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5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 第16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 第17课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 第18课 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 第19课 边疆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 第20课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 第21课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一)──进步的科技和思想
  • 第11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第12课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 第13课 元朝的统治
  • 最新热门    
     
    第22课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二)──小说、戏剧的繁荣和图书编纂的成就

    G>教学要点

    一、灿如群星的古典小说

    1.明代文学的主流──古典小说

    2.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施耐庵的《水浒传》

    4.吴承恩的《西游记》

    二、繁荣的戏剧

    1.戏剧的繁荣

    2.汤显祖的《牡丹亭》

    三、《永乐大典》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古典小说;难点是对《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灿如群星的古典小说”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材首先介绍了明代古典小说发展的情况,然后逐一讲述明代三部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内容。关于明代古典小说发展的情况,讲解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前代的传奇、话本和杂剧,指出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间经过魏晋神怪小说、唐朝传奇和宋代话本几个发展阶段。宋代的话本是民间说书艺人创作的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并且成为明代文学的主流。然后按照教材向学生讲明明代小说的内容,即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表达人民的意愿。至于明代小说所以蓬勃发展的原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初中学生不易理解,教材未写,教师也不必涉及。

    关于明代三部著名长篇小说应注意讲清以下几点:

    1.小说的作者是谁?──《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2.成书于什么年代?──《三国演义》《水浒传》:元末明初;《西游记》:明朝中期。3.小说的题材是什么──《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4.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讲解时可适当利用后面资料和注释中的材料加以补充,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把主要故事内容讲清楚,并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的三幅小说图画,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三段小字,可鼓励学生阅读。

    讲完此目,可向学生提问:你最喜欢明代哪部小说,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挥活跃课堂气氛。

    三、“繁荣的戏剧”一目,对其中名剧《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教材首先简略叙述了明代戏剧繁荣的情况,然后介绍了最负盛名的剧作《牡丹亭》。关于明代戏剧的繁荣,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元代戏剧──杂剧的发达,再指出明代的戏剧继续得到发展和繁荣。但切忌把明代的戏剧说成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元杂剧虽然也是戏剧,但它同明代戏剧的起源、剧本的结构以及表演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元杂剧起源于北方,是从宋杂剧、诸宫调、金院本发展来的。明代的戏剧也叫传奇(传奇这个名称原来是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金以后转借为戏剧的通称,明代中期则专指用南曲写的长篇戏曲剧本),它起源于南方,是从宋元的南戏(用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组成的一种民间戏剧)发展来的。杂剧每本一般是四折,南戏长短自由。杂剧每折一人独唱,南戏可以独唱、对唱和合唱。杂剧每折限用一宫调,一韵到底,南戏比较自由,可以换韵。另外,杂剧与南戏的乐器、乐谱也有所不同。所以,明代的传奇虽然也受到元代杂剧的影响,吸收了杂剧的一些成果,但却不能说它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上述这些,教材均未涉及,教师也不必向学生介绍,但应心中有数,在联系元杂剧时注意掌握分寸。

    关于《牡丹亭》,讲解时可先简要叙述一下汤显祖的生平,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叙述《牡丹亭》内容的小字,教师再利用后面资料和注释中的材料,对《牡丹亭》的主要故事内容作个扼要的补充介绍,点明它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本目最后一段小字和明朝人观看《唐明皇游月宫》图画,因课时限制,教师不必讲解,学生有余力者可自行阅读、观看。

    四、“《永乐大典》”一目,教师可先提以下几个问题:1.《永乐大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编纂的?花费几年时间完成的?2.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人是谁?3.《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自己掌握、解决上述问题。教师最后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类书”的概念,学生比较生疏,可以专门叫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本对“类书”的脚注,然后请他谈谈他是怎样理解的。如果这位同学理解的正确,就给全班同学树立了样板,如果这位同学理解的不对,教师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类书”的概念。

    五、课堂小结。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1.你读过哪些明朝的小说,最喜欢哪一部,为什么?

    答:此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自由发挥。但要求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未读就说未读,读过就说读过,喜欢哪一部就说哪一部,要说真话。

    2.想一想,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D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十册,第六章第三节和第七章第二节,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1版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册,第八章第十节五、八,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六册,第九章第三节,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李洵、薛虹主编:《明清史》第四章第四节二、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第二十六、二十七章,古典文学出版社

    资料和注释

    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留传下来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很不得志的江湖流浪者。写过戏曲,但主要精力则从事于小说创作,相传著有《十七史演义》。不过他的作品,多经后人增损,原作反被湮没。较能保存他原作的面目的,还只有他编撰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了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惊人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的诸葛亮、刚烈勇敢的关羽、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曹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由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施耐庵和《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相传为江苏兴化人,曾在钱塘做过官,但无确证。又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至顺(1330—1333)中过进士,卒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75。当代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水浒传》为罗贯中所著。

    早在南宋时候,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出现了《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和其他戏曲。到了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水浒故事的杂剧,以描写黑旋风者为最多。元末明初,施耐庵就在民间传说和话本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水浒传》。这部小说问世后,许多文人不断进行加工修改,出现了100回、110回、115回和120回等等不同的本子。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截取前七十回,卷首添段引子,后面加卢俊义惊噩梦的尾巴,又出现了一个70回本。

    《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以宋江为首的北宋下层官吏和劳动人民,在权贵、贪官、恶霸地主的欺凌压迫之下,从进行个人反抗到聚义梁山,向封建统治阶级展开武装斗争,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作者继承发扬了话本的优秀传统,长于写人叙事,并善于用从群众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进行描写,使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朴实通俗,雅俗共赏,因而赢得广泛的欢迎。作品用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强烈的爱憎,勾画出高俅、蔡京、童贯、西门庆、郑屠、毛太公等许多权贵、贪官、恶霸地主贪婪残暴的丑恶嘴脸,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激起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仇恨,同时塑造了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阮氏三兄弟、解珍、解宝等一批农民起义的英雄好汉的形象,鼓舞着农民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它尤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长期流传。当然,由于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水浒传》对封建制度不是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流露出浓厚的忠君思想。此外,小说还渲染封建迷信和小生产者的“义气”。所有这些,都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尽管如此,《水浒传》仍不失为一部古典小说的杰作。

    吴承恩和《西游记》

    吴承恩(约1500—1582),号射阳山人,江苏山阴(今淮安)人。出身在一个小商人家庭。“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观)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人物志》)。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直到45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地方官学选送国子监学习的生员)。六十多岁时,因家贫母老,无以赡养,谋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由于不愿向上司折腰,不久又拂袖而归。晚年写了《西游记》。其他诗文著作很多,死后大多散失了。后来,他的亲戚邱正纲收集他遗存的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

    宋、元以来,唐僧取经的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逐步脱离真实的史实,加入了神怪的成分。孙行者这个形象已被创作出来,虽然是一个白衣秀士的模样,却已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猴王了。吴承恩将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加工再创作,写成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这部小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历史(第1回至第7回);第二部分写唐僧取经的缘起(第8回至第12回);第三部分写取经的经过(第13回至第100回)。整部作品,想像丰富,布局严谨,笔力雄健,语言流畅,第一和第三部分写得尤其引人入胜。作者借助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间的现实。小说描写了各种妖魔的凶狠残暴和西天佛国的贿赂公行。写唐僧到了西天,从如来佛手里取来的佛经是无字的白纸,唐僧只得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送给佛祖的侍者,才取得了有字真经。小说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大闹龙宫、大闹地狱,把神鬼界的尊严、权力、秩序打得粉碎。如来佛问孙悟空:“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孙悟空干脆回答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作者通过各种神化了的人物,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权力,敢于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但是,《西游记》描写的是取经的故事,书中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宣扬了因果报应、宿命论的思想,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汤显祖和《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今抚州)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除精通古文诗词外,对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药卜巫也无不通晓,早年即有文名。但因为人刚直,不肯俯事权贵,至34岁才中进士。万历十二年(1584)任南京太常寺博士,5年后升为礼部主事。不久,因上疏揭露时政弊端,抨击执政阁臣申时行的专横与任用私人,并对明神宗进行讽谏,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他废除酷刑,修建书院,并下乡劝农,有古循吏风,遭到政敌的中伤,遂辞职还乡,在玉茗堂专事写作。汤显祖思想上受李贽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上与东林党人邹元标、顾宪成等关系密切,在文学上反对复古和拘泥格律,主张抒写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著有传奇作品《紫钗记》《还魂记》(一名《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4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对封建礼教和当时的黑暗-进行抨击。另有诗文《红泉逸草》《问荆邮草》《玉茗堂集》等多种。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女主角杜丽娘是福建南安郡太守杜宝的女儿,天生丽质,聪慧娇艳,自小接受家庭和塾师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幽居深闺,生活拘束而单调。后来,读了《诗经》中的爱情诗篇,观赏了花园的大好春光,激起了她的个性觉醒和对爱情的憧憬,在梦中与一少年书生大胆幽会、梦醒后因相思得病,恹恹而亡。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经南安郡,拾得杜丽娘画像,深为爱慕,得杜丽娘幽魂再现,一见钟情,订立婚约。冥府判官同情杜丽娘的遭遇,让她死而复生,后来几经曲折,终于与柳梦梅结为终身伴侣。剧本通过杜丽娘这一光辉形象,表达了在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之下,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呼声,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及其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摧残。作品不仅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曲文写得清新流丽,人物的内心描写细致真实,语言丰富多彩,是我国戏曲史上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它一问世,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对戏剧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舞台布景的出现

    中国的古典戏剧,一向是在空舞台上演出的,舞台上没有近似自然景物的布景,连道具也很少用。剧情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演员的虚拟表演间接地表现出来。明万历年间,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大官僚地主养优成风。一些大官僚在退职闲居之后,往往组织大规模的戏班,称为“家班”,以供自己娱乐。这种家班具有比较优越的经济条件,开始尝试在演出中使用舞台装置。据张岱《陶庵梦忆·刘吉晖女戏》的记载,当时有个刘吉晖的女戏班,在演出《唐明皇游月宫》(可能是明传奇《彩毫记》中的一出《游玩月宫》)时就使用了布景。帷幕拉开,舞台上恍如月宫,白兔捣药,桂树婆娑,吴刚倚立,嫦娥中坐,云气五色,月光满晖,真是神奇境界。到清代康熙年间,这种舞台布景在《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演出中,又有新的发展。不过,后来随着地主家班的逐渐衰落,这类舞台装置未能继续发展下去。而一般的民间职业戏班,限于经济条件,又搞不起这种花钱的布景。所以,舞台布景在中国的古典戏剧中未能发展成为传统。到了近代,西方的话剧传入我国,舞台布景才逐渐被其他剧种所采用,中国的古典戏剧才普遍使用布景。

    解缙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授中书庶吉士,年少才高,为太祖所重。因上万言书,直陈政令得失,又代人起草奏疏,为李善良辨白,罢官,回原籍讲学。建文时召为翰林待诏。建文四年(1402),成祖即位,设内阁,与黄淮、杨士奇等共7人入阁预机务,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永乐元年(1403),奉命主持编修《永乐大典》,于永乐五年(1407)完成,很受成祖重视。因劝帝定储,为汉王朱高煦所忌。永乐五年,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右参议,改交趾。永乐八年(1410)入京奏事,适成祖不在京师,谒太子而还,汉王告其私觐太子“无人臣礼”,下狱,后在狱中被杀。著有《春雨杂述》《解文毅公集》。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敕命翰林侍读解缙主持编纂,参与其事者147人,第二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成祖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继命太子少师姚广孝(1335—1419)与解缙同为监修,翰林学士王景(1336—1408)等为总裁重修,于南京文渊阁开馆,参与其事者2 169人,以皇家图书馆文渊阁所收宋、元御府藏书为基础,并派员至全国征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等,辑录先秦至明初书籍七八千种,于永乐五年告竣,更名为《永乐大典》,正文22 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 095册,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举凡经、史、子、集、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无不统括在内,资料广博,为中国古代文化成果的宝库。全书体例按《洪武正韵》的韵母分列单字,按单字分类汇辑与这一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项内容,即所谓“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所引材料,或整部、或整篇、或整段辑入,均照录各书原文,一字不易,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赖以保存。清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佚书385种,共4 926卷。其中包括有晋杜预《春秋释例》、唐林宝《元和姓纂》、宋薛居正《旧五代史》、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样的重要著作。

    《永乐大典》原只编写了一部,并未付印。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朱厚命阁臣首辅徐阶(1494—1574)监督儒臣109人摹写了副本,至隆庆初年完成。原本藏南京,毁于明亡之时;副本藏北京,入清以后也渐散失。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时已散失2 400多卷,剩下9 677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永乐大典》遭受了浩劫,后只剩下64册。世界上现存的《永乐大典》约只370多册,远非全貌,这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