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
  • 第9课 秦的统一
  • 第10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灭亡
  • 第11课 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 第12课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第14课 两汉的经济
  • 第15课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 第16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 最新热门    
     
    第20课 三国忠鼎立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3.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1.孙权、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曹魏重视农耕

      3.诸葛亮治蜀

      4.孙吴开发江南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本课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讲授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本前的提示说明从这一课到第25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加深认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它在公元前221年建国,秦以后,经过西汉、东汉,到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历时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再讲本课提示中的第一段,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及其特点,使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这一时期大约经历了三百七十年。综观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大大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三、“官渡之战”一目,这是本课较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在讲述之前最好准备两幅挂图:一是曹操画像,一是官渡之战形势图。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结的形式,和同学们一起回忆前面讲过的“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这一目的内容主要应讲述三个问题:第一,官渡之战发生的社会背景;第二,官渡之战的经过;第三,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

      第一,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也是战争中曹军为什么能够取胜的重要因素。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也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极端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生活。在北方众多军事势力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来讲,袁在各方面都要优于曹,但曹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使其势力迅速壮大。① -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②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课本上所引曹操诗,可以加深学生对曹操壮志的理解。

      第二,在讲官渡之战的经过时,结合挂图,强调让学生记住时间、双方力量对比情况。袁绍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这场战争曹操取胜的关键。小字所讲的具体经过,可不要求记忆。

      第三,历史作用,强调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四、“赤壁之战”一目,是本课重点。如有可能,准备一幅《赤壁之战》示意图来讲解最好。在这一目中,主要讲清三个问题:一是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二是赤壁之战的经过;三是赤壁之战的结果。在讲第一个问题时,首先说明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想乘胜统一全国,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抗衡,一是江南的孙权,一是依附于荆州刘表的刘备。讲刘备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扩大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讲第二个问题即赤壁之战的经过时,应强调战争时间、双方力量对比,分析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曹操失败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可略加说明。小字里讲的战争经过也可指导学生阅读,不要求记忆。在讲第三个问题即赤壁之战的结果时,应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应着重指出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学生记住《三国鼎立形势图》。讲时应特别强调魏的建立者不是曹操而是其子曹丕(此处易记错)。

      在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做一小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可用讨论式让学生分析一下战争双方的胜败原因。

      五、“三国鼎立”一目,教师可分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魏重视农耕、诸葛亮治蜀和孙吴开发江南四个部分进行讲解。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可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按课文叙述先后讲解即可。关于曹魏重视农业的情况,可分以下几方面讲解:一是大兴屯田,二是兴修水利。曹魏重视农耕的这一政策收到了明显效果,使北方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讲到这里让学生看《曹魏屯田图》和魏晋墓壁画《扬场砖画》,看出曹魏农业发展的效果。关于“诸葛亮治蜀”,教师可能的话请悬挂诸葛亮像,重点讲清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诸葛亮实行的奖励农耕、减轻赋税的政策,应突出蜀锦生产的内容。另外就是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策。可结合课文中的小字和诸葛亮像、武侯祠,对诸葛亮向学生做一简要介绍(根据时间而定)。实行这一政策的结果,加强了汉族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关于“孙吴开发江南”,要重点讲清两个问题:一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要强调指出它是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的结果;二是青瓷为吴国的特产,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三是吴国的造船业相当发达,强调吴国将军卫温率船队去夷洲(台湾),加强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强调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时间充裕,教师可利用考古资料,介绍吴国竹简木牍发现、出土、研究的经过及重要意义。

      六、教师小结本课内容。魏、蜀、吴三国建国后,都要努力发展经济,强盛国力,把农业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因而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资料和注释

    东汉末年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188年(中平五年),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加强对地方控制,先后把一些重要地方的州刺史改为州牧,给予领兵治民之权。这样,各州牧便成了各霸一方的军阀。那些没有改为州牧的刺史以及郡太守们,也纷纷乘机扩大权力和武装力量。196年(建安元年)以前,割据一方的军阀主要有: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袁术先后占据南阳、扬州(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焉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董卓、李先后占据司州(今陕西东部、河南西部),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等。

      袁绍

      袁绍(?—202),东汉末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初为司隶校尉。董卓专权,他逃往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号召起兵讨卓。后在与各军阀的混战中,据有冀、青(今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等州,成为当时地广兵多的军阀。200年(建安五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为曹操打败,不久病死。

      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王。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出《蒿里行》《观沧海》等名篇。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 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汉献帝

      汉献帝(181—234),即刘协。东汉末代皇帝,190—220年在位。即位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成为军阀董卓的傀儡。196年(建安元年)被曹操迎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从此又成为曹操的傀儡。220年(延康元年),曹操子曹丕代汉称帝,被废为山阳公。

      曹操招贤纳士

      东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选拔出来的大将。他们作为名将,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低微。

      曹操实行屯田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屯田农民称屯田客。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曹操奖励农耕

      曹操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或贷给耕牛,帮助和鼓励他们从事生产。关中地区因遭受军阀破坏,有十万多家流入荆州。后来这些人想重返关中,但苦于无犁、牛等生产资料。曹操便采纳卫觊(jì)建议,实行食盐专卖,以其收入购买耕牛和农具,贷给归还的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曹操还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官渡之战

      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统治的心脏地区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曹操一边撤退,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绍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双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就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亲自带领5 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官渡东北方、袁军之后的乌巢,将袁绍军粮全部烧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黄河以南袁军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丢弃大批珍宝,只带800骑兵渡过黄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许攸

      许攸,原为袁绍谋士,因屡次进计,不为袁绍所采纳,气愤之下投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献偷袭乌巢之策,奠定了曹军胜利的基础。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但袁氏集团仍有一定势力。袁绍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外甥-是并州刺史,少子袁尚是冀州刺史。他们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但袁绍的几个儿子不团结,各怀异心,都企图发展个人势力。曹操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在204年六月打败袁尚,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在河北地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205年正月攻占南皮(今河北南皮北),杀死袁谭,占领冀、青二州全部。随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袁熙部将投降,袁熙、袁尚等逃往辽西乌桓地区,幽州也落入曹操手中。206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征讨-。-逃到关(今陕西蓝田东南)时被杀,并州也被曹操拿下。曹操在消灭了这些军阀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孙权开拓江东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东汉末,继其父兄孙坚、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孙策开始经营江东时,军队只有六七千人。由于他善于用人,军令严明,受到百姓欢迎,势力不断壮大,先后降服了扬州刺史刘繇、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等割据势力,消灭了地方豪强严白虎的武装。几年间,军队达到三万多人,谋士有张昭、张、秦松,将领有周瑜、朱治、程普等。孙策死后,弟弟孙权继续经营江东。他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共同支持下,不仅注意团结旧部,而且注意多方面延揽人才。不管是江东本地的,还是北方来的士大夫,只要愿意合作,一律欢迎,加以重用。鲁肃就是这时经周瑜推荐,前来辅佐孙权的。孙权打败江夏太守黄祖后,对江东的统治日益稳固。208年(建安十三年)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之战中大败曹操。后又在吴蜀彝陵(今湖北宜昌东)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黄龙元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和夷洲(今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229—252年在位期间,因赋税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

      刘备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东汉远支皇族。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东汉末年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的主张,于208年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势力不断壮大。不久又夺取益州和汉中,企图以此为根据地,统一全国。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221—223年在位。222年大举攻吴,在彝陵之战中失败,不久病死。

      刘表

      刘表(142—208),字景升。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东汉皇族。190年(初平元年)任荆州刺史,在豪族蒯良、蒯越等人支持下,据有今湖南、湖北地方。后为荆州牧。所统治地区破坏较小,中原人前来避难者甚多。后病死,子刘琮投降曹操。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主要的割据势力还有长江下游的孙权,长江中游的刘表(及刘备),长江上游(益州)的刘璋。曹操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全国。其时刘表病死。刘表少子刘琮继父职,背离刘备降曹。当时,刘备处境极其困难,他败退到樊口,兵力只有1万多人。曹军,包括新收降的荆州水军,总数达二十多万人。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率领三万人,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周瑜指挥军队,初战赤壁,就打败了曹军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曹军有明显弱点:北兵多不惯水战,并且不服水土,发生疾病;曹操本人又骄傲大意。周瑜利用曹军弱点,派大将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为防止波浪起伏而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等待黄盖来降。时值初冬,东南风骤起。黄盖率领十艘大船,上面装满干柴、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盖好,后边拴上灵便的小船,顺风直扑曹军水寨。黄盖和吴军跳上小船,配合后边跟进的吴军进攻。刹那间,风大火猛,不但曹军水寨变成一片火海,就是岸上的陆寨也被风火烧着。结果,曹军遭到惨败。曹操率领少数败军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刘两家。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势力还有所发展。刘备也乘机占有了荆州(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进而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今四川)。从而形成了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士族出身。少时与孙策为友,后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帮助孙策在江东创建孙氏政权。孙策死后,与张昭一起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他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后病死。

      黄盖

      黄盖,字公覆。三国时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最初跟从孙坚起兵,是有名骁将,曾多次进攻山越。在赤壁之战中,他建议火攻,并亲自率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纵火,大破曹军,因功任武锋中郎将。后为郡守,官至偏将军。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人。曹操次子。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在-上的特权。220年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220—226年在位,史称魏文帝。他爱好文学,其诗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所作《燕歌行》是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的较早著作。他的诗赋有一百余篇。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战役。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南下,便向关西(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方面发展势力。刘备在荆州站住了脚,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便向岭南地区扩张势力。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

      曹魏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

      淮河南北是当时曹魏最大的屯田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刘馥任扬州刺史时,就在淮南地区建有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堨(è,堤坝)。后来,夏侯在陈留(今河南陈留)建有太寿陂;郑浑在萧、相二县界(今安徽宿州市一带)建有郑陂;贾逵在今河南南部开通有贾侯渠;司马懿在淮北开通有淮阳渠和百尺渠,在今陕西南部建有成国渠和临晋陂;司马孚在今河南北部建有沁水堰。

      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洛阳地区垦田特别多。洛阳以外的四周各郡,垦田数量也有所增加。关中地区,到魏明帝曹时已有余粮。淮河流域,到齐王曹芳时,也已是仓廪相望。农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有了进步,在生产中开始使用“水排”(水力鼓风炉),还大量使用了煤。商业也得到发展,一些城市逐渐繁荣起来。洛阳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一些西域商人也远道来这里贸易。除洛阳外,邺城也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城市。

      《曹魏屯田图》

      根据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摹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这段古文引自《晋书》卷26“食货志”,主要说明魏晋屯田所取得的效果:几年的时间,仓库中就已经积满了粮食。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任丞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备子刘禅执政。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任人唯贤,赏罚必信;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对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采取友好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曾五次出兵攻打魏国,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县西南斜谷口西侧)军中。

      蜀汉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

      诸葛亮为了维护蜀汉的统治,增强国家经济力量,供应军事上的需要,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在农业方面,他确定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奖励农业,不误农时;减轻赋税,不搜刮民财)的方针。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减轻赋税,防止官吏过度勒索,抑制豪强任意兼并土地。平时,注意“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重视农业,多打粮食,使人民休养生息);战时,利用空隙时间,“休士劝农”,分兵屯田,实行“兵农合一”。

      蜀锦

      蜀锦(丝织品),是益州地区的特产。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在全国居第一位。左思《蜀都赋》曾描绘蜀锦生产情况:“圜之里,使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在市肆里面,有手艺人的家中,许多房间里都能听到机杼的声音)。杜甫曾写诗赞美蜀锦:“缲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缫丝需长,不必过重颜色;越罗蜀锦都是相当昂贵的物品)。蜀汉灭亡时,库中尚存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三国志·后主传》)。

      诸葛亮注重发展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蜀汉南部的越、益州、永昌、四郡,即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当时称为“南中”地区,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汉代把他们统称为“西南夷”。诸葛亮注重发展与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注意笼络他们的上层人物,采取“即其渠帅而用之”(只要是首领就任用)的政策。县以下的官吏,基本上由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担任;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留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渠帅首领的地位和特权;同当地有影响的大姓豪帅合作,给他们以官爵,对一部分在少数民族中威望高、同蜀汉政权关系好的大姓豪帅,让他们到成都去做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这一切,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孟获

      孟获,三国蜀汉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彝族首领。刘备死后,他和建宁豪强雍起兵反蜀,多次为诸葛亮所败,相传曾被七擒七纵。后在蜀国做官,任御史中丞。

      大批北方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东汉末年各封建军阀之间的混战,使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死亡和流徙。有的向西流入陇右,有的向北流入辽东,但多数则迁居江南。《三国志·刘繇传》记载:曹操攻打陶谦,徐州地区骚动,管融率领男女一万口、马三千匹,逃往广陵。《三国志·华歆传》记载:当时四方有才能的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者甚多。关中人民流入荆州的就有十万多家。他们把牛耕、兴修水利等先进农业技术带到了江南,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吴国青瓷羊》

      江苏南京出土,造型生动,创作精美,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山越

      秦汉以来,散居在长江以南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山岭地区的少数民族越人,称为“山越”。他们强悍好武,勇于作战;种植谷物,也能铸造兵器和农具。237年(嘉禾六年),在大将诸葛恪率军进攻和围困下,十万多人被迫出山。孙吴政府把其中四万丁壮编入军队,余下的移居平原,成为政府直接控制下的百姓。

      吴国的造船业

      吴国的造船业很发达。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闽侯)是当时造船业的中心。政府专门设典船都尉,监督罪徒造船。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海船大的长二十余丈,高出水面二三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万斛(五百吨以上)。

      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汉时属会稽郡,称夷洲。230年(黄龙二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据考证,这个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从台州湾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登陆后,卫温、诸葛直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吴国推广耦耕法

      耦耕法,即二牛拉一犁的耕种方法,中原地区西汉时即广泛使用。孙权为了推广牛耕技术,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以为四耦,组成二牛拉一犁的耦耕。

      吴国的纺织业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会稽郡的越布很有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地区,以诸暨、永安二县丝织品的质量为最高,专门供应宫廷需要。但总的来讲,在产量和技术上都不如西蜀。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答:官渡取胜原因:① -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②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C

      二、问答题: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进步的。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特别是董卓之乱以后,军阀割据,混战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这一过程中,历史是进步了。

      三、活动建议

      动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答: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一编第一章。

      《三国史话》(柳春藩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⑦⑧册。

      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