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 第16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第17课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
  • 第18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第19课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 第20课 清朝的文化(二)──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 第21课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 第22课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 第23课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和军阀割据纷争
  • 第24课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 最新热门    
     
    第25课 中国-党的建立和中国工人运动掀起新高潮

    tyle="LINE-HEIGHT: 150%">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思考“中国-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一目,然后简述1922—1923年全国工人运动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国-党的建立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

      2.-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干部和组织条件

      3.“一大”宣告了中国-党的成立

      4.“二大”制定了革命纲领

      二、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1.香港海员罢工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3.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中国-党的建立。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中国-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当时中国无产阶级已有多少人?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问题,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舞台,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区别,在于革命的领导权不同,那么无产阶级怎样实现自己对革命的领导作用呢?那便是通过自己的政党及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来实现的。由此导入新课——中国-党的建立。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目,是讲中国-党建立的思想基础。中国-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的政党。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怎么传播起来并被人们认识的呢?第一阶段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那时已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但知道的人极少;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以后,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愈来愈多,此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这一点主要从两方面来介绍: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要求科学民主的刊物,雨后春笋似的创办起来;二是各地建立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可结合课文的插图、简表)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逐步扩大了。

      四、“-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一目,要讲明4点:1.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上海-党组织;2.指导学生看“示意图”,指出图上标有党徽的地名,使学生了解各地也先后建立起-党组织的情况;3.-党组织成立后,将工人运动从自发斗争阶段,引导到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自觉斗争阶段。通过设立劳动补习学校、宣讲革命道理;(具体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归纳)出版工人刊物,提高工人觉悟;帮助工人组织工人俱乐部。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跟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4.总结归纳一下中国-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党的建立有了它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又在干部上和组织上给中国-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党的成立”一目,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一大”宣告了中国-党的成立; 二是“二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至此,标志着建党工作的圆满完成。

      1.关于中共“一大”:经过各地-党组织的积极准备,建立统一的中国-党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党成立大会,要讲清:(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中共“一大”。(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大”开幕会址为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今上海兴业路76号,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为望志路106号)。闭幕会址为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画舫。请同学们看彩图“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和“嘉兴南湖画舫”,加深学生对中国-党建立的印象。参加大会的代表记住课本插图上的七名。(2)主要内容—①通过了第一个党纲;②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党;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主义;④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⑤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并建立地方组织。(3)意义──宣告了中国-党的诞生──开天辟地的大事。

      后来,中国-党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这是毛泽东1938年在延安一次讲演时首先提出来的。因当时记不清确切的开会日期,又无档案资料可查。1941年6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通知,把“七一”作为党诞生的纪念日。

      中共“一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国-党尚在初创时期,对中国社会状况和革命性质,未能做出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所以,没有制定出民主革命的纲领。这一任务由“二大”完成。

      2.关于中共“二大”,讲明三点:(1)召开的时间、地点;(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内容;(3)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补充一些内容:(1)“二大”前的国内外形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后,中国陷于各帝国主义控制之中。因此,更加深了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则是军阀混战,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推行“武力统一”,其他军阀又搞“联省自治”加以抵制。由于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和军阀的连年混战,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陷入迟滞状态,劳动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面对中国-经济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孙中山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进行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结果又失败了。由此说明了,在中国,资产阶级提不出领导革命的正确纲领,也找不到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应用马列主义的原理,针对中国的实际,适时地提出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2)将“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做一比较。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根本没有反帝的内容。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其中只涉及政体,没有涉及国体问题。而中共“二大”的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所以说是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六、“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一目,注意以下几点:1.中国-党成立后,为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通过这个组织积极开展工人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工人阶级作为革命主力。2.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出现了以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为主体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3.三次罢工情况教材已经讲清楚了,不必补充内容。4.此目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掌握要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资料和注释

      “五四”运动以后,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似地出现

      除了北京原有的《新青年》《每周评论》以外,毛泽东在长沙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在天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等负有盛名。

      各地建立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邓中夏、何孟雄、朱务善、高君宇、罗章龙、张国焘都是研究会的成员。1920年春,陈独秀由北京到上海,也立即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间毛泽东与何叔衡、彭璜等联合教育界进步人士方维夏等,发起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此外还有周恩来在天津组织的“觉悟社”。它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先后加入的社员有周恩来、马骏、郭隆真、邓颖超、刘清扬等21人。

      -国际

      即第三国际。各国-党和-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莫斯科召开,宣告第三国际成立。第三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其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第三国际的各国-党都作为它的支部。第三国际曾先后召开过七次代表大会,领导过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党。在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主义运动的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国内部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原有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经各国-党一致同意,于1943年6月宣告解散。

      1920年夏,在-国际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

      其主要成员,有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施存统、沈雁冰等。上海-党组织最初由陈独秀负责,陈独秀到广东去工作后由李汉俊、李达先后接任。上海-党组织把《新青年》从八卷一期起改为机关刊物,介绍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情况,转载列宁的一些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7日,又出版了《-党》月刊,公开树起-主义大旗,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斗争。为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宣传鼓动工作,上海-党组织出版了《劳动界》周刊。上海-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对各地-主义运动影响很大,促进了各地党组织的建立。

      不久,各地也先后建立起-党组织

      1.北京-党组织:成立于1920年10月,主要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何孟雄、张申府等人,小组成员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书籍,并由李大钊出面在北京大学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李大钊是小组的领导者,又是有名的宣传家,他在北京大学及各兼职大学讲授唯物史观,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北京-党组织创办了《劳动音》周刊,向工人宣传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党组织成员还深入北方各地的厂矿,了解情况,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2.湖北-党组织:是在上海-党组织帮助下建立起来的。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刘伯垂等人在武昌董必武寓所举行第一次会议,推选了负责人。党组织成员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新青年》《-党》等刊物。湖北-党组织没有办刊物,但帮助《武汉星期评论》宣传革命道理。党组织成员不断到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中活动,并与沪、京等地的-党组织进行联系,为建党工作做出了不少努力。

      3.广州-党组织:成立于1921年初,是陈独秀到广州后,帮助谭平山、陈公博等组织起来的。他们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办《群报》,深入工人群众,做了许多工作。

      4.山东-党组织:她成立之前,青年知识分子王烬美、邓恩铭等人即已开始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帮助下,山东-党组织于1920年底至1921年初成立。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活动。

      5.湖南-党组织:1920年7月,毛泽东从北京路经上海返回湖南。在沪期间,他曾与陈独秀进行过谈话,受到很大影响。返回湖南后,即着手建党工作。7月毛泽东与何叔衡、易礼容等着手创办“文化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不久,他又与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展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讨论。此时,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中,已形成了一个具有-主义思想的核心。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创办了湖南-党组织。

      6.国外两个-党组织:1919年至1920年,中国有不少青年学生赴欧留学,他们边工作边学习,接触各种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很快。1920年底,陈独秀派张申府到法国,筹备建党,次年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党组织,参加的有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人。1921年7月,国内正式建党,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党组织未接到通知。此后,他们积极活动,1922年底,成立了中共旅欧总支部。

      另外,在日本东京,也有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党组织,主要是施存统、周佛海。

      国际劳动节

      简称五一节、劳动节。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通过用立法手续把工作日限制为八小时的决议。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城市三十五万工人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工人同反动军警搏斗,得到许多国家工人的支持,终于争得八小时工作制的权利。为纪念美国工人这次斗争胜利,支持美国劳工联合会预定1890年5月1日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的游行示威,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在次年5月1日组织各国工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并把该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显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力量。1890年5月1日,欧美许多国家工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大示威。从此,全世界劳动人民每年都在这一天纪念自己的节日。1920年,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纪念国际劳动节。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规定5月1日为劳动节。

      1921年7月23日,各地-党组织派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日期和代表问题,在-国际中共代表团档案中发现的一件俄文翻译稿中有如下记载:“代表大会预定6月20日召开,但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包括上海在内,两个地方各有一名代表,5个地方各有两名代表。”再根据“一大”代表的回忆材料,党的“一大”应是7月23日开幕。闭幕日期,现有7月31日和8月2日、5日几种意见。

      出席“一大”的有:各地-主义小组选派的12名代表,他们是,上海小组李汉俊、李达;北京小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小组毛泽东、何叔衡;汉口小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小组王烬美、邓恩铭;广州小组陈公博;日本小组周佛海。另外陈独秀委派包惠僧代表他也参加了大会。共计出席“一大”的代表实际上是13人。

      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他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影响,并由于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所以,被选为党的中央局书记。

      1922年7月,中国-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3号举行。到会的代表有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向警予等12人。代表党员195人。出席会议的还有-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中国革命的纲领。大会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党》《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等决议案和《中国-党章程》,并发表了《中国-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中国-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主义的社会。”党的最低纲领,即现阶段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为贯彻纲领决定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被推选为委员长。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中国-党成立初期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工作机关。1921年8月中旬成立。1922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确定其为“全国工会组织的总通讯机关”。总部设于上海,主任张国焘(当时叫张特立),干事李启汉、李震瀛等。主办《劳动周刊》为其机关刊物。各地设立分部,负责人先后为:邓中夏、罗章龙(北京);毛泽东、袁达时(湖南);王烬美(山东);包惠僧、林育南、项英(武汉);谭平山、阮啸仙、冯菊坡(广州)。1922年8月上海的总部,遭上海租界当局查封,遂迁往北京,主任改为邓中夏,原北京分部出版的《工人周刊》改为总部的机关刊物。上海设分部,负责人袁达时。“二七”惨案后,总部又迁回上海。主要工作是:出版工人报刊,举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会,发动并领导工人斗争。在1922年1月至1923年的第一次罢工高潮中起了重大作用。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即结束。

      1922年初,香港海员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举行大罢工

      1922年1月13日,香港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取消包工制,改良待遇而举行的罢工。起初,只有1500人参加。后来,由于港英当局迟迟不答复工人群众的罢工要求,并以武力相威胁,激起工人气愤,便举行总同盟罢工,罢工工人增至十多万,约有几万海员陆续离港回广州。这次罢工,使香港海运、内河航运中断,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几乎完全停止,生活用品来源断绝,物价上涨,使繁荣的香港变成了“死港”。由于罢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经过56天斗争,到同年3月6日,终于迫使港英当局接受了工人要求,同意增加工资20,宣布撤销封闭工会的命令,送还海员工会的会牌和物品,释放被捕工人,并抚恤被杀害的工人。罢工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李立三

      李立三(1899—1967年)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党。1922年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参加领导了著名的“五卅”运动,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同年赴苏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和-国际扩大会议。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任中共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是当时党的领导成员之一。1930年犯过盲动主义错误,不久改正。1931年赴苏联学习、工作。1946年回国后,参加东北地区解放战争工作。全国解放后,主要领导工会工作。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1967年6月逝世。

      林祥谦

      林祥谦(1886—1923年)福建闽侯人。中国-党党员。1923年,任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积极领导工人大罢工。2月7日,他被军阀吴佩孚逮捕。军阀将林祥谦缚于大木杆上,挥刀乱砍,逼他下复工命令。林祥谦身受重伤,坚贞不屈,高呼:“头可断,工是不上的!”英勇就义。

      附一:课堂思考题答案提示

      你能概括一下中国-党是怎样建立的吗?

      答:“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雨后春笋似地出现,各地还建立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党的建立有了思想基础;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又在干部上和组织上给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党的建立。

      附二: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A

      二、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初,香港,罢工取得胜利。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秋,安源,罢工取得胜利。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沿线,罢工失败。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第十二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八章第三节。

      《中国革命史稿》(萧超然沙健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一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