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图30 抗击苏军侵略的阿富汗游击队员
  • 图31 被北约飞机击中的南斯拉夫联盟工厂
  • 图32 英国妇女抗议北约侵略南斯拉夫联盟
  • 图33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 图34 达利的油画《桌与床的流动》
  • 图35 激光技术
  • 图36 “网吧”
  • 图37 中国西昌卫星基地
  • 最新热门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yle="TEXT-INDENT: 2em">本课的主题是“经济大危机”,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

    本课的重点有二:一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它是世界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二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

    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二,一是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概念性较强,初中学生难以理解。二是《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对学生而言,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导入本课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2.“繁荣”及其崩溃一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讲述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时,指导学生阅读第20页小字部分,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幻灯片打出投影:

    问题一:“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快的表现是什么?”

    问题二:“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种经济繁荣是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产物。对“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含义,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总结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预示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3.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崩溃,主要讲述的是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是本目的重点。

    (1)讲述“经济危机的爆发”一目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1页小字部分及插图,提出问题:“你们对股票有哪些了解?”提示学生结合我国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学生身边的耳熟能详的事例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教师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都是私有的,采用股份制经营,总结出股票在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的晴雨表。1929年10月29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出现股票抛售狂潮,使经济跌入低谷,经济危机爆发,它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并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利用幻灯片展示第21页经济危机特点的表格,进行直观教学,适当补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破坏的内容(见下表)。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外贸缩减

    46.2%

    40.6%

    28.4%

    16.5%

    8.4%

    1/3

    工业下降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近3000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这次危机的特点。

    (3)讲述经济危机的原因时,利用第22页“动脑筋”题,在学生学习本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总结出经济危机的原因,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4)经济危机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条件的地区可用幻灯片)结合第21页小字部分、导入框的提示内容演示危机时的情景,给学生以直观印象,丰富教学内容。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动态图表,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一“这些画面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或问“你若是资本家,你该怎样做?”)

    问题三“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在学生口头总结之后,教师进一步分析,得出经济危机的影响有二: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此时失业了,你有何想法?”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应给予适当评价。

    4.“罗斯福新政”一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罗斯福当选总统,二是实施“新政”的目的、主要措施、产生的效果。

    (1)讲述罗斯福当选总统问题时,可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罗斯福个人的资料,结合教材第22页图和22页、23页小字内容,介绍罗斯福,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培养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2)“新政”一词的由来,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增加“炉边谈话”的内容,结合第23页罗斯福的就职演说词,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民众支持罗斯福实施新政。教师总结“新政”的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家指导和干预的手段,对工农业、商业进行调整,以消除经济危机。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是本课的难点。教师适当讲解《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其目的是“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制订各工业企业经营规范,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教师提出“除此之外,国家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第23页小字部分,总结出在农业、金融、公共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目的在于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4)对“新政”的效果,组织学生根据内容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对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教师总结“新政”的效果是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作用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5)教师简单讲述30年代德国和日本为摆脱危机在-上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在经济上将国民经济转上军事轨道,形成了新的世界大战策源地,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伏笔。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插图,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如“黑色星期四”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取信息、学习历史的方法。

    2.采取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软件,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增加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讨论的力度,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

    4.通过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却带来了危机?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劳动人民消费能力的相对缩小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这些矛盾一直没有解决,暂时的“繁荣”背后孕育着更大的危机。

    本书第21页失业者身上的广告牌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从全班选出几个同学,扮演大危机年代的美国记者,其他同学扮演工人群众。记者对工人进行采访,根据采访获得的信息,写一篇有关美国工人在大危机期间生活状况的短篇报道或综述。

    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来源,采取小组合作搜集、交流的方式进行活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记者要事先拟订采访计划,工人群众要准备好资料。

    2.小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在查阅收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讨论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为什么会爆发这样大的危机。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分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

    五、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

    1.参考书目

    刘文涛、陈海宏等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汉国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5月

    2.推荐网站

    中国教育在线www.cer.net

    中国基础教育网www.cbe21.com

    (作者:辽宁省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高级教师  韩维娣)

    参考资料

    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

    1.英国:由于暂时摆脱了德国的竞争并实行保护关税措施,新工业部门,如汽车、电气、化学、有色金属等在20年代有较大发展,汽车(包括载重汽车)由战前3万多辆,增至1929年的24万辆。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7%。1929年,工业总产量超过战前水平(1913年)5.7%。

    2.法国:由于德国暂时不能成为竞争对手,法国经济有了一定起色。阿尔萨斯、洛林的归还,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基本解决了法国的原料、燃料缺乏问题。又因得到德国81亿金马克赔款并扩大了殖民范围,法国进行了大规模恢复和重建。汽车、航空、化学、橡胶等新兴工业最为突出。1920年生产汽车4万辆,1929年增至25.4万辆。1926年,法国工业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19年的57(1913年为100),增至1924年的109,1930年的140,增长速度超过美英等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的8%。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9.4%。

    3.德国:“道威斯计划”把赔款转嫁到德国人民身上。1923年进行货币改革,稳定通货;1924~1930年共得到外国贷款和投资326亿马克,解决了资金奇缺的困难;得到美国大量技术和装备;广泛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普遍更新设备,工人平均每周工作55小时。汽车、汽油、摩托制造、炼铝等同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增长迅速。1927年,工业已达到战前水平。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1%。

    4.日本: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工矿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由1914年的49.5%上升为1919年的61.1%。战后,美国从日本大量进口生丝、纺织品、船只等商品,英、法、德也需从日本进口战时奇缺的民用工业品,日本获得较广阔的国际市场。1919年下半年,每月新建扩建企业的投资达5亿日元。在政府特殊保护下为军事生产服务的钢铁、电力、化学、机械等部门有较大发展。1920年,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2%。1921~1929年,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3%。

    5.美国:由于大战中赚得巨额利润,在战后更新设备,大力采用自动传送装置等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的大量生产,同时,由于科学管理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几乎增加了一倍。

    利用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及对美国在财政上的依赖,夺占新的国外市场。在国内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扩大消费市场。1927年,分期付款售出的汽车约占60%,1925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为48.75亿元。因此,工业有很大发展,以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和房屋建筑最为突出。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1929年,美国生产了资本主义世界48.5%的工业产品,对外投资达17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把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以上(50亿美元)掌握在手中,还第一次夺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中的首位。

    “繁荣”背后危机的萌芽滋长

    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由危机、停滞(即萧条)、中等活跃(即复苏)、生产过剩(即高涨)四个阶段构成。危机通常在以经济繁荣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达到顶点时爆发。危机中,工厂停工、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生产下降。生产降至低点徘徊,市场冷清,形成停滞阶段。接着出现降价销售存货,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对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提高,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出现中等活跃(复苏)。继而,生产快步发展,市场活跃,重新进入生产过剩,又叫“繁荣”。当生产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时,新的危机又到来了。

    生产过剩

    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消费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它导致大量产品因劳动群众无钱购买而积压,形成生产过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提高了40%以上,商品生产大量增加,但是,1929年却有60%以上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不足取得最低限度生活必需品的2 000美元。煤炭、棉织、造船、铁路设备、制革等工业,特别是农业都停滞不前或下降。就业人数上升很少,在马萨诸塞州,制造业工人人数甚至比1920年减少约25万人。

    插图《纽约股票交易所前》

    图为美国纽约华尔街一家股票交易所门前的景象。华尔街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的一条街,街道狭窄而短,它是美国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所在地。纽约证券交易所等交易所、联邦储备银行等银行都设在这条街上。华尔街是美国金融和资本高度集中的象征。1929年10月底,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价格暴跌,股票大量抛售,股票交易所前挤满了抛售股票的人群。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一般认为,这次危机是从1929年10月股票行情猛跌开始的。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损失达260亿美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经济陷入停滞状态。从1929年到1932年,银行破产达101家,企业破产约11万家。到1933年3月,美国的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还有100多万农民破产。这次危机中,工业、农业、信用危机同时并发。危机还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它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36%。世界贸易也因此缩减2/3。

    纽约股票交易所抛售狂潮

    1.股票: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需要额外资本时,会发行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和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之所以有价格能买卖,就因为拿着它可以向公司领取一定的股息。股票通常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买卖,但不能向股份公司退股。

    2.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与股票票面金额不一致。由于它取决于预期股息和银行利率,即: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率,例如一张票面金额100元的股票,预期每年领取8元股息,当时银行存款利率为4%,则这张股票的价格应为8元÷4%=200元。股票价格还常因某些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生产的变化而波动,经济繁荣时期,买进股票者多,股票价格猛涨。经济危机时期,卖出股票者多,股票价格急跌。

    3.股票交易所:买卖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业务分两类,或现款买卖,或只买卖证券所有权,待一定时期结算时,支付行市涨落的差额。投机者往往利用行市涨落的差额牟取暴利,若预测失误,会造成破产。

    4.抛售狂潮:由于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当时股票每一次买进都意味着利润,有100万新顾客随着大投资者和职业性的证券投机商进入股票市场,买卖各种证券,因此,发行和出售股票成为有利可图的交易,“新的证券好像肥皂块那样地被制造出来”。1925年1月到1929年10月,纽约股票交易“可上场股票”从4亿多股增至10亿股以上,有些股票卖价甚至在“10倍的收益”这个传统基数的50倍以上。1929年时,37天内成交数目超过500万股,成千上万的人集中精力去进行投机,股票交易成为商业和社交集会的主要话题。结果,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早晨10点钟,股票交易所大厅里的大锣刚刚响过不久,剧烈的风波就突然发生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在抛售……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内,交易量就在300万股以上,12点钟时就超过了800万股,1点半钟时超过了1 200万股,当停止交易的大锣鸣响时,这一天的疯狂交易以1 641万多股的最高纪录而收盘……”。到11月中旬,30亿美元股票消失不见。1933年,股票市场跌到最低点时,约有740亿美元无影无踪,相当于1929年9月股票价值的5/6,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战费的3倍。

    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美国

    股票市场崩溃给各部门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银行纷纷倒闭,银行门前挤满惶惶不安、竞相提款的人群,1932年,全国1.8万多家银行库存现金不过60亿美元,却要应付410亿美元的存款。工业生产连续下降,到1932年,汽车工业仅开工5%,全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7%。危机期间,商业降到正常时期的60%以下。全国13万家以上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在1933年达1 300万以上,占劳动人口的1/4。农产品滞销,农民总收入下降了57%,大批破产。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值都下降了70%左右。资本输出几乎停止。

    危机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23.8%。1932年,失业人数近300万。出口贸易下降50%。1931年,实行英镑贬值。

    2.法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36.2%,约倒退了20年。1935年,失业人数为50万以上,半失业者占工人总数的一半。1937年,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6.4%降为5.1%。危机延续到1936年才稍有回升。

    3.德国:工业生产降低40.6%。失业人数最高时达600~800万,占近全国工人半数,居欧洲各国之首。农业收入减少30%。进出口额都减少70%左右。

    4.日本: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对外贸易,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工业总产值下降32.9%。1931年,失业人数近300万。

    插图《大危机时期穷人居住的棚屋区》

    1929年,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国总统。在此期间,美国已经陷入经济危机,失业人数猛增,失业者用旧纸板、旧木料搭起简陋的棚子,由这种小棚组成的临时居住区被人们讽刺地称为“胡佛村”。胡佛(1874—1964)是美国第31任总统。生于依阿华州一个铁匠的家庭,9岁成为孤儿,由叔父抚养长大,20岁取得斯坦福大学地质学学位,成为该校第一批毕业生之一。后来,他从做一名普通矿工开始,很快成为颇有声誉的矿业管理人员。1899年,曾到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食品管理局局长,战后曾任商业部长,他主张政府尽可能对企业少加限制,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他曾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可是不久就被经济危机无情粉碎了。危机期间,他曾设法使赔款和战债延期一年支付,也曾向国会提出挽救危机的纲领,但坚决反对由国家援助失业的群众,他被嘲讽为“饥饿总统”。在1932年选举中,被罗斯福以压倒优势击败。

    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值此就职之际,同胞们肯定期待我能坦率而果断地向他们说明我国当前情势。现在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敢地谈一谈真情实况,全部的真情实况。我们没有必要去躲闪,而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首先,允许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在我们国家生活中每一个黑暗的时刻,每位坚强有力的领导人都曾经得到人民的谅解和支持,从而保证了胜利。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人表示支持。

    我和你们都要以这样一种精神来面对共同的困难。感谢上帝,这些困难都只是物质方面的。价值贬缩到难以想像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的支付能力降低了;各级政府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在贸易交往中交换手段也被冻结了;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人们并不在少数。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

    ……

    然而复兴并不仅仅要求改变道德观念。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由政府直接招雇可以部分地做到,像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工业中心已经人口过剩,应该在全国范围重新分配人口,因此应尽力把土地提供给最善于耕种的人,使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为了促成此项工作,要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农产品价值,从而提高对我们城市产品的购买力。要从实际出发制止对小房产和农场取消偿还抵押所造成的悲剧和日益严重的损失。要坚持由联邦和各州以及各地方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支持大量削减抵押的要求。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总之,可以促成此项工作的方法是很多的,但它绝不能借助空话。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迅速行动起来。

    最后,在恢复阶段中,我们需要避免旧秩序弊端重新出现的两项保证:必须严格监督一切银行储蓄、信贷和投资,以制止利用他人存款进行投机的活动;必须提供充分而有偿付能力的货币。

    这就是我们的行动路线。我即将向新的国会的特别会议提出实施这些路线的具体措施,我还将要求各州立即提供支援。“新政”(New Deal)

    1932年6月底,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提出这一说法。有人认为是把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公道-”(Square Deal)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新自由”(New Freedoms)两个口号巧妙地加以结合。有人认为是借用了同年社会学家斯图尔特·蔡斯出版的新著《新政》之名。

    恢复银行信用

    罗斯福就职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的股票与商品市场关闭,天空一片灰色,气氛有如“战时的围城”。第二天,他滚动轮椅来到椭圆形办公室,当晚做出全国银行一律休假4天的决定,以便制止挤兑。经他要求,73届国会特别会议于3月9日召开,会议进行的100天中,他召集一批教授组成“智囊团”,提出一系列法令,大致包括了“新政”的内容。其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1/3,最重要的就是只用38分钟就在欢呼声中通过的“紧急银行法令”,它授予总统紧急权力管理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的交易。授权审计官对有问题的银行逐个审查,给有偿付能力的发放执照,准许3月13日重新开业。授权政府以各银行资产的储备,发行20亿元新钞票。后来,又对那些在一周之内就囤积了全国15%货币的人们施加压力,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使人们把藏在床垫下、园土中、宝盒内的黄金和货币纷纷储入银行。政府还批准某些银行可让每个存户提取10美元现金。商业开始活跃。不出一周,全国3/4银行复业,交易所又响起锣声。不到一年,存款增加10亿~20亿美元。

    调整农业

    1933年5月通过“第一农业调整法令”,用三种方法减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1)棉花买卖选择方法。种棉人将种植面积至少减30%,可买进等于减产量的棉花,若棉价上涨,这部分购进的棉花可以卖出。(2)政府对暂不栽种的农田给予奖金。(3)订立销货合同法。后来,又对不按计划的耕种和饲养课以重税进行惩罚。1933年,控制全国棉花播种面积73%的100万个棉农,将棉花播种面积减至不到l 000万英亩,使未来收成减少440万包左右,政府付出1亿多美元补偿。

    国家工业复兴法

    1933年6月通过,目的在于通过商业的自行调节,减少生产过剩、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提高物价,从而促进工业的复兴,授权总统拟定一些为工业部门自愿接受但可通过执照制度执行的公平竞争的法规。为此成立全国复兴总署,领导几千种适于编入法规的工业部门拟定法规。当时华盛顿出现了一种与战争时期相似的激昂气氛,最后通过了576项基本的和189项补充的法规。7月宣布的“再就业协定”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作35小时,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角。遵守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可以领到一个“蓝鹰”标志。1933年仲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这一规程,900万工人在“蓝鹰”标志下工作。1935年,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取消。

    举办公共工程

    罗斯福刚就职就制订法令,授权总统雇用青年人组成平民保持队进行造林、防洪和其他市政工程,每人每月工资30元,其中22元寄往家中,由陆军部负责提供粮食、服装等。第一年就有30万人参加。全国工业复兴总署成立后,又设市政工程总署,拨款33亿元发展公共工程。1935年,又成立工程计划署,统一计划,耗资约105亿元,建筑了12.2万幢公用房屋、64.4万英里新路、7.7万座桥梁、285个新机场、2万多英里下水道和公园、游戏场、水库、医院、校舍、运动场等。这项工作,在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了就业,约占失业人数的1/3。

    形象图《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

    为了治理水患频繁的田纳西河,提供就业机会,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着手在田纳西河上筑起了16条水坝。这些水坝保护了农业,提供了大量电力,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已准许在田纳西河上的“麻梭浅滩”建立两座发电厂,生产制造炸药用的硝酸盐,并投资1.4亿元,于1925年建成使电厂得到电力的“威尔逊水坝”。但是在政府拥有和营运方面,一直有争论。1933年5月通过“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法令”,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具有收买地产、建筑水坝、设水电站、拟定洪水控制计划、保持水土、造林及制造硝酸盐产品等广泛权力,并在10年内实现了政府经营,从而达到了加强国防、发展该地区工农业、改善航运、控制洪水的目的。它是“新政”中最有持久意义的一项成就。

    “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1934年秋,经济得到有限恢复。1936年,银行恢复了正常活动,农业收入增加近1倍,许多工业部门恢复到1929年水平,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50%。但1938年,失业率仍高达10%。1939年,在业工人年平均工资只是1 264美元,仍低于危机前一年的1 405美元。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短期作用和深刻的长期影响。

    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到1936年底,美国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农业生产也有较大恢复。新政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中下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极端主义组织,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从实质上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矛盾的大爆发。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财产占有形式、生产调节方式、生产管理体制等方面向更高的层次调整,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的空间。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国家干预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