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4课 “和同为一家”
  • 第5课 “海内存知己”
  • 第6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 第7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发达的科学技术
  • 第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
  • 第9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
  • 第10课 辽、西夏和北的并立
  • 第11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最新热门    
     
    第12课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

    教学要点

    一、农业生产的新气象

    1.自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2.北宋时水稻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

    3.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4.辽、金时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二、蓬勃兴旺的手工业

    1.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2.誉满中外的宋瓷

    3.煤的大量开采

    4.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造船业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东京和临安商业的繁荣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宋、金、辽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

    2.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和市舶司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大发展,东京、交子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难点是头绪多,要求条理清楚,既突出重点,也要照顾全面。

    二、隋唐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五代、辽、宋、夏、金继续保持和发展了这一繁荣局面。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隋唐经济发展盛况,然后用课本上的提示一段,导入新课。本课应明确讲明五代、辽、宋、夏、金社会经济中出现的若干新特点,以及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学生能对“五代辽宋夏金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一结论,有一个比较具体而深刻的认识。

    三、五代辽宋夏金是几个政权并立的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宋朝的社会经济体现出来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与之并存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各自的范围内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在重点讲述宋朝社会经济发展时,也应对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作些必要的介绍。

    四、“农业生产的新气象”一目,应明确说明南北方农作物的交流和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是宋朝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特点。其中,水稻、棉花的大力种植应侧重讲。

    1.自五代起,我国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开始超过了北方。我国南方经济自西晋末年起开始呈上升趋势,经过南朝和隋唐,到了五代时开始超过了北方。从此,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到了南方。经济重心的这一转移,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只是大体统一了黄河流域和我国南方,南宋更只是偏安东南一隅,但是宋朝的社会经济仍能继续发展,这主要就在于“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2.宋朝时水稻种植的大力推广。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便利了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水稻种植的大力推广,是南北农作物交流中最重要的事。我国通常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水稻的种植已从江南扩展到淮河和黄河流域。这期间,劳动人民进行过反复的试验,宋政府着力推广占城稻也起了良好的作用。占城稻生长期短,抗旱力强,并且“不择地而生”,适于在南、北方普遍种植。讲到此处,可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宋代〈耕获图〉》,但不作要求。

    3.棉花的普遍种植。北宋时,棉花的栽培还限于两广和福建。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已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据文献记载,当时南方种的是木棉,植株高达七、八尺,结桃多,产量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我国古代种植的棉花,有木本,草本两种。关于它们传入的时间、地区及各自名称等情况,比较复杂,教师不必涉及,只概括地提棉花种植即可。

    4.辽、金政权对农业开发的贡献。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辽、金时东北农业开发的小字,使学生能对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农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讲完“农业生产的新气象”一目后,可向学生提问:“宋朝农业有什么特色?”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重视。

    五、“蓬勃兴旺的手工业”一目,需讲明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南方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宋瓷誉满中外,煤得到大量开采,造船业居世界最先进水平。

    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不论在数量上,还是技术上,都已超过了北方。南方形成了两浙和四川两个丝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是南宋后期在南方兴起的一个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南宋以前,纺织原料主要是丝、麻。所谓布,也是指麻布。南宋时,随着棉花种植的扩大,南方人民发明了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用棉花纺纱织布。教师要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画《宋人〈纺车图〉》。正因为棉纺织业是刚刚兴起的手工业部门,因此南宋时棉布在我国内地居民的衣着材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直到明朝时棉布才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

    宋朝制瓷业的规模和工艺水平大大超过了前代。目前,在全国130个县中发现1000多处宋代瓷窑,其中重要的有三十多处。定窑、钧窑、哥窑等和景德镇窑,是诸窑中负有盛名的。教师可以根据下列图表,对各个名窑的瓷器种类和特点作一些介绍:

    窑  名

    地点

    瓷器的主要种类和特点

    定  窑

    河北

    白瓷,色泽晶莹洁白、造型工巧

    哥  窑

    浙江

    青瓷,烧出裂纹,美感别致

    景 德 镇

    江西

    青白瓷,质地细腻,色泽莹润

    此表不作要求,教师也可不用此表。《宋代小孩持荷叶瓷枕》是北宋景德镇烧制的一件略带青色的白瓷器,是宋瓷中的珍品,应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这幅彩图。教师还应适当地介绍一下辽、金境内北方少数民族对制瓷业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不必扩充,只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辽瓷和金瓷的小字部分,并观看辽瓷和金瓷的图画。

    2.采煤业。北宋年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各种金属需要量不断增加,促进了金属采矿业的显著发展。煤的大量开采,更加引人注目。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均有开采。山西一部分农民已转变为采煤为生的工人。煤不仅大量用于金属冶炼业,还广泛用于普通居民的生活,成为某些地区如东京开封居民的主要燃料。

    3.造船业。为了满足漕运和海外贸易的需要,宋朝的造船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型造船场遍布各地,宋太宗至道末年(997年),各州造船总数达3337只,可见当时造船业规模之宏大。船的种类也很多。有军队用的战船(图画《北宋的战船》),也有官府运粮的漕船。有内河用的江船,也有远洋用的海船。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南宋时,沿海地区制造出了世界罕见的大海船。课文的小字叙述了泉州湾出土的大海船就是一个例证,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以加深印象。宋朝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可说是首屈一指。

    讲完“蓬勃兴旺的手工业”一目,可向学生提问“宋朝时手工业的蓬勃兴旺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重视,但不必立即回答,可在本课文全部讲完后作小结时,再由师生共同归纳。

    六、“繁荣的商业和城市”一目,重点是讲宋朝都城的特点和交子。城市的发展和纸币──交子的出现,都是商业繁荣的结果和具体反映。

    1.两宋都市的繁华。这先后分别集中地体现在东京和临安这两座都市上。两座都城在城市的布局、经商的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都比前代都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可以用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进行比较。为了便于比较和进行具体的讲述,教师最好准备好一张《唐朝的长安城》和一张《北宋的东京城布局》的放大地图,以供课堂上使用。讲解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唐都长安到底有多少人口,历史上缺乏确切的记载数字,但宋都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它则是毫无疑义的。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东京居民有20万户,按每户5口计算,约有100多万人。加上一大批没有户口的“游手浮浪”,以及官府机构和几十万军队,人口更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②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唐都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居民居住区与商业活动区严格区别开,商业活动限于东市和西市,街面和坊内禁止经商。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已面街而居,在街上开设店铺,出现了工商与居民杂处的局面。以后,随着店铺的日益增加,形成了若干条商业街,商业街成为主要的贸易场所,终于取代了昔日的市。课本地图《北宋的东京城布局》和图画《清明上河图》中东京的店铺和酒楼,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观看。

    ③北宋东京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宋都东京已经取消了宵禁,不仅白天市场的时间大为延长,而且新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从入夜开始,多设在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等比较密集的街区,至三更鼓罢结束。而闹市区,则通宵不绝。接着,早市又开始了,有卖粥饭点心的,也有卖洗脸水的,主要为入城卖货的农民和上朝的吏胥服务,天亮时即散。随着清晨的到来,一天的买卖又开始了。东京的商业活动,真可谓是一天一夜时时都有市。

    ④北宋东京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东京有数十个称作“瓦子”的娱乐场所,这些场所,有演戏的,说书的,还有表演杂技、摔跤、踢的,吸引着大批观众。瓦子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买卖生意兴隆的地方。

    课文中关于东京商业具体情况的小字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东京商业繁华景象的感性认识,不要求掌握。

    南宋都城临安的许多特点与北宋都城东京相同。对这些共同的特点,只需点到,不必再赘述。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但要求学生记忆的东西并不多,只需要记住交子出现的时间、地区以及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部分提供的材料,着重讲清楚:交子是铁钱不便于流通的产物。五代末年,包括四川在内的江南地区已开始发行铁钱,与铜钱兼用。北宋初年,宋政府曾一度设法把铁钱淘汰。但是,由于北宋小农经济日益卷入商品交换关系,不久出现了铜钱铸造额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情况,于是北宋政府不得不重新使用铁钱,并强行划定四川等某些地区为铁钱流通区域。四川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自守,战祸较少,社会经济未受严重破坏。入宋以后,四川和外界的藩篱被消除,贸易更加繁荣,而交换媒介却反而只许用铁钱。铁钱与铜钱轻重大小相等,但需10枚才能抵1枚。“市罗一匹,为钱两万”。铁钱两万文重130斤。也就是说“在四川买一匹罗,要付130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不便,于是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就应运而生了。课本上《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一图要指导学生观看。

    七、“海外贸易的兴盛”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宋朝三大港口、市舶司的设立和中国输出的两种主要商品更为重要。这部分内容,应讲清两个大问题,即辽、宋、金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和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其中以第二个问题为重点。

    1.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联系本课前后讲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向学生点明以下几点:①宋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宋朝掌握了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仅能造坚固巨大的海船,而且使用先进的指南针导航。③宋朝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课本上竖排的宋高宗话,表明当时的朝廷深知发展海外贸易的好处,故而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的政策。

    2.辽、宋、金时海外贸易的范围。东起日本和朝鲜半岛,南到南洋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海船抵达,而上述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商船也常来中国港口停泊。

    3.重要外贸港口和市舶司的设立。最著名的有泉州、广州、明州三大港。泉州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始于南宋末年,后来元朝时达到了极盛。它们都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唐朝曾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北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九处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司的职能有:(1)检查进出海港的所有中外船舶,以防非法物资进口及铜币外流。(2)征收进口税,将征税所得货物上缴。(3)收购政府规定的专卖品,如象牙、犀角、乳香等。(4)接待外国贡使及监督、管理和保护外国商人。市舶收入在宋朝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宋高宗南渡初年表现得尤为突出。那时,南宋政府的年收入不满一千万缗,而市舶收入已达一百五十多万缗,竟占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15%。宋高宗本人深知市舶的重要,于1137年(绍兴七年)颁发了如下诏令:“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先是诏令之。”教师讲此内容,可引导学生看课文上的竖排史料。

    辽、金也努力发展对外贸易。课本中用小字叙述辽、金的外贸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阅读。

    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宋朝海外为什么发达?”

    最后,教师可对全课进行简要的小结,并同学生共同归纳课本中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1.宋朝农业发展有什么特色?

    答:(1)水稻种植推广到淮河和黄河流域,从越南引进的优良稻种占城稻也得到推广。(2)棉花逐渐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2.宋朝时手工业的蓬勃兴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迅速兴起。(2)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3)煤得到大量开采。(4)造船业居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3.宋朝城市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2)出现夜市和早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3)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4.宋朝海外贸易为什么发达?

    答:(1)宋朝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为海外贸易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能够进行远洋航行。(3)宋朝政府实行鼓励外贸的政策,调动了中外商人的积极性。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C

    二、采煤业

    三、可自由发挥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纲要》下册(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七章第二节四、第三节三

    《中国通史》第五册(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第八节(一)

    《中国史稿》第五册(《中国史稿》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六章

    《中国历史·隋唐宋卷》(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下编第十二章第三、四节,第十三章一、二、三节,第十四章

    《简明宋史》(周宝珠、陈振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三、十二章

    《辽宋西夏金史》(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1版),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经济、货币流通部分

    《北宋都城东京》(吴涛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陈高华、吴泰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资料和注释

    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历史上,南方的经济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不断的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才最后得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和经济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国时期,虽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荣,但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吴和蜀,这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上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富庶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封建经济地盘至少扩大了一倍。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体说仍占一定优势。“安史之乱”期间,南方相对安定,至五代,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第三阶段从北宋到清朝鸦片战争前。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两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仰给主要靠南方支撑,特别是南宋王朝更是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宋朝水田面积的扩大和稻米产量的提高

    北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已扩展到黄河流域。宋太宗时,雄州知州何承矩等提议在同辽交界的河北路屯田种稻,获准。何承矩被任命为河北沿边屯田使,率从各州调集来的军士一万八千多人,在雄州、莫州、霸州等地兴造水田,引淀水灌溉,试种水稻。由于北方霜冻期早,初年试种未能成功,遭到反对者的非议,几乎废止。以后,改用江东“七月熟”早稻品种,八月间成熟,终于获得丰收。何承矩把稻穗运到东京,朝廷里的反对派在事实面前改变了态度。从此,水稻在黄河流域不断得到推广。在我国南方则出现了大量圩(wéi)田。北宋中期,太湖流域及长江沿岸的许多地方,都有规模相当大的圩田。据沈括《万春圩记》说,从宣州(今安徽宣州)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就有千区以上的圩田,其中最大的万春圩有田12.7万亩,圩中有大道长22里,整个圩像一座大城。在水田和圩田扩大的同时,水稻的耕作技术和产量也不断提高。宋高宗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亩产稻谷六、七石,创宋朝亩产的最高纪录。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成为宋朝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入

    在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著名的有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和从高丽引进的黄粒稻,尤以占城稻的影响最大。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hú,旧量器,容量为10斗),分给以上地区播种,获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占城稻成为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朝时棉花在我国的种植

    我们现在所说的棉花专指草棉,但古书上称的棉花则既包括草棉,也包括木棉。古代传入我国的棉花有两种,一种是原产于非洲的草棉,一种是原产于印度的木棉。非洲草棉是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当时人们称之为“白叠”。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新疆得到推广。但总的说它的种植面不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仅限于新疆。直到南宋末年,非洲草棉才得到了在关陕渭水一带迅速传播的机会。印度木棉是经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当时人们称之为花或“吉贝”。印度木棉植株高大,高六、七尺,有似江南的小桑树,结桃多,产量高。闽中一带,“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谢枋得:《刘纯父惠木绵(棉)诗》)。南宋末年,印度木棉迅速向长江流域推广,成为农业中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课本讲的棉花的种植,重点讲的是印度木棉的种植。两宋时期,我国南方人民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套植棉技术。每年农历二三月开始播种棉籽,棉苗出土后,每月锄草三次。一株有120个棉铃,就算“上品”。棉花的纤维一般长1寸左右。

    南宋时期南方的棉纺织业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首先兴起于广西和海南岛。那时广西民间使用铁杖碾去棉子,用手握棉葺纺线织布。有些地方还增加了弹花和卷棉的工序。这时的棉纺织工具已有铁杖、弹弓、槎板(卷棉用)、纺车及织机等。广西雷、化、廉等州生产的“吉贝布”(棉布)在当时很有名,这些地方既生产幅宽细白的“慢吉贝”,也生产幅窄质粗的“粗吉贝”。海南岛棉纺织品的种类更多一些,用途也相当广泛,除做衣服外,用两幅布拼成的卧单称作黎单,用四幅布拼成的幕帐称作黎饰,还有用于文书几案的布称作鞍搭。许多棉布还染了色,颜色鲜明,非常美观。黎族妇女还把内地贩去的丝织品拆开来,与棉线搭配,用织机生产出彩线交织成花纹的棉布,在广西一带行销。

    两宋时期景德镇的兴起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该镇的窑场始烧于五代。昌南镇有优质的制瓷原料,交通也很便利。北宋时期,不少工匠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使这里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宋真宗时这里上供的瓷器款识有“景德年制”四字。南宋时景德镇的制瓷业有很大发展,窑区从市区扩大到郊外几十里远的地方,有瓷窑300座,还注意吸取各地名窑的长处,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工艺水平。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制坯、车坯、釉坯之分,还有印花、画花、雕花之分。

    北宋采煤业的发展

    北宋时,我国采煤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宋朝称煤为石炭。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不仅用于冶炼,更多的已开始用于普通居民的生活。东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庄季裕:《鸡肋编》),是一个突出的典型。山西还出现了一批由农民转变来的“仰石炭以生”的采煤工人。北宋官府还设有负责采买煤的机构石炭场。1960年初,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河南鹤壁市发掘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宋代煤矿遗址,共包括10个采煤区,都是巷道和矿口相连。巷道两壁有上百个放置油灯用的小龛,矿口外有用辘轳排水的水井,以及把积水引入低洼地区的设施。从发现的遗迹看,当时采煤工人已经掌握了一种叫做“跳格法”的采掘方法。即先由地面开凿竖井,并依地下煤层的自然延伸情况开掘巷道,然后将煤田分成若干小区,先内后外、逐步向矿口方向撤退。估计当时这座煤矿的劳动者,应有数百人之多,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

    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海船

    1974年,从泉州市后渚港海泥中挖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船体甲板以上已荡然无存,仅残留底部。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船侧板以三层木板叠合,底板则以二层木板叠合。分13个隔舱。船舱出土遗物丰富,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藤器等,其中以香料、药材最多。据考证,该船系南宋晚期福建造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于东南亚一带,从海外返航抵港后,遇意外事故而沉没。参考宋代船舶文献记载与造船传统经验复原,该船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四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此船可说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的发达。该船残存部分,现展出在泉州市开元寺内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北宋都城东京

    北宋都城东京是在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代旧城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有皇城、里城、外城三重城墙,它们的周长分别为9里、20里、48里。皇城是东京城的核心,是由原唐代节度使衙署改建而来的,因此规模狭小,又无法扩展,只能供皇帝办公及与后妃居住,而中央朝署官衙则多分散在里城办公,杂处于居民和商业区之间。自皇城正南门宣德门起,向南经过里城正南门朱雀门,直到外城正南门南薰门的中心大道,宽约二百余步,称为“御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宣德门到朱雀门内的州桥一段,实际上是一个宫廷广场,街两旁各建一条千步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东京有四条被称为“御路”的街道,它们既是皇帝出入所经之路,又是商业的集中处。其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御街,以州桥至朱雀门的这一段最为繁华,这里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林立,夜市尤其著名,称“州桥夜市”。其二是从宣德门外向东经土市子,到潘楼街折向北,经马行街到新封丘门止。这一路上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马行街一带,经常是“车马阗(tián充满)拥,不可驻足”,这里的夜市又盛于州桥夜市。其三是从州桥向东,经相国寺前门,至新宋门止,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其中相国寺为最大的定期集市,每月举行五次万姓交易,各种货物“无所不有”。其四是从州桥向西,一直到新郑门,有珠玉铺、鲜果行等。

    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不再限于特定的区域

    唐朝长安建立了非常严格的“坊”、“市”制度,建有108个长方形的坊,设有东、西两个市。每个坊的四周筑起围墙,开两个或四个坊门,实行宵禁。每晚击鼓800声,令市民回家。鼓声过后关闭坊门,出动骑兵上街巡夜,有违禁者要重罚70大板。商业活动仅限于东市和西市,而且规定每日午时击鼓200下方开市,日落前七刻(一昼夜100刻,7刻约1.5—2小时)击钲300下立即散市。居民的宅门,绝大多数都开向坊内,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权将其大门经坊墙开向大街。坊内和街面上不许经商。

    北宋东京“坊”“市”制度的崩溃,经历过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北宋初年,东京基本保留了坊市制度。但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的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但是,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和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曾先后两次出现过恢复坊市制度的企图,整修了残存的坊墙,在坊门上楼上挂上了写有坊名的牌子,设置了冬冬鼓以警昏晓,建立了维持社会治安的“巡铺”。但这毕竟阻挡不了坊市崩溃的趋势,到了宋仁宗景年间(1034—1037)政府终于作出了让步,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从此东京再也听不到街鼓之声。

    《清明上河图》中东京的店铺和酒楼(图画)

    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工商业发达的情况,描绘了在清明时节,人们在汴河两岸、“虹桥”以及街上的种种活动情况。课本图画选自《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图中挂着“正店”招牌的一所房屋是酒楼,里面有很多人正在吃饭饮酒,有的凭栏外望。当时东京酒楼很多,大的就有72家。酒楼前有很多摊贩。街上有坐轿的妇女,有骑马的官员,劳动人民背着和挑着东西,反映了北宋都市生活市民化的趋势,出现了达官贵人与普通人民相混杂的现象。十字街口,装载货物的骡车正在卸货,挑担的人在街旁站着休息,推车的人正在赶路,另外一些人正在交谈,一辆接一辆的骡车在街上经过,反映了一派繁忙而热闹的景象。

    南宋都城临安

    南宋都城临安是在吴越都城杭州的基础上扩建成的。它有宫城、子城、罗城三重城墙,它们的周长分别为9里、50里、70里。临安城南跨吴山,北到武林门,东靠钱塘江,西近西湖,是一座气魄雄伟的大城。城墙高3丈,厚约1丈,有13座大门,城外有十余丈宽的护城河。临安城商业繁华的程度超过了北宋东京。临安城内,自大街到各个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也有繁盛的夜市和早市。交易量也很大,特别是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临安城外,东西南北各数十里,也都是人烟聚集,货物充盈。临安城最繁华的街道,是一条贯串南北的“御街”,也称天街,全长1.35万尺,用石板铺成。天街把临安城分成两大部分,天街两旁店铺林立,到处是奢华的贸易店、服装铺、大酒楼、瓦肆等。后来,元朝之初马可·波罗到达杭州时,曾称该城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交子”的出现和宋朝政府对纸币的经营

    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成都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批纸币──交子。这些交子“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李攸:《宋朝事实》)。交子的面值,要到具体使用时,临时填写。最初交子在货币流通中的职能相当于活期存款单。持币者到“交子铺”交纳现钱,交子铺如数在交子上填写贯数,然后交给持币者。以后,交子持有者可以到任何一个有联系的交子铺,将交子再兑换成现钱,不过在兑换时每贯要多交30文,作为手续费。交子的使用,免除了人们特别是商人肩挑车载负铁钱到处奔波之苦,便利了商品的交换。

    由十几户富商创办的交子,无力解决纸币伪造的问题,又因为经济力量薄弱而难以维持信用,伪造交子和交子无法兑现的案件时有发生。1023年(天圣元年),北宋政府在成都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将交子改为官营,从此纸币开始成为法定货币。官营交子,票面规整,自1贯至10贯,每张都有固定价值。每三年发行一界(期),每界款额为125.63万贯,以36万贯铁钱为后备钱。解决了伪造和无法兑现的问题。界满时,制造新交子,换去旧交子。商民向官府以旧换新时,每贯需缴纳纸墨费30文。如果界满而未及时调换,过期的旧交子便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

    南宋时,采矿业逐渐衰落,铜钱铸造额大减。加上对外贸易,铜钱大量外流。南宋政府为了应付铜钱短缺的局面,于1130年(绍兴三十一年)在杭州设立了“行在会子务”,正式在东南各路发行会子,分一贯、二贯、三贯三等,与铜钱同时流通。后来为了流通的方便,又增印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三种票面。规定以三年为一界,每界1000万贯为额,每界都以旧换新,称为“东南会子”。纸币在南宋时成为一种全国流通的法定货币。

    宋、辽、金时期,亚非许多地方都有中国海船的踪迹

    东起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非洲东海岸,在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方都有中国海船的踪迹。近来,在这些地方发现的许多中国宋代航海的遗物,就是突出的例证。日本的博多港是当时日本政府允许与宋朝通商的重要港口。近来在博多港遗址附近,发现了宋代中国商人和船员的居住遗址,从中出土了宋代铜钱“元丰通宝”、“绍圣通宝”等和大量宋代瓷器。近年在南朝鲜木浦附近海底,也发现了一艘宋代沉船,已从沉船上打捞上来七千多件物品,其中以瓷器居多,此外还有青铜制的烛台和香炉,黄铜制的铙(náo)、钹(bó)等器物。南洋一带,近年在泰国沿岸发现了好几艘宋代沉船,其中一艘保存了近一千件中国瓷器。还在斯里兰卡北部贾夫纳海滩,发现中国瓷器五百多件。至于西亚和非洲东海岸,也时有宋代中国瓷器出土,现在伊朗、土耳其等国的博物馆里都有出土宋瓷的展出。特别是1888年和1898年,还先后分别在桑给巴尔的桑吉巴和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出土了大量宋代铜钱。

    宋代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甚至定居

    宋代有不少阿拉伯等国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最后安息在中国土地上。泉州、广州、明州等地,至今都还保存有宋、元时期阿拉伯式样或基督教式样的坟墓和墓碑,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泉州。在泉州东郊灵山先贤墓山坡下,至今完整保存的蕃客墓就有二十多座,其中有一墓碑还清楚地刻有“蕃客墓”三个汉字和其他阿拉伯文字。这方墓碑石很可能是宋、元时期客死在泉州的阿拉伯人墓葬区内的石刻总标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