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5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 第16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 第17课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 第18课 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 第19课 边疆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 第9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
  • 第10课 辽、西夏和北的并立
  • 第11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第12课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 第13课 元朝的统治
  • 最新热门    
     
    第20课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1627年陕北农民起义

    3.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4.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5.大顺政权在北京的革命措施

    二、清朝的建立和入关

    1.清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措施

    2.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3.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军的失败

    4.清朝统一南北

    三、南明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的重点是闯王进京埋葬明王朝;难点是如何理解清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讲述本课的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战争次数很多,课本上已经讲过的有哪几次?它们各发生在哪个朝代?学生解答之后,教师概括指出: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世界上少见的。课本上已经讲过的就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等几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到了明朝末年,又爆发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这就是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先从本课课前提示开始授课。

    三、“闯王进京埋葬明王朝”一目,是本课的重点。讲解前,最好能先挂一幅教学挂图《明末农民战争形势》,然后按教材顺序讲清以下内容:1.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明末农民战争的发展过程。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说和以前历次农民战争的原因基本上是相同的,即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把广大人民推入水深火热的困境。不过这个基本原因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有其不同的表现。就明朝末年来说,其具体表现是:1.宦官专权,-腐败;2.土地高度集中;3.加派田赋;4.天灾频繁。关于土地高度集中,课本除了讲到太湖流域有9/10的人家失去土地,关于加派田赋,课文未作详细描述,教师可利用后面资料和注释中的材料,适当举例加以说明。

    明末农民战争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复杂,教材未作全面叙述,而是抓住几个重要环节来写。教师应围绕这几个环节,着重讲明以下几点:1.起义的爆发。1627年,明末农民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因为那里的灾情特别严重。结合讲解,可在《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上指出起义首先爆发的地点。2.起义由分散逐步走向联合。起义初期,所在蜂起,各自为战,农民军有几十支之多。后来逐步走向联合。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领导的起义军,成为主要的两支起义队伍。结合讲解,应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李自成》图画,并指导学生阅读描述李自成青年时代经历的那段小字(此段小字不作要求)。3.李自成起义军攻占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这个口号是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现状而提出的。“均田”,就是要分给农民土地;“免粮”,就是要减免赋税。它符合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受到他们的热烈拥护,当时的群众到处兴高采烈地传唱这样的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讲解,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民谣。4.李自成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5.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其进军主要路线是:西安→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北京。进军途中,又颁布“三年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等一系列政策,所以沿途受到农民欢迎,所向披靡,终于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统治。结合讲解,应在《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地图上向学生指出进军的主要路线,并指导学生阅读描述起义军攻占北京,李自成入城的两段小字(小字不作要求)。6.大顺政权在北京的革命措施。主要有:严肃军纪;命令明朝贵族、官僚交出赃款;镇压罪大恶极的贵族、官僚。讲解此段时,可结合让学生阅看《李自成农民军用过的马镫和战刀》。

    四、以上内容讲完,教师可对前两目作个小结,并指导学生回答课本上的思考题:“想一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为什么会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当然,也可放到全课讲完再一起进行小结、提问。

    五、“清朝的建立和入关”一目,讲解时应注意讲清以下几点:1.后金迁都沈阳,改称盛京,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这里要讲清皇太极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家,他注意发展生产,重用人才,使清朝势力不断发展。2.山海关之战和清军入关。这是明末农民战争从胜利走向失败的一个转折点。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消息传到关外,清摄政王多尔衮急忙率军南下,想进入中原夺取全国政权。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就为清朝打开了由东北进入华北的通道。为了抵御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军东征,结果受到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夹攻,遭到失败。从此,李自成农民军面临的敌人,不仅有原来明朝的统治者,还有崛起于辽河流域的清朝统治者。这是历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的复杂的严重情况。3.李自成起义军的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失利后,主动撤出北京,退往陕西。清军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到那里。此后,在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农民军连连失利,从陕西又转移到湖北。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壮烈牺牲。他的部队继续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最后终于失败。结合讲解,可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画《湖北九宫山李自成陵墓》。4.张献忠农民军的斗争。明末农民战争中的两支主力,以李自成农民军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教材以其为主线,对张献忠农民军则作副线处理。讲解时,根据这个原则,只讲明张献忠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来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牺牲即可,不必过多补充材料,以免增加头绪,加重学生负担。

    六、“南明和人民的抗清斗争”一目,为小字,包括两个内容:1.南明福王政权的建立和史可法的抗清斗争;2.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和清朝统一江南地区。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必讲解。学生有余力者可自己阅读,不作为要求。

    七、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可利用课文前边的内容提示)。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问:想一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为什么会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

    答:这是因为:1.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并实行“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的政策;2.军纪严明;3.镇压一批罪大恶极的明朝贵族、官僚(如福王朱常洵),没收他们的粮食、财物分给饥民;4.命令明朝贵族、官僚交出巨额赃款。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C

    二、可以以课本上的内容编成故事,也可以从《明朝史话》、《龙的传人》等书中寻找内容编写故事。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册,第八章第五节、第六节一,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六册,第七章,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李洵、薛虹主编:《明清史》第三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李培浩:《中国通史讲稿》(中),第十二章第七节、第十三章第一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娄曾泉、颜章炮:《明朝史话》第四章二、三,第五章一、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1版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第二编第八章,第三编第十章第一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资料和注释

    宦官专权

    明朝后期宦官专权主要指魏忠贤专权。《明史·宦官传》:“魏忠贤,(直隶)肃宁人。少无赖,……自宫(自残生殖能力)……入宫。……(熹宗)嗣立,……有宠。……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置死党。……海内争望风献谄,颂德立祠,汹汹若不及。下及武夫、贾竖、诸无赖子亦各建祠。……封从子(侄)良栋为东安侯,加良卿太师,鹏翼少师,良栋太子太保。……时鹏翼、良栋皆在襁褓中,未能行步也。……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忠贤顾盼未尝及也。……(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为崇祯帝)。……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自)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

    明朝后期政府不断加派田赋

    明朝后期的田赋加派,起于嘉靖时期的“额外提编”。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汗率兵进犯京师,明廷“增兵设戍,饷额过倍”。第二年,“京边岁用至五百九十五万(两)”,当时全国征收的田赋每年入太仓库者只有二百多万两,户部尚书孙应奎“乃议于南畿、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加派于是始”(《明史·食货志》)。万历年间,又因辽东对女真用兵,按亩加派“辽饷”。第一次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每亩加派银3厘5毫,计200万两;第二次是万历四十七年,每亩再加派银3厘5毫,计200万两,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每亩又加派银2厘,计120万两。这三次总计,每亩加银9厘,一共加派520万两,相当于全国总赋额的1/3以上。崇祯三年(1630),每亩再加银3厘,计140万两,加上万历年间的9厘,每亩共加银1分2厘,总计加派辽饷银660万两。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发生

    由于明朝统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压迫,到明朝末年,农村十室九空,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水灾、旱灾、蝗灾和瘟疫不断发展。据统计,从万历到崇祯(1573—1644)的71年间,就有68年发生自然灾害,受灾地区遍及全国。万历十五年(1587),“黄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满城、同官各县“有以石为粮者”。第二年,河南饥,“民相食”(《明史·五行志》)。万历十八年(1590),湖北麻城死于瘟疫和饥荒的达4万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有人描述当时的灾情说:“数年以来,灾警荐至。秦晋先被之,民食土矣;河洛继之,民食雁粪矣,齐鲁继之,吴越荆楚又继之,三辅又继之,老弱填委沟壑,壮者辗转就食,东西顾而不知所往”。到崇祯年间,更是灾荒不断,不是此地大水,“横浸数百里”,就是彼处大旱,“赤地千里”,饥民遍野,饿殍载道,到处发生“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和举家自尽的悲惨景象。

    陕北饥民起义

    陕北地区,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工商业很不发达,农民的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而王公、官绅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明政府的赋役加派却很苛重,以致“闾阎十室九空”(孙承泽:《山书》)。失去土地的农民,有的充任边镇的士兵,但因明政府财政枯竭,长期拿不到军饷;有的充当驿卒,所得工银本来就很少,崇祯元年(1628)又因明廷议裁驿卒而断了生路。万历以来,陕北又连年遭灾。崇祯元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百姓争食蓬草,至十月蓬尽,则剥树皮为食,年终树皮食尽,又挖青草石而食,结果“腹胀下坠而死”。有的甚至“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食后数日“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计六奇:《明季北略》)。但是,官府仍然不顾百姓死活,照旧催租逼债。广大贫苦农民无法生存下去,被迫起来反抗。万历末年,陕西农民已开始展开抗暴图存的斗争。天启七年(1627)二月,澄城县饥民冲进县衙门,斩杀正在坐堂逼粮的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崇祯元年(1628年),府谷王嘉胤聚众数千人起事,王二从澄城县赶来汇合,众达5000多人。接着,安塞高迎祥、汉南王大梁、宜川王左挂等纷起响应,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在陕北熊熊燃烧起来了。

    李自成的青年时代

    李自成(1606—1645),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年曾被舍入寺庙为僧,后来又到地主家放羊。成年之后,应募到本县川驿充当驿卒,备受官府和豪绅的欺辱。崇祯二年(1629),明廷下令裁减驿站经费,李自成被迫离开驿站。第二年,陕西灾荒严重,陕北米价高涨,斗米价银6钱,饥民大批流亡外地,不少人投奔起义军,“米脂人从贼者十之七,邑几空”。李自成遂率领本村饥民,投奔了不沾泥领导的起义队伍,号称“闯将”。他“勇猛有胆略”,“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后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杰出领袖。

    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明末农民大起义在陕西爆发后,各支起义队伍最初独立战斗,后来逐步趋向联合,起义军形成以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为首的两大势力,继续与明军进行周旋。崇祯十年,明政府增兵加饷,加紧围剿,张献忠与李自成相继战败,起义转入低潮。崇祯十一年(1368)九月以后,清军大举入关,攻掠河北、山东,明廷急调大军北上“勤王”,并大量加派田赋,“饷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少”,“民不聊生,益起为盗”。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次起兵。第二年(1640)的六、七月间,李自成也率兵突入河南境内,并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赋税非常繁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具体情况,鲜明地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这个斗争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适应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沉重赋税的迫切愿望,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起义军迅速壮大,在河南跟明军展开激烈的军事斗争,逐渐控制河南全境和湖北的广大地区。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设官分职,改变了长期流动作战的局面。接着,在豫西襄城一带与明军进行了一次大会战,基本上摧毁了明军的主力。从此,“(山海)关以内无坚城”“而明亡矣”。

    李自成占领西安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后,召集了一次重要的军事首领会议,商讨向北京进军的路线。牛金星主张直捣北京,速战速决;杨永裕主张先占南京,切断明政府与东南财富之区的联系,断其粮道,再兴师北伐;顾君恩则认为,“金陵居下流,事虽济,失之缓。直走京师,不胜,退安所归?失之急”,主张先取关中,“建立基业”,尔后“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战退守,万全无失”(《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决定采纳顾君恩的建议,先取关中作为基地,然后再攻取北京,灭亡明朝。八月,陕西总督孙传庭奉崇祯帝之命,由陕西率军进入河南,向李自成发动进攻,在南阳、汝州一带惨遭失败,逃入潼关。李自成率部追击,十月攻破潼关,击毙孙传庭。接着,李自成挥师西进,很快又攻占了西安。然后分兵略取三边,西攻甘肃,迅速夺取了秦陇全境和山西的西南地区。至此,李自成起义军已控制河南大部、湖北西部和西北数省,在军事上占着绝对的优势,具备了推翻明朝统治的条件。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便正式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李自成进军北京

    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李自成在西北的军事行动结束后,派遣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占领山西荣河等县,为东征进行准备。第二年正月,李自成亲率主力大军由西安出发,渡过黄河,占领平阳,然后直指太原。起义军沿途“按捕巨室”、“屠杀绅衿富民”(《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宣布“三年免征,一民不杀”,“不-,不爱财,不奸-,不抢掠,平买平卖,蠲免钱粮”,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二月,起义军渡过黄河后,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向明王朝发动最后的攻击。一路由刘芳亮率大顺军,沿黄河北岸进军,攻占怀庆(今河南沁阳)、潞安(今山西长治),再东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南阳),然后经邯郸、邢台、河间,攻取保定,以防止崇祯帝沿运河南逃,并阻挡山东及南直隶的官军北援京师。另一路由李自成亲率主力北上进攻宁武。宁武守将明总兵周遇吉率部凶猛抵抗,兵败身死,这是起义军东征途中进行的唯一战役。此后,李自成继续挥师北上,明大同、宣府、阳和、居庸关守军纷纷投降。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军进抵北京城下,经过两天的战斗,于十九日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统治。

    大顺政权在北京采取的措施

    攻占北京后,大顺政权直接控制了北至长城,西起甘肃、宁夏、青海,南至江淮流域,东到海滨的大片土地。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果实,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严肃军纪,稳定社会秩序。入城之前,李自成与起义军约法:“军兵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入城后,大顺政权又遍贴安民榜说:“大帅临城,秋毫无犯,敢有擅掠民财者,凌迟处死。”有两名士卒抢劫前门店铺的绸缎、“即磔杀之,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北京的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留在北京的一些明朝官史记载说:“至-、夺、斩、杀之事,则犹未见也。”(聋道人:《遇变纪略》),“商民仍旧张肆。”

    第二,打击明朝的贵族官僚。大顺政权决定,将宦官尽行驱逐出城,厂卫机构一概废除,厂卫头目一律从严惩处。三品以上的明朝文武大官一般不予录用,交给大顺军各营严刑追赃,令其交出平时剥削的金银财宝;四品以下官员分别对待,多数授职录用,让他们自动捐输助饷,少数劣迹彰著者也发往各营追赃。据有关史料记载,追赃结果,共得银7 000万两,充作大顺军的军饷之用。其中,勋戚和宦官各占3/10,文武官僚和大商人各占2/10。

    第三,支持农民夺取地主的土地。在北京,大顺政权没收了嘉定伯周奎的田产。在山东,大顺政权的地方官发布“割富济贫”的告示,允许农民认耕被地主占去的土地。诸城县地主丁耀亢的20多顷土地和他弟弟丁耀心的10多处田庄,均被当地农民分占(丁耀亢:《出劫纪略·保全残业示后人存纪》)。日照县的明副总兵厉宁,在日照和诸城的四所房产、40余顷土地,也“悉为二县民人瓜占”。

    皇太极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努尔哈赤之子。后金时,以战功兼辖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二旗,势力强大。努尔哈赤死后,受诸王拥立,1626—1643年在位。即位后,他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把归顺的汉人编为民户,与满人分屯别居,“择汉官清正者辖之”,禁止满人到汉人居地“擅取庄民牛、羊、鸡、豚”等财物,并要求各级官员和各牛录督促农务,注意“地利”、“土宜”;同时重视改进手工业技术,特别是火炮的制造技术。在-上,仿照明制,设置内三院(内国史院,负责草拟诏令,编纂史书等;内秘书院,负责掌管和起草对外文书与敕谕等;内弘文院,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等)、六部和都察院,并开科取士,广泛任用汉族的官僚和知识分子,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军事上,他用武力继续完成对黑龙江和吉林东境女真各部的统一;征服了蒙古,使之臣服于后金;于崇祯七年(天聪八年,1634)、九年(崇德元年,1636)、十一年多次从长城突入关内,并攻占了除宁远以外的关外大片土地。1636年改国号为清,追尊努尔哈赤为清太祖。

    范文程

    范文程(1597—1666),沈阳人,字宪斗,明朝生员,1618年投努尔哈赤,参与军国机密。清军入关后,建议行科举,官至大学士,为清朝统一中原作出贡献。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1612—1678),为辽东人,武举出身,以父荫袭职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驻守宁远。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已逼近畿辅,明廷诏令吴三桂与蓟镇总兵唐通率兵入卫京师。三月十一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唐通投降。此时,吴三桂率辽东明军约4万人及89万关外汉民陆续进关,暂屯于山海关至滦县、昌黎、乐亭、开平一带。李自成于是命唐通率本部兵马,带着银两和财物,到山海关去招降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吴三桂和高第均接受投降。唐通接管山海关防务,吴三桂带领部众向北京进发,准备朝见李自成,接受新的任命。但走到玉田,他听说在北京的家属受到大顺军的侵犯,遂一怒而去,率部直奔山海关,向唐通发动突然袭击,夺占山海关。李自成得到消息,于四月十三日与刘宗敏率兵前往镇压。吴三桂自料敌不过大顺军,请求清朝出兵援助。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展开激战。二十二日晨,吴三桂眼看就要失败,出关至欢喜岭上的威远台谒见清摄政王多尔衮,再次请求清军入援。多尔衮立即下令清军三路进关,向大顺军阵地发动猛攻。大顺军寡不敌众,刘宗敏受伤,李自成只得下令撤退,于二十六日返回北京。就在这一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随后,他即跟随清军,积极参与对农民军的镇压。

    李自成起义军撤出北京后的斗争情况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从山海关回到北京后,考虑到在北京一时难以组织一支足以抵挡清军的武装,其他部队又远在外地,无法迅速调来,决定主动撤离北京,退回关中。四月二十九日,他在北京武英殿就皇帝位,次日率部撤出北京,经山西退守关中。清军进占北京后,派兵攻占山西、山东,于九月迁都北京,然后派兵进攻关中。十二月,双方在潼关发生一场大战。大顺军失利,被迫退出陕西,向河南、湖北一带转移,准备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清军穷追不舍,大顺军在湖北武昌、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失利,东下的去路被切断。李自成不得不掉头向西南方向进军,拟从江西西北部突入湖南。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境九宫山下,遭到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壮烈牺牲。余部三十余万,先后在李过、李来亨等人的领导下,与南明抗清将领何腾蛟等联合,坚持抗清斗争,直至康熙三年(1664)才告失败。

    张献忠起义军的斗争情况

    张献忠(1606—1646)是陕西延安人,少年时代可能受过一些教育,粗通文字。青年时期,曾当过延安府捕役,常遭同事的欺侮,心情很感压抑。大约在崇祯三年(1630)参加起义,因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众服其勇”,很快担任了一支起义军的领导人,自号“八大王”。后来率部与其他起义军联合作战,先后转战于山西、河南、河北、湖广、陕西、四川等地。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牺牲后,张献忠与李自成所率领的起义军,成为农民军中力量最为强大的两支队伍。第二年,由于明军的残酷镇压,张献忠在南阳战斗失利,身负重伤。崇祯十一年(1638)在湖北谷城接受招抚,但拒绝明政府的改编,“人不散队,械不去身”。经过一年的休整,又于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再度起兵反明,由湖北西进,攻入陕西、四川,再折回湖北,于崇祯十四年(1641)占领襄阳。尔后东走安徽,再由安徽杀回湖北,于崇祯十六年(1643)攻占武昌,称大西王,建立政权。明政府调集大军进逼武昌,张献忠弃楚入湘,进占长沙。十二月,他采纳谋士汪兆龄的建议,弃长沙,进军四川,准备以四川为基地,然后北伐,平定全国。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占领成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西,改元大顺,称成都为西京,正式建立大西政权。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率部抵抗,在西充凤凰山中矢坠马,壮烈牺牲。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领导下,南走云贵高原,联合南明政权抗清,至康熙元年(1662)最后失败。

    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年间中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因镇压农民起义,累升至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为李自成攻破,明朝灭亡,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崇祯帝的从兄、福王朱由崧为帝,建元弘光,被封为大学士,充任内阁宰辅。不久,即被马士英挤出南京,督师扬州。第二年(1645)四月十五日,清军进围扬州。他坚守孤城十余日,城破被俘。清摄政王多尔衮劝他投降,他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最后慷慨就义。著有《史忠正公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