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 第16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第6课 中英鸦片战争
  • 第7课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 第8课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 第9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第10课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 第11课 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
  •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 第1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最新热门    
     
    第17课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

    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历史的辩证的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2.“预备立宪”骗局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1.镇南关起义

      2.安庆绍兴起义

      3.黄花岗起义

      三、保路运动

      1.收回利权运动

      2.保路运动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

      本课难点: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的认识。

      二、通过提问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内容导入新课。

      三、“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一目虽非本课重点,但如何认清它的实质却是本课的难点。此目内容枯燥,讲课时注意采用启发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目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弄清三个问题:1. 清政府实行“新政”是为了欺骗人民,缓和阶级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日趋激烈;资产阶级革命派及民主潮流已开始兴起,维新派的维新思潮也没有因变法失败而被扑灭。清政府认识到依靠老办法已无法维护其反动统治,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新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2. 新政的内容及其实质。结合课本列的简表讲述。讲之前可先向学生提出:简表中三方面内容哪个是核心?实施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指出简表所列“编练新军”是“新政”的核心。经过义和团运动,清朝原有的军队已无力镇压人民,为保住清朝的统治,需建立一支新式军队。“练兵”在清末“新政”中用力最大,耗资最多,一直搞到清朝覆灭。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为了讨好帝国主义侵略者和资产阶级上层人士,以维护封建统治,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企业。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是为了培养封建统治人才,消弭正在高涨的民主革命思潮。因此我们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要向学生指出:奖励办企业的规定,在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投资工商业,促进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则在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封建制度的掘墓人,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但这决非清政府的本意,这就教给学生如何辩证地看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新政”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有无不同之处?接着向学生说明“新政”与戊戌变法有本质区别。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掀起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而“新政”完全是为延续清王朝的统治而提出的。“新政”与洋务运动也不尽相同,洋务运动除练兵“求强”外,还在“求富”口号下,办了一些近代工业,而“新政”办企业只是表面文章,是为了“筹饷”来“练兵”。3. “预备立宪”是骗局。这表现在立宪目的是为“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载泽向西太后呈密折语)《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就使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国的权力,得到成文的宪法保证;迫于形势成立的内阁,其权力集中在皇族手里,清楚地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为名,实质是继续加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满族贵族继续专权的目的。“预备立宪”完全是骗人之举。课文里的插图,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帮助学生对“预备立宪”实质的理解。但对清朝末代皇帝是溥仪,年号“宣统”,作为常识,学生应了解。

      四、学完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说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个骗局?”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目。

      五、“各地的武装起义”一目,着重讲了镇南关、安庆绍兴、黄花岗三次起义。讲此目时,有条件的,可自制一幅辛亥革命前各地武装起义和保路运动图。结合地图。1. 指出1907年──1911年革命党人在哪些地方发动过起义,说明当时的革命形势。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三次。2. 镇南关起义是孙中山亲临前线指挥的一次起义,对起义者鼓舞很大。对战斗情况可作适当补充,以加深学生的印象。3. 讲述安庆绍兴起义时,结合课文插图,对起义过程可稍作补充,并饱含-,生动具体讲述起义领导人徐锡麟、秋瑾面对敌人的酷刑,坚强不屈,慷慨就义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对先烈崇敬的思想感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对她的事迹可作较详细的介绍。课本上秋瑾、徐锡麟两幅画像指导学生看,并记住他们是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其他不作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课下可组织学生看电影《秋瑾》。4.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一次影响很大的起义,是本课重点。教师讲述起义时需要讲明:①过去几次起义虽失败了,但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继续进行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武装起义。②孙中山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在于准备工作不够,决定认真加强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以全党之力举事”,“集海内外同志作全国之计划”。准备工作主要是:筹款购买枪枝,设统筹部作为领导起义的机关,组织800人的敢死队为起义的中坚力量。由于这次起义“集各省革命党人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同盟会许多骨干分子都参加了这次起义。讲述起义过程,教师始终要满腔热情,对革命党人的赴汤蹈火、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予以生动描述、热情讴歌和赞扬,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革命党人的崇敬。讲到敢死队员们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时,可带着感情朗诵一段林觉民给他妻子的诀别书(可在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朗诵时展示)。讲革命党人在战斗中奋勇当先,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时,可以喻培伦为典型,结合插图重点讲述。《广州起义的秘密联络地点》这幅插图是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安排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看,但不作要求。5. 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义结果要求学生掌握。

      六、讲完本目内容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布置学生课下自找材料(或教师提供书目)阅读孙中山、黄兴、秋瑾等革命党人的事迹,指导同学看林觉民遗书的全文,准备回答课本提出的思考题,讲述一个革命党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在自学中受到教育,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余读书的习惯。

      七、“保路运动”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本目应讲清以下几点:1.保路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和清政府卖国而引起的,讲课时可联系前面“新政”经济措施第一条“保护外国商标和外国人在中国筑路开矿的投资,不论外国人或中国人都可集资开矿。”由于清政府讨好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便强行夺取中国的采矿权和筑路权。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反帝爱国的收回矿权路权的斗争。2.川汉铁路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法令之前,已由四川人民筹集筑路股款着手修建。参加集股的不仅有地主、资产阶级,而且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和佃农。根据“铁路国有”法令,川汉铁路也属清政府收回之列。3.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法令,名为将商办铁路收归国家来办,实际上国家通过向外国借款筑路,把铁路建筑权拱手送给了帝国主义。因此,“铁路国有”政策,完全是一种“夺路转送外人”的卖国政策,理所当然地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省掀起的保路运动,以四川保路运动声势最大,斗争最激烈。4.四川的保路运动之所以十分激烈,因为广大农民、手工业工人等劳苦群众是运动的主力。直接原因是铁路股款中他们有份,根本原因是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的痛恨。5.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讲述四川保路运动时,教师有条件的,可画一张川汉铁路示意图(从湖北武汉出发往西,经宜昌、万县、重庆到成都)。向学生指明川汉铁路的起止点,湖北、四川的位置,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也为讲武昌起义打下基础,但不要求学生记忆。在指导阅读小字部分时,教师可提出:保路运动是怎样发展的?它对武昌起义起了什么作用?以加深理解。

     

    资料和注释

    “变法”命令

      1901年1月29日光绪帝颁布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命令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事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等问题详细议奏。  

      编练新军,扩充军备

      所谓“新军”,是相对于清王朝的八旗兵、绿营兵、练勇等旧有武装而言。这是一支按西方资本主义办法编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军队。开始筹练于1894年,号定武军,初驻马厂,后屯小站,共十个营5000人。1901年9月后编练“新军”工作就逐渐在全国展开。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1905年编练成“北洋陆军”六镇。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7年8月,清政府拟在全国建陆军36镇。但到清朝覆灭,只编成14个镇(一说13个镇)和18个混成协,又4个标及禁卫军一镇,共约16万人左右。“新军”的步兵编制是:军(总统)、镇(相当于师,统制)、协(相当于旅,统领)、标(相当于团,统带)、营(管带)、队(相当于连,队官)、排(排长)、棚(相当于班,正目、副目)、兵。一军辖两镇,一镇辖两协,一协辖两标,一标辖三营,一营辖前、后、左、右四队,一队辖三排,一排辖三棚,一棚辖正兵4人、副兵8人。  

      保护外国商标和外国人在中国筑路、开矿方面的投资

      1905年1月25日商部成立商标注册总局,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并陆续公布《重订铁路简明章程》、《重订开矿暂行章程》等,明文保护外国人掠得的铁路、开矿权利。如《暂行矿务章程》规定:“凡因事争执,若全系华商,就近地方官当秉公剖断,……至华洋商遇有纠葛,应由两造各举一人持平判断,如判断人意见彼此未洽,应再会举一公正人,不论局内局外皆可从中调处,两国国家均无须干预。”

      奖励资本家兴办企业

      清政府为争取资产阶级,于1903年9月设立商部。商部的政策主要是倡导官商创办企业。为此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商会简明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商律》《公司律》《商人通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业赏爵章程》及《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掖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等。与此同时,对一些获利较多的大资本家和买办商人给予各种宠遇优待。1904年4月16日授予倡办工商实业成效卓著的翰林院修撰张謇为商部头等顾问官,并加三品衔;10月26日又任命华侨巨商张振勋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并兼督办闽广农工路矿事宜;1908年1月25日赏给祝大椿二品顶戴。但是这些官职只是荣誉称号没有-实权。

      废八股、废科举、令各省设立学堂

      改革教育是“新政”的一项内容。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下令各省将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艺学为辅。”1904年1月13日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都以此为依据。在提倡办学堂同时,1901年8月29日下令,以后科举要考中外-、史事、策论,废八股,停止武科考试。1905年9月2日下令,自丙午(1906年)科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遂告废除。同年12月设学部,负责管理全国学堂。1906年3月25日,学部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规定“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科目”。据记载,1910年全国有学堂42696处,学生1300739人。

      派遣留学生

      在兴办学堂同时,清政府也向欧美及日本派留学生。其中以赴日本者为最多,1901年为280人,到1906年已达23万人。其后因学潮迭起,数目略有减少。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命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27日又加派商部右丞绍英随同出洋考察。9月24日五大臣启程遇刺,后改期,并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顶替徐世昌、绍英出国。12月2日、11日五大臣分两伙启行,在日、美、英、德、法等国转了一圈后于1906年7月归国。他们向慈禧太后力陈实行立宪的种种好处,其一:“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可以“皇位永固”;其二,“一旦改行宪政,列国之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平和之邦交”,可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其三是“内乱可弥”,因为“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借;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他们认为:“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权”,从而说明“立宪”是对付人民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9月1日,清政府发出“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在上谕中宣布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还不能立即实行宪政,待数年后规模初具“再行宣布天下”。

      《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大纲分正文“君上大权”(14条)和附录“臣民权利和义务”两部分。规定皇统永远世袭,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拥有统帅军队、宣战、和、用人、立法、行政、发布命令、诏令、限制人民自由等种种权力。大纲虽有允许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诏令可予以限制。

      揭露宣布立宪,包藏专制祸心的漫画(插图)

      这幅漫画发表在当时的画报上。它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头上宣布立宪,实际包藏专制祸心。图的左上角用四个滑稽字组成一对葫芦,这四个字是“立宪”、“专制”。葫芦下面写上“依样”两字。作者用“依样画葫芦”这个成语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宪的把戏。  

      载沣

      载沣(1883—1951年),光绪皇帝载之弟,宣统皇帝溥仪之父。号伯涵。1891年袭醇亲王爵,1907年任军机大臣。溥仪即位后,以监国摄政王主持朝政。武昌起义后,12月6日被迫辞职。1928年迁居天津。1951年病死。  

      溥仪

      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字浩然。1908年11月至1912年2月在位。退位后仍住宫中。1917年7月张勋拥其复辟,12天就下台。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皇宫,移居醇王府,翌年避居天津日租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潜往东北。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任“执政”,1934年改称皇帝,充当日本侵略者傀儡。1945年被苏军俘虏。1950年由苏押解回国。1959年获特赦。自1963年起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工作。曾任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病死。著有《我的前半生》。  

      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组织责任内阁,以庆亲王奕为总理大臣。因内阁13人里奕、善耆、载泽、载洵、绍昌、溥伦、寿耆等7人是皇族,分别控制着总理、民政、库支、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等大臣职位。另满族贵族那桐、荫昌则任协理、陆军大臣。由于军政大权集中在这批皇族贵族手中,故人们称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1911年11月1日皇族内阁解散。  

      

      奕劻(1836—1918年)道光皇帝之侄。1884年4月12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1月封庆郡王。1894年进封为庆亲王。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03年4月入军机处,兼管外务、财政和练兵等事。1911年5月任内阁总理大臣,11月改任弼德院院长。清帝退位后避居天津。1918年病死。  

      镇南关起义

      镇南关起义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年12月2日,孙中山派遣的镇南关都督黄明堂(壮族)与关仁甫率乡勇八十人(一说百余人),联络清军内应,攻打镇南关,占领右辅山的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次日孙中山率黄兴、胡汉民从越南河内赶到镇南关督战。孙中山还在阵地为伤员包扎,亲身发炮轰击敌人,孙中山十分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由于起义军枪械-不足,孙中山即返河内筹办。清军以4000人的优势围攻右辅山。由于枪弹告罄,义军不得已于8日夜弃台,退至安南燕子大山。是役历时七天,毙清军二百余人。

      徐锡麟与安庆起义

      徐锡麟(1873—1907年)字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03年游历日本。次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5年9月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作为革命机关,训练会党成员,准备革命力量。为了打入清军,掌握军权,1906年冬捐了一个道台官职,赴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与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约定,于7月6日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后改期但被叛徒告密,遂决速起义。7月6日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巡抚恩铭,印发《光复军告示》,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被捕。审讯时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当晚英勇就义。  

      秋瑾

      秋瑾(1875—1907年)字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4月赴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入光复会。1905年春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春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其后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绍兴知府得劣绅胡道南密报,13日派兵逮捕了她。在审讯中秋瑾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7月15日清晨4时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她在“绝笔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现了革命党人可贵的革命品质。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发难,和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进行分头准备,黄兴、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为起义作准备。

      原订4月13日起义,因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吴镜运炸药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守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歧。不料张越墙逃遁。在激战中,黄兴右手两个指头被流弹打断。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喻培伦

      喻培伦(1886—1911年)字云纪,四川内江人。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1908年加入同盟会。为研制炸弹,不慎炸毁一手,但仍不畏缩,继续钻研,人称“炸弹大王”。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一路奋勇当先,由于寡不敌众,全身受创被捕。受审时,喻培伦高呼:“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他从容就义,葬于广州黄花岗。1912年2月由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

      收回路权运动

      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路矿及其他权益,损害中国主权,欺压工农群众,阻碍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而中国资产阶级发动了收回利权运动。在这场斗争中收回路权的斗争尤为激烈。收回路权的斗争以湘、鄂、粤三省人民收回粤汉铁路主权为开端。紧接着京汉、津镇、道清、沪杭甬、川汉、滇越等路预定通过省份的爱国人士都提出了收回路权,改归“商办”的要求。他们指出,“外人假铁路以实行殖民政策”,夺取路权即夺取我财政权、行政权及其他各种主权的开端,也就是夺我人民的“性命财产”,坚决主张废约自办。尽管斗争未能完全实现愿望,但终于导致了十多个省自办铁路公司的兴起,形成了抵制帝国主义劫夺中国铁路的力量。

      从1905—1911年各地又进行了收回被帝国主义霸占的矿区的斗争,先后收回了黑龙江都鲁河及吉拉林河砂金矿、山西福公司煤矿区、奉天锦西暖池塘煤矿、山东峰县中兴煤矿及茅山等处华德公司矿区、安徽铜官山矿区、四川江北厅煤矿区、云南七府锡矿区、湖北阳新炭山湾煤矿等矿权,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法令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上谕:“中国幅员广阔,边疆辽远,……国家必得有纵横四境诸大干路,方足以资行政,而握中央之枢纽。从前规划未善,并无一定办法,以致全国路政,错乱分歧。不分支干,不量民力,一纸呈请,辄行批准商办。乃数年以来,粤则收股及半,造路无多;川则倒帐甚钜,参进无着;湘、鄂则开局多年,徒资尘耗。……恐旷时愈久,民累愈深,上下交受其害,贻误何堪设想!用特明白晓谕,昭示天下,干路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制论。”

      保路同志军发动起义

      在四川保路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暴力革命,反对“文明争路”。1911年8月4日,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邀集哥老会首领开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将同志会改称同志军。9月7日,成都发生血案,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开枪打死要求释放保路会首领的群众30多人。龙鸣剑等为了向全川人民揭露清政府的暴行,裁木片数百,上书 “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自保”,涂以桐油,投入锦江。这些“水电报”,“不一日几遍西南”。各地群众闻警,纷纷而起。9月10日,同志军围攻成都。经过十多天的战斗,同志军没有攻下省城,分兵攻略仁寿、资阳、自贡、简州等各州县。9月25日,同盟会员吴永珊(即吴玉章)和王天杰等在荣县宣布起义,建立革命政府,成为成都东南反清武装斗争的中心。

      附: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五章第一、二、三节

      《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苑书义等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十一、十二章,第十三章第一节

      《中华民国史》第一编(李新主编中华书局 1982年版)第四、六、七、八、九、十章

      《辛亥革命史》中册(章开沅、林增平主编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七、八、九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