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 第5课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 第6课 中英鸦片战争
  • 第7课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 第8课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 第9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第10课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 第11课 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
  •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 第1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最新热门    
     
    第16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知识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解答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1.兴中会的成立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邹容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华兴会、光复会

      2.同盟会的成立

      3.同盟会的-纲领

      4.同盟会的性质

      5.三民主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本课难点: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二、导入新课:提问“《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然后指出,中外反动势力对人民的镇压与搜刮,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20世纪初,民主革命的新思想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

      三、“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一目,如有条件可悬挂孙中山像。按教材顺序先介绍孙中山的名字与籍贯,再让学生看《孙中山的诞生地——翠亨村》(此图不作要求)。本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教材在叙述孙中山名字的来历之后,用小字叙述了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以前的一段经历,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太平天国历史(特别是反清英雄洪秀全)对少年孙中山的影响,二是在广州、香港读书时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学说,三是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的道理。小字是为学生了解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过程而安排的,可由教师讲述,也可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但不要求学生记忆。中法战争以后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立志走一条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2.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包括两件大事:创立兴中会、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讲清兴中会成立地点檀香山,当时是夏威夷群岛的首府(1898年美国并吞夏威夷)。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革命纲领要求学生记忆。兴中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还应讲清,孙中山派陆皓东等在广州筹划起义,是兴中会武装推翻清政府这一斗争目标的具体实施。虽然广州起义尚未正式发动就失败了,但是这一行动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革命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陆皓东是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个人。限于篇幅,教材对“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国外”这部分内容叙述比较简略,教师不必多讲,只简要说明它反映出孙中山坚定的民主革命立场和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以及做革命准备工作的艰辛即可。课文中的照片《孙中山断发改装》插图是为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安排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去看,但不作为要求。

      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历史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们痛感帝国主义的可憎与可恶,并普遍鄙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逐渐放弃了依靠清政府自行改革以致富强的幻想。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2.宣传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区。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中心,其原因与上海“新兴工业比较发达”、“大批留学生集居”东京有关。应讲清,新兴工业的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为-舞台的重要力量,这是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在日本东京集居的中国留学生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学说,成为民主革命思想的积极传播者;《苏报》《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一大批刊物的创办,《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战争史》等著作的翻译出版,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3.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的主要著作。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以笔为武器,同康有为等人的保皇谬论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揭露和痛斥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热情颂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的方案,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文献。在讲述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此时康有为已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为维护清朝统治的保皇派。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康有为等保皇派的反对。1902年康有为发表文章,大力鼓吹保皇谬论,攻击革命。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就是为驳斥康有为“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的谬误而写的。最后,教师还应指出,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爱国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文中用小字叙述当时轰动全国的《苏报》案,可由学生自己阅读,不要求记忆。但教师应指出,《苏报》案不但未能阻挠革命思想的传播,反而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革命军》的影响更加扩大了。课文中的插图《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均是为突出这三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而安排的,要求学生记忆。为增强历史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文中还安排了《邹容和〈革命军〉》、《陈天华和〈猛回头〉和〈警世钟〉》两幅插图,不作要求。课文中用小字叙述陈天华少年有志,后来成长为民主革命家的史事,可鼓励学生阅读,不要求记忆。

      五、讲完本目内容,教师可作一小结,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两段《猛回头》摘录,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想宣传什么样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摘录”不要求记忆)

      六、“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一目,是本课的另一重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师在讲课之前,可制下表,用时悬挂在黑板上。

      组织基础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纲领 领导机构 宣传革命的刊物 性质 中国同盟会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教师应着重讲明三个问题:1.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爱国知识分子在积极进行革命宣传的同时,也开展了建立革命组织的工作。为了减少头绪,教材对华兴会、光复会的叙述比较简略,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展开论述。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必要性。由于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能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过程。应突出归纳为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插图《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会址》(此图不作要求)。二是同盟会的-纲领。对同盟会的-纲领,教师要认真讲解。如时间允许,讲解时也可根据后面的资料与注释作适当的补充。应向学生讲清,“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不必讲得过于详细,可按照课文最后一段小字的有关内容进行解释。但应向学生指出,这种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在实际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同盟会的-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三是同盟会的性质。应强调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对于“政党”的概念,教师不必讲述。但要讲清,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四是三民主义。应向学生讲清,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三民主义和同盟会-纲领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建议教师将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主要在于说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主义是前提,因为只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取得民族独立,才有民权可言;民生主义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本目最后的一段小字,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是对大字内容的解释或补充,可指导学生阅读,不作为要求。插图《〈民权〉封面》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印象而安排的,对学生不作要求。教师最后指出,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课文中出现的“辛亥革命”一词,其内容在后面教材的有关部分将作充分叙述,教师不必展开讲述,只说“指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可。

      七、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可按课文前的提示进行小结。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资料和注释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1900年派人至惠州发动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经失败。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诞生地──翠亨村》(插图)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图为孙中山诞生地的照片。  

      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1886年夏,孙中山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学医,次年1月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1892年,孙中山获得香港西医书院第一名毕业执照。在求学期间,他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学到不少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社会-学说,这对于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此后,他在澳门和广州行医。行医之余逐渐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决计抛弃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事见许师慎《国父革命缘起详注》(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56页。  

      兴中会

      孙中山最初的革命活动是从华侨中开始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当时参加兴中会的有华侨工商界人士二十多人,其中有孙眉(孙中山的哥哥)、邓荫南、何宽等人。据统计,华侨人数占可查的全部兴中会成员的78,因此孙中山把华侨称为“革命之母”。

      兴中会以救国为目的,其章程说:“是会之役,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9页)孙中山在会员秘密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表明兴中会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宗旨。兴中会成立后,数月之内会员增至百余人。第二年2月21日,孙中山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对外用“乾亨行”名义作掩护,杨衢云被选为会长。  

      会党

      会党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鸦片战争后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会党具有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在此以前,天地会、哥老会等通称会,自兴中会与天地会首领联络后,始称“会党”。会党除有反清复明的口号外,尚有组织上实行家长式领导,首领由大首领加封,一切唯首领之命是从;组织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有很强的地方性;采取秘密方式进行活动等特征。兴中会成立后,很注意联络会党,以扩大势力和影响。孙中山曾说:“余持革命主义,能相喻者,不过亲友数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唯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之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虽时代湮远,几于数典忘祖,然苟与之言,犹较缙绅为易入,故余先从联络会党入手。”(《总理全集》第一集,第920页)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主要依靠力量就是会党。  

      新军

      新军指清末编练的新式陆军。1895年12月,袁世凯把胡芬在小站训练的5000人“武定军”为基础,改称新建陆军,扩充至7000人。两江总督张之洞于1896年1月编练自强军,共2860人。这是清政府编练新军的开始。《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在中央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编军队,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在革命党人的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的人日益增多。由于新军对反清起义有更大的作用,因此革命党人特别重视对新军的争取工作。  

      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兴中会成立后,立即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到广州以行医为名进行军事准备,并设立“农学会”组织作为掩护。杨衢云在香港负责接应。广州起义预定在1895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初九)发动,起义力量基本上是三合会。杨衢云决定事先从香港召集会党三千人到广州,此外还联络了广州附近各地的会党组织,共同举事。起义前香港方面擅自改动战斗布置,没有及时到达指定地点集中。这次起义尚未发动就被广东官方察觉,起义人员四十多人被捕,起义机关被破获,从香港秘密运送到广州的枪械被搜出,起义的组织者陆皓东和参加起义的会党首领邱四、朱贵全等被捕遇害。  

      陆皓东

      陆皓东(1867—1895年),原名陆中桂,字献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5年,陆皓东与孙中山共同组织香港兴中会机关,随即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因叛徒出卖被捕。陆皓东在供词中慷慨表示:“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卷,第17页)陆皓东英勇就义后,孙中山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孙文学说》第90页)。  

      孙中山遭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国外

      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悬赏缉拿起义领导人。在通缉令中,孙中山的名字写作“孙汶”,表示视同洪水猛兽。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由香港转赴日本,后又到美国、英国。1896年10月清政府驻伦敦使馆设计把孙中山诱骗入使馆,准备将他秘密押送回国,后经友人营救脱险。经此事件,孙中山在国际上开始作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家而驰名。在海外,孙中山仍以兴中会名义进行宣传组织工作。

      孙中山断发改装(插图)

      1895年10月,孙中山、陆皓东等在广州策划武装起义,被清政府侦破。清政府通缉孙中山。孙中山被迫断发改装,流亡到国外。图为孙中山断发改装后,在美国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时的照片。  

      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相当规模的发展。清政府“振兴工商、奖励实业”的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放宽了对资本主义的压制,因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新兴工业比较发达的上海,面粉工业发展迅速,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资本大都在25万至30万元之间。纺织业的发展也较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迅速成长,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1902年,爱国人士蔡元培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以加强进步知识界的联系。随后又由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招收有革命倾向而遭受迫害的失学青年。爱国学社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学校。1903年起,上海的革命出版物急剧增加。1904年冬,蔡元培等在上海成立光复会,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宗旨,联络江浙一带会党,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上海的《苏报》以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而驰名全国。

      从1901年起,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剧增,到1904年已达三千多人。他们一方面翻译和传阅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籍,另一方面还创办许多刊物,如《国民报》《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后改名《汉声》)《江苏》《浙江潮》《二十世纪之支那》《醒狮》等,大力鼓吹革命,抨击清朝政府,宣传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区。孙中山追溯当时的情景说:“赴东求学之士,类多头脑新洁,志气不凡,对于革命理想,感受极速,转瞬成为风气。故东京留学界之思想言论,皆集中于革命。”(《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75页)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1869—1936年),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与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去发辫立志革命。190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一文(即《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鼓吹保皇谬论。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主要以反对满族的统治来论证革命的必要,他说:“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他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康有为诋毁革命、宣扬保皇的谬论,并热情歌颂革命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760页)  

      邹容的《革命军》

      邹容(1885—1905年),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撰成《革命军》一书,由章炳麟作序发表。全书共七章,两万余字,宣传“革命是天演之公例”,“顺乎天而应乎人”,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书中论述了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他号召人们奋起革命,“作十年血战之期,磨吾剑,建吾旗,各出其九死一生之魄力”,同清朝统治者“驰骋于枪林弹雨之中”。《革命军》写成后不胫而走,风行海内外,发行总数达一百多万册。“君既卒,所著《革命军》因大行,凡摹印二十余反。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饼以入,清关邮不能禁……”(章炳麟:《赠大将军邹君墓表》)

      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陈天华(1875—1905年),字星台,号思黄,湖北新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陈天华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写成《猛回头》、《警世钟》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其中心内容是指明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危亡局势,唤起人们为改变这种局势而斗争。

      《猛回头》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书中写道:“这朝,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书中还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指出帝国主义“把我们18省都划在那各国的势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警世钟》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书中写道:“四万万人都舍得死,各国纵有精兵百万也不足畏了”。陈天华号召各阶层群众一致奋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这爱国的心,一定就要发达了,这救国的事,一定就要担任了”,“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陈天华的文章一字一泪,深刻感人。学生读之“如同着迷”,兵士读之“即奉为至宝”,“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辛亥革命》第1册,第577页)  

      华兴会

      华兴会是黄兴等留日学生在湖南长沙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1874—1916年),号克强,字廑午,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黄兴被派到日本留学,经常与湖南留日学生倾谈反清革命。他十分留意军事技能的学习,每天演习枪弹骑射。1903年7月,他被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遣回国,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11月4日,他在长沙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为会长。次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先后入会的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是归国留学生和国内各学堂的知识分子。在斗争过程中,华兴会曾提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  

      光复会

      光复会是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3年,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龚宝铨等人回国,在上海组织暗杀团,增加的成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学生。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号召,带有较为浓厚的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光复会还注意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参加了光复会。  

      中国同盟会

      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宋教仁集》下册,第546页)7月30日,孙中山召集筹备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到会者数百人。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总章第二条规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纲领。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干事。在东京设立总部,在总理之下设立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国内设立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国外设立四个支部。还决定将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来出版时改名为《民报》。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孙中山选集》第201页)  

      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34页)。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孙中山选集》第81页)所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

      民权主义,是指“建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选集》第75页)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两个目的:其一,解决国民经济生活,消除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其二,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平均地权“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选集》第78页)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中国国民党史稿》第45页)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因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424页)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三民主义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弱点,主要是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等。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附一:课堂思考题答案提示

      阅读以上两段《猛回头》摘录,分析作者想宣传什么样的革命思想。

      答:上段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罪行以及清政府的卖国政策,下段号召中国人民奋起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作斗争,因此作者宣传的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附二: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D

      二、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猛回头》《警世钟》

      三、①妖氛,指清王朝的腐朽统治。②邹容的代表作是《革命军》,作者主张四万万同胞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四册第三章第一、二节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四册第九章第五节、第十章第一节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二十、二十一章

      《近代中国简史》(陈庆华主编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七章第一、二节

      《辛亥革命史》 (章开沅等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四章、下册第五章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张等编三联书店1960年版)有关部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