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4课 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 第15课 蒋家王朝的覆灭
  • 第16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技术和教育
  • 第17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文学和艺术
  • 第18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第19课 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 第20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第21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 第22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 第23课 “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
  • 最新热门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四项基本原则

    1.对内改革

    2.对外开放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1.国力倍增举世瞩目

    2.农业生产蓬勃发展

    3.工业建设欣欣向荣

    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中国-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本课难点:理论性强,初中学生不易掌握。

    二、引入新课,解释课题:本课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党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约要到21世纪中叶。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一时期的关键时刻。本课范围包括“文革”结束后到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结束后的历史。

    三、“历史性的转折”一目,是本课重点之一。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按教材指出邓小平复出、开始出现安定团结局面、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三点即可,不必展开。重点讲会议的重大决定,要讲准确。第一,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强调“重新确定”四字,可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路线是从遵义会议经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期间形成的,正是这一时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又及时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移到城市、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胜利。但后来一度偏离了这一路线,产生了“大跃进”、“文革”等重大失误。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确定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意义深远。第二,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思想路线端正的必然体现,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实际,全会认真讨论和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当前必须集中力量把农业尽快地搞上去。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这些年来遭到严重破坏,只有加快其发展,方能保证国民经济全面迅速发展和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就找到了实现战略决策转变的突破点。第三,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实质是健全党的组织路线和党风建设。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思想路线是前提,战略决策是关键,组织路线是保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全会的历史意义。关于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限于时间,只写出标题,鼓励学生课内阅读,不作要求。

    四、“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目,要围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进行教学。首先联系上目,理解改革开放是实事求是和工作重点转移的必然产物。对内改革这一子目,内容和名词较多,应抓住重点。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就是改革“一大二公”、单一经营、吃大锅饭的旧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向商品化、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在管理体制方面,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体制。企业经营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改革的成就可结合下一目讲,以节省时间,避免头绪纷繁。对外开放这一子目,要求掌握大字教材中所讲的对外开放的目的、概况和作用。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可结合深圳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安太堡露天煤矿图讲述有关内容,但不要求掌握。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学生牢记,并指出这是立国之本,已写进宪法,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就要走到邪路上去。

    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一目,在本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承上,需要启发学生理解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战略决策的伟大成就,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伟大成就。启下,理解这些成就是党后来制定基本路线和宏伟目标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主要成就分四点讲:①国力倍增举世瞩目;②农业生产蓬勃发展;③工业建设欣欣向荣;④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图表、图画。教师在讲数字时,不要讲得枯燥乏味,而是要充满热情,极口称颂,感染学生。

    为了对学生加强教育,最后能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做一些社会调查,或请有关方面人士给学生作报告,与学生座谈。

    本目只要求掌握大字课文和《工业建设主要工程示意图》。

    本课重点

    重要年代 1978年12月中国-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重要地名 上海 天津 广州

    重要人名 邓小平

    重要词语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深圳经济特区 四项基本原则 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附一:课堂思考题答案提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什么历史性决定?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什么方针?

    答: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附二: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选择D

    二、问答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会结束后,党集中全力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中共党史》(何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胡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七章

    《中国-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1-6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有关词条

    《新编读报手册·2》(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有关部分

    资料和注释

    一、历史性的转折

    中国-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出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三中全会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逐步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全会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决定在组织上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问题。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做的错误结论,提出要坚决地平反冤假错案。全会增选了-局委员、常委,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十余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兴起的起点。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具体条件搞“穷过渡”,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一定要执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全会还决定采取25项具体政策措施,扩大生产队的经营管理权,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全会的政策措施,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1979年1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山岗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大致经历了两步。(一)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着重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把第一步改革推向高潮,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兴起,到1982年底农民经过比较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主要形式。1983年1月,党中央第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发,明确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户或小组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和困难户的生活,并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付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对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变,适应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二)调整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步,是决定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大发展的一步。198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改革农业经济结构,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1985年初党中央又发出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农村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始了全面调整。全国有6000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中。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也逐步缩小,前景无限广阔。

    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1月,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小组讨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沙市市为我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第一,必须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第二,必须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政企职责分开,实行厂长负责制;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积极性;改革多渠道、多环节的商业体制,搞活流通;实行中心城市管理企业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按经济规律办事等。这些措施的采取,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城市僵化的经济体制,开始向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转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到1987年平均每年增长11.8%。

    对外开放政策的确定和实施

    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长期实行封闭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方针,开始向对外开放转变。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搞试点,揭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帷幕。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15次会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起窗口作用。在特区内吸收和利用外资,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经几年努力,特区发展十分迅速。1984年3—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央正式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要求这三个地区建立内外结合、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大力发展出口产品,增加创汇能力;努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创新,推动全国科技进步;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学习外国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经验,创造适合我国情况的经营管理方法。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正式成立,建成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我国进出口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都有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邓小平于1984年阐明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方针后,不仅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找到了途径,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迅速崛起的深圳经济特区图

    深圳经济特区总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东临大鹏湾,西达珠江口,南与香港新界接壤,北为宝安县境(属深圳市管),是我国主要进出口岸之一。特区管辖罗湖、上步、南头、蛇口、沙头角5个区。现人口约30万,其中常住户口约16万多人。另深圳市属宝安县还有29万人左右。这里是广东省的侨乡之一,据1983年统计,深圳市有海外华侨约12万多人,分布在54个国家和地区。另外,居住在香港的有23万多人。特区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水陆交通便利,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本图是实行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深圳市区。

    中美合作的安太堡露天煤矿

    中国第一座达到8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露天煤矿。位于山西省平鲁、朔县之间。是当时中国煤炭工业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方负责提供地面建筑和劳务;美方负责投资,并负责按国际上80年代最新工艺设计,采用最新技术设备和引进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式。1985年7月1日破土动工,1987年9月10日建成投产。设计年产煤1500万吨,使用了斗容25立方米的电铲、15立方米的液压铲和载重154吨的大型矿用汽车等先进设备,定员最高峰为1720人,较国内原有露天煤矿提高工效15至20倍。

    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指出:“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工业建设主要工程示意图(1978—1999)(地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国家安排的重点项目约有200项,图中列举了其中7项,安太堡煤矿已作介绍,其他6项简介于下:

    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我国第一套30万吨乙稀工程。地址在大庆市卧里屯,占地面积744公顷,投资概算42亿元。整个工程由乙烯等12套生产装置和自备热电站等71个辅助系统单项工程组成。1979年4月开工兴建,1988年全部建成投产。年生产各种化工原料约89万吨,创效能力可达5.13亿元。

    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位于山东淄博市,投资与规模均大于大庆乙烯工程。1984年4月开工,与美国鲁姆斯公司合作建设,第一期工程共16套工艺生产装置,一座20万千瓦自备热电站及辅助工程,其中10套是成套引进。1987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试产。二期工程已于1986年4月1日开工。全部建成后可年产各种化工原料130万吨,与胜利油田构成石油开采、炼油、石化生产的新格局。至此,我国已初步建成大庆、扬子、齐鲁三套30万吨乙烯工程,第四套上海30万吨乙烯工程于1986年动工,第一期工程于1989年建成。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进入新阶段。

    大秦铁路:我国第一条标准最高、装备最好、运输能力最大的电气化铁路。西起山西大同,东至秦皇岛,全长630余公里,总投资60多亿元。1985年元旦开工。第一期工程大同至北京大石庄410公里线段于1988年底修通并营运,1989年运煤2015万吨。1991年二期工程大石庄至秦皇岛全部竣工后,远期年运输能力可达1亿吨。大秦铁路是晋煤外运及内蒙古西部、宁夏等地区煤炭外调的重要通道,对增加煤炭出口和对东北、华东、华南的煤炭供应,有决定性的意义。

    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位于上海市宝山县,占地12平方公里。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总体设计委托日本新日本钢铁公司承包,具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一期工程年产粗钢312万吨,投资128.77亿元,其中用外汇27.8亿美元,设备基本上为引进(国产设备占12%),已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投资172.4亿元,其中拟用外汇20亿美元,只引进部分设备。目前,冷连轧、热连轧和连铸已基本建成。二期工程投产后,宝钢形成年产铁650万吨、钢671万吨、热轧板400万吨、冷轧板210万吨和无缝钢管5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煤和石灰石等原料由国内提供。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12月25日,经毛泽东同意,中央批准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71年主体工程仓促上马,由于勘探设计不足和重大技术问题未解决,1972年底暂停施工。1975年4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正式提出修正方案。葛洲坝是一个江心岛,位于长江三峡出口处南津关至宜昌间的江道中。葛洲坝和西坝两个江心岛,将河床分为大江、二江、三江三支汊道。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在葛洲坝横切长江而建立的一项综合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工程。主要工程由拦河坝、发电站、船闸、泄洪闸、冲沙闸和鱼道等建筑物组成。它的截流工程和船闸具有世界水平。大坝全长2561米,高70米(海拔)。设有三座船闸,其中一、二号船闸可通过万吨客货轮和大型船队,是目前世界上的大船闸之一。两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71.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39亿度,相当于1949年全国总发电量的3倍多。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1988年12月水电站全部建成,全部工程1989年竣工,投资总概算为48.48亿元。工程建成后,长江水位可抬高20米,对防洪、通航、发电有极大价值。

    京九铁路

    京九铁路全长2 536千米,跨越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香港十省市区,耗资达400亿元。修建京九铁路经过几十年的酝酿。1958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当时的铁道部长滕代远提出计划修建一条从北京到九江的第三条南北铁路通道。1960年编制了设计任务书。修此铁路有两大工程:一是修建九江大桥,二是修造黄河大桥。1972年6月,交通部将九江大桥设计任务书上报给当时的国务院,由周恩来主持于1973年批准了这个报告。1973年12月九江大桥开工,计划1979年建成通车。但是由于“文革”的影响,未能按时完成计划。1978年,重新恢复的铁道部又向国家计委呈送了一份新的《关于北京九江铁路设计任务书》。由于当时国家财力、物资、技术等问题,方案被否定。到1985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物资调运量剧增。铁道部以“适应煤炭等主要物资运输需要的理由,先修北京至九江铁路中商丘至阜阳段的铁路”。修这段174多千米的铁路是修建京九路的前奏。后又修建从衡水到商丘段的铁路。1984年9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对香-使主权。为此,铁路建设者们认为京九路应修到香港九龙。1990年原铁道部部长吕正操等写信给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要求尽快修建北京至九龙的京九铁路。199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修建北京至九龙的京九铁路。经过铁路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1995年京九铁路接轨,并开始试行,1996年9月1日正式运行。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