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
  • 第20课 三国忠鼎立
  • 第21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 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 第12课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第14课 两汉的经济
  • 第15课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 第16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 最新热门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国”,在教学大纲中,是带星号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过渡性讲解。如果有意识略微展开,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西晋灭亡后一百多年间,北方建立的政权不只十六个;2.十六国也不全都在北方。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十六国的一些主要特点:十六国的多数政权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苦难;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涉及到这一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21课各族内迁的内容。

      四、“淝水之战”一目,是本课讲述的重点之一。讲前教师可准备好《前秦东晋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以便于学生对交战前双方情况及交战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本目内容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战前形势做较详细的分析;二是对东晋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取得战争胜利进行分析。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关于战前的形势,教师应对苻坚、王猛两人做简单介绍,说明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国势日益强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强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坚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对东晋进攻。在军队未出发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败的种子。第二个方面,东晋为什么会打败前秦?从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军队由各族征调,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摆脱氐族的统治。北方的汉族士兵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将领也不同意攻打东晋。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分析: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这里可结合课本中小字,对谢安做简要生动的介绍。东晋军队数量虽少,但它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还应强调一下淝水之战的结果。战后南北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南方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瓦解,东晋乘机又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实际讲了两个内容,第一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讲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最好准备一张“鲜卑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挂图或看课本插图。然后讲清: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这个问题教师可简略地讲,但由于学生对鲜卑族较生疏,对其历史也了解的极少,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结合挂图讲清以下几点: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②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结合小字讲解以游牧生活为主。讲清这点有助于对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拓跋部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时间为439年,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习。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平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诸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资料和注释

    十六国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各少数族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建立政权。从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的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另有冉魏、西燕一般不包括在内。北魏的前身代国也在这时建立。具体情况见下表。

    族 国名 建国人 起迄年代 地区(本表列的是各国最大区域) 匈奴 前赵 刘渊称汉王。刘曜改国号赵。 304年到329年。亡于后赵。 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的各一部分地区。 北凉 沮渠蒙逊 397年到439年。亡于北魏。 今甘肃和新疆的一部分。 夏 赫连勃勃 407年到431年。亡于吐谷浑。 今陕西和河套一带。 鲜卑 前燕 慕容皝 337年到370年。亡于前秦。 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 后燕 慕容垂 384年到409年。亡于北燕。 今山东、河北、山西、辽宁和河南部分地区。 西秦 乞伏国仁 385年到431年。亡于夏。 今甘肃东部一带。 南凉 秃发乌孤 397年到414年。亡于东晋 。 今甘肃西部一带。 南燕 慕容德 398年到410年。亡于东晋。 今山东一带。 羯 后赵 石勒 319年到350年。亡于冉魏。 今黄河中下游。 巴氐 成 李雄建国号成。李寿改国号汉。 304年到347年。亡于东晋。 今四川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 氐 前秦 苻健 351年到394年。亡于西秦。 今黄河流域、辽东、四川。 后凉 吕光 386年到403年。亡于后秦。 今甘肃和新疆的一部分。 羌 后秦 姚苌 384年到417年。亡于东晋 。 今陕西、河南、甘肃。 汉 前凉 张骏 345年到376年。亡于前秦。 今甘肃和新疆的一部分。 西凉 李暠 400年到421年。亡于北凉。 今甘肃西部。 北燕 冯跋 409年到436年。亡于北魏。 今辽宁和河北东北部。

      十六国时期,彼此攻战,北方农牧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各族统治者之间相互攻伐,社会动荡不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成汉时期,平阳发生饥荒,百姓逃亡和饿死的有十分之五六。后赵时,襄国发生饥荒,谷二升,值银三斤;肉一斤,值银一两。340年,后赵皇帝石虎一次进攻东晋,下令每五人要出车一辆,牛二头,米十五斛,绢十匹,不能办到的都要杀头。老百姓无奈,只能卖子女以充军需,结果仍不能完成征调任务,道路上出现死者相望的景象。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352年,氐族苻健建立前秦政权。357年,苻坚成为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励精图治,抑制氐族贵族势力,强化中央权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370年,苻坚命王猛灭前燕,擒慕容。371年,灭仇池氐杨氏。376年,灭前凉张氏,又发兵灭代。382年,命氐族贵族吕光进驻西域。至此,中原地区全部统一在苻秦王朝势力之下。它的版图,“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东北的新罗、肃慎,西北的大宛、康居、于阗,以及天竺等62国,都遣使和苻秦建立友好关系。只有东南一隅的东晋同它对峙。

      苻坚

      苻坚(338—385),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357—385年在位。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初为东海王。他用王猛执政,压制不守法令的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以增加财政收入。先后攻灭前燕、前凉、代国,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夺取东晋的益州。由于连年用兵,人民负担沉重,加深了境内的阶级矛盾。383年(建元十九年),征调90万军队攻晋,在淝水大败。各族首领乘机反秦自立。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擒杀。

      王猛

      王猛(325—375),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出身贫寒。桓温攻前秦入关中,他曾往见,扪虱而谈天下大势。后为苻坚谋士。357年(寿光三年),苻坚即位后,累迁司徒、录尚书事。他整顿吏治,压制不遵守法令的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以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370年(建元六年),统兵灭前燕,留镇冀州。不久,入朝为丞相。375年病危时,曾认为东晋无隙可乘,建议苻坚不宜攻晋,但未被采纳。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这是前人写的一副对联,赞扬王猛和谢安这一南一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

      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

      383年七月,苻坚下令进攻东晋。他规定在苻秦的统治地区内,所有公私马匹全部征用。平民每十丁抽出一丁当兵。门第较高的富家子弟年20以下有才勇者,都授给羽林郎官号。结果,组成步兵60万,骑兵27万,禁卫军3万。九月,跟随苻坚的大队人马到达项城(今河南项城)时,从凉州征发的兵马才到达咸阳,从蜀汉地区征调的水军则从长江顺流而东,从幽冀地区征发的步兵也集中到了彭城。真是“东西万里,水陆齐进”。

      谢安

      谢安(320—385),东晋-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四十余始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时前秦强盛,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今陕南、四川、鄂西北)。他使弟石与侄玄为将领,加强防御。383年(太元八年),前秦军南下,江东大震,他又使石、玄等力拒,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并以都督十五州军事率军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各州。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排挤谢氏,他从广陵回京,不久病死。

      谢石

      谢石(327—388),谢安弟。383年任都督,统兵御前秦,赖侄玄率北府兵力战,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但他聚敛无厌,为时人所讥讽。

      谢玄

      谢玄(343—388),东晋名将。谢安侄。安为宰相,任他为广陵(今江苏扬州)相,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383年在淝水大捷,并率军收复徐、兖、青、豫等州,进至黎阳。司马道子忌谢氏势力,使还镇淮阴。后以病改授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淝水之战

      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军队,大举南下。他骄傲自恃,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在洛河(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军,才有惧色。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待晋军半渡时猛攻,乃挥军稍退。因各族士兵不愿作战,一退即不可止;鲜卑族和羌族的将领希望苻坚战败,以便割据独立;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也大呼秦军已败,晋军乘机渡水攻击,于是秦军大败,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谢玄乘胜攻占洛阳、彭城等地,苻坚逃至关中,后即为姚苌所杀。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此后半个多世纪内,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出现了许多主要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今河北、山东及山西一带,有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的后燕、西燕和南燕。冯跋在辽西地区建立的北燕。今陕西和甘肃的东部以及内蒙古的伊克昭盟,有羌族姚氏建立的后秦,匈奴族赫连氏建立的大夏和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今青海乐都、西宁一带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前后出现了鲜卑秃发氏的南凉,氐族吕氏的后凉,汉人李氏的西凉和卢水胡沮渠氏的北凉。这些少数族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彼此混战不已。东晋乘机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冠军将军桓石虔乘胜进军涡、颍(今安徽蒙城、河南许昌一带),经略旧都洛阳。谢玄还派遣参军刘袭平兖州,攻青州,伐冀州,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鲜卑族拓跋部,东汉末年南迁到内地

      鲜卑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拓跋是鲜卑族的一支,以部为氏。拓跋鲜卑的祖先,原活动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北段。当诘汾为部落酋长时,正值东汉击走匈奴之际,拓跋部走出高山深谷,经过“九难八阻”,迁到了匈奴故地,在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游牧。力微做大酋长时,已是东汉末年,他率领拓跋部,又从云中东移,到了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面的和林格尔──当时叫做盛乐城的地方。

      拓跋建立魏国

      拓跋(371—409),即魏道武帝。北魏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鲜卑族拓跋部。先世曾建立代国,为苻坚所灭。淝水战后,他乘机复国,初称代,不久改称魏,史称北魏或后魏。397年(皇始二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加速鲜卑社会发展。晚年政事苛暴,为次子拓跋绍杀死。

      拓跋和后继的首领,逐步统一黄河流域

      395年冬,拓跋率领两万轻骑,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市东)大破后燕军队主力8万人。次年,魏军大举攻燕,夺取并州;又东出井陉,陆续占领河北地区的信都、中山、邺等重镇,基本上平定了关东地区。422年,魏明元帝拓跋嗣(拓跋长子)取得黄河以南刘宋的青、兖二州。431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嗣长子)灭匈奴铁弗部建立的夏;436年,又攻灭北燕;439年,攻灭北凉,从而结束了长达120年之久的五胡十六国的纷扰时期,终于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北方统一以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生产斗争方面,北方各族人民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习畜牧业经验。因为农业生产的关系,一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成农业生产的地主,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阶级斗争方面,北魏统一北方,实行严峻的军事统治,对待少数族人民更加残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不断。在孝文帝改革前的九十年中,各族人民反抗斗争超过七十次。受压迫受剥削的各族人民在反抗斗争中互相联合,从而加强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

      孝文帝(467—499),即拓跋宏,亦称元宏(因改成汉姓为元)。北魏皇帝,471—499年在位。即位时仅五岁,太皇太后冯氏当政。490年(太和十四年)冯氏死,他才亲政。冯太后临朝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增加国家收入,曾改革吏治,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他亲政后,为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北魏的实力,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又进一步进行改革。494年(太和十八年),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服制和语言;奖励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守旧的鲜卑贵族以太子恂为首,企图抗拒,受到了严厉的制裁。他的改革,适应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

      孝文帝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官吏贪污

      给百官俸禄(即班禄),严禁贪污,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北魏建立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的掠夺,平日的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但这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北魏的-危机和财政困难。于是,北魏统治者开始对贪污进行惩罚。484年(太和八年),正式开始给百官俸禄,并规定犯赃绢一匹以上的处死刑,“枉法”的不论多少一律处死。这年九月,刺史以下官吏,因犯赃被发觉,有四十多人办了死罪。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85年(太和九年)冬,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决定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开始向政府领种土地,到了不能劳动或者身死时,再把土地还给政府。土地有两种,无主的荒地称露田,按规定还给政府,不能买卖。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按规定不必还给政府,可以买卖。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冯太后

      冯太后(442—490),北魏文成帝的皇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献文帝时,杀死专权大臣乙浑,由她临朝听政。孝文帝时,她以祖母身分继续执政。俸禄制、均田制等都是她临朝时颁行的。死后谥文明太后。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平城偏在北方,不便控制整个中国北方地区;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柔然族,当时在北魏的北边逐渐强大起来,多次攻到云中一带,威胁平城,南迁可以避免柔然的直接攻袭;三是平城地区粮食产量有限,不足供应所需,且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造-畜大量伤亡;四是平城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要想进行改革,必须离开旧都,减少阻力。493年(太和十七年)定迁都之计,494年十月,自平城出发,十一月至洛阳。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均田令(即分配农民土地)的推行使一些鲜卑族贵族转变成了农业生产的地主。迁都洛阳,命令鲜卑贵族改姓汉姓,与汉族大地主通婚,学汉语,穿汉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使北方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发生了变化,因而也就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洛阳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洛阳是北魏太和(孝文帝年号)以来的都城,既是-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洛阳伽兰记》卷二《景宁寺下》,有一段梁将陈庆之关于洛阳情况的谈话,他说:“自晋宋以来,人们以为洛阳荒凉无比,认为那是长江以北,都是夷狄的缘故。不久前我到洛阳,才知道穿着华丽服装的世家大族,在中原也比比皆是。那里的人们识文知礼,物产丰富,生活宽裕,是我从前没有见到过、也形容不出来的。真如同人们所说的,帝京庄严雄伟的面貌,就是天下所效法的。好比登上泰山的人看不起小土丘,到过江海的人认为湘水、沅水都很小。”这段话可能有些夸大,但却表明洛阳已是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

      孝文帝之后,北魏统治者荒-暴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各族人民被迫起义

      孝文帝之后,北魏-腐败。世宗宣武帝元恪,优柔寡断,政事多缺。肃宗孝明帝元翊,以虚龄六岁的小孩子即位,他的生母灵太后掌权,生活腐化-乱,放任臣下贪污不法,搞得文武解体,土崩鱼烂。灵太后中间一度被领军元叉和宦官刘腾所拘囚。元叉、刘腾专擅朝政,以至于朝廷大官要先到刘腾家中察看颜色,然后才能赴任。-腐败必然导致生活上的奢靡。当时北魏许多贵族官僚,竞以豪侈相比。河间王琛家有名马,用银为马槽,金为锁环。高阳王雍有僮仆6 000,妓女500,一餐要花去数万钱。与此同时,贵族、官僚和地主千方百计兼并土地。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渤海高氏等名门大姓,都霸占着大量的肥沃土地,拥有成千上万的部曲和奴婢。宣武帝时,河南大族杨椿不但夺民田业,还盗种官府牧田34 000亩。在这种情况下,各族人民不堪忍受,被迫起义。从太和末年到正兴五年(499—524年),人民起义或反抗达27次。较大的有:499年(太和二十三年),幽州民王惠定聚众起义,自称明法皇帝。500年(景明元年),齐州民柳世明聚众起义。524年(正光五年),沃野镇破六韩拔陵起义,等等。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北魏末年轰轰烈烈的人民大起义,虽然没有直接推翻北魏的黑暗统治,但也把它打得七零八落,大权转到镇压起义的刽子手尔朱荣手中。尔朱荣因过于专横,失去民心,而从起义军中投降北魏的高欢、宇文泰势力逐渐强大。534年(永熙三年),高欢立元善见做皇帝,称东魏孝静帝,把都城迁往邺城。535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南阳王元宝矩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北齐代替东魏,北周代替西魏

      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掌握东魏大权。他还没有来得及当皇帝,就被奴隶(得自南朝的俘虏,被迫为奴的)刺死。高澄弟高洋于550年废掉东魏孝静帝,建立齐朝,史称北齐。西魏实权一直掌握在宇文泰手里。556年,宇文泰死。557年,其子宇文觉夺取西魏皇位,自称天王,建立北周,历史上称为孝闵帝。西魏至此结束。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齐建立后,存在的27年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层出不穷,皇位换了六次。且北齐皇帝残暴荒-。高洋在邺城曹魏所建的三台宫殿基础上,大兴土木,征发丁役达三十万人。后主高纬时,围绕着晋阳西山大佛像,有一万盏油灯,燃尽了人民的膏血。宫中饲养狗马鸡鹰,不仅吃肉和细粮,还封官给俸。在这种情况下,北齐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连绵不断。577年(建德六年),周武帝宇文邕灭掉北齐,统一了中国北部。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答: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A

      二、问答题: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从前秦方面和东晋方面都可以找到原因和答案。前秦方面:①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族贵族反对打仗,决策者意见不一。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离散。②苻坚指挥失误,骄傲轻敌。东晋方面:①主要将相意见比较一致,坚决抵抗。②参战军队人数虽少,但精悍善战。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

      《魏晋南北朝史》下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编。

      《南北朝史话》(程应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⑦⑧册。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龚书铎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