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附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
  • 附常用参考书目
  • 编辑说明
  • 彩色图画说明
  •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 第2课 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 第19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 最新热门    
     
    第3课 夏商王朝的统治

    性。

      教学要点

      一、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1.禹建立夏朝

      2.禹传启,“家天下”

      3.夏朝国家机器

      4.夏朝的生产

      5.夏朝的统治范围

      6.夏桀的暴政

      二、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

      1.商汤灭夏建国

      2.盘庚迁殷

      3.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三、商朝经济的繁荣

      1.商朝农业的发展

      2.商朝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

      四、残酷的奴隶制度

      1.奴隶主奢侈的生活

      2.奴隶悲惨的生活:“人祭”和“人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残酷的奴隶制度。

      本课难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二、在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从这一课起,历史内容进入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中国原始社会的起止时间、社会特点、瓦解原因,再讲本课提示中的前两句“约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约1600年,我国处在奴隶社会时期”,并进而指出我国奴隶社会包括的朝代(或时期)和历史分期,使学生明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三、“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一目,讲述时利用本目插图,生动形象地讲清夏朝的兴衰过程,需要依次讲述以下五个问题:

      1.禹建立夏朝和禹传启,家天下。到禹的时候,夏部落已经强大起来,私有财产不断增加,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禹在年老时,已转化为夏国王。在禹死之后,禹之子启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杀死伯益而继承父亲的位置,又出兵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部落,最后得到各部落的承认。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教师在讲禹传启时,可先让学生复习禅让制,然后再讲世袭制。对“禹传子,家天下”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2.夏朝的建立。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夏朝建立的知识要点:建立时间、国家机构及其阶级实质。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本目插图《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使学生对夏朝都城有直观的认识,但此图不作要求。教师在讲述夏王朝国家性质时,要讲清“平民”的概念。

      3.夏朝的生产。教师在讲述夏代的粮食生产后,引导学生看竖排资料,但不要求掌握。还要讲述夏朝的手工业生产:青铜冶铸、玉雕、制陶。

      4.夏朝的统治区域。教师可说明夏的都城阳城和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一带的地理位置。

      5.夏桀的暴政。教师先让学生看本目插图《夏桀把人当坐骑》和阅读本目小字,讲清夏桀奢侈腐化,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和夏桀定将败亡的道理。插图和小字都不作要求。

      讲完本目内容,教师可小结一下夏朝兴衰的简要过程。

      四、“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一目,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商汤灭夏,最好能先概述汤任用伊尹等贤人作为灭夏的助手,完成灭夏的准备;接着讲商汤以讨伐夏桀暴政为号召,灭亡了夏朝;最后讲商汤定都于亳,建立商朝,时间约在公元前1600年。

      本目小字,有助于学生了解汤灭夏的准备,可建议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

      五、本目另一重要内容是盘庚迁殷,主要讲了三点:迁都的原因、迁都的时间、迁都的作用。商朝迁都是因为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王位纷争,-动乱,灾害频仍,商朝中衰。为摆脱动乱和自然灾害,商王曾五次迁都。迁都经过不宜补充。盘庚迁殷使商朝由动荡到稳定,由中衰而中兴,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本目地图在于标明盘庚迁殷后,商朝势力最大时的统治区域,内容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看图,但不要求记忆。本目小字关于商王、官僚制度、军队等内容,目的在于说明商朝国家的完善和加强,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建议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

      讲完本课内容之后,教师进行小结,并指导学生联系夏桀暴政和商汤灭夏,回答“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

      六、“商朝经济的繁荣”一目,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三方面说明盘庚迁殷后商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讲授大批奴隶集体耕作,然后讲述农业的发展;讲述畜牧业的发展和原因;看插图《司母戊鼎》《商朝的青铜面具》和《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等,讲述青铜冶铸以及制陶和玉石雕刻等手工业的发展。在手工业生产的各部门中,重点讲述青铜冶铸,了解青铜冶铸工艺(参照本目小字),讲清司母戊鼎的知识要点并要求学生记忆这幅插图。其余有关青铜器、象牙器的插图,均不作要求。

      以上内容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小结一下商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商朝的青铜器。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朝文明的标志。

      七、“残酷的奴隶制度”一目,包括奴隶主贵族生活奢侈和奴隶生活悲惨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本目插图《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并建议学生阅读本目小字,讲清商朝奴隶主贵族在生前奢侈和准备死后继续享受的情况,无论插图还是小字,对学生均不作要求。

      讲述奴隶的悲惨生活,要讲奴隶生活的悲惨,死得也悲惨。教师指导学生看本目插图《商朝带枷的奴隶俑》,以深刻了解奴隶生活惨状,本图要求学生记忆。奴隶死得悲惨,要以“人祭”“人殉”为重点,不仅要讲清概念,还要让学生看本目小字,以加深认识和增强其直观性。但小字对学生均不作要求。

      本目内容讲完,教师可进行启发性的小结,然后指导学生回答“商朝奴隶主和奴隶的生活有什么差别?”最后,教师总结全课,可突出我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和第一个朝代、商汤灭夏胜利的原因、盘庚迁殷和商朝奴隶制繁荣的表现、商代奴隶主和奴隶生活的差别。

    资料和注释

    禹转化为夏国王的过程

      禹在年老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事先举荐皋陶(gāo yáo)做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东夷的伯益做继承人。但禹却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地,他却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禹死后,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轻而易举地就继承了禹位。最后,启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禹传子,家天下”

      禹死之后,启杀伯益而继承禹位,又出兵打败有扈氏部落,启的统治得到各部落的正式承认。历史上称为“禹传子,家天下”。何谓“家天下”?传说,禹以前“选贤与能”,实行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平民

      在奴隶社会里,除了奴隶主和奴隶这两个基本阶级外,还有平民,即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他们要向国家缴纳苛捐杂税,还要服兵役、徭役。他们的人身是自由的,但没有多少-权利。他们往往生活贫困,向富人借债要付很高的利息。所以,平民也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他们一旦犯法,或不能清偿债务,就要沦为奴隶。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

      偃师二里头遗址中部的夏代王都的宫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达四米多。整个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迹进行了复原,发现基址中部偏北为一座大型的主体殿堂,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为平坦开阔的庭院,庭院南面为面阔七间的牌坊式大门。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从整个来看,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宗庙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处理军国大事,举行策命典礼、外交盟会的地方。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这座宫殿的遗址发现于二里头第三期文化层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代末年。据记载,夏末桀居斟寻。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桀的都邑斟寻。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这条材料引自《越绝书》,意思是:当大禹居住在山洞里时,用铜制造武器。

      《夏桀把人当坐骑》

      夏王(夏桀)无道,暴虐百姓,竟然以人当坐骑。此图选自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

      商汤灭夏

      黄河下游的一个东夷部落,因它的祖先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东南),因此称为商部落。夏末,商部落强大起来,积极准备灭夏。汤任用贤人伊尹做助手,谋划灭夏大计,并且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韦、顾、昆吾。从夏朝本身的情况看,夏末,危及夏政权存亡的,一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二是与周围方国、部落矛盾激化。而夏统治集团内部混乱,“君臣乖而不亲,骨肉疏而不附”,离心离德。夏桀为了转移人民的反抗情绪,对外发动征伐战争。他在有仍大会诸侯,有缗氏反对,中途逃归,他便大兴问罪之师,灭掉有缗。接着又出兵讨伐岷山。夏桀奢侈腐化,残害异己,征伐邻国,宠信妹喜,人民对他的统治痛恨已极。商部落首领成汤(即商汤)乘机以讨伐夏桀的暴政为号令,发动了灭夏战争。双方大战于鸣条之野(今河南封丘东),夏桀大败,退守三朡(zōng,今山东定陶)。成汤追击,夏桀再败,向东南逃窜,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夏亡。成汤回师亳邑,即位为王,各方部落首领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时间约在公元前1600年。

      商汤建都于亳

      亳是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从商朝建立之前,成汤把都邑迁至亳,历经6代11王,大约有150~200年之久,商都一直在亳。在商朝历史上,定都时间最长的是殷,仅次于殷的则是亳。关于亳都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南亳);一说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境(北亳);另有人认为在今陕西长安县境(杜亳)。近年,学者邹衡提出“郑亳”说,认为河南郑州所发现的商城遗址,即成汤所居亳都。课本地图从商丘说。

      盘庚迁殷

      商朝建立后,从仲丁到盘庚的一百多年间,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诸子弟争相代立的长期王位纷争。商朝历史进入中衰时期。为摆脱-动乱和灾害困扰,商王先后五次迁都:仲丁自亳迁于嚣(今河南荥阳);河甲自嚣迁相(今河南内黄);祖乙居庇(今山东定陶);南庚自庇迁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殷(今河南安阳市)。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局面。从此商王朝结束了屡次迁都的动荡岁月,直至商亡再也不曾迁都,迎来了-、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盘庚迁到新邑之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称作“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周灭商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便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废弃,成为废墟,故称“殷墟”。

      《商统治区域示意图》

      商朝的统治区域首先包括王都所在地及其周围邑落和商王游猎区,这是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盘庚迁殷后,王都称“大邑商”,即后世的“殷墟”或“殷”。经考古发掘,殷在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面积达二十四平方公里,这只是考古发掘面积,其实际面积应该比这更大一些。商朝末年,王都的范围有所扩大:“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作为王都,这个范围已经不小了。从王都再往外延伸,王畿范围大约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其次,武丁时期,商王朝的版图和-影响空前扩大,以王畿为中心,商朝的统治区域西至今陕西西部,东至大海,北至辽宁,南至汉水以南的长江流域,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的大部以及江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今内蒙古的某些地方。

      商朝进入繁荣时期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到了武丁继位后,-、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商朝的鼎盛阶段,进入繁荣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商朝的农作物和农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所收的单字中,属于谷物名称,而且可以肯定下来的有禾、黍、麦等几个字。此外,商代的谷类作物,比较重要的,至少还有稻和稷。甲骨文中的“禾”字是谷类作物的统称,其用法与今日“禾苗”之“禾”字相当。“禾”与“年”常通用,占卜“受禾”与占卜“受年”的意义都是卜问年谷物是否有好收成的字句。甲骨文中所记谷物名称,以“黍”字为最多,说明它是当时的主要作物。

      在郑州二里岗等地已经发现的商代农具,以石器最多。这里也有蚌器、骨器,青铜器最少。迄今已发现的青铜农具,加上采集品、传世品在内,共计三十多件。这说明商代青铜器虽然已经用于农业生产,但它并没有排挤掉石器,人们普遍使用的还是木、石器工具。殷墟发掘中,一个坑内集中出土的石刀就有一千多把;还有一个坑内出土了四百多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

      商朝甲骨文中保存了与农田整治有关的字,如田、囿(yòu)等。从田字结构看,田的周围有疆界,中间有纵横的沟洫和小路,将其分成四块,六块或八块,构成一个整齐规划的农田图形。甲骨文囿字的字形清楚表明,当时每个方块田中还种植了各种作物,已有了园艺种植。

      商朝的制陶和玉石雕刻业

      商朝时候,制陶有很大发展,白陶工艺水平最高。白陶是把高岭土烧制达到1000°C以上高温制成的,质地洁白细腻,花纹刻镂精美。商代的玉器十分美观,形状各异,有双龙相接的圆形,有的呈双鱼相对的半圆,还有的雕-面、兽头、虎、象、兔、鸟、蛙、蝉、鱼等形状,姿态生动活泼。

      司母戊鼎

      商代最大的青铜容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安阳武官村农民在田中掘获的,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故而得名。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1.1米,宽80厘米,重832.84公斤。铸造工艺主要有制范和浇铸两道工序。在制范前先用泥土制成铸件的完整模型,经焙烧后,再贴泥片进行翻范。司母戊鼎鼎身用八块范,每条足各用三块范,鼎底及鼎内各用四块范,鼎耳还需先用范另外铸成。然后再拼合成这件巨大的整体,技术是很复杂的。浇注此鼎,若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浇注八百多公斤铜液,至少需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每个坩埚需用三四个人,共需250人左右同时行动,共同协作。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此图要求掌握。

      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

      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商代著名女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她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六百余件玉、石器和三件高达三四十厘米的象牙雕刻品,集中反映了商代工艺水平。这里的象牙杯是其中的代表作。

      《商朝带枷的奴隶俑》

      这是1937年在殷墟发掘出土的带枷的奴隶陶俑,女奴双手枷在胸前,男奴双手枷在背后。此图要求掌握。

      商朝的杀殉坑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武官村一带王陵区,先后共发掘11座巨大的王陵和一千二百多座奴隶杀殉坑。武官村大墓只是王陵之一,而且也不是最大的。墓形像一个“中”字,分墓室、南墓道、北墓道三部分。墓室中央的方坑是室,整个大墓的布局以室为中心。室底下的一个小方坑叫腰坑,内埋一执戈武士。室顶上的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东边是男的,西边是女的,他们都是商王的侍从或亲信。南、北墓道埋有许多随葬犬马。在此墓道的品字形的三个坑里分别埋着16匹装饰富丽的马和两个执戈守卫。南墓道也有三个坑,共殉葬12匹马,坑内还有一只狗,中间还有一个跪着的守卫。在墓室的中层,埋有25只鹿、猴等兽类。墓室的上层,整齐排列着三十多个面向中央的被斩下来的人头。上层、中层虽已掘开,但此图不能看到。在陵墓外围的南面,有附属的奴隶杀殉坑四排共16个,每坑约埋葬10个被砍头的奴隶。杀殉坑南面还有许多埋葬坑,埋着每年祭祀王陵时被惨杀的人牲。埋葬坑共九个,合计埋有五十多个奴隶。大墓规模很大,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八米多,加上南北两个墓道,南北共长45米,总面积为340平方米。总计在这座大墓的里里外外,人殉以及追祭时的人牲约计共有300人。

      附一: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B

      二、问答:①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②因为奴隶社会无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比原始社会进步、发展。

      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一册,卷二,夏本纪。卷三,殷本纪。第五册,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夏商史稿》(孙淼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四、五、六、七、八、十章。

      《夏商周史话》(黎虎著,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至第六章。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袁珂、周明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鲧禹编》三。

      《神话选译百题》(袁珂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八二、八三两则。

      《中国历史的童年》(合订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六、七、八三篇。

      《夏史初探》(郑杰祥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商代经济史》(杨升南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第三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