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
  • 第20课 三国忠鼎立
  • 第10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灭亡
  • 第11课 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 第12课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第14课 两汉的经济
  • 第15课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 第16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 最新热门    
     
    第21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教学要点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魏灭蜀

      3.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和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大封皇族与封王掌握实权

      2.社会上层的腐败

      3.八王之乱的过程与后果

      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2.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族

      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的灭亡

      四、人口大迁徙

      1.人口迁徙的原因

      2.人口迁徙的方向

      3.人口迁徙的影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八王之乱。

      本课难点:各族内迁,人口大迁徙。

      二、在讲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要强调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然后逐渐导入新课。

      三、“西晋的统一”一目,先要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的情况。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文中小字和插图生动说明了司马氏父子奸诈,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然后再讲西晋短期统一。讲前应准备好地图《西晋的疆域》,在这里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二是西晋统一的过程。在第一个问题里,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在第二个问题里,应强调统一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魏灭蜀,二是废魏帝建西晋,三是西晋灭吴。魏为什么首先灭蜀?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这里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西晋灭吴280年这两个年代以及西晋的都城洛阳都应让学生记忆。应强调西晋建立是265年,统一是280年。

      四、“八王之乱”一目,内容相当重要。应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动乱隐患。晋武帝统一南北后,并非不想巩固这种统一,而是采取的措施不当。本来,曹魏承两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悬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因此在地方上,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晋武帝惩诫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动乱埋下隐患。②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动乱的社会深层原因。③晋武帝选嗣失误,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④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是西晋迅速衰落。本目有关八王之乱的细节描述,仅供学生自行阅读,不必过多解释。《晋书·武帝纪》关于分封诸王的记载(书影),教师可视学生水平做灵活处理。

      五、“内迁各族与西晋灭亡”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讲之前可悬挂《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但不要求学生记忆。有关少数民族的问题,学生感到比较生疏,记忆起来也感到困难。因此,在这一目的讲解中,不要涉及过多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三个问题讲清楚:一是内迁的少数民族的简单情况。结合本目中的小字,简要说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这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应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经三国到西晋已逐渐进入内地接受西晋的统治。结合挂图指出他们分布的地区。这里应着重指出的是,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处可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的小字和看课本插图(不作要求),进一步认识内迁各族和汉族在经济、文化以及日常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二是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为奴。这种剥削压迫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三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灭亡。教师在这里可以简要讲述刘渊起兵的经过,但要注意强调让学生区分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晋活动,一种是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正义斗争,一种是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向西晋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刘渊起兵正属于后者。最后还应向学生交待一下,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六、“人口大迁徙”一目,是以往很少专设条目的内容,但因为其影响深远,所以新课本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西晋末年以及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甚至隋唐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牵涉面广,教学上存在诸多难点,所以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扫除学生理解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讲授本目时,建议重点强调以下知识点:①西晋末年统治者治理不当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灾荒疾疫,导致粮食歉收,人民饱受饥饿之苦,不得不开始向南方迁徙;②八王之乱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被迫离开中原,向河西走廊、辽东,特别是向南方迁徙;③八王之乱期间以及战后,北部、西部的少数民族贵族势力逐渐增强,不断地冲击中原地区,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④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高潮,涉及地域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和河西走廊,涉及领域涵盖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其深远影响本目不必展开分析,略作概述即可。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以本目内容为基础,先完成课后的活动建议,然后引导学生对人口大迁徙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影响进行预测,或提供一些有关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为讲述下两节课的内容做准备。也可采取其他活动方式,如结合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现象,请学生谈谈有关人口大迁徙的话题。

    资料和注释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三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常与曹丕游处,为丕所信任。曹丕代汉称帝后,懿历任侍中、尚书、右仆射、给事中、录尚书事等官。丕临终时,遗命懿与曹真等共同辅佐明帝曹。曹真等相继老死,懿权势越来越大,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重臣。曹芳即位,懿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进位太傅,食邑万户。249年,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权。在世家大族拥护下,其孙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宣帝。

      司马氏逐渐取得魏国军政大权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结党专权,排挤司马懿。司马懿以退为攻,以年老多病为掩护,居住家中,并装出病势严重、危在旦夕的样子,骗得曹爽对他完全失去了警惕。司马懿实际上却暗中准备和曹爽进行斗争。他安排司马师任中护军,控制了一部分中央禁卫军;又在民间分散蓄养3 000敢死士卒,潜伏京城洛阳。249年(正始九年)春,曹爽兄弟陪同魏帝曹芳离开洛水去谒祭魏明帝曹陵墓,司马懿乘机以皇太后名义关闭洛阳城门,占据武器库,掌握了中央禁军,并派兵截断洛水浮桥,堵住曹爽兄弟进入洛阳的归路。同时,他又用欺骗手段,指洛水发誓,哄骗曹爽只要交出兵权,仍可以过王侯生活。曹爽信以为真说:“司马公只是为了夺我的权,我能回到侯府,仍可以为富家翁。”当曹爽交出兵权回到侯府不久,司马懿便把曹爽集团及其三族全部杀死。从此,司马懿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51年(嘉平三年),司马懿亲自带兵东征,消灭了楚王曹彪等反对派,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辅军大将军辅佐魏帝曹芳,继续执掌军政大权。254年,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掉司马师。司马师察觉后,杀死李丰等人,以皇太后名义废掉曹芳,另立曹髦为帝。镇东大将军毌(guàn)丘俭等对此不满,255年正月起兵讨伐司马师,被司马师临阵斩首,其同伙扬州刺史文钦逃走。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以卫将军继续执掌魏国军政大权。他大造舆论,说曹氏皇帝可以禅让,司马氏应代魏称帝。257年(甘露二年),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对司马昭篡魏。司马昭亲自出兵进行讨伐。260年(甘露五年),曹髦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表示不愿坐受废黜之辱。结果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陈留王曹奂为帝。魏国军政大权更牢固地掌握在司马氏手中。

      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趋衰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曹魏大规模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提倡增加生产,北方经济逐步上升。关中曾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人民流入荆州的十余万家,听说本土安宁了,都纷纷回乡。战乱时到辽东避难的农民,也纷纷渡过海峡,回到山东。曹魏末年,自寿春(今安徽寿县)到京师(洛阳),正是“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晋书》卷26《食货志》)。社会经济的日益兴复,使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和蜀虽然也注意境内土地的开发和生产的恢复,但是,由于那些地区都比中原开发晚,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所以都赶不上北方。吴国由于赋税徭役都很繁重,刑罚也很严酷,再加上豪族地主的残酷压榨,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相互残杀,-局面动荡不安。蜀国连年攻魏,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诸葛亮死后,以刘禅为首的统治集团日益腐朽,阶级矛盾逐渐激化。所以,吴、蜀力量日益衰落。

      刘禅

      刘禅(207—271),小字阿斗。三国蜀汉后主,223—263年在位。刘备子。初由丞相诸葛亮辅政,亮死,他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263年(炎兴元年)魏军逼成都,他出降。后被封为安乐公。

      蜀国灭亡

      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邓艾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今青海东南境。沓,tà),进至阴平。蜀将姜维退守剑阁。魏军受阻。邓艾决定偷渡阴平。阴平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崇山峻岭,道路难走,蜀军没有设防。邓艾身先士卒,亲自探险开路,终于通过阴平小道,绕过剑阁天险,进占了江油。随后,又陆续攻下涪城、绵竹,直取成都。刘禅懦弱无能,在大臣谯周劝说下,向魏军投降,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蜀国灭亡。

      司马炎

      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265—290年在位。司马昭子。265年(咸熙二年)继其父为相国、晋王,旋即代魏称帝。280年(咸宁六年)灭吴,统一全国。实行占田制。极力加强门阀制度。又大封宗室,成为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源。生活荒-。死后不久全国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西晋派兵灭吴

      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司马炎发兵二十多万,分六路,在东西千里的边境线上,同时进击吴国。当时,东吴只有新任丞相张悌和少数将领坚决主张抗击晋军。经过激烈战斗,吴军失败,张悌及部将孙震、沈莹等战死。孙皓得知这一消息,还企图进行垂死挣扎,派人准备领兵迎敌。谁知拼凑起来的两万多士兵,一个晚上就都逃跑了。晋军日益逼近建业。孙皓见山穷水尽,无力抵抗,决定投降。280年二月,晋将王率八万军队开进石头城,孙皓投降,被迁往洛阳,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东吴灭亡。

      晋武帝大封皇族为王,各封王势力迅速扩大

      晋武帝认为曹魏宗室诸王有名无实,因而曹魏政权很快灭亡。他为了藩卫司马氏帝室,便大封皇族为王,赋予他们强大的军政大权。西晋所封的同姓王共有57个。大的以郡为国,邑两万户,置上中下三军,兵5 000人;中等的邑万户,置上军下军,兵3 000人;小的邑5 000户,置一军,兵1 500人。各封王势力不断扩大,“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形成独霸一方的独立小王国。

      晋惠帝

      晋惠帝(259—306),即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子。290—306年在位。以痴呆著称,曾说:百姓饿死,何不食肉糜。初由贾后专权,引起皇族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其后诸王相继擅政,他形同傀儡。相传被东海王越毒死。

      石崇

      石崇(249—300),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290年(永熙元年),出为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致财富无数。与贵戚王恺、羊等奢靡成风。曾与王恺斗富,他以蜡代薪,作锦步障五十里,王恺虽得晋武帝支持,仍不能胜。八王之乱时,他与齐王结党,为赵王伦所杀。

      王恺

      王恺,司马昭妻弟。西晋东海郯县(今山东剡城)人。官至后军将军。性豪侈,曾与石崇斗富。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西晋皇族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西晋初年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握有军政实权。晋武帝死后,惠帝妻贾后与辅政的外戚杨骏争权。291年(永平元年),贾后杀骏,以汝南王亮辅政,又使楚王玮杀亮,旋即杀玮。300年(永康元年),赵王伦起兵杀贾后,不久又废惠帝自立。齐王、成都王颖、河间王顒联兵杀伦,惠帝复位。专权辅政。顒先与长沙王攻杀,再与成都王颖攻杀乂,颖专断朝政。东海王越奉惠帝攻杀颖、顒。306年(兴熙元年),越毒死惠帝,另立怀帝,掌握大权。八王之乱前后十六年,严重破坏生产,激起各族人民起义,各少数民族贵族也乘乱起兵,争夺政权。

      一次战役有三十多万人参战

      303年八月,河间王司马派部将张方为都督,率领7万精兵打向洛阳,成都王司马颖也派出军队助战。长沙王司马自为大都督,率军迎战。三方军队三十余万,连战三个多月,死伤八九万。洛阳久战缺粮,城中大饥,公私穷困,米石万钱。张方打到洛阳,东海王司马越在此情况下,与部分禁军将领只好把司马拘禁起来,向司马、司马颖求和。结果司马被张方秘密烧死。

      《西晋陶谷仓》

      此青瓷谷仓为安徽当涂出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富裕生活。谷仓上都有两层庄园式的建筑,形象地显示了当时地主住宅的豪华。

      西晋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数十万人丧生,灾荒连年,病疫流行,广大人民田荒家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关中诸郡,百姓饥馑,白骨蔽野,百无一存。长安城中,户不过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全城公私有车仅四辆,一斗米值金二两,人相食,死者过半(《晋书·愍帝纪》)。《晋书·食货志》记载:雍州以东,人多饥乏,贩卖人口,往来流动,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发生蝗灾,草木及牛马毛都没有了。瘟疫、饥荒以及被贼寇所杀,百姓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匈奴

      东汉以后,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附汉,北匈奴留居漠北。西晋时,南匈奴内迁,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

      鲜卑

      鲜卑,东胡族的一支,中国古族名。秦、汉时,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附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立制,组成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死后,联合体瓦解,有轲比能、步度根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有慕容、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及西北地区建立政权。内迁的鲜卑人民多转向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

      

      羯,中国古族名。曾附属匈奴。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受汉族地主的奴役,被称为“羯胡”。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为十六国之一。

      

      氐,中国古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喜穿青绛色衣服。汉魏以后,长期与汉人杂居,大量吸收汉文化。两晋十六国间,曾建立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

      

      羌,中国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殷周时,部分曾杂居中原。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广汉、武都等部。魏、晋、南北朝、隋、唐间,又有白兰、党项等部。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居的部分羌人逐渐从事农耕。两汉、魏、晋时,不断反抗封建王朝的统治。东晋至北宋间,烧当、党项羌先后建立后秦、西夏等政权。后逐渐与西北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

      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

      匈奴族居幽、并、雍诸州,特别是并州一带。鲜卑族居住在幽、并州以及秦、凉一带。羯族居住在并州上党一带。氐族在武都、略阳以及扶风(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京兆(今陕西西安),和汉人交错居住。羌族居住在关中的冯翊(今陕西大荔)、北地(今陕西耀县)、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

      石勒

      石勒(274—333),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319—333年在位。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幼年随邑人行贩洛阳,又曾为人力耕。二十多岁时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奴隶,与汲桑等聚众起义。后投刘渊为大将。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年(太和元得)灭前赵,取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321年称帝,年号建平。

      内迁各族遭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

      西晋统治者强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交税服役,并要他们当兵。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地主,更把少数民族人民当做重要的剥削对象。中原地方的地主以匈奴等族人为佃客,有的多到数千人。有的少数民族人民被掠卖为奴隶。并州刺史司马腾就把大批少数民族人民掠到山东出卖为奴隶。西晋的地方官还把讨伐少数民族作为升官发财的好机会,任意加以凌辱和屠杀。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极大愤恨。

      刘渊

      刘渊(?—310)字元海。匈奴族。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建立者,304—310年在位。西晋末年,他利用北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离石(今属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其侄刘曜即位,改国号为赵。他好读《春秋左氏传》《孙子兵法》。

      西晋灭亡

      304年(永兴元年),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民起义的时机,起兵离石,国号汉。310年(晋怀帝永嘉四年),刘渊死,子聪继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东),俘杀太守王衍等。同年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316年(建兴四年)八月,刘曜军队进逼长安。长安城中饥荒严重,许多人饿死,晋军士兵纷纷逃亡。晋愍帝也没有饭吃,守城的只有一千余人。晋愍帝面临这种粮尽兵微的穷途末路,只好在十一月派人给刘曜送去降书。他被送至平阳,被封为怀安侯。西晋灭亡。

      西晋末年,许多北方人为逃避战乱,迁往南方

      西晋末年,许多北方世家大族和人民避乱南渡。范阳祖逖,本北州旧姓,及京师大乱,遂率亲族数百家避居淮、泗,后再迁至京口。其兄祖纳、弟祖约亦皆南渡。高平郗鉴,率千余家先是避难山东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后渡江至建业。彭城刘隗,渤海刁协,颍川钟雅,南阳范坚、范任叔侄等,均避乱南渡。据研究统计,汉族人民迁徙的数目,大概从秦、雍迁出者约四五万户,约占当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从并州迁出者约四万户,约占当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从梁、益迁出者约二十万户,约占当地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九;从冀州迁出者约一万户,约占当地总人口数的三十分之一。总计迁徙的户口,见于记载的,将近三十万户,约占西晋全国总户数(377万)十二分之一强。占秦、雍、并、冀、梁、益、宁等州总户数(合计约六十万户)的二分之一弱。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想一想,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答: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西晋从建立至灭亡,总共四十余年,是一个短命王朝。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A

      二、问答题:西晋末年之所以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是因为:①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②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第二册。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第三册。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荤著)上册。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

      《两晋史话》(王文清、许辉著)。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⑦⑧册。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龚书铎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