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4课 君主专制-的顶峰
  • 第5课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 第6课 中英鸦片战争
  • 第7课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 第8课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 第9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第10课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 第11课 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
  • 第1课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第2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 最新热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战争的爆发
      2.平壤战役
      3.黄海海战
      4.旅顺陷落
      5.威海卫溃败

      二、中日《马关条约》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本课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导入新课: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曾侵略我国的哪一地区?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三、“甲午中日战争”一目,概述了甲午战争的经过。讲述时要充分利用《甲午战争形势》教学挂图,以形象地展现甲午战争的空间地理环境,使学生了解日军入侵中国的路线(包括陆路和海路),掌握几个主要战役发生的地点:丰岛、平壤、大东沟、旅顺、威海卫等。课本中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形势》(地图)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一目,教师可依次讲清五个问题:

      1.甲午战争的爆发:首先要扼要讲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师可精选典型材料说明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同时说明日本乘朝鲜农民起义之机,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助剿”,只不过是为自己出兵朝鲜、挑起战争制造借口而已。第二,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15日,日军分四路对平壤发起猛攻。平壤城一面临大同江,三面有高达十米的城墙,四周多沼泽,易守难攻。守卫平壤的清军有左宝贵、卫汝贵、马玉、丰升阿四军,加上从牙山撤退下来的叶志超部,约一万四千人。但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一听说日军逼近,便主张弃城退守鸭绿江,被左宝贵强行制止。左宝贵还派亲兵把他监视起来。左宝贵亲临玄武门(北门)城头指挥作战,不幸中炮牺牲。课本中有《左宝贵》插图,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要求学生记忆。课文中用小字形象地描述了左宝贵在玄武门城楼激战殉国的场面,歌颂了他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应满怀-地加以讲述,突出左宝贵的英雄形象,使之与叶志超贪生怕死的可耻行径成为鲜明对比,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下令全军撤退,一日狂奔500里,逃回国内。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使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

      3.黄海海战:平壤战役后的第二天(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突袭中国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关于黄海海战可讲明三点:第一、简要讲明中日参战舰只的实力对比和开战经过。第二、突出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中国海军爱国官兵奋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课本中有《邓世昌》插图,并在插图说明中对邓世昌作了简介,形象地描述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与敌舰激战的壮烈场面。有条件的学校,可请学生在课堂上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杀敌的事迹,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同学们受到感染和教育。第三、要指出黄海海战的结果。海战历时五、六个小时(从中午开始),中国损失致远舰等5艘舰只,日本旗舰松岛号受重伤、西京丸等4艘受创伤,中国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歼北洋舰队于黄海的预谋并未实现。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攻。

      4.旅顺陷落:10月下旬,日军分两路向中国进犯。日军第一军渡过鸭绿江,攻占九连城。日军第二军从大同江海运至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包抄大连、旅顺。旅顺同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的门户,是一座拥有近代化设备的北洋要塞。11月6日,日军进攻旅大后路重镇金州,总兵徐邦道孤军应战,伤亡惨重,金州失陷。7日,大连不战失陷。18日,日军进攻旅顺。海军提督丁汝昌见形势危急,亲赴天津,请率北洋舰队赴援,遭到李鸿章严词拒绝。而旅顺守军统帅龚照于日军进攻前一天已逃往烟台,其余将领也多作鸟兽散。只徐邦道率军奋战,激战三天,旅顺陷落。日军在旅顺大肆屠杀,历时三昼夜,我国同胞一万八千余人死难,全城仅存36人。对日军在旅顺屠杀居民的罪行,在讲述中应运用课本中《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人民》插图加以揭露。课文中小字叙述的部分,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插图和小字叙述部分都不要求学生记忆。

      5.威海卫溃败:旅顺陷落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顶端,港口呈新月形,港湾南北两帮,远远伸向大海,环抱着湾内的刘公岛。岛上和港湾南北两帮都设有炮台,与港内舰队互相配合,可形成立体交叉的强大火力,足以对付海上来的任何强敌。但是,如果岸上炮台失守,则将形成对港湾和刘公岛南北夹击的形势。这一点在讲述中应先简要地交待清楚,有条件的教师如能自绘一幅《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教学挂图,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要讲明威海卫战役的大致经过。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威海卫南边的荣成湾成山角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日海军从海上封锁威海卫。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接着,日军攻占南北两帮炮台。日军占领炮台后,把大炮转向港内,轰击北洋舰队。日海军于2月3日向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发动进攻,中国将士英勇抗击。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中鱼雷后,管带刘步蟾下令把舰开到刘公岛铁码头外面,把军舰当炮台使用,直至舰上炮弹全部打完,才自行炸沉。刘步蟾也-殉国。这时,丁汝昌主张沉船死战,几个洋员(舰队中的外籍顾问)反对,并勾结舰队中苟且偷生的清军将领,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服毒自尽。2月12日,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名义草书乞降,交出残舰11艘、刘公岛上的炮台和军资器械。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

      四、“中日《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

      1.《马关条约》的签订。可利用课本彩图14《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扼要讲述,签约年代(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上述彩图对学生不作要求。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要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注,教师不必补充讲解。

      3.要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为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主义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五、“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目,要依次讲明三个问题: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除继续扩大商品输出外,主要是进行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主要手段(或形式),一是开设银行;二是-性贷款;三是争夺铁路投资权;四是投资开矿;五是投资设厂。这五种形式简略讲明即可,课本中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的银行》(表格)可指导学生阅读,不必要求记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半殖民地化,这一严重后果应予扼要说明。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讲述本目的重点。第一、可先简要指出“瓜分狂潮”的背景: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帝国主义列强更加认为,中国是一块可以任其宰割吞食的肥肉。于是,它们争先恐后向中国扑来。第二、要结合课本中的“一图”、“一表”来讲解。《时局图》原本是当时一位爱国志士谢缵泰绘制的,后来有人做了一些修改。它形象地说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险恶形势,即使今天看来也是触目惊心的,它告诉我们:勿忘国耻!《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简明地展现了帝国主义强占的“租借地”和划分的“势力范围”,应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是本课难点。应首先讲明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战争(1898年),无暇东顾;美西战争结束,美国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野心勃勃向中国扩张,但其他帝国主义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势力范围,为了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插足进来,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第二,讲述“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时,可让学生朗读有关课文,然后概括为三点。并应使学生理解,“门户开放”政策,是在承认各国已划定的“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要求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对外国“开放”。第三,要指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作用: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六、本课内容多、课时紧。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理清线索,突出重点,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在讲述中要精选材料,讲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七、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看电影《甲午风云》或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

     

    资料和注释

    吞并朝鲜、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远东,朝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1885年,日本乘朝鲜甲申政变(1884年)之机,迫清政府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这年年底,日本创立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此后,日本政府积极扩军备战,把对中国一战作为首要目标。1892年,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正规陆军有7个师团(相当于军的编制)共12.3万人,后备兵队10万人,合计共22万余人;军舰达32艘,约6万吨。日本还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中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的详尽地形。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只待制造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了。

      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

      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也称东学道,系秘密宗教团体)起义。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二千四百多人先后在朝鲜登陆,部署在汉城至公州一线。于是,日本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任的名义派出陆战队四百人入朝,10日公然占领汉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进驻仁川、汉城一带。这时,东学党起义已趋平息,中朝两国为避免事态扩大,提出中、日都从朝鲜撤兵。但日本却无理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6月底驻朝日军骤增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朝鲜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国出面“调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左宝贵

      左宝贵(1837—1894年),山东费县人。字冠。回族,行伍出身。1856年投效清军江南大营,进攻太平天国,擢游击。1865年从僧格林沁镇压捻军,升副将。后长期驻奉天(今辽宁沈阳)。1889年授广东高州镇总兵,仍留奉天。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率所部奉军六营自辽东渡鸭绿江开赴朝鲜平壤,守北城玄武门。9月日军分四路进逼平壤,平壤守军总统叶志超企图弃城逃窜。左宝贵派亲兵监视叶志超,并登城指挥与敌激战,身受重伤仍坚持督战、燃放大炮,后中炮牺牲。

      黄海海战

      1.中、日双方参战舰队实力对比:中国北洋舰队参战舰只14艘(内含鱼雷艇2艘),约3.5万吨。其主力是4艘铁甲舰,拥有当时远东最大战舰7300吨的定远号(北洋舰队旗舰)、镇远号,以及铁甲舰靖远号、来远号。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只12艘,约4.1万吨。其主力有4200吨的旗舰松岛号(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海军中将伊东亨座舰),4100吨的英国制造的新式战舰吉野号,用商船改造的4000吨的西京丸(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榫山资纪座舰),以及严岛号、桥立号。从装备情况看,北洋舰队在重炮上超过日本舰队,但日本舰队占有航速、中小口径速射火炮方面的优势。日舰新式的居多,而北洋舰只大半已陈旧,平均舰龄,前者比后者小两年。参战总兵力,日本舰队3530人,中国舰队2089人。在世界海战史上,双方投入那么多近代化的蒸汽机船进行战斗,这还是第一次。

      2.战况: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17日上午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袭击。丁汝昌立即下令迎战,列-字队阵的北洋舰队,以定远、镇远居中直扑敌舰。战斗开始时,定远发炮震塌飞桥(一说被敌炮击塌,不确),在其上督战的丁汝昌被摔伤,随之信旗被毁,各舰失去指挥。日舰利用航速快、速射炮位多的优势,避开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绕向北洋舰队侧后,以左右舷炮轰击两翼小舰,而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后,致使北洋舰队队形混乱,陷入被动局面。致远号和经远号重创后在管带邓世昌和林永升指挥下,奋力冲向敌舰,直至中鱼雷相继沉没。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艘北洋主舰,在被敌舰分隔包围的逆境中,反而越战越勇、拼死搏斗。定远号管带兼总兵刘步蟾,负起全部督战的重任,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给予敌旗舰以致命的重创。接仗约五小时(12时50分海战开始),日本舰队首先撤离,北洋舰队亦返回旅顺。是役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被击沉,扬威、广甲自毁,另有六艘受创,死伤管带以下官兵一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及赤城、吉野、比睿、西京丸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经此一战,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年),安徽庐江人。字禹、雨亭。长江水师出身,后从淮军将领刘铭传镇压捻军,晋提督。1874年,李鸿章创立海军,次年他受命赴英购置军舰,归国后综理北洋水师。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任海军提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率北洋舰队护送清军12营至鸭绿江口大东沟。17日,舰队准备返航时,突遭日本海军袭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挥舰应战,负伤后仍继续督战。是役后,奉李鸿章之命困守威海卫。11月,日军进攻旅顺,他赴天津向李鸿章请战未准。旅顺陷落,被革职留任。1895年2月初,日军陷威海卫。他据刘公岛多次组织将士反攻,击沉敌舰艇7艘。而外籍军官和部分官兵以势孤难战,逼其投降,他严词拒绝,宁死不屈,12日服毒-。现刘公岛上“丁公祠”即当时北洋海军提督府。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年),广东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专长测量、驾驶。历任东云、振威舰管带。后调北洋舰队,任扬威舰管带。1887年,奉命赴英接受定购的致远号巡洋舰等新舰,任致远、靖远、经远、济远四舰营务处兼致远号管带。次年,晋总兵。他治军严整,钻研海军战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率致远号将士首先冲锋,奋勇作战。旗舰定远号帅旗被震落后,即高悬致远舰旗,以定军心。在舰伤弹尽的危境中,与日舰吉野相遇。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下令鼓轮怒驶,直撞吉野,不幸于追敌途中被鱼雷击中,与全舰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同时壮烈殉难。

      《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人民》(插图)

      1894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进犯旅顺。徐邦道率所部迎击敌军,曾在土城子大败敌军,最后由于饥疲无援,旅顺失陷。日军进入旅顺后,屠杀居民,疯狂残暴到达极点。我国同胞死难一万八千余人。这幅插图是根据日军残杀我国同胞后留下的照片复制的。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1841—1909年),日本长州人,藩士出身。1863年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积极参加“明治维新”活动。后致力于制定日本1889年宪法。1885年起四任内阁总理。1888年起三任枢密院议长,1889年国会组成,又任贵族院议长。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战后任和谈全权代表,胁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9月曾来中国,阴谋插手维新变法运动。戊戌政变猝发离去。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以元老身份,指导战争。1906年任特派大使,与朝鲜签订《日韩条约》,任第一任韩国统监。1909年10月26日,他到中国哈尔滨同沙俄财政大臣会谈,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

      19世纪末,德国蓄意在中国夺取一个港口,作为它侵略远东的海军基地。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清政府提出索租胶州湾的要求,未获同意。1897年11月1日,德籍传教士能方济、韩·理加略由于作恶多端,被山东曹州巨野县大刀会群众杀死(史称“巨野教案”)。德国以此为借口,于1897年11月14日悍然出兵强占了胶州湾。从此,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门户开放”的照会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训令美国驻英、俄、德、法、日、意等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了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主要内容:1.各国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他国不得干涉;2.各国运往上述“势力范围”内各口岸之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率收税,其税款概归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对于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之港口税,在其“势力范围”内所建筑、控制或经营的铁路上运输他国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美国主张将这个政策的内容应用到“中国一切地方去”,要求“利益均沾”。

      附一:课堂思考题答案提示

      1.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答:①《马关条约》关于割地、赔款、四口通商、在华设厂等规定,极大地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掠夺财富。总之,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附二: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A

      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看到各国已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便设法插足进来。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夺取的特权;同时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帝国主义国家都享有投资权利。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上册(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六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上册第十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吴雁南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十章、第十一章。

      《中国近代史简明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吕良海、张海鹏等编写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七讲。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历代军事史分册》(田地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内部发行)丰岛海战,甲午平壤之战、黄海海战、旅顺之战、威海卫之战等条目。

      《龙的传人》(王宏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六十一、第六十二页。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