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4课 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 第4课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 第5课 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 第6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 第7课 神圣抗战的开始
  • 第8课 “到敌人后方去”
  • 第9课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 第10课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
  • 第11课 -党坚持敌后抗战
  • 第1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 最新热门    
     
    第15课 蒋家王朝的覆灭

    P>

    1.刘邓大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2.陈谢兵团和陈粟大军的进攻

    3.我军各战场的反攻

    二、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

    2.土地改革的情况

    三、三大战役

    1.主力决战的时机成熟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的战果和意义

    四、百万雄师过大江

    1.渡江战役

    2.国民政府垮台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人民-占领南京。

    本课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二、导入新课。提问: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时间?头一年里,战争进行的地区和战争的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战场主要在我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是,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英勇善战,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又粉碎了他们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样,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

    根据整个战局,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目标如何选定呢?教师可灵活运用课文内第一自然段小字,据此作扼要而又生动的分析,指出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夺取中原地区,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

    三、“挺进大别山”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最好能挂用《-突进中原示意图》(此图要求学生掌握),讲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着重叙述刘邓大军的“挺进”,大字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并理解“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和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威胁”作用。教师可选用生动材料,描述穿过黄泛区、抢渡汝河的情景,以体现“挺进”和“开辟”之艰辛,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其次,陈谢兵团和陈粟大军的南突及其开辟或发展的根据地,可按课文讲述,强调三军配合,“品”势进攻。教师应在地图上指画出三个根据地和中原战场的大致空间。第三,我军其它战场的反攻(小字部分),由学生朗读或阅读。

    为了加强重点和理解难点,在此可做一小结。小结时,可参考使用《-全国战略进攻示意图》如下。它新颖、有趣、好记,紧扣课文指出:三军南突,率先刘邓,进攻揭幕,巧布“品”阵。5个战场,反攻皆胜。方位明确,战局完整。

    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活现于小字部分和插图中,生动感人,是思想教育的好内容。教师描述或学生朗读,其收效之关键在于对英雄的挚情。

    四、“土地改革”一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五、“三大战役”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紧接如上的战略反攻的胜势和翻身农民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力,再依据小字提供的材料,从敌我双方的兵力、士气和战斗力三方面作对比,说明主力决战(也是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不必展开,要求学生理解。

    2.三大战役有一幅示意地图,最好能放大张挂,教师对图讲述。

    3.三大战役都是大规模的歼灭战,但又各有鲜明的特点。例如:辽沈战役为什么要最先攻占锦州,淮海战役怎样“中间突破”,平津战役怎样“瓮中捉鳖”、有打有和,等等。教师可以讲述得丰富一点、生动一点,(包括恰当的乡土教材)以体现中共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但“特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

    4.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学生必须掌握它们的要点知识点。现根据课文的大字编制成《三大战役简表》如下,以便学生记忆。

    时间名称指挥员战况战果意义

    1948.9





     

    1949.1

    辽沈战役林彪
    罗荣桓攻占锦州、断敌退路
    长春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解放东北全境基本歼敌主力大大加速全国胜利淮海战役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碾庄和双堆集歼敌
    解放徐州
    陈官庄歼敌奠定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分割包围
    攻占张家口、天津
    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敌军争相投降”等小字段落,鼓励学生课下阅读。

    六、“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是重点。竖行引毛泽东、朱德下达的进军命令,字字千钧,目标明确,气魄宏伟。让学生朗读后,教师接着讲述。教师在《渡江战役示意图》上指明我军的东西起点和三路渡江的情况。百万雄师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结合《人民-占领南京》图(要求学生掌握),强调4月23日攻占南京,革命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覆灭了。这是中国人民革命一个伟大的胜利。所引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师生可一齐吟诵,同声讴歌。

    最后,教师还应简介一下我军追歼残敌、迅速解放全国人民。课本揭露国民党“仓惶南溃”等文字,由学生课下去阅读。

    七、教师做本课小结:以解放战争(1947年6月至1949年4月)为基本线索,即转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串联本课的主要内容。英明的中国-党和毛泽东,驾驭了整个战局。战局的迅速发展,使历史发生着转折和巨变。蒋家王朝覆灭了。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的将是新中国的诞生。

    本课重点

    重要年代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重要地名  西柏坡 江阴 湖口 南京 上海

    重要人名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蒋介石

    重要词语  百万雄师过大江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请比较,人民-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的目标和作用,各有什么不同?

    答:挺进大别山的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作用是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渡江战役的目标是歼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作用是解放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

    附二: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选择 B

    二、填表

    辽沈战役

    1948.9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多人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淮海战役1948.11平津战役1948.11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大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北京师大出版社1983年版)第五编第二章

    《中国革命史讲义》下册(胡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十四章

    《解放战争史话》(张平等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第三、四、五章

    资料和注释

    一、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作战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县约150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我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八九十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终于打破了蒋军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进到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陈谢兵团开辟豫陕鄂解放区

    陈赓、谢富治兵团是晋冀鲁豫-的太岳兵团。1947年8月22日,该兵团由晋南平陆、垣曲地区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在洛阳至潼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歼敌3.1万余人,随后以一部出陕南,开辟了陕南根据地。主力于10月底跨陇海路南下,挺进豫西,在伏牛山东麓的广大地区胜利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豫陕鄂解放区。

    陈毅、粟裕大军发展豫皖苏解放区

    华东-主力由陈毅、粟裕率领,于1947年8月间向鲁西南出击。9月7日至9日,在沙土集歼敌9500余人。26日,由徐州、开封之间横跨陇海路进入豫皖苏大平原。至10月底,歼敌万余,解放了洪泽湖以西、平汉路以东、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攻克县城24座,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为了实现全国性战略反攻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三军配合是: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由陈粟率华东-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豫皖苏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挺进豫陕鄂地区。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两翼牵制是:以西北-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两翼牵制便利了三军的配合。1947年12月底,相配合的“三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联成了一片。

    -各战场的反攻

    华北:聂荣臻等领导的晋察冀-5个纵队,于1947年9月至11月中旬,先后举行了大清河以北地区、清风店地区和解放石家庄等战役,共歼敌5万余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大大改变了华北的局面。在山西,徐向前领导晋冀鲁豫-一部,在1947年12月协同西北-一部攻克运城,歼敌1.3万余人,全部肃清了晋东南敌人,使临汾敌人处于孤立。

    山东:华北-的山东兵团,在谭震林、许世友率领下,为配合主力南下作战,引敌东进,于9月至12月,发动了胶东战役,歼敌6.3万余人,收复县城十余座。1948年初,又发动了春季攻势,歼敌8.4万多人。至此,山东除济南、青岛、临沂等少数据点外,全部解放,根本改变了整个山东的局面。

    东北: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在1947年夏季攻势之后,于9月起接连发动了强大的秋季、冬季攻势。到1948年3月中旬,共歼敌12.5万人,收复城市33座,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四平街,解放了营口和东北99%的土地,敌军只能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城市内,完全陷于孤立。

    西北:彭德怀、贺龙领导的西北-,于1947年7月中旬向榆林出击,调动了胡宗南主力9个半旅向北增援。8月下旬,我军在沙家店、延川岔口地区歼敌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接着,又连续向敌发起攻势,收复延川、延长、清涧三地。1948年2月,取得了“宜川大捷”,改变了西北敌我对比的形势。4月22日,收复革命圣地延安。

    二、土地改革

    关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在1945年至1948年逐步展开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45年8月至1946年5月。②1946年5月4日至1947年9月。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标志着土地政策的转变,即由减租减息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发出后,老区、半老区的土改出现高潮。③1947年9月至1948年(详见下一条目)。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讨论了如何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改的问题,又于9月13日制定了实行土改的基本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个大纲共有16条,主要内容是: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10月10日正式公布,建议各地采纳实行。此后,土改运动深入发展,到1948年底,在已解放的地区,土改任务基本完成。

    经过土改运动,大约在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一亿多农民分得了土地。解放区的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身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的胜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解放区生产的发展,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广大农民以“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为口号,普遍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5个儿子中的4个送上前线。1947年,冀中安平县农民组成“翻身独立营”集体参军。农民除了参军外,还积极出民工,支援前线。山东农民从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就有民工580余万人支援前线,冀中区有480余万人支援前线,有的随军远征,辗转万里,走过40余县。在淮海战役中,山东莒南民工在雨雪交加中,每天在15公里的运输线上来回5次,为第一线部队供应粮食。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对敌斗争。在解放战争中,民兵参战者228.4万余人,作战11.57万余次,共歼敌20余万人。解放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三、三大战役

    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已增长到280万人,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当时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共48万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点上。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共60余万人,分布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带。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60余万人,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内。中原为白崇禧集团,共75万人,分布在平汉铁路南段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西北为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他们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后方机动兵力也很少。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局会议,全面部署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并决定人民-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同时决定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

    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

    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最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上-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在举棋不定。第三,-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人民-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获得战略总后方。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企图。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主力突然奔袭北宁线,连克昌黎、滦县、北戴河、绥中、义县,包围了锦州、锦西、山海关。战役的关键在于攻克锦州。为此,我军在塔山、高桥地区阻击敌人的援军,从10月10日至15日,我塔山阵地前打得敌兵尸横遍地,使之11个师的兵力也不能前进一步。从沈阳西进援锦州的廖耀湘兵团,被我军钳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0万余人,俘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锦州的解放,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在-的威慑与争取下,长春守敌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19日,长春解放。对于西进援锦的廖耀湘兵团,我军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进行阻击。主力从20日夜起由锦州地区秘密迅速向东北方向回师。26日,将行进中的廖兵团包围在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经两天一夜的激战,至28日晨,全歼该敌10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廖耀湘。我军乘胜前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歼敌14.9万余人。至此,辽沈战役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2万人,完全解放了东北。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

    淮海战役

    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和中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兵,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发动淮海战役。为统筹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委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第一阶段的重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打掉徐州东翼的劲旅。华东-分三路南下,向黄发起总攻。黄从陇海线由东向西收缩,企图靠拢徐州。我军的一路过陇海线,南下宿迁、睢宁,迂回黄的南侧。8日,贾汪、台儿庄之敌起义,-当即穿过该部防地,直插徐州东侧。11日,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22日,将该敌全部歼灭,黄本人被击毙。此间,中原-截断了徐州、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的第二阶段。黄百韬被围困于碾庄时,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从河南南部平汉线出发,向徐州、宿县前进。11月25日,中原-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12月1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弃守徐州,率三个兵团共27万人马向西南逃跑。华东-猛追三天,将该敌全部合围在陈官庄地区。敌一个兵团企图突围,被全歼。12月6日,中原-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将该敌全部歼灭,兵团司令黄维被生俘。为配合平津战役,以免傅作义部撤逃江南,中央决定对杜聿明残部在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我军进行战场休整。到1949年初,平津诸敌已无逃跑可能,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1月6日,向杜部发起总攻,10日,全歼残敌,活捉杜聿明。至此,历时65天、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全部结束。是役共歼敌55.5万余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华北-一部(杨成武、李井泉的第20兵团)包围了张家口的敌人,平津战役开始(另说开始于12月初)。12月8日,新保安之敌又被我军包围。这样,华北敌人的西窜之路被断绝。由山海关、喜峰口、冷口三路入关的东北-,动作神速,出敌意外,于12月12日至21日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塘沽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这样,华北敌人已无南逃之路了。华北-和东北-合力完成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略部署后,就要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了。12月22日,一举歼灭新保安之敌。24日,解放张家口。这时,我军向平津守敌发动和平攻势。天津守敌陈长捷部负隅顽抗。1949年1月14日,我军发起猛攻,经29小时激战,次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13万余人,活捉警备司令陈长捷。17日,解放塘沽。上述四地的解放,北平已陷入我百万大军的严密包围。经我方努力争取和一系列谈判,傅作义将军接受了我方条件,同意和平改编。1月31日,我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接收防务,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一次主力决战。四个多月内,共消灭了敌军154万多人。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已丧失殆尽。国民党反动派已基本上被打败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有利于我军挺进江南,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四、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下进军令后,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中国人民-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奋勇渡江作战。

    渡江作战是分东、中、西三路进军。20日晚,中路军在巢湖、无为一带的姚王庙、大套沟地段,利用敌二十军与八十八军换防这个弱点发起登渡,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我军只用了30分钟就给撕开了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先头部队上岸后向敌纵深勇猛地插进去。21日拂晓,七个主力团渡过了长江,占领铜陵、繁昌地区,并向纵深发展。中路军登渡首战告捷。西路军在贵池、湖口间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东流、彭泽、至德、殷家汇、贵池等南岸阵地。东路军也在镇江、江阴间向敌的防线猛攻,在打退了英帝国主义兵舰紫石英号的挑衅后,争取了江阴守敌起义,控制了江阴要塞,封锁了长江。-连克扬中、江阴、镇江等地。我三路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一侦察队划一只小船偷渡过江,得知敌人防守南京的卫戍部队──暂编第四师已弃城逃跑。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侦察队便从下关码头搞回一只渡轮。原包围两浦的-,于23日傍晚,分批从浦口渡江,南岸许多民船也划到江北接应-渡江。当晚,人民-解放了南京,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

    5月14日,-的先遣部队,在九江至武汉地段,也进行了胜利的渡江作战。16、17日解放了武汉三镇。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