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4课 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 第15课 蒋家王朝的覆灭
  • 第5课 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 第6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 第7课 神圣抗战的开始
  • 第8课 “到敌人后方去”
  • 第9课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 第10课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
  • 第11课 -党坚持敌后抗战
  • 第1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 最新热门    
     
    第16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技术和教育

    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20到1928年,他在北京大学任地质系教授和系主任。1928年到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组织领导了当时中国的地质研究工作。1931年以后,又兼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党。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有:《中国北部之科》(1927年)、《中国地质学》(1939年)、《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1945年)、《冰期之庐山》(1947年)、《地质力学概论》(1962年)等。

    李四光对我国东部油田发现的重大贡献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在《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中,就提出了“中国贫油”论。多少年来,国际上的“权威”们的论断认为:世界已知油田大都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是陆相地层,因此,不可能储藏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李四光根据他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对“中国贫油”论一直持反对的态度。他认为找油的关键不在于“陆相”、“海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在于对地质构造规律的认识。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期间,曾多次论及我国新华夏系的沉降带中“含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暗示在我国东部可能找到石油。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利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找到丰富的石油矿藏,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的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1954年,李四光应邀到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明确指出:“可以这样考虑: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物探、钻探都可以上,看来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就是根据李四光创立的构造体系理论发现的,而这些油田的发现,又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

    二、竺可桢和气象学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10年公费留美;先就读于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毕业后又入哈佛大学研究院读气象学。1918年得博士学位回国,曾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和南开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至1944年),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至194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先后被选为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参加中国-党。1974年2月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年)、《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1934年)、《中国气候概论》(1935年)、《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1944年)、《物候学》(1963年,和宛敏渭合写)、《中国气候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年)、《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之初步研究》(1966年写成,1972年补充修改定稿)。

    三、茅以昇和钱塘江大桥

    茅以昇

    茅以昇(1896—1989年),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桥梁专家。江苏镇江人。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教授,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教授。1933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1938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教授,1942年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1943年任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47年任北京中国交通大学校长。1948年被选为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任铁道研究所所长,1953年起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1955—1958年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1958年起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9年为全国-协商会议代表,1954年起为全国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9年起为九三学社副主席。主要著作有《桥梁应力》、《习而学的工程教育》、《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茅以文存》、《茅以昇科普著作选》等。

    《钱塘江大桥》(插图)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市六和塔下,全长1453米,内正桥16孔计长1072米,两岸引桥计共长381米。桥身用钢梁建造,分上下两层,下层为铁路,上层为公路。1937年9月26日全桥工程就绪,铁路通车(公路随即竣工,但为预防日本飞机轰炸未向行人和汽车开放)。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火日近,同年11月16日夜在靠岸第二个桥墩造桥时预留的一个方洞内安放了炸药,接出引线,待命炸桥。17日,敌机轰炸猛烈,待渡难民因缺船而愈聚愈多,不得不将大桥公路开放,一日过桥在10万人以上。从这天起,不论是步行的,坐汽车的,乘火车的,无一不是在炸药上过江的。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12月21日,日军进攻武康,杭州危在旦夕,大桥上南渡行人更多,过桥的铁路机车有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23日下午5时,已隐约见有敌骑奔向桥头,这才断然禁止行人,起-桥,这座雄跨钱塘江上的刚刚竣工三个月的新桥,就告中断。在大桥工程进行时,有人出了一幅对联的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是“钱塘江桥,五行缺火”(钱塘江桥四个字的偏旁是:金、土、水、木),谁能想到这个“火”字是为了全民抗战忍痛炸桥而引火烧身呢!抗战胜利后,茅以又负责修桥,1947年3月1日全桥铁路与公路恢复通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

    侯德榜(1890—1974年),我国卓越的爱国科学家,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公认的制碱工业权威。福建闽侯县人。1910年毕业于上海闽皖铁路学堂。不久,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1913年毕业考试时,以10门功课1000分,门门满分,创造了清华园的奇迹。旋被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16年毕业,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之聘,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经数年苦战,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批优质碱。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先后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933年,出版了震惊世界制碱界的巨著──《制碱》,将索尔维制碱技术系统向全世界公开,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1937年,他创建的我国第一座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南京永利氨厂建成。至此,化学基础工业的两翼──碱和酸,在中华大地崛起,为我国现代化工事业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侯德榜被任命为永利川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负起建设华西化工基地的重任,经三年苦战,创造出先进的制碱新工艺──“侯氏制碱法”。1943年英国皇家化工学会授予名誉会员殊荣(当时亚洲仅中、日两国各一名);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被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化学工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副部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58年,他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座小氮肥示范厂建成,并在此后六年中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1965年,他荣获国家科委颁布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的发明证书。80年代中期全国已有1000多家中、小型氮肥厂采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艺,使小化肥的产量达到全国化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侯德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制碱》、《罗杰氏工业化学》第六版的第十章、《侯德榜选集》等。

    五、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840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先驱。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86年应绍兴著名藏书家徐树兰之聘到“古越藏书楼”校书,历时四年,得以博览群书。1889年、1890年,连中举人、进士。1892年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为翰林院编修。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开始接触西学。蔡元培与梁启超会试同年,戊戌变法时,同情维新派。变法失败后,他辞官还乡,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女学堂──爱国女学校,并任校长;还成立了中国教育会,任会长。随后又发起组织爱国学社,提倡民权,宣传反清。1904年,在上海成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1907年留学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学习。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到上海。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7月,因不满袁世凯擅权,辞职下野。同年秋,他携眷旅居德国;第二年又赴法国。1916年袁世凯死后,蔡元培回国;12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上任后,立即除旧布新,厉行改革。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当学生被捕后,他邀集北京各大专学校的校长在北大开会,研究解决办法,并一起到教育部、总统府、国务院、警察厅进行交涉,愿“以身家作保”,释放学生。1923年1月,因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北大教授,愤而辞职,旋出游欧洲。1926年2月回国,参加了国民革命,任国民党浙江-分会委员。1927年4月2日,他在上海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紧急会议,通过了“清党”的决议,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提供了“理论”依据。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7月,蔡元培任国民党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院长。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他实行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和人才主义的原则,集中了一批在学术上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开创了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一个相对繁荣的局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要求抗日。1932年12月,他和宋庆龄、杨杏佛、鲁迅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副主席。1937年冬,淞沪沦陷后,蔡元培避居香港。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遗著有《蔡元培选集》。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年),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安徽歙县人。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留学美国,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生。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主任、教务长。1920年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大力开展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山海工学团(业余学校)。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和民主运动,成立国难教育会。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第一届参政员,成立生活教育社。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还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1946年7月,在上海病逝。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等。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