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4课 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 第15课 蒋家王朝的覆灭
  • 第16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技术和教育
  • 第6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 第7课 神圣抗战的开始
  • 第8课 “到敌人后方去”
  • 第9课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 第10课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
  • 第11课 -党坚持敌后抗战
  • 第1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 最新热门    
     
    第17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文学和艺术

    ,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此后多数成员投入大革命。先后出版《创造》季刊、月刊、周报和《创造社丛书》等。1929年2月,被国民政府封闭。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茅盾、夏衍、冯雪峰、丁玲等。创办了《前哨》等多种刊物,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了很大作用。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二、鲁迅的杂文

    鲁迅

    鲁迅(1881—1936年)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因痛感激发民众觉悟更为重要,弃医从文。1908年回国。先后应蔡元培之邀,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任职任教。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18年5月,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划时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创作出版了大量小说、杂文等著作。1926年8月,因军阀迫害,离北京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上海,在白色恐怖中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参加“左联”领导工作和各种革命活动,主编多种文艺刊物,以杂文为武器顽强战斗,团结、指导和培养了大批革命作家,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著译近1000万字,有多种本《鲁迅全集》。北京等地有多处纪念馆址。毛泽东赞誉:“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文化“围剿”

    1927—1937年间,国民党为配合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在国统区内采用-高压手段,查禁进步书刊,封闭进步书店,破坏进步文化团体,暗杀、逮捕和迫害进步作家,并唆使反动文人阻挠和破坏左翼文化运动,称为文化“围剿”。

    鲁迅的小说

    1926年以前,鲁迅先后出版了《呐喊》和《徨》两本小说集,收作品25篇。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那时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大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是新文学运动奠基之作。中篇《阿Q正传》,描写农民阿Q的悲剧,把以奴性为实质的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当作一种国民性弱点加以揭露,以促其觉醒,是震动文坛的杰作。《孔乙己》塑造了一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而迂腐、麻木的知识分子形象;《祝福》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以唤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抗争。后又出版《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8篇,在当时文坛和知识界产生较大反响。

    鲁迅的杂文

    鲁迅写作的杂文约135万字,汇编为16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后12集基本为反文化“围剿”时期所作,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创造性地、深刻地分析问题,揭露敌人,和国民党御用文人及资产阶级文人展开论战,表现出高度的-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文笔洗炼、辛辣而略带诙谐,善于击敌要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三、郭沫若的历史剧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年)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1921年与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并创作出版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抗战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组织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政府发动的内战。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并继续从事文学和历史著述。一生著述甚丰,1983年起出版《郭沫若全集》。

    《女神》

    郭沫若第一部白话诗集,1921年出版。收诗作57首,反映了诗人在“五四”时代高度的爱国热情与反传统精神。诗作气势磅礴,旋律急骤,音节响亮,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

    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中国-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和实际推动下,1936年初左联解散,10月,文艺界各派人士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郭沫若、茅盾、丁玲、巴金、老舍等及国民党方面的张道藩、叶楚伧、王平陵共45人被选为理事,老舍为总务部主任实际主持会务,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文协”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郭沫若的六部历史剧

    指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皖南事变后)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棠棣之花》为五幕史剧。写战国时义士聂政受韩国抗秦派首领严仲子之托,刺杀亲秦派韩相侠累之后壮烈牺牲。其姐聂(yīng)为传播烈士英名,扩大影响,冒死前往抚尸痛哭,也英勇就义。剧本的“-气氛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郭沫若语)。《屈原》为五幕史剧,写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南后郑袖等的陷害,楚怀王对秦妥协投降,下令囚禁屈原。剧本意在揭露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迫害抗日志士的恶行。《虎符》为五幕史剧,取材于战国时“窃符救赵”的故事,是与《屈原》齐名的郭剧代表作。

    四、茅盾、巴金和老舍的小说

    茅盾

    茅盾(1896—1981年)中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16年开始文学活动。1921年与郑振铎等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同年在上海参加-主义小组和中国-党。大革命失败后,致力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不久即开始创作《子夜》。抗战期间为“文协”理事,团结进步人士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建国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作品有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评论等多种,1984年起出版《茅盾全集》。

    《子夜》

    长篇小说,茅盾的代表作。创作于1931至1932年。小说以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上海为背景,主要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以及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国统区的黑暗,塑造了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揭示了它的前途。结构宏伟严谨,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细腻,情景交融,对中国复杂社会现实的描绘渗透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杰作。

    巴金

    巴金(1904—)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原名李芾(fèi)甘,四川成都人。学生时期受“五四”新文化民主思想影响,1927年赴法,研究法国革命史,接触无政府主义者并翻译其著作,从事文学活动。次年底回国。1931年以后进入创作爆发期,写了大量作品。“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建国后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等职,两次赴抗美援朝前线访问。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等,是一位热情的多产作家,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声誉。

    《家》

    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创作于1931年,以1920年前后的成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官僚大家庭内部的斗争与倾轧,揭露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横、凶残和荒-,歌颂了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觉醒。揭示出封建地主阶级必将灭亡的趋势。作者以多种艺术手法,热情酣畅的语言和抒情的清丽文笔,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解放前后出版过30多版,解放后三次被改编拍摄成电影,是巴金的代表作。

    老舍

    老舍(1899—1966年)中国小说家、剧作家、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开始创作小说。1930年回国后在大学执教,并发表《骆驼祥子》等作品。抗战时期主持“文协”工作,为团结文艺界抗日救亡贡献甚大。抗战胜利后赴美国讲学,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解放后回国,历任中国文联和作协副主席。后期创作以戏剧为主,《龙须沟》《茶馆》是其名作。著述甚丰,文笔生动幽默,极富北京地方特色。“文革”中不幸被迫害致死。1980年出版《老舍文集》。

    《骆驼祥子》

    老舍的长篇小说,1936年发表。小说通过北京一个来自农村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描写出军阀混战给人们带来的祸害,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浓厚的地方特色,亲切、新鲜、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动人心弦的魅力,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四世同堂》

    老舍于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中心,表现从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敌伪统治下北平人民的苦难经历和逐步觉醒,揭露了日军的残暴统治和各式汉奸的卑劣行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80年代改编为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影响深远。

    五、电影进入生活

    《定军山》剧照

    《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像馆摄制。取材于东汉末(219年)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放映轰动北京,万人空巷。

    《歌女红牡丹》剧照

    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失手-入狱,她不咎既往,探监营救。公映后轰动全国,也吸引了南洋侨胞。

    《渔光曲》

    故事片,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抚养,仍袭父业。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纪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六、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

    聂耳

    聂耳(1912—1935年)中国作曲家。云南玉溪人。出身清寒,自幼爱好音乐,能奏多种民族乐器。中学时即秘密加入共青团。1930年到上海,1933年加入中国-党,积极参加了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活动。1935年拟取道日本赴苏联,7月17日在日本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创作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等30余首,集中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和工农群众的苦难与反抗,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其作品及著述已辑成《聂耳全集》(两卷)出版。

    《义勇军进行曲》

    歌曲。田汉词,聂耳曲。原为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作于1935年4月。5月,百代公司录制了由袁牧之等人演唱的唱片,广泛传唱。乐曲富于动力,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年)中国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因家贫先后半工半读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和法国巴黎音乐学院。1935年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翌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加入中国-党。1940年赴苏联为在延安拍摄的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等合唱四部,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约500首,交响曲《民族解放》等两部及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他继聂耳之后,以更广泛的题材、体裁,更丰富的艺术手法,表现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黄河大河唱》

    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由九个乐章组成。1939年作于延安。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勤劳勇敢。音乐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出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杰作。

    七、徐悲鸿和南张北齐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即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苏诸国展览。抗战时期屡以己作在国外义展义卖,并参加国内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油画、国画,尤精素描。所画风景、花鸟、走兽,简炼明快,富有生气,融会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尤以画马驰誉中外。曾创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寓有进步意义的历史画。在北京有“画家徐悲鸿纪念馆”。

    《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巨幅油画。1928—1930年作。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田横原为齐国贵族,秦末起兵反秦复齐,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率徒众五百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赴洛阳,他为保存徒众,被迫前往。因不愿称臣于汉,于离洛阳30里时-。留居海岛徒众闻其死讯,也全部-。画面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田横向众人拱手,眼露坚毅自信的光芒;壮士或沉思,或忧伤,或愤激,或急欲阻其前往;整鞍待发的马不安地扭动着头颈;浓重的白云沉郁低垂;整个画面呈现强烈的悲剧气氛,突出了田横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和深得人心的品格。

    《愚公移山》

    徐悲鸿巨幅国画。作于1940年。取材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故事。画面为开山凿石场面: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健壮,挥锄掘石。坚韧卓绝精神跃然纸上。时当抗战艰苦年代,用以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年)中国画家。四川内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并去敦煌揣摩壁画三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造诣均高,驰誉国际艺坛。50年代栖身海外,1978年移居台湾。有《张大千画册》、《张大千书画集》等行世。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年)中国书画家、篆刻家。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为木匠。27岁拜当地文人为师,学诗书画印。57岁后定居北京,卖画治印。60岁后“衰年变法”重视创造,融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技法于一炉。所作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肆朴茂,单刀直下,劲辣有力。能诗文。曾任中国美协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八、解放区的文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讲话指明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自觉地在深入群众斗争的过程中端正立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应当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还论述了有关文艺的其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问题的历史文献。

    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年)中国小说家。山西沁水人。中国-党党员。早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即努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陆续写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在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国后,深入农村生活,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有《赵树理文集》。

    《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的中篇小说。1943年12月出版。描写了阎家山改造农村政权和减租减息中的复杂斗争,塑造了李有才等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丁玲

    丁玲(1904—1986年)中国女作家。湖南临澧人。受“五四”运动影响,入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1927年发表成名作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年入“左联”,1932年加入中国-党,任“左联”党团书记。1936年到延安,任苏区文协主任,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到晋察冀边区参加土改,创作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建国后任中国文联和作协副主席,主编《文艺报》。1957年被错划为-,下放北大荒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创办并主编大型文学刊物《中国》。有《丁玲文集》五卷。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的长篇小说,1948年出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力作。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

    周立波

    周立波(1908—1979年)中国小说家。湖南益阳人。1928年入上海劳动大学并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联”,同年入中国-党。1939年到延安“鲁艺”任教。1946年去东北参加土改,后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建国后继续深入生活,创作长篇《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小说。作品笔调轻松幽默,颇具个性。

    《暴风骤雨》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1948年12月出版。描写东北土改中波澜壮阔的画面,多用东北农民口语,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歌剧《白毛女》

    中国第一部从秧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剧。“鲁艺”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编剧,马可、张鲁等人作曲,1945年首演于延安,后多次加工。剧本取材于晋察冀边区民间传说。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奸污其女喜儿,后又企图将她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全剧贯串“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的主题思想。音乐在民歌和戏曲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与戏剧内容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