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 第2课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彩图说明──图25 第5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 彩图说明──图26 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
  • 彩图说明──图27 参加海湾战争的科威特飞行员
  • 彩图说明──图28 柏林墙头
  • 彩图说明──图29 德国妇女抗议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
  • 彩图说明──图30 日本的高速铁路
  • 彩图说明──图31 三代电子计算机零件
  • 彩图说明──图32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 最新热门    
     
    第3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要点

    一、第二国际的建立

    1.建立第二国际的前提

    2.1889年的巴黎大会

    3.第二国际的瓦解

    二、列宁主义的诞生

    1.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的召开

    2.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

    1.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3.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

    教学建议

    一、本课重点:第二国际的建立。列宁主义的诞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本课难点:列宁主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提示,并让学生回忆巴黎公社失败和第一国际解散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状况,然后指出:巴黎公社以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资本主义在一种较为“和平”的条件下发展着,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国际工人运动又有了迅速发展。导入新课。

    三、“第二国际的建立”一目,主要叙述了19世纪80年代后期,恩格斯鉴于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条件日益成熟,着手创建新国际。本目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讲清两点:1.建立第二国际的前提:国际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到80年代后期,各国工人要求国际团结的愿望日益强烈,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2.1889年的巴黎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本目的国际工人运动小字,是帮助学生具体了解当时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发展状况,由学生自行阅读,不作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帮助法国工人党制定纲领”一图,形象地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成长,给以热情关怀和巨大帮助,对学生不作要求。

    配合本目的彩图《恩格斯参加伦敦“五一”游行》,帮助学生生动了解恩格斯和工人群众一道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盛况,不作要求。

    四、讲完以上内容后,教师可小结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第二国际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的1889年巴黎大会上通过了哪些决议?”

    五、关于第二国际的瓦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小字内容,做少量补充。说明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着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和以倍倍尔、罗莎·卢森堡和列宁为首的左派。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思潮泛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第二国际的大多数政党领导人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拥护帝国主义战争,致使第二国际瓦解。

    六、“列宁主义的诞生”一目,主要叙述了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情况,这次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党纲,标志着一个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起来。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正式诞生。本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讲清两点:1.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的召开。大会通过了在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纲。这个党纲明确指出: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此党必须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国际工人运动中唯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党的一个重要标志。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列宁派获得多数。从此,拥护列宁的革命派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反对列宁的机会主义者被称为孟什维克(少数派)。在这次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取得了胜利。2.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了一个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的观点体系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后来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列宁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135页。)斯大林给列宁主义作了一个科学的概括,他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在讲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时,只给学生讲1903年代表大会,不必点出“二大”,也不必再去补充“一大”,以减少头绪。

    七、“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一目,主要说明了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重新瓜分世界斗争日益剧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它们疯狂扩军备战,战争危机日益迫近。本目需要讲清三点:1.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结合实例说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在这场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中,最后形成了相互敌对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3.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疯狂扩军备战,帝国主义战争日益迫近。

    在讲本目之前,教师可事先将课本上的“1913年英德法美的比较”表放大绘制,上课时挂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从表格内容中去理解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引用的列宁语录,作为小结。并点出这就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

    本目的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小字,可指导学生结合《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地图来阅读,帮助学生了解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和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

    八、讲完以上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说一说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九、教师小结本课内容(也可参阅课本前边的提示要点)。

    本课要点

    重要人物  列宁

    重要词语  第二国际  布尔什维克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题:第二国际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的1889年巴黎大会通过了哪些决议?

    答:第二国际建立的条件有: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国际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关怀和教育下,欧美各国工人运动中的优秀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建立了新的国际。第二国际1889年巴黎大会通过了关于经济斗争和-斗争问题的决议,还通过了每年5月1日举行劳动者示威游行的决议等。

    附二:本课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A

    二、填空:1889,每年5月1日举行劳动者示威游行

    三、列举: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1882年德、奥匈、意三国同盟形成

    1889年7月第二国际成立

    1903年七八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

    1904年英法协约

    1907年英俄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四、读表答问:

    答: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经济发展快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斗争日益剧烈,而导致两大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大搞军备竞赛,使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7卷,第11、17、25章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简明世界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近代部分,第10~12章

    资料和注释

    一、第二国际的建立

    第二国际

    第二国际由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团体联合而成。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创建初期,在恩格斯指导下,积极开展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各国工人组织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当时,资本主义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右倾机会主义思潮在第二国际各国党内日益滋长。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这种思潮迅速发展成为系统的修正主义,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修正主义者占据了第二国际的领导地位,“修正”马克思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倍倍尔、卢森堡为首的左派和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与之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第二国际的大多数党的领导人公开背叛无产阶级,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拥护帝国主义战争,使第二国际陷于破产。

    关于“五一节”示威游行的决定

    第二国际的巴黎代表大会决定:

    在确定的日期内,同时组织大规模的国际性的示威游行,这样,在世界各国和各个城市,在规定的同一天,劳动者都能向执政当局提出要求:用法律限制工作日不得超过八小时;实行国际巴黎代表大会的其他各项决议。

    因为这种示威游行,已由美国劳工联合会(劳联)在其1888年12月圣路易代表大会上规定在1890年5月1日举行,所以5月1日这一天就规定为国际示威游行日。

    各国劳动者,应按照本国条件所允许的方式组织示威游行。

    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

    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之一,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主要代表。1850年1月6日,伯恩施坦出生在柏林一个犹太血统的德国人家庭。他的父亲是白铁匠,后来当了火车司机。他受过中等教育,青年时代当过银行职员。1872年,他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其早期活动中,就表现了机会主义倾向。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两派合并时,伯恩施坦鼓吹向拉萨尔派妥协,并参与炮制《哥达纲领》,后来又成为杜林主义的信徒。在“非常法”时期,他逃往瑞士,与机会主义者赫希伯尔格、施拉姆组成反党的“苏黎世三人团”,公开主张放弃革命、取消党,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严厉批判。1880年开始,他任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1888年他随报迁往伦敦,深受工联主义和费边主义的影响,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修正主义思想体系。恩格斯逝世后,他认为时机已到,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连续发表文章,全面地、系统地攻击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以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以进化论代替辩证法;在-经济学方面,否认马克思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在-学上,完全背弃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鼓吹“阶级合作”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伯恩施坦把他的修正主义理论归结为一个反动公式:“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运动就是一切。”列宁和各国党内的左派领袖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1901年,伯恩施坦回到德国,不久成为国会议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充当帝国主义的帮凶。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又反对列宁主义和苏维埃政权。1918年,他参加了谢德曼反动政府,任国家财政部助理职务。

    列宁论修正主义的实质

    “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伯恩施坦的这句风行一时的话,要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进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列宁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7页。

    罗莎·卢森堡

    罗莎·卢森堡(1871—1919)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著名领袖。出生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波兰革命运动。1889年,被迫离开波兰侨居瑞士,次年到苏黎世大学深造,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893年,参与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并主编该党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杂志。1897年移居德国,积极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活动,同伯恩施坦、米勒兰和考茨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她为了反对战争而忘我地工作。特别是在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由于她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左派领导人的努力,使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列宁、卢森堡修正案,明确地规定了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参与创办《国际》杂志,提出“要进行国内战争!”的口号和重新建立国际的任务。她曾三次被捕入狱,但她始终坚持革命斗争。她同卡尔·李卜克内西等人创建了德国-党。1919年1月,德国柏林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堡不幸被捕,惨遭杀害。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

    奥古斯特·倍倍尔

    奥古斯特·倍倍尔(1840—1913)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的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生于士官家庭,本人当过钳工。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参加工人运动,先后领导萨克森工人协会、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1865年加入第一国际。普法战争期间,他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并积极支持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1875年,倍倍尔参加了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的合并大会。他错误地容忍了对拉萨尔派所作的原则性的让步。1878年,德国“非常法”颁布后,他曾一度站在解散党的立场上,后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很快纠正了错误,依靠广大党员,反对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把合法斗争和秘密斗争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倍倍尔参加了创建第二国际的工作,在反对无政府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战争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犯有机会主义的错误。列宁曾评价他是“最受工人群众爱戴的党的领袖”。

    二、列宁主义的诞生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还在列宁流放期间,1898年3月,俄国各地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就已经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不久就遭到沙皇政府的破坏。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事实上并未建成。

    1903年7月30日,在比利时首都秘密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途又移到伦敦举行。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要“在《火星报》所提出和制定的原则和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政党”。大会有三项重要议程:通过党纲、党章和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大会讨论的纲领草案是以《火星报》编辑部的名义提出的,会前已在报纸上发表。这个草案在列宁的坚持下,加进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还包括列宁起草的土地纲领。会上,经济派分子和崩得分子借口“条文写得跟其他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大不相同”,要求在纲领中去掉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但是机会主义者的进攻被打退了。大会通过了火星派提出的纲领。列宁说:“在这个党纲中,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并且正是由于反对伯恩施坦、反对机会主义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列宁全集》第31卷,第305页。

    大会围绕党章第一条党员条件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原则分歧。列宁提出的条文是:“凡是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都可以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列宁全集》第7卷,第11页。按照列宁的条文,党就可以作到“不让一个空谈家有权利和机会做一个党员。”同上书,第6卷,第457页。而马尔托夫的条文则为投机分子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可以随意宣布自己为党员。大会最后通过的条文基本上反映了马尔托夫的观点。列宁的条文直到第三次代表大会才被列入党章。

    在大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列宁派获得了多数,叫做布尔什维克(多数派),机会主义者获得了少数,叫做孟什维克(少数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派别。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后来回忆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语录

    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653页。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5月20日)

    第一条缔约国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并不得参加目的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它们约定,对可能发生的一般性的-和经济问题进行交换意见,它们并彼此承允,在它们各自利益的范围内,给予互相支持。

    第二条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第三条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

    第四条如果一个非本条约签字国的大国威胁缔约国之一的国家安全,而受威胁的一方因此被迫与其作战,缔约国另外两方必须对它们的盟国采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们都各自保留权利,在它们认为适当时参加战争并与它们的盟国共同作战。

    第五条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预见的情况下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安宁受到威胁,缔约国应就为了实行最后合作而应采取的军事措施及时进行会商。它们约定,今后如果共同参加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非经它们之间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定、和约及条约。

    第六条缔约国相约对本条约的内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

    (以上摘自《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第57~58页。)

    法、俄“军事协定”(1894年1月最后批准)

    1.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2.如果三国同盟或组成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了它的军队,法国和俄国一经接到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同时动员它们的全部军队,并将这些军队调到尽可能靠近边界的地方。

    3.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使德国不得不在东线和西线同时作战。

    4.两国陆军参谋本部应经常彼此合作,以准备和便利上述措施的执行。在和平的时候,它们应将它们所获知的有关三国同盟的军队的情报互相知照。战时的通讯的办法应事先加以研究和准备。

    5.法国和俄国都不得单独媾和。

    6.本协定的有效期应与三国同盟相同。

    (以上摘自《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第109~110页。)

    英、法协约

    这个协约于1904年4月8日由两国政府商订,包括三个有关殖民地问题的协定。由于两国在对待纽芬兰、西非、东非、埃及、摩洛哥以及马达加斯加等殖民地问题达成了妥协,英、法之间实际上成立了非正式的同盟关系。

    英、俄协约

    这个协约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英、俄以瓜分波斯来调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并协调了两国在阿富汗、中国西藏的关系。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完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