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 第16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第17课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
  • 第18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第19课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 第20课 清朝的文化(二)──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 第21课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 第22课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 第23课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和军阀割据纷争
  • 第1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最新热门    
     
    第24课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基本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4.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

      5.历史意义

      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

      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

      三、工人阶级登上-舞台

      1.“六三”后上海等地工人罢工,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2.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四、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三、“新文化运动”一目,需要讲明6个问题: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另一方面是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文化思想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在这股逆流面前,有的人退却,有的人彷徨,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4.四个代表人物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这部分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体字部分划出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名称、主要内容:(1)陈独秀:①1915年,他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科学口号,是新文化运动开展的标志。②1917年,他发表《文学革命论》,又是新文学的倡导者。(2)李大钊:他发表《青春》一文,号召青年要改造社会;又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反封必须反孔。(3)鲁迅:1918年,他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4)胡适:1917年,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较早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仅限于文体的改革。最后指出以上这些文章均发表于《新青年》上,所以《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并向学生指出新文化运动包括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方面的内容。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要强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那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6.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它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五四爱国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复古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转变,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内容。“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开始转向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运动,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从1915年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由于领导这个运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必然使运动带有局限性。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群众中去,没有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限制了它的实际效果。

      五、“五四爱国运动”一目,要讲明3个问题:1.课文没有全面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重点提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要讲明爆发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并分析其主要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同时,指出这口号就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为此他们前往外国使馆区游行示威;遭阻拦后,又找卖国贼问罪,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3.陈独秀、李大钊参加并领导了北京的学生运动。

      六、“工人阶级登上-舞台”一目,讲解时注意两层意思:一是6月3日以后,上海等地工人相继罢工,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五四爱国运动进入到新阶段。二是由于工人阶级登上-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显示了伟大的力量,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的斗争起了决定性作用。

      以上内容讲完后,教师可带着学生看书上的思考题并指导回答。

      七、“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一目,需要讲明四点:

      1.从性质上看,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为什么说是“彻底”呢?在这里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2.无产阶级登上-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3.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4.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从发展前途看,它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必然是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是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后三点都是辛亥革命等以往的运动所没有的新因素,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反帝反封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按照一般规律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由于本身固有的软弱、妥协性,所以这一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完成。由于领导阶级的不同,故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加上“新”字,以区别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

     

    资料和注释

    1914年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的丑剧

      1914年9月28日,孔子的生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亲率文武百官到孔庙,大行三跪九叩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祀孔朝圣大丑剧。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进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民国以来,袁世凯的又一次化装滑稽表演。

      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踊跃加入尊孔复古的行列

      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士和传教机关也不遗余力地鼓吹孔教。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所组织的“尚贤堂”相当活跃。1912年初,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帝国主义者欣喜若狂,包括“尚贤堂”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组织同日举行所谓“为国祈祷”,随后又纷纷跑到山东曲阜去朝圣。据记载:“欧美传教士游览泰岱,漫步孔林,磨挲断碣,低徊不忍去,登孔子庙堂,雍雍肃肃,未有不鞠躬行敬而去者。”甚至英国派驻威海卫的总督骆赫“且至诚入孔教会”。沙俄伯爵盖沙令也鼓吹中国需要“古道之复兴”,宣扬“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英国的庄士敦则说:“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使能以孔教治国,则革命可不起,而人民早进行善良矣。”可见,他们是要用孔教来反对革命,复辟倒退的。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指新文化运动初期,虽然对辛亥革命的成就很不满意,但在反动势力的攻击面前,仍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以坚定的态度为辛亥革命作勇敢辩护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为使中国真正能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就必须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没有能这样做,所以民主共和只是个虚假的形式。于是,他们便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他们指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教条是“奴隶之道德”,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的。他们把打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时代的圣人孔子,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潮流。这些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话。在反封建的斗争中,他们的态度是“激进的”,故称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月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6年底迁到北京出版。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其间有几次休刊。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希望以此来争取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6年2月,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上面。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当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神鬼迷信的文章。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李大钊在1916—1917年之间相继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反对尊孔的论文。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威更其严重。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改变。他们还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封建专政-、封建家族制度结合在一起加以抨击。《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一些新体诗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出现。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陆续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些犀利的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胜利“曙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新时代的开始。作为两个毗邻的大国,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引起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特别注意。他们看到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与中国有相同相似的地方。所谓相同是指封建压迫相同。所谓相似是指经济文化落后。因此,十月革命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是不大看得起俄国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但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全世界改变了看法,而且这个革命不是一般的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因此,这一部分在寻求中国革命新途径的知识分子思索:我们是否也照此办理?另外,从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以前帝俄时代与中国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一事实,使中国人民受到很大鼓舞。同时,十月革命显示的工农群众改造世界的不可遏制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中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总之,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并产生了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从而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几派,南方几省的军阀也拥兵自重,各帝国主义趁机插手,扶植代理人,中国社会呈现了连年战争的混乱局面。从1916年袁世凯下台到1919年5月4日以前,北洋军阀政府共借外债达一百余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帝国主义国家,中国都以银行、矿山、交通、税收以至国库券、期票为担保。帝国主义通过大量借款,加紧控制北洋政府,操纵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了。为了巩固和扩大反动统治,军阀们不断扩充军队。1914年,全国陆军四十五万多人,1918年猛增到八十五万多人。北京政府公布的军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0—40,而实际上却高达70。在卖国和混战的同时,军阀们加紧了对人民的压榨。1912年到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和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高额的赋税,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日益严重,成为革命运动爆发的客观条件。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的国际“和平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参加者有英、法、美、日、意等27个战胜国,苏俄未被邀请参加。中国在这次大战中参加英、美、法等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曾派出20万华工参加战争勤务,所以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和会。会议为英、法、美三国操纵,经过激烈的争吵,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国联盟约》,还秘密拟定了武装干涉苏俄、瓜分苏俄领土的计划。会议还无理地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下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赃会议。

      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和反帝爱国斗争

      5月7日,天津学生在周恩来(1898—1976年)等领导下举行游行示威,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23日起举行一万多人参加的总罢课。7日,山东济南各界3万多人,冲破武装军警的阻挠,召开了国耻纪念大会,要求收回青岛。同日,在毛泽东(1893—1976年)等的领导下,长沙学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卖国贼。5月11日,在恽代英等的领导下,武汉学生联合会成立,举行了示威游行。其他如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起来响应,使学生爱国运动由北京迅速扩大到全国。

      工人阶级登上-舞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外国侵略者在通商口岸开设的船坞和农副产品加工厂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以后,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兴办和发展,使中国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辛亥革命前工人达50—60万人。随着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迅速发展和日、美在华企业的增加,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有产业工人200多万人。中国工人阶级,从它诞生起,就不断地进行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早在1858年,香港2万多工人,就为反对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而全体罢工撤回广州。以后,工人的罢工斗争不断发展。1912年到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工达一百三十多次,仅1919年前5个月就达19次,反映了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但五四爱国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还是一个自在阶级,多数罢工仍属于经济斗争,处于分散的自发的阶段,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只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

      6月3日以后,上海工人罢工,支援学生爱国斗争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英勇地投入战斗。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10日,沪杭、沪宁、淞沪等铁路工人也一齐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到六七万人,使上海内外交通断绝。

      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插图)

      图为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章上的字是“救国雪耻”。

      附一:课堂思考题答案提示

      想一想,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的形势为什么会发生重大变化?从这个历史经验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因为上海、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相继罢工,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

      青年学生有爱国热情,是革命的先锋。而无产阶级才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

      附二: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C

      二、①“外争国权”在当时包括: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给日本等。②“内惩国贼”,在当时指的是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③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因为其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

      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章)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四册第五编第三章第八节)

      《五四运动史》彭明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二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