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 活动课教学参考设计之一 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
  •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活动课教学参考设计之二 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 图36 “网吧”
  • 图37 中国西昌卫星基地
  • 最新热门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在叙述上,教材特地以“战后的繁荣”、“危机和经济调整”以及“新经济的出现”三目介绍了战后五十多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可以做出两种选择:或是突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或是突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基本特点”,还是“主要原因”,均不太适合分阶段详述,在讲完新课后总结或讨论较为恰当,以区别于阶段“特点”与“原因”。根据教材内容,“基本特点”可以包括: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含量高。“主要原因”可以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也受制于-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可结合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别突破。二战初期,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军事工业迅速发展;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了统治地位,经济持续繁荣;70年代,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迅速崛起,中东国家展开石油斗争,美国经济陷入危机;80年代,美苏争霸激烈,美国大力发展高技术军事工业,债务负担沉重;90年代,为了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占据绝对优势,美国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新经济出现。另外,对“通货膨胀”、“新经济”等概念的理解,也是难点之一。前者的基本含义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后者则是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知识经济”,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为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教法建议

    1.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教师可以电脑投影“硅谷”并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教师可从电脑说到“硅谷”,以言激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美国经济的发展”,设计如下表格组织学习。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发动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分小组完成表中内容。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3.结合教材内容,用足用好各种材料,是使本课教学生动丰富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对材料的释读应与学习内容和表格生成同步。导入框中,“硅谷”的图片与文字,可给学生留下求知的悬念。“战后的繁荣”一目中,材料“工业生产极大发展”,可用来说明教材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照片“美国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是美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例证;材料“发展高新科技”、照片“从月亮上看地球”,则印证了战后“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危机和经济调整”一目中,材料“经济危机”和“债务增加”分别说明了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新经济的出现”一目中,材料“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照片“互联网”,“自由阅读卡”中的材料“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照片“信息高速公路”,都体现了美国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信息化与全球化。

    4.教学重点的确定可以不同,对“特点”或“原因”的讨论也不强求一致。但不管讨论哪个问题,范围不能太小,思路不能太狭窄,要引导学生结合战后五十多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现实状况通盘考虑。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要素,选好分析角度。如“原因”,可从政策措施(调整经济政策、发展高新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实力地位(国际地位提高,军事经济实力增强)与-野心(确立世界霸权)等方面考虑;其中,“政策措施”是关键要素,“调整经济政策”是根本原因。对于“特点”,可从发展速度(居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过程周期 (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与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等方面去思考。

    5.完成规定教学内容后,教师可就“美国经济与教育、科技”为题组织自由发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三、学法指导

    1.组织自学阅读课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时期、表现(特点)和原因分阶段整理战后五十多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并制成表格。在分组交流自学情况后,教师应要求学习中出现失误的学生按表格内容订正自己的问题。

    2.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例如“特点”,从发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发展出现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3.正确运用材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则材料的用途不是单一的,信息也不是唯一的。如“硅谷”,既可用作导入,也可用来说明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特征;“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4.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开阔知识视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鼓励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上网查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关资料,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经济”的理解。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下面两位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你有什么看法?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

    两位同学的讨论思路清晰,但表述都有偏失之处。“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主要原因,“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才是根本原因;“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大增”是重要原因。

    练一练

    C

    活动与探究

    请你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制成一个示意图,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总的来看,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起伏变化大,经济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调整状态: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繁荣;70年代,经济危机严重,实力地位下降;80年代,通货膨胀明显,债务负担沉重;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五、参考书目与推荐网站

    1.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中、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90—200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推荐网站

    《世界经济年鉴》http://iwep.org.cn/nianjian

    中国年鉴网http://www.china.almanac.org.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http://www.cei.gov.cn/union/CASS/default.htm

    百度搜索http://www.baidu.com(关键词“美国经济”)

    (作者: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高级教师  童绥宝)

    参考资料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阿波罗登月计划”

    1959年,美国提出了“奔月”的设想,即“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阿波罗”计划。

    在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出了地球的43天之后,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10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重新返回地面。”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计划主要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水星计划”,即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测试人在太空中的活动能力。这项计划很快就成功了。1963年5月15日“水星1号”载人发射,飞行了34小时,绕地球21圈,宣告“水星计划”结束。

    第二步,是“双子星座计划”。这个计划有二个目的,一是测试人在太空中长时间停留可能引起的生理问题,一是将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对接,从而奠定登月技术的基础。该项计划实施得也比较顺利。1965年,“双子星座3号”飞船做了变轨实验;同年,“双子星座7号”和“双子星座6号”做了太空会合实验,双子星座号在太空中飞行了14天,宇航员的身体安然无恙。

    第三步,是“土星计划”,即制造能将载人飞船送出地球进入月球轨道的大动力火箭,最终完成登月计划。1965年4月,在冯·布朗领导下,研制出了“土星5号”火箭,它总长85米,竖起来有30层楼那么高,其第一级推力达3 500吨。“土星5号”是“阿波罗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的出现标志着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美国已经超过了苏联。“阿波罗计划”终于可以实施了。

    阿波罗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指令舱是飞船的核心部分,而且最终由它将宇航员送回地球;服务舱主要装燃料和宇航员的生活资料,包括氧气、食物和水;登月舱在登月时与母舱分离,宇航员由此登月。

    在美国宇航局组织下,动员了2万多家厂商,12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多万人参加,开发项目1 300多个,共耗资250亿美元,历时9年,整个系统共使用300多万个零部件。1967年,因火箭发射台起火,3名宇航员死亡。

    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969年7月21日4时17分40秒,“阿波罗”在月面上“静海”西南部安全降落。阿姆斯特朗率先走出登月舱,一步一步走下了阶梯,在月球上留下了我们地球人的第一个脚印,他兴奋地说:“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奥尔德林紧跟其后也踏上了月球,他们在月球上微弱的引力下一跳一跳地走动,“这是一个荒凉冷寂的世界,没有生命,没有一些绿色,故乡地球像一个明亮的圆盘悬托在月球上林立的高山丛中。”他们俩将一块特制的金属牌竖立在月球地面上,并默念:“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和平而来。”金属牌下放置了5位遇难宇航员的金质像章。他们在月球上逗留两个半小时,并将月球的电视照片送回地球,安放了3种科学实验仪器,采集了约五十千克月球上的石块和土壤标本。按计划,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两人驾驶“登月舱”离开了月球,与在空中等候的柯林斯驾驶的“哥伦比亚号”指令舱会合,并开始返回地球。24日,指令舱重新进入大气层,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上,“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了。

    自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之后,美国又相继进行了6次登月飞行(阿波罗12号、13号、14号、15号、16号和17号),除了13号外,其他都获得了成功。前后共有12名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较久的停留(总计302小时),利用“月球车”进行较远的探索,并搜集了365.9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标本。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执行了该计划中最后一次飞行。此后,人类又向着新目标迈进。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难题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此时美国的经济和-处于转折时期。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9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不少国家的政府将大量的美元资产兑换成黄金,西方金融市场的投机商们乘机兴风作浪,抛出美元,购进黄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马克。1971年8月,为应付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挽救对外收支的困难局面,以及为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并且对工业产品的进口征收10%的附加税,这等于使作为外汇的美元贬值。当年12月,通过华盛顿货币协定,美元正式贬值7.8%,美国官方维持的黄金比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每盎司38美元。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乃至引发经济危机。

    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其中美国的汽车工业下降最甚,下降幅度达到32%。其次,股市跌幅大,企业破产严重。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英国的股市下跌更为严重,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甚至超过了30年代大危机的幅度。第三,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失业人数创战后最高纪录。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 448万人,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第四,危机造成了绝大部分西方国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且使国际贸易状况恶化。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西方国家除联邦德国外,都因为石油付款大增而产生国际收支逆差,逆差的总额共达39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的日本,也出现了52亿美元的逆差。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然而,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除了有上述几方面的特征外,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所谓“滞胀”,是指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一方面,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60年代的一半,尤其是在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出现长时期的萧条而迟迟不进入繁荣。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本来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通货膨胀应该是刺激经济增长、-萧条和衰退的“良方”,然而到了70年代这一“良方”失灵了。在危机期间,西方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大大提高,其中英国为最,达到24%。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不断上升,1979年消费物价上涨年率达到13.2%。即使通胀率比较低的德国,消费物价的上升指数也达到5.1%。由于70年代的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幅度大,由于担心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难继续使用国家干预刺激经济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难走出经济萧条。

    70年代的“滞胀”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固定资本投资不振,生产停滞严重。这一切又造成了失业率居高不下。1975年危机过去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仍在1 700万人以上。在西欧,失业的人口甚至还不断增加,1975年西欧失业人口为520万,而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710万人。大量的失业加剧了西方社会的不稳定。

    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及其实施

    在1980年11月美国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压倒多数获胜,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国情演讲中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长达300页,其主要内容为:压缩联邦开支,大幅度降低个人和企业的税率,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所设置的各种规章条例,制订稳定货币的政策等。很明显,这项计划的理论基础来自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学说。该计划的推出标志着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即从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性膨胀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紧缩政策转变。从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都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实行大政府、高税收、多规章、大开支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里根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根据他的“经济复兴计划”,运用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理论,实行小政府、低税收、少规章、小开支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里根强调,只有通过减税,放松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业在自由市场中的经济性,才能以此来打破美国经济的停滞局面,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能力。

    总之,里根政府“经济复兴计划”的基本原则就是: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这些来自于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经济复兴原则被人们称为“里根经济学”。

    根据“里根经济学”所制订的“经济复兴计划”,里根政府把1982年度预算砍去414亿美元,1986年度砍去958亿美元。砍去预算后,被削减的项目涉及范围很广,从失业补助金到铁路、邮政的津贴等,不一而足。但是里根政府并没有削减国防开支。为了与苏联争霸,里根政府甚至增加了军费,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制订和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在大砍预算的同时,里根政府推出减税和加速设备折旧以及减少行政规章等方案,1981年7月,里根的减税方案在国会通过,联邦政府税收在1982年度就将减少539亿美元,而到1985年度就将减少1 000亿美元以上。作为政府放松管制、减少规章限制的第一步,里根政府解除了对石油价格的管制。

    里根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未如里根所认为的那样能够迅速解决美国的经济衰退。在里根上台后的第一二年,美国的经济依然在衰退之中而没有回升,财政赤字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失业率高达9.8%,创战后最高纪录。然而,转机还是出现了。1983年美国的经济开始大幅度回升,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2%,1984年达7%。虽然1985年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又降了下来,只有3%,但是直到1989年里根将要离任时,美国的经济增长没有停止。在1989年1月的经济报告中,里根宣称:“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怀疑美国人民决心和经济复苏能力的人们不再怀疑了。历史潮流向我们走来,而一些怀疑论者曾认为这种潮流远离了西方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事业自由的理想,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通过减少税收和减少官僚政府的干预,我们调动了普通美国人的创造力,预示了一个空前的和平繁荣时期的到来。”

    虽然里根政府运用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经济政策促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而出现巨大的回升,但是,里根政府却没有能够削减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由于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举借债,美国国债的总额由此而飚升。里根曾严厉地批评过他的前任政府实行高赤字,并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目前暂时的方便,而把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子女的未来抵押出去”。可是,里根没有料到,因为减税和不断地扩大军费开支,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增加最大的,恰恰是在他的执政年代。卡特政府时期的美国国债为9 000多亿美元,可是到里根政府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国债已突破了2万亿美元。这是对“里根经济学”的一个讽刺,也给里根后的美国经济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就解决美国经济的“滞胀”而言,“里根经济学”还是有其正面作用的。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及其原因

    20世纪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即世界经济的网络化、数字化以及以此为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的网络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含义,这就是全世界的公司企业不论大小都从90年代起走向充分利用因特网发展业务,加强联系,扩大市场。网络经济逐渐形成规模。自从便捷的浏览器在电脑上得到广泛运用之后,因特网便对世界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特网不仅把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买卖关系更为有效、更为广泛、更为快速地联系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特网能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各地的公司企业相互联系起来。这种崭新的企业与客户、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某种具有超级效率的现代电子化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的这种因高新科技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必然促使更多的、甚至所有的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公司企业尽快地上网,成为电子网络世界市场中的一员。由因特网的广泛运用而产生的网络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无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经济不仅提高公司企业的效率,而且加强了世界市场的深层次整合,建立起更加广泛的世界市场的竞争机制。

    世界经济网络化的第二个层面的含义在宏观层面上,这就是世界经济在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方面越来越相互依赖而构成网络。在这个世界经济的网络中,信贷资本的筹集、发放和使用日益集中化,世界金融市场对全球性生产的影响日益增大;知识结构与专家系统的作用即今天我们经常谈论的知识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者阶层日益发展。世界经济这一层面的网络化把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也加速了生产、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即生产转移至成本最低的地区,企业的各部分业务活动迁移到世界各地的许多生产基地上,而对企业的协调则集中到全球的国际性大都市,这些大都市正在发展成极其专门化的服务中心。世界经济在宏观层面上如此网络化的发展,为全球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世界经济不断网络化的同时,世界经济数字化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世界经济的数字化就是目前已很为世界各国政界、科技界、经济界所关注的“数字地球”对世界经济的直接影响。“数字地球”实际上是人类认识地球的新阶段。通过功能强大的电脑网络、完整高效的卫星遥感技术、超高能量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在新的世纪里,人类能够融汇全球的各种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兼容从宇宙空间和地球深部测得的地球生物、化学、物理等数据,建立起新的巨型地理信息系统,在现实的地球之外再建造一个“数字地球”。在“数字地球”的建立过程中,世界经济就会不断地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并且为“数字地球”计划而推动。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在新的世纪里美国将通过“数字地球”继续占领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推动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数字地球”的建成,世界经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化经济,因为有了“数字地球”,任何的经济决策、经济行为都将与联网电脑屏幕上的世界各地三维形象和各种数据相关联,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因此而更为科学、更为快速、更为有效。

    世界经济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市场的整合因此不断加深,世界经济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地扩大,这一切对处于世界经济核心地区的美国与欧盟的影响巨大。美国的“新经济”与欧洲联盟的欧元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环境中产生的。

    到2000年3月,一个新的纪录在美国经济史上产生,这就是美国经济连续107个月保持增长。美国经济在20世纪最后10年内的持续增长为美国政府最终平衡财政预算,解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难以解决的巨额财政赤字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据统计,1997~1998年,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长了3.5%,达到了38 885美元的历史最高点。虽然美国黑人中等收入家庭没有在同期增加年收入,依然为25 400美元,但是拉丁裔美国家庭的年收入却有很大的增长,即从1997年的27 043美元增长至1998年的28 330美元,增幅达4.8%。此外,美国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6 530美元的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也因为美国经济连续几年的增长而有所减少,这些家庭占全部美国家庭的比例从1997年的13.3%下降到1998年的12.7%。尽管如此,美国的贫富悬殊却依然存在。根据美国统计局最新的权威调查报告,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力度很大,但是美国国内的收入不平等却没有改观。统计数字表明,在美国社会顶层的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3年占美国国民总收入的48.9%,而到1998年,即在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7个年头之后,这一数字也增长到49.2%。然而居于美国社会底层的20%的蓝领工人则似乎没有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因为他们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改变,依然为3.6%。实际上,上述的数字在相当程度上表明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在拉大。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Oct 9th,1999.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经济的这次破纪录地连续增长与60年代的持续106个月的增长有着很大的差异。6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通货膨胀同行,特别是当经济持续增长而失业率降至5.5%以下之后,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不断增加。然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却没有引发通货膨胀,美国的通胀率被控制在3%之内。从1997年开始,美国的失业率就低于5%,但是美国的工资和物价水平却保持稳定,通货膨胀的压力似乎神秘地消失了。美国经济的这种在低通胀下破纪录地持续增长现象,导致某种乐观的情绪在美国经济学界产生。一些美国经济学界人士认为,从1991年3月开始的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在相当的程度上表明,传统的经济周期已经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不起作用了。根据这种看法,美国的经济似乎已经超越了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繁荣、危机、萧条、再度繁荣的周期性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而处于这一新时期的美国经济可以被认为是某种“新经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国经济学家都同意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尽管美国能够创下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纪录,但是经济周期仍将对美国的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永久保持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是不可能的。

    应当承认,认为美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时期的观点是有相当理由的。首先,高新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个人电脑率先在美国普及,因特网在美国发明并最为广泛地利用,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长时段高速增长。到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在一定的程度上步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借助于网络,美国的企业能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产品的销售也更为方便和迅速。更为重要的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为企业的零库存(justintime)制度的创立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库存往往会引发和扩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乃至造成经济危机。在不实行零库存制度的情况下,需求降低,企业的库存就必然增加,库存的增加不仅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生产,而且会极大地增加企业的负担。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销售等领域里的广泛运用,零库存制度逐渐成为美国企业运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在90年代,美国企业的生产和贸易的库存与销售之间的比例因此不断下降,虽然并不能说美国企业的零库存制度已真正使企业的库存都降至零,但是在高新技术的帮助下,零库存制度确实十分有效地降低了美国企业的库存,并为降低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美国政府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减规”(deregulation,或可称之为放松管制)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美国经济能长时段增长。“减规”政策是从80年代美国推行所谓的“里根革命”开始实施的,其内容主要是政府放宽对经济特别是对金融和通讯事业的管理,使企业竞争力从过多的政府干预下释放出来。从减规政策的提出至今,美国已经历了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等不同总统和不同党派的政府,但是该政策却基本没有改变,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减规”政策适应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并且确实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由于美国的政界和经济界都尝到了在金融领域里实行减规的好处,因此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将取消已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跨界经营的法律,从而使美国的金融业更具竞争力,更能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同时能更好地为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服务。

    美国政府在实施一系列减规政策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运用政府的力量调控宏观经济,只是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从以往的比较注重使用财政政策、或财政和货币政策并举转向更为注重加强使用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近十几年来,美国联邦储备局成功地实施了坚决打击通货膨胀的政策,特别是从90年代初开始,美联储在格林斯潘的领导下始终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下,低通胀使美国的物价稳定,而后者恰恰是格林斯潘所认为的那样:是持续繁荣的最好的而且是惟一的基础。在控制通胀的同时,美国政府还通过联邦储备局根据市场的需要灵活地、适度地调整利率,从而能比较有效地控制经济增长的幅度,使之既不过“热”,也不过“冷”。

    最后,美国企业活力的增强和服务业的兴盛也是美国经济长时段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高科技和政府的“减规”等政策的帮助下,美国的企业成功地不断压缩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并大力地使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型化。在此基础上,美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美国的经济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具生产效率的经济。当然,美国企业活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普遍降低工人工资的基础上的。据统计,到90年代中期,在美国全体男性职工中,有4/5的人一个工作小时的实际收入比70年代减少11个百分点。更有甚者,美国企业为提高效率还采取了尽可能雇用临时工的方法,从而加深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但是,也许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却在加强美国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新的工作岗位,美国的就业率因此大大超过欧盟等其他发达国家。据统计到90年代末,美国的失业率为4.2%,而欧盟的失业率则为10.2%。较低的失业率既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自7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业的高速增长也非常有利于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在美国,经济统计数字分为农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业是成分复杂的一类,它包括了其他四类不计算在内的所有行业。然而,近年来美国服务业高速增长的部门主要是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信息行业,如通讯和电脑软件行业。由于美国的经济比较早地从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转移,因此,以信息行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兴盛,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在90年代的高速增长。同时,因为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对服务业的需求不仅比对制造业的需求高很多,而且这种需求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服务业的兴盛还对美国经济在近年来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极大的贡献。

    总之,在高新技术、政府“新”政策、以及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作用下,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某种“新气象”。乐观的美国经济学家们称这种“新气象”为美国的“新经济”,并认为,美国的“新经济”是某种可以摆脱传统的经济周期的、能够持续稳定地保持增长的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实际上美国经济的这种新因素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即上述种种美国经济的新因素并没有使美国经济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超级大国的美国,仍然摆脱不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影响,特别是摆脱不了由这些基本矛盾所产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起伏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新的生产方式愈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8页。)作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超级经济大国,美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因为高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一体化世界市场变化的适应而出现较长时期的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继续存在,利润率的下降不可能被制止,而生产过剩也依然会在美国的经济运作中产生,尽管在很大的程度上生产过剩不是主要表现在美国国内市场中,而是主要反映在世界市场上。然而,世界市场上的生产过剩必然会对与世界市场结合最为紧密的美国经济产生剧烈的影响。美国经济由此不可能逃脱“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起伏变化。这也就是说在美国经济经历了创纪录的持续发展之后,再度滑入衰退乃至危机不是没有可能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