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8课 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 第9课 秦的统一
  • 第10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灭亡
  • 第11课 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 第12课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第14课 两汉的经济
  • 第15课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 第16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 最新热门    
     
    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

    TRONG>教学要点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兵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的重点是司马迁与《史记》、秦兵马俑。难点是对乐府诗一词含义的理解。

      二、“司马迁与《史记》”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应指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接着,请一位学生朗读司马迁生平的第一段小字,指出司马迁编写《史记》是多方面促成的。汉武帝时候,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也发展起来,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司马迁在国家藏书处能看到丰富的藏书,在统一的国家里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等。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就是有名的史学家,因此从小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影响。同时,统一的国家也需要一部记录从远古到汉代社会发展的史书。然后指出《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二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材中竖写引用的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一句话,是司马迁给友人信中谈到自己撰写《史记》的动机时说的话,应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理解、记忆,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外两段小字则不必讲述,而且所有小字均不要求学生记忆。

      三、“乐府诗”一目叙述汉代的乐府诗。乐府诗是民间文学,反映了汉代真实的社会生活。

      关于乐府诗,应注意讲清两个问题:1.乐府和乐府诗的含义。这是本课的难点。乐府是汉朝政府掌管音乐的机构,具体任务是搜集歌辞,制定乐曲,训练乐员,供宗庙祭祀和宫廷娱乐之用。所用歌辞,一部分是由文人创作的,一部分则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这两部分作品就都称为乐府诗。由于民歌是其中的精华,所以人们提到汉乐府往往是指这部分民歌。2.乐府诗的特点。指出乐府诗具有形式朴素自然,语言清新活泼,内容广泛充实,感情真挚的特点。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具体说明汉乐府诗的特点,教材引用了《十五从军征》一诗,并用一段小字介绍了《孔雀东南飞》的主要内容,教师不必讲述,学有余力者可自己阅读,但不作为要求。《十五从军征》的内容是描写一个80岁的老兵服了65年兵役之后回到家乡,目睹亲故凋零、家园破败的情况,控诉了当时繁重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可能是东汉末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

      四、“秦兵马俑”一目介绍了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成就。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应着重加以讲解。讲秦兵马俑,应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兵马俑插图,并让学生阅读具体描述兵马俑的那段小字(但不要求记忆),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上述内容讲完,可按照本课前面的提示内容,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六、最后,指导学生回答:“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这是为什么?”

      资料和注释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又作《报任少卿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课本中所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其中的名句。

      《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五十二万多字,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表是春秋以来历代帝王和侯国的大事记;书记述天文、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记述各种重要人物的事迹。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纪传体。纪传体是司马迁首创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这种体例一直被历代的史学家沿用。

      《史记》的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中叙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的动荡、秦的兴亡、西汉的建立与巩固,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西汉中期约二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的写作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提供历史经验。司马迁的基本观点认为帝王将相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也承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作用。因此,《史记》虽以大量篇幅叙述帝王将相的活动,但也用相当的篇幅写了刺客、游侠、医生、商人等社会中下层人物的事迹,并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歌颂。《史记》的《陈涉世家》,详细叙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热情颂扬了他们的业绩。肯定了这次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作用,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推翻了他们的统治)”,“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首先起来反抗)”,把陈胜同商汤、周武王并提。最后还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还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在《屈原贾生列传》里,反映了屈原关怀人民疾苦的感情,并对他的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其诗可“与日月争光”。对暴君酷吏,司马迁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史记》不仅揭露夏桀、商纣、周厉王和秦始皇的残暴行径,还特为酷吏立传,斥责他们残害人民的罪行。不仅如此,《史记》还敢于大胆抨击当代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行为,“不虚美,不隐恶”。如对汉武帝,一面肯定其“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的历史功绩,一面也在《平淮书》里揭露他晚年由于穷兵黩武、奢侈浪费、财政困难而加紧搜刮人民的情况,并在《封禅书》里无情地抨击他一味迷信、梦想会见仙人的荒唐事情。

      《史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栩栩如生,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史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写人物栩栩如生

      《史记》的文笔非常简洁,往往只寥寥数语就能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数百字就能讲清一个人物的心态、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陈涉世家》写陈胜少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你)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寥寥数语,就写出了陈涉不甘为人佣耕,立志谋反,追求富贵的心态。《史记》的语言极为生动,如《张丞相列传》中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把张仓口吃的神态和对皇帝的忠心非常逼真地表现了出来。《史记》的70篇列传和一些本纪、世家,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图画,个个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历史事件,突出展示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和英勇机智的英雄性格;《信陵君列传》连用147个“公子”,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广交游士,抵抗暴秦、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事迹。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在《史记》里,也是性格各异,形象不同的。如都是贤相,管仲、晏婴的形象有别;都是策士,苏秦、张仪、李斯的脸谱也绝不雷同。刘向、扬雄称颂司马迁说:“善于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妄,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传》)。《史记》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

      乐府和乐府诗

      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武帝时,又设立乐府的官署,任命音乐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编制乐歌,训练乐员,供宗庙祭祀和宫廷娱乐之用。乐府还广泛采集民间歌谣,一方面供统治者观察风俗,了解民情,另一方面加工配乐,以供宫廷娱乐。采集来的这些民歌,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文人写作的诗歌,后来就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的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30~40篇,加上东汉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其中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的精华,所以人们提到汉乐府,往往是指这部分民歌。乐府的民歌,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形式自由活泼,格调清新,富于感染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城东5公里。这是秦王嬴政称始皇帝二年后,由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工,不惜耗费巨资修建的大型墓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宴寨公社西扬生产队社员在秦陵东侧发现了这座面积有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约有六千多个随葬品的一号兵马俑坑。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兵马俑坑附近陆续发掘了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三个俑坑陈列着兵马俑8 000,容貌不同,神态各异。整个场面壮观无比,好像驻在京城外的宿卫军,又好像秦始皇当年内平六国,外御匈奴的军阵场面。

      在一号兵马俑坑,阵势向东,前面有一条东西宽3.45米,南北长60米的长廊。有三列横队,每列70个身穿战袍的陶俑。其后是东西向的过洞,排列着挂剑执矛的铠甲俑和多乘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似为军阵主体。纵队之间有隔墙,陶俑、陶马就放在宽3.25米的9条过洞内。这些兵马俑是用黄泥雕塑,而后用火烧制而成的。兵俑体形高大,造型逼真。

      在这些陶俑中间,还有一匹匹形同真马大小的陶马,马高1.25米,长2米。它们昂头竖耳,马鬃分飞,从外形可以看出是一种能跑善战的良种战马。马后还有战车遗迹。

      整个兵马俑坑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赫军势,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史记》既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D

      二、问答题提示:从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切入。

      三、活动建议:略。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二),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第三章第十一节,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版。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第八章第二节,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翦伯赞著《秦汉史》,第四章第二节,第十一章第三、四、五节,1983年第2版。

      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第七章,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韩养民著《秦汉文化史》,第六~九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版。

      罗世烈著《秦汉史话》,第十四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