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4课 “和同为一家”
  • 第5课 “海内存知己”
  • 第6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 第7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发达的科学技术
  • 彩图说明──图30 北京明代皇极门(今故宫大和门)
  • 彩图说明──图31 北京天坛
  • 彩图说明──图32 北京八达岭长城
  • 彩图说明──图33 甘肃嘉峪关长城
  •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最新热门    
     
    第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

    3.隋唐时期书法、绘画艺术都有高度发展,尤其是书法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引导学生对书画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培养高尚的情操。

    4.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内的壁画及雕塑艺术成就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要点

    一、光彩夺目的诗歌与散文

    1.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

    二、异彩焕发的书法和绘画

    1.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

    2.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

    三、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敦煌莫高窟。

    本课难点:出现的人物多,涉及的文学艺术面广,如不能重点突出,取舍得当,并巧作安排,便会使学生眼花缭乱,难以掌握。

    二、提问前一课的有关内容要求学生回答后,指出唐朝时候,不仅科技发达,宗教兴盛,而且在文学领域,更是百花齐放,光耀千古。其中以唐诗、书法、绘画和莫高窟中的隋唐壁画与塑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贡献最大。

    三、“光彩夺目的诗歌与散文”一目,关于唐诗的内容,一开始可以先总的介绍唐诗的成就: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作者之众多,写作技巧之高超,题材之广阔,风格和内容之丰富多彩,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且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仅见的。

    课文讲到了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分别介绍了他们对诗歌的见解,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代表作或名句。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引诗不少。教师讲课时必须抓住线索,介绍诗人、诗作时,与当时那个阶段的背景结合起来讲,并且要突出各位诗人的独特风格,围绕他们的特点适当介绍代表作,务求使众多的内容讲得简要明白,复杂的东西讲得条理清晰,特点突出。关于唐诗的线索大致是这样的:

    盛唐的几十年,是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怒放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他们的诗风格互异,各有千秋。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成就最高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人物。李白长于描绘祖国壮丽河山,其风格豪迈奔放而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而又轻快飞动,人称“诗仙”。课文所引诗篇、诗句都是最典型又最为人熟知的杰作。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国破家亡、流离颠沛,诗人如实地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同情人民的困苦,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被称作“诗史”。他的诗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锤炼凝重,人称“诗圣”。

    唐朝中期,诗坛上又掀起改革浪潮。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反映现实,达到教育目的。他写了大量讽喻诗。其中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揭露了当局的腐朽,赋敛的苛重,统治者的奢华和百姓的困苦。他的诗含义深刻而浅显易懂,因而流传更广,影响更大。不仅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爱,而且流传到国外,在朝鲜和日本也广为传抄。课本上竖写的《红线毯》,是白居易的典型作品,可引导学生阅读,但不要求记忆。

    唐代诗人中,应对李白、杜甫、白居易作重点讲述。三位大诗人诗艺高超,思想情操高尚,可以结合介绍生平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诗篇或名句。这样做,可以更深地理解诗人的为人和诗作的深层含义,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一般地说,课文中已经引用了一些诗篇或诗句,教师可以不必多作补充。如要补充,必须有所选择。选择时当以能说明其诗作的独特风格,和能表现其爱国热情,忧国忧民的胸怀,对社会上不公现象的揭露或其他流传极广、尽人皆知的佳句、警句为准。

    李白、杜甫的画像可让学生观看。教师可以在讲完三位诗人之后列表总结:

    唐诗和唐代著名诗人

    时代 诗人 主要特点 代表作或名句 备注 盛唐 李白 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像丰富,语言轻快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诗仙” 盛唐 杜甫 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锤炼凝重 “三吏”“三别”等 “诗圣” 中唐 白居易 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他的诗通俗易懂 《秦中吟》《新乐府》等  

    学生在语文课里对唐诗已经有所接触。教师必须事先了解,他们在小学及进入中学后,学过哪几位诗人的哪几篇诗歌,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课堂活动。有些诗人的情况及有些诗篇可以由学生来介绍和背诵,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古代散文的内容,要求教师讲清唐朝的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韩愈和柳宗元创造出一种适于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体。

    韩愈《说马篇》关于“千里马”的一段话不要求学生掌握。

    柳宗元的寓言和山水游记成就很高,但不是这一课的重点。

    四、“异彩焕发的书法和绘画”一目,隋唐时期,书法家人数众多,教材只提到颜真卿和柳公权。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本图画外,最好事先收集一些字帖、拓片或其他实物,边看边讲,加深印象。还可以列表如下:

    姓名 书法特点 代表作 备注 颜真卿 创“颜体” 《多宝塔碑》 二人合称为“颜筋柳骨” 柳公权 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玄秘塔碑》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中,尤以颜真卿为最,对后世的影响也大,应是重点。图画《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可让学生观看。

    教材提到了隋唐时期两位著名画家的代表作: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提问学生,回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的有关内容,用谈话法进行。课本彩图《阎立本的〈步辇图〉(部分)》和黑白图《送子天王图》(部分)可让学生观看。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一目,是本课重点,要充分利用教材图画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图册或图片(如敦煌文物研究所出版的《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石窟艺术》等,《人民画报》或其他杂志、画册、图片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幻灯。让学生边看边听,以提高效果。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唐朝最著名的三位大诗人是谁?他们的诗各有什么特色?

    答: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像丰富,语言明快。

    杜甫: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锤炼凝重。

    白居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反映现实生活。

    附二:练习题提示

    选择:D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中华书局出版

    《唐诗选》(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沙孟海:《中国书法简史》河北美术出版社

    启功:《书法概论》

    张光福:《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

    雪华:《中国古代画家》中国青年出版社

    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

    裴智勇孙铁:《大梦敦煌── 一个文化圣地的辉煌与伤心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资料和注释

    唐诗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收集在《全唐诗》一书中的有2300多个诗人的48900余首诗歌。诗歌在唐代成为一种最普遍的文学形式,从帝王、贵族、官僚、文人到和尚、道士、尼姑和歌妓,都有作品。唐诗的内容极其丰富,大地、山河、战场、边塞、农村、城市,以及-的风云、历史的题材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妇女的遭遇等,无不加以描写。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唐以前的诗歌所没有的。唐朝的诗人发展了诗歌的各种体裁和形式,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呈现出万花吐艳的景象。著名诗人不断涌现。初唐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盛唐除李白、杜甫外,还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中唐有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晚唐有杜牧、李商隐等。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实现他的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当时,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16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762年,李白62岁,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存诗九百多首。李白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早发白帝城》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蜀道难》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huī),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见李白《赠裴十四》。全诗为:“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徘徊-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杜甫(712—770)

    字子美,生于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7岁开始学诗,15岁时,他的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20岁以后,先后到江南一带、山东、河北一带长期漫游。十多年间,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744年和李白相遇,结下深厚友谊。第二年两人分手,彼此都写下了不少怀念的感人诗篇。30岁以后,杜甫来到长安,旅居10年,本想凭自己的学问为朝廷所用,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但是考试不第,朝政黑暗,他找不到出路,困居长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和贫困中,杜甫看到了朝政的黑暗,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包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反映贫富对立而流传千古的名句。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带着全家走在难民的行列里,饱尝了战乱的苦楚。他被叛军抓到长安,长安经过一场浩劫,到处呈现国破家亡的惨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集中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出了许多不朽诗篇如《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唐军收复河南河北,他欣喜若狂,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这恐怕是杜甫生平最快乐的一首高歌。但是,快乐只是昙花一现,藩镇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逼得他仍旧到处飘泊。770年冬,贫病交加的杜甫在湘水上的一条小船里,永远停止了歌唱。终年59岁。

    杜甫一生写下几千首诗,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反映出了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并称杜甫为“诗圣”。后世的人对他和李白的诗评价很高,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白居易说:“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三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墙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别”中的《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国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pí)。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见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剑外忽传收蓟北……”

    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指剑门关以南的蜀地;蓟北,指河北北部,安禄山的老巢。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下(今陕西渭南)人。他生于河南,晚年寓居洛阳的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生活在安史乱后唐朝走向衰落的时代,11岁时为躲避藩镇战乱,同百姓一起逃难,五六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了解了民间疾苦。

    白居易从小聪慧。五六岁时学作诗,9岁时熟悉声韵。他刻苦读书,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十五六岁时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受到当时有名诗人顾况的赏识。在京师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时,他上书论事不怕得罪权贵,甚至当面指摘皇帝过失。他又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工具,写了大量讽喻诗。但是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和打击。他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以后又担任过许多地方的官吏。他做过一些好事,如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兴修西湖湖堤,灌溉田地一千多顷。68岁那年得病卧床不起,仍不停吟咏,75岁病逝。

    白居易创作很多,存诗近三千首。最能代表白居易文学主张的是他的讽喻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

    白居易的诗,内容深刻而风格平易,在社会上流传极广,上自王公大人,下至牛童马夫,无论道观佛寺,无论妇女儿童,都能琅琅上口,街头坊间,有人刻印出售。白居易的名声远播国外,曾有新罗商人来索要他的诗,带回去卖给宰相,一篇值百金。日本僧人惠萼在苏州南禅寺抄得一部白集带回国。后来又有人陆续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当于宋元时的三种抄本各一卷,视为国宝。

    《秦中吟》和《新乐府》

    最能体现白居易文学理论的是他写的讽喻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秦中吟》和《新乐府》的内容,有的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重税压榨。如《杜陵叟》一诗,写一个老农遭到灾荒,颗粒无收,而地方官仍然催逼租税,老农只得“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他控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有的诗反映了官吏的贪横强暴,如《卖炭翁》描写一个卖炭老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结果一车千余斤的炭,竟被宦官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买了去。又如课本上《红线毯》一诗,痛斥了宣州太守为了赢得皇帝的宠信,年年强迫人民用大量蚕丝织造地毯献给皇帝,而贫苦的百姓却没有衣裳穿。

    有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并同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处境作鲜明对比。如《轻肥》一诗描写达官贵人酒足饭饱:“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而民间正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见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殿中侍御史。安禄山叛乱后,曾联络堂兄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后入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善于推陈出新。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范文澜《中国通史》中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据说书迹有18种之多。留存至今的仍然不少。《多宝塔碑》是他的代表作。

    《多宝塔碑》(图画)

    即《多宝塔感应碑》。岑勋撰,颜真卿正书。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年)立,现藏西安碑林。书法端庄,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颜真卿44岁时所写。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他由于善书法,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禁中。穆宗时,有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佳话。据《旧唐书》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不以为孝。外夷(指少数民族)入贡,皆别署货贝(准备专款),曰此购柳书。”文宗称他的字是“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他学颜字,但能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了他们书法的不同特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笔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又吸取名家之长,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

    《玄秘塔碑》(图画)

    即《大达法师玄秘塔铭》。裴休撰文,柳公权正书。公元841年(唐会昌元年)立。内容为宣扬佛教和大达法师端甫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宠遇。书法遒劲有骨力,历来受到学书者的推崇,是唐代楷书的典范之一。现藏西安碑林。

    阎立本(?—673)

    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兄都擅工艺、建筑和绘画,驰名隋唐间。阎立本继承家学,曾任将作大臣、工部尚书,累官至中书令。他工书法,擅画人物、车马、台阁,尤其精于肖像,善于刻画性格。如《历代帝王图》,共画了13个皇帝及一些侍从。其中,威胁汉献帝禅让的魏文帝曹丕,是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为恢复汉祚而劳碌一生的蜀主刘备,带有愁苦的模样;割据江东,自立为王的吴主孙权,表现出桀骜不驯的神情。画家根据三人的经历,画出他们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使观者如见其人(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

    阎立本所画《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吐番赞普松赞干布派来向文成公主求婚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真实地反映了汉藏两族友好亲密的关系,是一幅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画卷。今存有宋代摹本。存世作品还有《萧翼赚兰亭图》(现存台湾)。

    吴道子

    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时孤贫,年未二十,已有成就。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他擅画宗教人物画,在长安、洛阳二地的寺观三百余间画的壁画,所画情状各不相同。吴道子的画,注重线条的变化,笔法简练,风格奔放。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条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用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巧妙地把晕染法融入传统的墨法之中,又称“吴装”。他的画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学吴道子风格的作品。

    《送子天王图(部分)》(图画)

    宋人学吴道子风格的作品。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多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情景。所以又名《释迦降生图》。主要人物出现在作品的最后一段。净饭王小心翼翼地抱着太子,紧跟在后面的摩耶夫人端庄美丽,两人是我国民族绘画中常见的贵族阶层的人物形象。旁边的侍者的脸形构造和唐代武士俑的风格完全一致。衣纹用兰叶描,笔迹恢宏磊落。通过这些传摹作品,可以看到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及其特点。

    莫高窟

    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在唐朝时大大扩展,武则天时已修建到一千多佛龛,所以又称“千佛洞”。因为唐朝时此处地名“莫高里”,因此又称“莫高窟”。莫高窟至今保留的洞窟是在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陆续开凿的,有塑像、壁画的共有492窟。其中包括历代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飞天

    正在飞翔的神,梵语称之为提婆,由于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汉译为飞天。一些佛教作品描写飞天往往出现在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据说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座山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敦煌莫高窟在现存的492个洞窟中,有270多个洞窟绘有飞天,总计4500余身。其中有的飞天身长2.5米,也有的不到5厘米。这些飞天图像不受任何约束,姿态千变万化,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的丰富想像。

    莫高窟唐代塑像(图画)

    这是敦煌石窟里最优美的唐代塑像之一,为美国人华尔纳窃走。华尔纳还用一种化学胶布贴在选好的壁画上,用力摩擦,壁画就印到胶布上。他这样卷去了四个洞窟里的26方唐代壁画。又用铲子从壁上铲下几块,还搬走了几尊最美的唐代塑像,包括课本上的这尊。这些文物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的福格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博物馆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