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 活动课教学参考设计之三 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
  •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 第15课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活动课教学参考设计之二 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 最新热门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两个方面叙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处境;第二,叙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对中国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成果。

    本课重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使之感悟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才能使学生增强使命感。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受到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建议

    1.讲述新课之前,教师可先展示课前提示中《海尔大厦》照片,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的有关部分,引出本课课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如“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等。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导入新课。

    2.讲“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时,建议教师明确两个问题:(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这就是指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2)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第二,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也通过“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实现维护民族经济主权与发展民族经济的双重目的。第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第四,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3.在讲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时,建议教师:(1)将具体表现概括为:国际分工不断加强;跨国公司扩展加快;国际投资急剧增加;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2)说明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3)为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教师可将下列简表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见下表)。

    年代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平均流量1970~1974128亿美元19891 900亿美元

    4.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要使学生明确: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不断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不利方面有三点:(1)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的破坏作用膨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2)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还将本国不允许生产、又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这是非常不公平的。(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兴利除弊,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5.讲述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时,建议教师补充下面关于“海尔”公司发展的典型材料并加以说明。

    “目前海尔公司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已建立了13家工厂,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本地化。海尔产品已打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中的12家,以及美国10大连锁店中的9家,销售量正成倍增长。”

    ──摘自东方网2002年3月5日消息

    6.本课小结时,建议教师围绕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具体表现、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和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与学生一边讨论、一边进行归纳总结。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以图示的方式简略归纳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使学生在学会理清线索中更加完整、系统地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参看图示)。

    四、问题探讨

    动脑筋

    1.下面两位同学分别代表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他们两人办厂时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你看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女孩(发达国家):我们有技术和资金,可我们这里劳动力太贵,又缺乏资源。

    男孩(发展中国家):我们这里资源丰富,劳动力也多,可我们技术落后,也缺乏资金。

    双方可以通过南北对话进行经济合作。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直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使丰富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经济共同发展。

    2.想一想,甲乙两人的说法有没有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男甲:全球化使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外国商品进来,国内很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工人工资可能要降低,甚至要失业,不好。

    女乙:全球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技术和投资,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工人工资也能增加。

    甲乙两人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很全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甲乙两人说出的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若能如此,就会像乙所说,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工人工资。否则,甲所说的结果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请你做一个社会调查,问一问你的父母、亲戚、邻居或者其他人,想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略)

    五、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

    1.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第十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孙颖、黄光耀主编《世界当代史》第九章,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推荐网站

    www.economy.and.law.com/100-20.htm

    (作者:北京密云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曹庆文)

    参考资料

    海尔集团简介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18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跨国企业。

    海尔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发展业绩,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1984年的2万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

    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

    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万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用户的忠诚度是与海尔产品的声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8年间,海尔的无形资产从无到有,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2003年,海尔获准主持制定四项国家标准,标志着海尔已经将企业间的竞争由技术水平竞争、专利竞争转向标准上的竞争。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海尔集团坚持走出国门创名牌,目前,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外工厂13个)。营销网点58 800个,服务网点11 976个。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布局。其中国外最大的工业园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2000年3月,美国本土生产的海尔冰箱已经进入美国消费者的家庭。2002年,海尔海外13个工厂全线运营。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大公司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合作关系发展。2002年与日本三洋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换市场、资源共享、双赢发展。

    2002年3月4日,海尔买下纽约中城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海尔在北美的总部,表明海尔品牌已初步得到了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海尔要在美国扎下根去。

    2002年海尔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海尔18年来的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海尔的创新三原则即创新的目标、本质和途径分别是: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创新的途径就是创造性的借鉴和模仿。

    在海尔的创新体系中,战略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在1984年到1991年名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磨出了一套海尔管理之剑:“OEC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在1992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期间,别的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

    ──在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别的企业认为海尔走出去是“不在国内吃肉,偏要到国外喝汤”;而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框架。

    2002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在金融领域迅速启动,发展顺利,海尔控股的青岛商业银行进入良性发展,2002年成立的保险代理公司,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日后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18年前,海尔名不见经传;18年后,海尔美誉飘香。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海尔名列第七;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也将海尔评为“全球最佳运营企业”。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荣居第26位。2002年12月26日出版的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公布亚太最佳企业排名,海尔位居中国最佳企业第一名。2003年1月,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2003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分别选出“美国及美国以外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在“美国以外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排在第19位。

    近年来,海尔已经有十几个成功的案例进入哈佛大学、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这在中国企业界是唯一的。这标志着海尔已经从18年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发展到以自己的创新管理进入国际管理界的前沿。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海尔集团

    一年又一年,青岛的海尔集团总是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

    海尔集团2001年的全球营业额实现602亿元,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

    集团已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厂,在海外有8个设计中心,4万多个营销网点,12家海外销售公司,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海尔产品打入了欧洲15家大连锁店中的12家,美国十大连锁店中的8家;

    至2001年底,海尔窗式空调占美国市场的8%,小型冰箱占38%,而冷藏酒柜和冰柜的市场占有率达55%;

    欧洲监测公司最近发表的市场信息显示,海尔冰箱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5.3%,仅次于美国惠而浦公司,居第二位,洗衣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三。

    这一切,放在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之下,自然更引人关注。

    海尔集团较早就将自己摆在一个与世界上强大的国际化公司竞争的局面中,不退缩,不消极应战,而是主动迎接挑战。他们定出了“让海尔产品具备征服全球市场每一个角落的能力”的高目标,采取的方法是:先改变自己,以“海尔的国际化”,来成就“国际化的海尔”,最终实现设计、采购、制造、营销和资金运作全球化。

    海尔集团发展目标有“3个1/3”: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出口海外,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无内不稳,无外不强”。如果在国内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打到国际市场。如果国内市场做得很好,而不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优势也是暂时的。海尔到国外打市场,曾经非常艰难。有人说:“国内有很多‘肉’可以吃,为什么要到国外去啃‘骨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却认为,如果中国企业都在国内吃“肉”,那么这块“肉”很快会成为“骨头”。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海尔”出口家电产品到海外,坚持打自己品牌。90年代中期,集团开始着眼于在海外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先有市场,再建工厂”。1998年底至今,他们利用十多年产品大规模出口累积的国际市场进入经验和品牌影响,开始整合全球资源,进行海外投资、跨国经营。

    张瑞敏这样分析中国家电业未来的形势:“加入WTO,虽然会给出口贸易带来便利,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将制订更高技术标准,利用非关税贸易壁垒维护本区域的市场资源。比如,美国的能耗标准每两年提高一次,近年又提高了对进口产品包装的要求。要降低进入成本,避开壁垒,就需要到国外设厂,在它的本土生产符合其标准的产品。”

    在美国设厂这两年,海尔受益匪浅。比如,可以最先设计出适合美国消费者的产品,可以提前达到美国制定的新能源标准,可以加入美国的家电协会,获得最新行业信息,和同行广泛交流等。本土化给零售商传递的信心,其效应更是难以计量。最重要的是,在美国占据一席之地,对“海尔”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7月30日,中国的《环球时报》发表了摘自7月14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作者杰弗里·梅尔,标题为《中国电器在美国站住脚》,文中写道: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美国人认为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只是美国货的拙劣翻版。但在接下来的20年里,日本的丰田和索尼却成了备受美国人尊敬的品牌。到了90年代,历史又在韩国三星公司身上重演。

    许多分析家认为,现在该轮到中国了,但中国公司要进入更高端产品领域仍面临不少挑战。尽管如此,大量迹象仍表明,中国公司扎根美国已取得初步成功,像海尔的空调和冰箱已摆满了Target的货架。海尔在南卡州的工厂才成立3年,但每年生产的冰箱已经大量销售到美国市场。有人甚至预计,海尔如果瞄准年轻顾客进行产品创新,很可能成为中国的索尼或通用电气。”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提出起源于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注:据称S·奥斯特雷在1990年首先采用全球化的概念,也有观点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参见马来西亚第三世界研究网络出版的《第三世界的复兴》第74期。)随着对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正在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全球化的定义。以下是目前几种比较流行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全球化下的定义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注: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卡尔·海因茨·巴奎认为:“当谈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时候,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在这里一开始就遇到困难,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人肯花力气对这个捉摸不透的时髦词汇作出界定,或者至少对它的意义作出合理的限定。……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的。根据这种见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越国界的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所占比例越高,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全球化。”(注:[德]卡尔·海因茨·巴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与后果》,载《-与现代史》,1995年第49期。转引自张世鹏:《关于全球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3期。)

    1995年出版的英国《科林斯商务词典》将国际化和全球化等同看待:“国际化或全球化是指公司通过出口向国外经济进行扩张,但尤其专指通过对外国的投资,建立生产部件的工厂、制造车间和销售子公司。”

    法国学者雅克·阿达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在他看来,苏东集团解体以后,资本主义横行的主要障碍已经不复存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债务国在债务危机的压力下,正在按照国际金融机构的意志进行经济和-体制改革。而国际金融机构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讲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是推行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也就是资本主义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我们看来,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十分广泛,技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经济全球化的范畴。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经济全球化给出的定义侧重点就不同,给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殊为不易。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

    虽然对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这里需要澄清两点。

    首先,经济国际化不等同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以分工和交换关系的扩大为基础,以竞争为动力,以获得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经济利益乃至垄断利益为目的,而一国内部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市场往往是有限的,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要求推动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不仅能够补充国内某些短缺的资源,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市场盈利机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甚至可以说经济国际化其实就是资源配置国际化。一国经济发展不可能只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济力量超越国界,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进而达到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就是经济国际化,它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都是以市场经济为起点的,但从本质上说,全球经济和国际经济是两个概念。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主权,在此前提下,各个国家以交换、投资和信贷为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它们是资本积累的基础,而进一步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全球化的准备。因此,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奏。

    其次,经济一体化也不同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要达到经济一体化首先要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障碍,使劳动力、资本、商品在全球自由流动。其次要有超国家的权威性协调机构,来协调一体化下的国家间关系。而且超国家的机构真正是超然的,并不为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所左右。第三,各国之间要做必要的主权让渡。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真正变成大同世界。目前看来,-制度、生活水平、文化、信仰等差异在短时期内根本就是经济一体化无法消除的障碍。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目前能够在全球性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国际机构,还不能算是经济一体化要求的超国家机构,在处理全球经济问题上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带着美国色彩”。经济一体化仍然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波音公司与中国

    (一)1972年2月21日──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波音707客机,降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订购了10架波音707客机,中国开始跻身世界主要航空公司的行列。

    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飞往美国华盛顿进行国事访问,并绕道西雅图参观了波音747飞机生产线。80年代,更多的中国购机订单随之而来。今天,波音喷气飞机已成为中国航空客运与货运系统的主力军。

    1993年11月,正在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了波音艾弗雷特工厂。1996年6月,波音公司首次在北京召开了公司董事会。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中国订购了50架波音喷气飞机,价值30亿美元,是中国航空史上最大的一宗民用飞机订单。2001年10月,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与波音公司签署了确认订购30架波音737飞机的协议,协议所包括的订单价值约16亿美元。

    (二)波音公司与中国在航空工业方面的合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目前,世界范围内有3 200架现役波音飞机的重要部件和组件是在中国制造的。

    目前波音公司在中国的合作项目(中方工厂):

    ·上海:737水平尾翼;

    ·西安:737垂直尾翼,747后缘肋;

    ·成都:757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和尾段;

    ·沈阳:757货舱门,737尾段部件,717 RB发动机部件。

    波音公司还与位于陕西三原和四川重庆的工厂签订了合同,生产铝钛锻件。

    历史上波音公司与中国曾有过的转包合作项目包括:

    ·两架MD—90在上海组装,中国是这一项目的总承包商(1992年签订合同,2000年最后交付);

    ·35架MD—80在上海生产组装(1985~1994年);

    ·在西安生产传统型737垂直尾翼、水平尾翼和前检查舱门(1982~1999年);

    ·中国转包生产MD—80/90飞机机头、起落架舱门和水平尾翼(1979~1999年)。

    波音公司负责工程、制造、质量和计划方面的专家小组常驻在中国的飞机制造厂,为生产波音飞机部件的工厂提供现场培训,确保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实现具有国际水平的安全、可靠和高质量的组装生产。

    (三)除生产部件和组件外,目前波音公司在中国共有三家合资企业:

    1.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位于厦门,主要提供飞机大修和维护服务;

    2.波海航空复合材料部件有限公司:位于天津,生产飞机次受力结构及内饰复合材料部件;

    3.波音备件服务中心:位于北京,为航空公司提供后勤、培训及相关服务,备有27 700种配件。

    (四)波音公司预测,中国航空市场在未来20年中将需要1 900多架新飞机,价值1 650亿美元。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将以每年7.6%的速度增长,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随着更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各成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服务性机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科技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现代化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其三,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资金融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商业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和跨地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或不定期会晤机制,就共同感兴趣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磋商,协调政策立场,制定行动计划,等等。

    第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首先,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由于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3/4的生产力,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影响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及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有利于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其次,经济全球化如同一些新的科技成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将面对同样的全球化环境,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显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欠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得不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因而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规模大、流速快、投机性强,金融风险日益突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趋紧密,总体地位特别是金融体制脆弱、市场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受金融风险的冲击。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总的看,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发达国家有望凭借传统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方。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在-上被边缘化的同时,最终完全有可能在经济上被边缘化。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继新加坡等“四小龙”之后,东南亚地区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经济也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为世人所瞩目。但到90年代中期,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呈现衰退迹象。1997年夏,一场金融风暴开始袭击东南亚,泰国首当其冲,随后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受到影响。到年底,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均被殃及。

    1997年5月14日至15日,泰铢受到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大规模冲击。据称,此次冲击是乔治·索罗斯乔治·索罗斯系美国金融投机商。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56年迁居美国后,当了纽约华尔街股票经纪人,1969年创建第一家投资公司量子基金会。多次参与国际金融投机活动,1997年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赚取了20亿美元。所为,他通过大量抛售泰铢等东南亚货币,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牟取暴利。为捍卫本国货币,泰国政府投入了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免泰铢贬值。6月27日,泰国中央银行暂停16家现金短缺的金融公司的业务,并责令这些公司递交兼并或合并计划,但均未能奏效。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被迫放弃联系汇率制,从而使其货币大幅度贬值。1997年7月2日这一天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开端。当日,泰铢跌到28.8兑1美元,下跌了17%。到9月3日,跌到37.85泰铢兑1美元,10月20日为38.20泰铢兑1美元。许多富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在金融危机打击下,泰国有58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关闭,其中50家永久性停业,大批企业、公司倒闭。到1997年年底,全国失业人数已突破290万,相当于泰国劳动力的1/10。受打击最大的是建筑业,40%的工人失业。

    继泰国后,东南亚出现了“多米诺骨牌”现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先后放弃联系汇率制,致使这些国家货币连续大幅度下跌并触发股市危机。菲律宾比索从7月初以后的3个月内,贬值37.2%,由原先的26.2比索兑1美元,狂跌至35.95比索兑1美元。7月24日,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对美元的汇率下降到近三年的最低点,即2.653 0林吉特兑l美元。8月13日,印尼盾开始受到沉重压力,盾对美元的汇率达到历史最低点,下跌至2 655盾兑1美元。9月4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打破了3林吉特兑1美元的大关,致使马哈蒂尔总理推迟了几个耗资数十亿美元项目的建设。10月31日,泰铢再次贬值,跌至41.25泰铢兑1美元的低谷。金融危机也引起政坛危机,泰国财政部长他侬·比达亚和总理差瓦立·永猜裕相继被迫引咎辞职。

    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都先后采取应急措施,并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经济援助,以避免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早在8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泰国提供的一揽子援助计划总额就达172亿美元。其中包括文莱提供的5亿美元。然而,这并未能阻止东南亚国家货币狂跌的势头。1998年1月5日,印尼盾跌至6 640盾兑1美元,6日又暴跌至7 700盾兑1美元的新低。就在这两天内,泰铢首次跌破50铢兑1美元大关,并一度又跌至54铢兑1美元。马来西亚也受到影响,这两天的汇率分别是4.055和4.340林吉特兑1美元,陷入新低谷。菲律宾货币也是如此,创下42.65和44.783比索兑1美元的纪录。在东南亚国家货币连续大幅度下跌的影响下,东北亚国家韩国的韩元和日本的日元也连连下挫。同年1月6日,韩元从上一日的1 770韩元兑l美元下跌至1 840韩元兑1美元。与此同时,日元汇率也降至134.38日元兑1美元。

    东南亚金融危机也使亚洲国家股市,乃至世界股市连连下挫。1997年8月27日,东南亚五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的股市分别狂泻了16.77%、14%、11.12%、10.25%和7.19%。9月1日,菲律宾和新加坡的股市又下挫了2.3%和1%。日本和韩国股市也受到东南亚金融动荡的牵连。这股跌风甚至影响到西方国家的股市。8月最后一周,美国道—琼斯指数下降了37%。同样,伦敦、巴黎等地股市也纷纷下滑。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东南亚一些国家出口减少,外汇短缺,债台高筑,经济增长率下降。仅泰国一国的外债总额就超过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马来西亚外债总额为290亿美元。印尼的外债总额到1997年8月已突破1 000亿美元。在沉重的外债压力下,东南亚一些国家不得不调整各自经济发展的年增长率,从危机爆发前的10%降到了2.5%左右。预测泰国、印尼和韩国等1998年度经济都将出现负增长,新加坡稍好些,其增长率为2.5%~4.5%。经济衰退的阴影笼罩了整个东南亚。

    这场金融危机对东南亚许多国家以及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等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它不仅殃及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整体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全球国际金融秩序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就其性质而言,既是一场地区性的金融危机,也是二战后亚洲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导致这场危机爆发的外部原因是国际投资商兴风作浪,进行货币投机炒作。但从东南亚国家的内在因素来看,是在80年代后期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和宏观调节失控所致。它反映了东南亚国家“泡沫经济”的脆弱性,同时也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弊端,需要对它及时进行改革。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亚洲金融危机已触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并导致灾难性的社会后果,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寻找出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作为惟一的全球性组织在建立“新的全球金融体系”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9年,东亚、东南亚国家才基本上走出这次波及面甚广的金融危机的阴影。

    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它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负责管理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实施,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的反对,世贸组织胎死腹中。同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欧共体和加拿大1990年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但它与关贸总协定又有所不同,它比关贸总协定有更宽的管辖范围,除管理传统的和乌拉圭回合新确定的货物贸易外,还包括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外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服务贸易等领域。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大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世贸组织部长大会的任务包括:贯彻世贸组织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提供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框架,为成员国间在协定范围内处理相关问题的谈判提供论坛,并为其他的谈判提供论坛。世界贸易组织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世贸组织日常会议和工作。总理事会设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三个理事会和贸易与发展、国际收支、行政预算三个委员会。秘书处设总干事一人。世贸组织于1995年11月29日还成立了七人仲裁机构上诉法庭,该机构负责对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

    世贸组织成员有创始成员和新成员之分,创始成员必须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新成员必须由其决策机构──部长会议以2/3多数票通过方可加入。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努力。但是,由于个别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阻挠,把中国一直拒于世贸组织之外。

    1986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在GATT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参加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并签署了最后一揽子协议。但是,直到1994年底,中国未能恢复在GATT的缔约国地位,也未能成为GATT继承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创始成员国。1995年,WTO正式成立并运行,中国成为其观察员。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加入WTO的谈判。1997年12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在日内瓦发表声明,一致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

    1997年5月23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关于非歧视原则和司法审议两项主要条款达成协议。1997年8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五次会议在日内瓦结束。中方代表龙永图宣布了中国政府在进一步降低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和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等方面采取的重大步骤。

    1997年12月15日中国与土耳其和新加坡签署了双边市场准入协议。至此,与中国签署上述双边协议的国家已有9个: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新西兰、土耳其和新加坡。1998年4月8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七次会议在日内瓦结束。工作组声明说,中国提出的一揽子降低关税的方案得到工作组成员的普遍欢迎,它标志谈判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达成协议。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并将有力地促进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即将结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进入最后的加入程序阶段。2000年9月,中国与瑞士签署了中瑞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双边协议。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0日夜(北京时间11日凌晨),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年底,中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派出代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国家部长级会议,以讨论加强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7日,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11月在汉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到1999年6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APEC成员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和贸易量都占世界一半左右。1993年1月1日,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在新加坡正式建立。秘书处是APEC的服务性执行机构,负责行政、财务、信息收集及出版和工作组会议的协调等事务性工作。秘书处最高职务为执行主任,由每年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指派,副执行主任由下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道主指派。秘书处现除正副执行主任以外,还有业务官员(由各成员政府派任)和十几名后勤人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展望》(APEC Economic Outlook)由APEC经济委员会负责编写,每年出版。此外,APEC秘书处还定期发行APEC文件汇编等。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机构有:(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美国倡议于1993年11月首次在西雅图召开,以后每年召开一次,在各成员间轮流举行,由各成员领导人出席(中国台北和香港作为地区经济,只能派与经济有关的部长级官员出席会议)。(2)部长级会议。每年一届部长级年会,由外交部长和经贸部长参加,并可就某一专题举行专业部长会议。部长级会议每年在各成员间轮流举行。(3)高级官员会议(SOM)。即高官会,由各成员指定的高官组成,每年举行3~4次会议,负责审议各工作组和秘书处的活动,筹备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其后续行动等事宜。(4)专题工作组及各委员会。自1990年11月起,APEC先后成立了10个专题工作组和4个委员会,即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能源、海洋资源保护、电信、交通、旅游、渔业、贸易和投资数据、贸易促进专题工作组以及贸易和投资委员会(CTI)、行政预算委员会(BAC)、经济委员会(EC)和工商咨询委员会(ABAC)。ABAC前身为“太平洋工商论坛”(PBF),在APEC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经美国提议设立,以加强各成员工商界与APEC的对话和参与有关活动,并向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交报告。PBF于1994年正式启动。1995年大阪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成立工商咨询委员会以接替已完成使命的PBF。ABAC于1996年正式启动。我国现已参加全部专题工作组和各委员会的活动。

    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活动:APEC自成立以来,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科技、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截至1998年底,已举行了十届部长级会议和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1年10月我国同该年度APEC高官会主席(韩国外交部部长助理)签署谅解备忘录,我作为主权国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台湾和香港作为地区经济分别以“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改称“中国香港”)的名称同时加入APEC。台湾的所谓“外长”和“副外长”不得与会,只能派与经济有关的部长与会。1991年11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和经贸部部长李岚清首次率团出席了在汉城举行的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2001年10月15~21日,第13届APEC会议和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高峰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参加会议的各国其他领导人有: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文莱苏丹博尔基亚、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智利总统拉戈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韩国总统金大中、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墨西哥总统福克斯、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莫劳塔、秘鲁总统托莱多、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俄罗斯总统普京、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泰国总理他信、美国总统布什和越南总理潘文凯。在这次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就全球及地区宏观经济形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以及APEC的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了务实友好、坦诚热烈的讨论。与会各成员领导人就上述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通过并发表了《领导人宣言》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反恐声明》。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题为《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我国对当前世界和地区经济形势的看法,以及对推进APEC合作进程的主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