再现生活,不可能提供具体事物的真实形象和生活现象的真实图画,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型艺术,只能算作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建筑运用种种表现手段和装饰手段,构成一种意境,给人以联想,从而构成建筑的艺术形象。黑格尔认为,建筑是最原始的一种艺术,建筑所表达的艺术语言是“象征型”的。它的感情含义,它的爱憎,它的一切观念形态,都是十分朦胧的。然而在建筑艺术语言的朦胧中,却又清晰地透出人的观念形态及其演变。这就是说,建筑艺术能以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如我国明清的北京故宫建筑,把皇帝的权威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而引起人们对帝王权力的联想。古埃及的巨大金字塔和超越人的空间活动尺度的卡尔纳克村的阿蒙神庙(太阳神庙),印度和两河流域的许多早期建筑,都把人置于十分渺小的地位,使人的心灵有受压的感觉,人类早年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位置清晰地突现出来。哥特式教堂给人的感受是神的伟大和人的渺小。迪斯尼乐园的五光十色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是愉悦和欢快。

    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

    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所以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许多常用的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一切宗教建筑,不仅为宗教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而且也提供了精神环境。因此,人们可以从宗教建筑的风格中看出当时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状况,进一步看出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如古希腊的神庙,以亲切近人的体量、和谐的比例关系、富有人间生活活动情趣的柱廊形式,反映古希腊的宗教观念,即“人神同形同性说”。古希腊的宗教是那个时代的生产水平、社会结构、生活习俗和人们的观念形态的产物。古罗马继承了这种宗教格局。随着奴隶社会的消亡,这个体系被否定了。于是,人的形象在宗教中渐渐消逝了,神的形象变成了不同于凡人的上帝的形象,这时的宗教建筑也开始发生变化。12至16世纪的宗教建筑,盛行高直式建筑形态。它以柱、窗、屋顶等建筑部件的向上拉伸为特征。圆拱的顶受到一个向上升腾的力而构成尖拱的形式;坡度平缓的屋顶在屋脊或尖顶处受到一个向上升腾的力而构成尖顶或尖塔。这种建筑形式给人一种联想,高耸入云的塔尖好像会引导人们的灵魂上天似的。高直式建筑又称为哥特式建筑。这个名称来自哥特族,即西罗马帝国末期“蛮族”大迁徙中日耳曼族的重要一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史学家错误地把哥特式艺术的起源同哥特族联系在一起,认为哥特式艺术似乎是一种野蛮的艺术。实际上,哥特式建筑那神奇的尖顶、美丽纤巧的花窗棂,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精华。哥特式建筑是欧洲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时期的建筑形态。生活在欧洲中世纪的人的社会地位,正是在哥特式教堂与人之间的对比关系中显示的。中世纪时,哥特式建筑样式不限于宗教场所,城廓、学校、公所、邸宅都受它的影响。

    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基督教(天主教)作为社会的精神统治的形象逐渐淡化。从教堂来说,无论在社会现实的数量上或地位上,都大为削弱。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虽然还有教堂,但教堂的形式、地位、规模等,都与中世纪的明显不同,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崇尚的是资本,资本的多寡超越了封建式的等级高低。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后期产生了所谓的“巴罗克时代”。巴罗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巴罗克的艺术风格产生于意大利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后期,盛行于17世纪的法兰西。这种建筑式样,华丽、繁琐、多曲线、多装饰。建筑的构成部都用装饰遮隐,外观注重绘画的效果,内部装饰十分纤巧奢华。它是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贵族上流社会上层结构之间的矛盾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既有封建伦理的强烈的崇高性(等级观念),又有珠光宝气的豪富色彩。巴罗克建筑反映了统治者追求享乐,过骄奢-逸生活的欲望。从前宗教建筑的神秘高尚的气象,为浓重的现世享乐的气象所取代。凡尔赛宫、彼得宫等都是巴罗克风格的代表性建筑。

    18世纪后半期的工业革命,给生产和经济带来了繁荣,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观念形态上的变革。对古代文化需要加以新的思考,传统的建筑形式已满足不了新社会的需求,新建筑,即近现代建筑,正是在这种境况中诞生的。19世纪以后,人类利用先进技术和材料建造一些具有突破性的工商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以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雨果

    1802—1885,雨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创作的主线。他出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城。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的二月革命,使雨果转向共和立场。1852年拿破仑第三恢复帝制,大肆镇压革命群众,为此,雨果因激烈抗议而遭迫害,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雨果病逝巴黎。

    斯芬克斯

    常见于埃及和希腊艺术作品中的狮身人面怪物。埃及的斯芬克斯雕像是最古的一座。后来斯芬克斯传到西亚。亚洲斯芬克斯添了双翼,接着又出现了女性斯芬克斯。希腊斯芬克斯是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出现的。传说,斯芬克斯长着双翼,尾巴是蛇。她伏在柱子上,正在向过路行人提出谜语。这个谜语就是这次被猜中的。

    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希腊大思想家,出身于医生的家庭,曾就学于雅典,学业精良,后来被马其顿国王腓力聘为亚历山大的教师。数年后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著述。他开设的学科包括哲学、-学、修辞学、辩证术、物理学等;同时潜心总结前人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各种学科都进行了探索,并且加以发展,有所开拓,成为古代世界中最博学的人、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丰富,内容广泛,大多已经散失,现存47部著作,其中有《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逻辑学)、《雅典政制》、《-学》、《形而上学》、《诗学》(文艺理论)、《修辞学》、《植物学》和几种关于动物的书,他解剖过50多种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域。他的著作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部百科全书。

    其他重要的古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父亲是宝石雕刻工匠。生平事迹材料不多,据说曾在埃及向当地的祭司学过数学,后来移居意大利南部。他认为数是数学中的基本元素,把数分为奇数和偶数,还提出几何学上点、线、面和空间的概念。最大贡献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国商高很早就提出过这个论点,而毕达哥拉斯用数学逻辑的方法证明了这个公式。

    普林尼(约23—79)出身于意大利北部一个中等奴隶主的家庭,少年时代到罗马求学。他热爱学习,兴趣很广。在外地任职时,他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史资料,考察民族语言,平时工作之余,他总手不释卷。无论是因公旅行途中,或吃饭、洗澡的时候,他总让伴读的奴隶拿着书和写字板随侍,或者给他读书,或者记录他的口述。因此他一生虽历任公职,仍能博览群书,从事著述。据说他写过七部作品,保存下来的只有《自然史》,分37卷。据统计,书中引用了146个罗马作家和327个非罗马作家的著作。由于他所引的著作大多散失,他的记载成为后世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他正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官,不幸身亡。在古代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往往不分的,很多人既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

    赫拉克利特(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是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不是神创造的,它是由火的变化生成的。火在按规律燃烧着,熄灭着。他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所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他比喻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总在流动。他还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连贯的体系,并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中认识到对立统一和斗争的道理。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古代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百科全书式的自然科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热心于研究学问。据说,有一天,他正在屋里埋头钻研,他父亲牵来一头牛在那里宰杀,他竟然没有察觉。他为探讨真理,力图把大自然作为搜集材料的园地,因此漫游各地,扩大了眼界。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著作,涉及当时的各门知识。在德谟克利特看来,世界的物质本原是原子的虚空。他所说的原子,是最小的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数量无限的物质微粒;它们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形状、大小、位置和次序的不同。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这种原子结合而成的。各种具体物体的差异,是由原子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次序决定的。他的原子论学说还阐明了物质运动和物质永恒性问题。他把运动看作原子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认为原子是永恒运动中的物质。他认为,物体的生成是由于原子的结合,物体的毁灭是由于原子的分离。他主张,物体的生存和毁灭都是以原子的永恒存在为前提的。他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东西从无中来,也没有任何东西毁灭后归于无。”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入五百人会议。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0岁。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伦理道德问题。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柏拉图(约前429—前347)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著名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样他就完全颠倒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在-上,柏拉图拥护贵族奴隶主专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国有许多地方类似斯巴达的国家制度。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被人称作阿卡德米(后人常译作学院或学园)。他一边教书,一边著书,前后数十年。柏拉图深明学以致用的道理,致力于按照他的-哲学观点来培养各方面的从政人才,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体裁写成的,这些著作几乎全部传到现在。他的学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对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作了批判性的修正。

    插图《麦加大清真寺》

    今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汉志境内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城内有座大清真寺叫“禁寺”。“禁寺”是阿拉伯文的意译,也是伊斯兰教三大圣寺之一。该寺因寺内禁止杀生、斗殴和邪恶异端行为而得名。该寺现有25个大门和七个高大的宣礼塔;周围面积7.5万平方米,能容50万人礼拜。“克尔伯”是阿拉伯文音译,意为“方形房屋”,位于禁寺中心,是一座方形石殿,也称“天房”。相传为“先知”伊卜拉欣和伊斯玛仪勒所修建。其后曾是阿拉伯多神教徒敬神献祭的中心。古代阿拉伯人及后来的穆斯林都把镶在后殿壁上的黑陨石视为神圣,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的第二年(623年),将该殿所在的方位定为伊斯兰教徒礼拜的朝向。630年,穆罕默德进占麦加后,清除了殿内外的多神教偶像,克尔伯就成为穆斯林的朝拜中心。本课中的插图中间方形建筑即是克尔伯神庙,它用黑色锦罩幕覆盖,显得非常神秘、神圣。幕罩上用金线绣着《古兰经》的经文。无数的穆斯林来到这里,虔诚地向神庙朝拜。对于穆斯林来说,只要有可能,他一生中一定至少要去朝觐克尔伯神庙一次。

    插图《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为世界驰名的法国天主教堂,坐落在巴黎市区塞纳河中的城岛上。它的各部分是从1163年至1345年分别完成的,历时近200年。教堂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约50米。东端是圣坛,西端是大门,大门两端有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十字形平面的交叉处是个大穹窿,穹窿上部是一个瘦瘦的高达90米的尖塔。教堂内部东西向排着两长列直通屋顶的高达24米的柱子,形成了一个极其窄长而又极高的空间。整座教堂可容纳近万名信徒。巴黎圣母院最美的是它的西立面。它的下部是三座门,左门为“圣母门”,右门为“圣安娜门”,中门表现“最后的审判”,中柱雕有天主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一边是被推入地狱的罪人。每座门由一个套着一个的、层层后退、逐渐缩小的尖圆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组成。尖圆拱券是哥特式教堂的特征之一。三座门的上方,横向的水平线上有一排群雕像,他们是29位法国历代君主。在这群雕像的上面,正中是一个圆如巨轮、直径达13米、嵌上五颜六色玻璃的“玫瑰花窗”,两侧为一对窗子,再上面是一连串连续的尖圆拱券,它们把高处两个高耸入云的方塔楼联系在一起。方塔楼的后面便是那座瘦高的尖塔。巴黎圣母院整个教堂的建筑形式和向往天国的神秘气氛结合得十分完美,它的哥特式建筑被誉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

    插图《中国古典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

    插图《中国古典建筑》中是中国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故宫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之一,故宫前三殿之首,俗称金銮殿,始建于1406年,明永乐皇帝所建,初名奉天殿,明嘉靖41年即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清军入关后以明皇宫为皇宫,清顺治2年即公元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现存建筑是1695年由清康熙皇帝下令重建的。太和殿位于太和门内的中轴线上,建于一个“工”字形的石台基上,面阔11间,进深5间,通高35.5米,殿内面积2 377平方米,重檐庑殿屋顶,前面是宽阔的月台,下临广大殿庭。太和殿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木结构殿宇,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大殿的台基是高达8.13米的汉白玉石座,殿四周是汉白玉栏杆,栏杆上雕有精美的云气龙凤纹图案。大殿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是御道,御道专供皇帝使用,由巨石雕成。大殿内有72根名贵的楠木巨柱支撑殿顶,中间的6根楠木柱贴金,高达12.7米,直径达1米;殿内正中是七级高台的地平床,上设屏风、皇帝宝座、御案,两边还有对称的宝象、仙鹤和香炉等皇帝用品,金壁辉煌,庄严华贵。它的后面依次是前三殿的另外两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皇帝的继位登基、诞辰、重大节日以及出兵征讨、册封皇后、宣布科考和赐宴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插图《罗马式建筑》展示的是罗马的万神殿,它是古代罗马城中心供奉众神的神殿,建于公元120~124年间。罗马万神殿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圆形穹顶,这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穹顶直径达43.3米,正中有一个直径8.92米的圆洞,这是除大门外的唯一采光洞,人们站在万神殿的穹顶下,阳光从洞中照下来,使人不自觉的都要仰面向上,感到那就是通向天国的唯一通道,从穹顶照下来的光洒在殿堂内,是那样的庄严肃穆,令人生畏。万神殿的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非常牢固。万神殿的基础部分底部宽7.3米,墙和穹顶底部厚达6米,穹顶顶部厚1.5米。为了减轻穹顶的重量,建筑师巧妙地在穹顶内表面作了28个凹格,分成5排,同时,在墙上有门的前提下还开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这些祭龛里原来放的可能是神像,现在是一些名人的墓穴,如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个国王维克多·爱玛虞埃尔二世的墓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画家拉斐尔的墓。穹顶顶部的矢高和直径一样,也是43.3米,使得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这样,万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个整圆,而它的内部墙面两层分割也接近于黄金分割,因此它常被作为通过几何形式达到构图和谐的古代实例。万神殿的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柱廊,宽约34米,深达15.5米有16根科林式柱,前排8根,中、后排各排立4根,这些柱子都是用花岗岩加工而成,柱身高12.5米,柱的底部直径为1.43米,柱头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穹顶和柱廊原来都是用镀金铜瓦覆盖的,公元663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下令揭下运往拜占廷。735年以后,罗马人用铅瓦覆盖。17世纪上半叶,柱廊的铜质天花也被人拆走了。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3~15世纪时,哥特式建筑在欧洲各国流行。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天主教堂的建筑,对世俗建筑也有影响。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结构体系是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它的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的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架在券上,形成拱顶。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同时,为了增加稳定性,哥特式建筑还常在柱墩上砌上尖塔。一般来说,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显得高旷、单纯、统一,它的装饰细部例如华盖、壁龛等也都是用尖券作母题,这就使得整个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手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法国早期的哥特式建筑的教堂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此外,还有法国的亚眠主教堂等。英国的哥特式建筑著名的有建于11世纪初的坎特伯雷主教堂、索尔兹伯里教堂等。本课选用的插图《哥特式建筑》是德国著名教堂科隆主教堂,又称科隆大教堂,它是德国早期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北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到1880年才最后完工,前后陆续建了600多年。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中心的莱茵河西畔,教堂总面积达8 400平方米,平面南北宽83.8米,东西长142.6米,1388年建造的本堂也就是中厅宽12.6米,但高达45.7米,高仅次于法国的博韦主教堂。科隆大教堂最大的特色是它西面高耸入云的双塔,高达152米。如此高的塔,立在广阔的莱茵河平原上,显得巍峨雄壮、气势不凡,著名的德国诗人海涅在他的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曾经对科隆教堂的双塔作过这样的描述:“看啊,那个庞大的家伙,在那儿显现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阴森森地高高耸起。”

    本课参考书目

    外国历史小丛书合订本:《外国古代文化艺术》,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迟轲著《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杨周翰等主编《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仓孝和主编《自然科学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申漳著《简明科学技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

    外国历史小丛书合订本:《外国著名科学家》,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