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 第2课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第3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 彩图说明──图26 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
  • 彩图说明──图27 参加海湾战争的科威特飞行员
  • 彩图说明──图28 柏林墙头
  • 彩图说明──图29 德国妇女抗议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
  • 彩图说明──图30 日本的高速铁路
  • 彩图说明──图31 三代电子计算机零件
  • 彩图说明──图32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 最新热门    
     
    第4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群众是主力军,孟买的-总罢工是其中的典型事件。在土耳其和伊朗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也有类似之处。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以“亚洲人民是怎样觉醒的?”为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2.通过思考题,让学生综合有关史实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要点

    一、亚洲的觉醒

    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和1905~1908年反英运动

    2.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3.亚洲的觉醒

    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1.非洲被瓜分

    2.苏丹马赫迪起义

    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

    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建议

    一、本课重点: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的新高涨。苏丹马赫迪反英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本课难点:亚洲的觉醒。

    二、上课伊始,教师写上课题的板书。接着讲课,说明这一课将介绍亚、非、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这三大洲大体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股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浪潮,到底有哪些主要内容和意义呢?出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原因又在哪里呢?由此导入新课。

    三、“亚洲的觉醒”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一)关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和1905~1908年反英运动”,教师讲授的要点有:1.19世纪中期,印度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对英国“蚕食”印度的经过和巧取豪夺的事实,教师可少作补充,以便生动具体地揭露殖民者的血腥罪行,但不要求学生记忆。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英国更把印度视为自己的“生命线”,加以直接控制(如由英国女王兼任印度皇帝)。教师可依据框内引用的寇松(1898~1905年底任驻印总督)的话而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或一齐朗读课文,略作思考,结合教师讲解,明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是帝国主义性质的侵略。因为英国视印度为其“生命线”,所以必须“直接加以控制”。关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国大党的成立,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并说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也十分反感。3.对1905~1908年反英运动需要讲明几点:①它爆发于1905年,地点在孟加拉省的加尔各答(指地图,说明这是当时英国驻印度总督府所在地)。②参加者的广泛性和运动的正义性。③反英斗争的方式主要是罢工、罢市、游行示威、抵制英货,也有农民起义。④国大党的左翼代表人物提拉克起了积极作用,应予以突出。⑤1908年,孟买工人举行-总罢工,同军警搏斗,使运动达到高潮,这标志着印度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点必须强调。

    (二)对“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讲课要点分别是:

    1.关于伊朗资产阶级革命,教师可首先点出伊朗是一个封建王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封建王朝的统治已腐朽、反动。19世纪末,伊朗成了英、俄的半殖民地。是否展开说明,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而定,不作要求。1905~1911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揭开了本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篇章。这是学生必须理解和记忆的。伊朗资产阶级革命延续六年之久,过程很复杂,教师不必展开讲。但教师最好能补充说明一点: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曾取得一定的胜利──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但在国内和国外(英、俄)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封建王朝复辟。

    2.关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教师首先要点明,土耳其是一个封建帝国。但是,到了19世纪末,却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这点学生应当掌握。这个历史变化的过程相当复杂,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地图和课文略作说明,使学生对土耳其领土的大量丧失,得到一个印象。

    “青年土耳其党”(1894~1926年)的情况十分复杂,课上教师不必展开。一般认为,该党是土耳其资产阶级地主的政党(见《世界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2页)。仅就课文所含内容而言,该党对这次革命起了领导作用,它影响下的军队起义,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革命的主力军还是各族人民群众。革命的结果,废黜了“血腥素丹”哈米德,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宪”是指1876年宪法)。对为什么叫作“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学生能从其时间、领导者、打击对象和结果这四个方面来正确理解即可。最后,教师指出:这次革命很不彻底,但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同此前的素丹专制统治相比,则是该国历史的一个进步,说明了土耳其在觉醒。

    (三)对“亚洲的觉醒”的内容:

    1.请教师注意课本引用了列宁的话:“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可参照下表,说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就是“亚洲的觉醒”。

    名称

    时间

    简况

    打击对象

    结果

    印度民族运动 1905~1908年 社会各阶层参加。城市抵制英货、示威游行,农村有暴力反抗。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大党左翼领导人提拉克作用显著,孟买总罢工形成高潮。 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失败 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1905~1911年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参加。群众罢工、罢市、集会游行。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反帝反封建 封建王朝复辟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1908~1909年 受青年土耳其党的影响,部分军队起义,各族人民群众参加。 反封建为主,也反帝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2.在概括上表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亚洲的觉醒”的时间为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内容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亚洲的觉醒”的领导者主要是亚洲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以“亚洲的觉醒”为起点,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四、“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一目,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关于“非洲被瓜分”。“20世纪初,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为此,课本提供了地图,典型生动。教师讲课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使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图。例如,把图放大张挂,法、英等七国所瓜分的地区(或国家)形状,先用彩纸(或薄塑料板)剪成。边讲述边粘贴于图中的对应位置(不要求学生记忆)。彩图再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偌大的非洲仅在三十多年间就被列强几乎瓜分完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对图观察思考,先后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占地面积最多的是哪两个国家?(2)非洲某些国家的国界线有何特点?(好几条国界线是笔直的)(3)英国占有三大块(指图),想一想,它大致是个什么形状?(状如三角形)

    2“苏丹马赫迪大起义”:教师就“三角形”而回顾历史。英国先取非洲南端,后又侵占北端埃及,进而“想在非洲建立纵贯南北的殖民地”。位于尼罗河中上游的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深入中非、纵贯南北的战略重地。英国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苏丹的侵略和掠夺日益加剧(如果时间许可,可补充若干事实,但对学生不作要求),终于导致苏丹人民大起义。对领导人马赫迪的英雄气节,攻占喀土穆和杀死戈登等胜利场面,可做生动的描述。最后,要强调人民的力量和勇赴国难的精神,以及苏丹人民曾经赶走了民族敌人──英国侵略者,几乎解放了苏丹全境,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尽管起义在1899年失败了,但它坚持近二十年,是苏丹历史也是非洲历史上灿烂的篇章。

    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讲述中在适当顾及事件始末的同时,需要强调:①埃塞俄比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又是非洲为数极少的独立国家之一。②民族意识的精华是爱国,孟尼利克决心保卫国家,是很好的说明。③埃塞俄比亚是19世纪末非洲唯一取得反帝斗争胜利的国家。

    五、“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一目,可以略讲。可以采取的教学步骤为:1.教师发问:在19世纪中期,拉美有一个大国的国土被美国霸占去了二百多万平方千米,你们知道这个国家的名字吗?(墨西哥)由此过渡到本课最后一目。2.开头的大字段落,可由一位学生朗读。教师强调墨西哥当时85%的土地掌握在1%的人手中,并让学生知道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迪亚斯是独裁者和卖国者即可。3.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很复杂,教师可根据课文大字内容,讲清以下几点:①革命的起止年代。②萨帕塔领导的农民军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农民军的口号“土地和自由”,切中时弊,唤起并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战斗力。③这次革命的特点是反帝反封建并举,是拉美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典型。④这次革命的成果是制订了新宪法。

    六、教师总结全课。

    本课要点

    重要人物 提拉克穆罕默德·艾哈迈德 孟尼利克

    重要词语 亚洲的觉醒 马赫迪起义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题:英国驻印度总督寇松认为:没有印度就没有大英帝国。想一想,为什么?

    答:英国本土狭小,但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印度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因此英国把印度作为重要的掠夺对象。英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仰赖印度。寇松根据这种情况而作此语。还可以结合帝国主义的本质,如对外扩张、抢占土地、奴役殖民地人民,掠夺殖民地财富等内容来说明。

    附二:本课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E,F

    二、填空:

    1.20,印度,提拉克,1908,孟买

    2.19,马赫迪,孟尼利克

    三、思考:(略)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章第6节,第27章第1、2、4节。第24章第1节,第29章第2、3节

    林承节著《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8章

    资料和注释

    一、亚洲的觉醒

    列强的魔掌伸向亚洲

    欧洲殖民者入侵亚洲,开始于15世纪末。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接着是英、法等国。17世纪以来,亚洲成了欧洲殖民者侵略的重要对象。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有很大进展。随着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殖民国家加紧侵略亚洲,用炮舰和商品打开一些亚洲国家的大门,强占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法、俄、美是侵略亚洲的主要国家,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英国掠夺印度的原料和粮食

    在整个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对印度的原料和粮食的掠夺变本加厉。从1849年至1914年,原棉的输出总值从170万英镑增加到2200万英镑。黄麻的输出总值从1849年的6.8万英镑增加到1914年的860万英镑。谷物(主要是大米和小麦)的输出总值从1849年的85.8万英镑增加到1858年的380万英镑、1914年的1930万英镑。

    印度的饥荒和死亡人数

    英国从印度掠走大量谷物,加深了印度的灾荒。在19世纪下半期,饥荒的次数和剧烈程度大大增加了。19世纪上半期共发生了七次饥荒,因此而死亡的总数据估计为150万人。而19世纪下半期则发生了34次饥荒,死亡的总数,据估计在2000万人以上。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1851年,第一座由印度人投资的纱厂在孟买创办起来。19世纪末,印度共有193家纺织厂,雇用工人16万多人。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印度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在发展经济方面同英国有利害冲突,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依附英帝国主义。

    印度国大党和提拉克为代表的激进派

    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孟买举行成立大会。全体代表中半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半数是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它是一个在英国政府策动下成立的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政党。国大党成立初期的活动,只限于在报章上宣传鼓动和向英国议会递请愿书,以及召开例行年会。以后有一批多半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富农或小农场主家庭的激进主义者参加进来,形成党内的激进派,他们提出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口号。

    提拉克(1856—1920)是国大党内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左翼)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党内大资产阶级“温和派”领导集团的改良主义路线,主张发动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包括用暴力来推翻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建立独立的印度联邦共和国。他们还在工农群众中进行发动和组织工作。激进派的出现及其领导的人民斗争是印度人民新觉醒的重要表现,是1905~1908年民族运动的先声。1907年的国大党年会上,国大党发生分裂,提拉克等左翼另组“民族主义者党”。

    寇松论侵略印度

    寇松长期从事侵略和统治印度的活动,曾任印度事务次官、外交事务次官,1898年到1905年底任英国驻印度总督。他早在1894年曾经在《远东问题》一书中写道:“正如戴杜洛维说过,征服和统治印度真是伟业,使英国受世界舆论的敬服,所以,它从亚洲的地位得来的威望和财富才是大英帝国的基石。那里,在古老的亚洲大陆的中央,它雄踞着那永远统治东方的宝座。它的威望在陆地和海洋上扩张。上帝似的,它握着三尖叉;国王似的,它戴着王冠”。四年后,寇松又说:“印度是我们帝国的枢纽……如果帝国丧失任何别的自治领,我们还能生存,可是我们若失掉了印度,我们帝国便将日暮途穷了”。

    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运动简况

    1905年10月16日,英国殖民政府颁布分割孟加拉省的法令,激发了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斗争,民族运动开始。运动席卷了印度的广大地区,在运动中提出了“自产”和“自治”的口号。国大党温和派和激进派对这两个口号作了不同的解释。国大党温和派把“自治”解释为在大英帝国范围内有限的自治,把“自产”理解为保护关税以利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和平请愿和抗议实现上述目的。国大党激进派则把“自治”理解为要求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完全的民族独立,建立一个联邦共和国,把“自产”理解为充分发展民族工商业。随着斗争的深入和发展,反英运动迅速冲破国大党温和派规定的框框。1907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达到新的高潮。这次新高潮的特点是:孟加拉和旁遮普等地工农群众的斗争蓬勃发展,互相呼应,十分激烈,震惊了英帝国主义和印度剥削阶级。英国殖民者、封建王公、地主、买办阶级和国大党温和派,结成了反动联盟,企图扑灭日益高涨的反英斗争。在1907年12月国大党举行的年会上,温和派在警察的帮助下,卑鄙无耻地把以提拉克为首的激进派逐出会场,国大党发生了公开的分裂。

    1908年6月,英殖民者悍然逮捕提拉克,7月蛮横判处提拉克6年徒刑。这件事激起反英斗争走向更高潮。7月23~29日,孟买无产阶级发动了-总罢工,要求立即释放提拉克。十万多名纺织工人、铁路工人、码头工人和城市运输工人参加罢工斗争,举行示威游行,同军警发生流血冲突。孟买发生了街垒战,工人用石块、木棒反击军警的进攻,工人和军警的冲突在29日罢工结束后还持续了两星期。这次-总罢工是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顶点,它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舞台。

    伊朗沦为半殖民地

    18世纪晚期,伊朗东北部土库曼人恺加部族统一了伊朗,建立了恺加王朝(1794~1925年)定都德黑兰,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今伊朗由此兴起。长期以来,伊朗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王国,社会经济和生产落后。国王、高级阿訇和封建主几乎占有全国的全部土地,封建势力割据,战乱频繁。

    从19世纪开始,伊朗成为英、俄争夺的对象。它们强迫伊朗分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夺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各种-、经济特权。法、美、奥等国也援例而行。奴役性条约使伊朗逐步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英国在伊朗取得了架设电报线、修筑公路、开发森林、开办银行等特权,并垄断了伊朗2/3的石油。同伊朗毗邻的俄国,通过侵伊战争割去大片领土。为了控制伊朗政府,俄国还为伊朗国王建立了一支哥萨克式的近卫军。20世纪初,伊朗南部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是俄国的势力范围。腐朽反动的恺加王朝对外屈辱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是俄、英帝国主义的走狗。伊朗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伊朗劳动人民的困境

    20世纪初,恺加王朝的一个王子占有2000个村庄和50万居民,一个大臣占有1200个村庄。在阿塞拜疆,有192个村庄的所有者是俄国地主。农民被迫把90%以上的收成交给封建土地占有者,自己往往在秋收之后就没有口粮了,成百万农民死于饥饿。伊朗工人的工作日长达14~16小时,而工资只有欧洲中等熟练工人平均工资的1/10~1/15。伊朗的阶级对抗十分尖锐。1903~1904年,在德黑兰、大不里士等主要城市都发生了“饥饿暴动”。

    伊朗的资产阶级

    伊朗资产阶级的大多数是商业资产阶级,还有自由派地主(资产阶级化的地主)。外国商品的倾销和封建王朝的苛捐杂税,迫使资产阶级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使他们成为这次革命的前期的领导者。这次革命的后期的领导者却是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穆扎希德”。

    伊朗资产阶级革命的简要经过

    1.革命开始:1905年12月德黑兰的官员、军人毒打阿訇和商人的事件,成为革命的导火线。12月14日,德黑兰的阿訇率领神学院的学生和市民五千多人去近郊的清真寺“避难”,发表宣言,谴责国王,要求召开会议,实行立宪。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2.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群众运动的高潮中,1906年10月在德黑兰召开第一届国民议会,完成了制订宪法的任务。1906年宪法是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对国王权力有很大的限制。宪法规定了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权利。宪法保护“立宪派”(阿訇、自由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宪法和“立宪派”既有进步性,又有妥协性。伊朗实现了君主立宪政体,是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一次打击,也是这次革命的重要成果。

    3.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涨:1906年以后,农民继续抗租抗税,拒服劳役,袭击庄园,开仓分粮,夺取土地。德黑兰工人举行总罢工,并出现了伊朗的第一个工会组织。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建立革命组织“穆扎希德”(意思是“为正义而斗争的战士”),要求实现民主的选举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穆扎希德”还建立了革命武装“费达伊”(即敢死队),参加者多是工人、手工业者、农民、低级僧侣和商人。1908年6月,伊朗封建国王在沙俄军官的指挥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君主立宪政体。但是,次年7月,“穆扎希德”领导“费达伊”同其他反国王部队一起,向首都进军,推翻了复辟的国王。伊朗资产阶级革命获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

    4.英俄武装干涉和封建王朝的再次复辟:第二个回合的革命胜利后,政权落入立宪派手中。立宪派一方面宣布恢复宪法、召开议会,另一方面却投靠了美国,企图依靠美国抵制英俄。1911年11月,英、俄军队分别从南、北两路向德黑兰进攻。伊朗人民提出“不是独立,就是死亡”的口号,英勇抵抗,浴血奋战。但在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恺加王朝再次复辟。

    土耳其沦为半殖民地

    土耳其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多民族的军事封建帝国──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曾称强一时。但它的-腐败,经济落后,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复杂尖锐。帝国逐渐破败衰落。奥斯曼帝国的广大领地,早为西方列强所觊觎。19世纪晚期,瓜分“奥斯曼的遗产”(即领地)更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1878年的俄土战争(土耳其战败)和柏林会议,是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国际性大分赃。英、法、俄、奥等国瓜分了土耳其在地中海和巴尔干的大片属地。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1897年,克里特岛名义上归还希腊,实为英国控制。其间的1881年,英、法、奥匈、意等国组成“奥斯曼帝国债务管理局”,掌管土耳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命脉,如烟草、食盐的专卖和酒税、印花税等,“管理局”成了国中之国。到19世纪末,土耳其的全部工矿、贸易、信贷事业都落入外国资本家手中。后起的德国帝国主义也积极参与对土耳其的争夺。土耳其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

    “血腥素丹”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于1876年5月登上王位(至1909年4月被废黜),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独裁,在全国建立恐怖统治。稍有反抗嫌疑的人都遭逮捕与拷打,凡带有宪法、国会、自由、革命、弑逆等字样的印刷品,一概不准发行。他还挑动基督教民族与伊斯兰教民族互相残杀,对属地各民族的反抗则实行民族大屠杀。他的“特种骑兵队”对马其顿人、克里特人及其他地区的人民进行过无数次的血腥屠杀。其中,为了镇压1894年的亚美尼亚人民起义,竟杀害六万余人,毁掉村庄三千余座。这个“血腥素丹”使土耳其成了一座暗无天日的“民族牢狱”。哈米德二世对外屈膝投降,出卖国家主权。

    1876年宪法

    土耳其的第一部宪法,1876年12月公布。它规定建立一个两院制的国会,帝国臣民不分宗教信仰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还规定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但素丹有权干涉国会。宪法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土耳其语为国语。但是,哈米德二世很快就解散了国会,停止实行宪法。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简要经过

    在土耳其面临帝国主义分割和“血腥素丹”独裁专制的形势下,积极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政党是“统一与进步委员会”,又称青年土耳其党。该党成立于1894年,主要成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部分下级官吏、军事院校的学生和新闻记者。领导人是新闻记者艾哈迈德·里扎(1859—1930)。1897年该党在首都发动了第一次-示威运动,遭镇压后,实际上陷于分裂瓦解状态。

    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伊朗资产阶级革命,鼓舞了土耳其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亚美尼亚、阿尔巴尼亚、阿拉伯地区的民族起义如燎原大火,马其顿、安纳托利亚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军队骚动也连连发生。在这种高涨革命形势的鼓舞下,青年土耳其党重新振作起来,以马其顿的萨罗尼加为中心开展活动。1907年,他们联合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的游击队,并积极策动马其顿的驻军举行武装起义。

    1908年7月3日,马其顿驻军第三军团的青年土耳其党人率部起义,革命正式爆发。接着第二军团响应,各族游击队和农民在“打倒素丹专制”的口号下,也加入起义队伍。哈米德派去镇压的军队纷纷倒戈。7月23日,起义军在萨罗尼加发出最后通牒,要素丹在24小时内恢复宪法(1876年宪法),并准备进军首都伊斯坦布尔。哈米德二世被迫宣布恢复宪法,同意召开国会,还解散特务组织,承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青年土耳其党掌握了军权,并在年底的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艾哈迈德·里扎当选为国会议长。

    青年土耳其党掌权后,以为大功告成,不再前进了。青年土耳其党还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让游击队交出武装。这种背叛革命的行径,助长了反动势力的气焰。哈米德在英国支持下,于1909年4月13日发动政变,解散国会,逮捕青年土耳其党人。

    但是,青年土耳其党依靠第二、三军团,重新联合了马其顿游击队,从革命大本营萨罗尼加向首都进军,4月24日攻占伊斯坦布尔,逮捕并废黜了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五世为素丹,重新组织政府,恢复国会。这次革命以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而结束。

    《亚洲的觉醒》

    这是列宁于1913年5月7日发表于《真理报》的一篇重要作品。

    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殖民者在非洲近海地带劫人掠货和侵占领土

    从15世纪末开始,非洲是殖民者大量掠夺黄金、象牙和贩卖“人类血肉”(黑奴)的主要场所,直到19世纪中期,贩卖“人类血肉”的可耻勾当才急剧收缩。在这几百年中,欧洲殖民者也占领了一些沿海国家的领土,直到1876年以前,它们只占有非洲总面积的大约10%。

    对非洲内陆的探险

    18世纪末期以后,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列强对非洲大陆的兴趣越来越大。1788年,英国出现了“非洲内地调查协会”。这个协会有组织地对尼日尔河流域进行勘探。到19世纪中期,形成了到非洲内陆探险的热潮。据统计,这种探险从1821年到1870年有70多次,从1871年到1880年这短短9年中更多达47次。

    欧洲的探险家往往也同时是基督教传教士。许多探险家本身就是殖民主义者,如斯坦利,他用欺骗、贿赂或暴力的手段为比利时等国与非洲部落酋长们签订了几百个“协议”。也有一些人不是殖民主义者,如李文斯顿,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和传教士,他呼吁废除奴隶制,主张种族平等。

    对非洲内陆的地理探险对地理科学作出了贡献,但其结果(不管探险者的主观动机如何)则是为殖民列强侵占、瓜分非洲开辟了道路。

    罗德兹

    英国殖民主义者。19世纪晚期长期在南非从事殖民活动,榨取当地财富,并鼓吹建立一个纵贯非洲南北的大殖民帝国。

    英国对苏丹的侵略和掠夺

    苏丹地处尼罗河中上游,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控制埃及、深入中部非洲的战略要地。因此,英国对它早怀野心。19世纪20年代,一些英国的商人就由埃及进入苏丹,用布匹等廉价的工业品换取象牙、鸵鸟毛等贵重物资,并为捕奴队提供武器,参与残酷的奴隶贩卖。19世纪50年代,英国在苏丹设立了领事馆,英国商人和贸易公司像潮水般涌入苏丹,还深入到南部地区,继续从事象牙、鸵鸟毛等买卖,并武装“围捕”奴隶。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活动加剧,他们掠夺土地,向苏丹人民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运出大量的黄金、象牙、橡胶、骆驼和牛。仅1873年一年,就从苏丹搜括了100万英镑的财富。英国还派遣各种代理人担任苏丹行政机构的要职。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从1874年起任赤道省省长,1877~1879年间任全苏丹总督,他残酷镇压苏丹人民的反抗。1884年,他再次任苏丹总督,镇压马赫迪起义。

    马赫迪

    马赫迪原名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44—1885)。他出生在栋古拉省拉巴卜岛一个贫苦造船工人家庭。他幼时在尼罗河上游过着飘泊流浪的生活,深知民间疾苦和人民对外国统治者的仇恨。1871年,艾哈迈德定居在距喀土穆以南75千米的阿巴岛,以传教的方式宣传组织群众。他通过宣传《古兰经》教义,谴责富人、教长、官吏和外国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提出要恢复早期伊斯兰教的做法,“把《古兰经》和先知的圣训作为社会的指导原则”。1881年8月,艾哈迈德利用伊斯兰教关于马赫迪(救世主)的传说,正式宣布自己是“众所期待的马赫迪”,号召人民起来和“邪恶势力”作斗争。他在随后散发的信件中,公开宣布要“推翻”统治阶级,革除不正义不合理的现象,建立一个“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美好社会”。在宣言中,马赫迪号召人民停止交税,响亮地提出了“宁拼千条命,不缴一文税”的口号。这个口号立即成为苏丹广大人民反对傀儡政权及其主子英帝国主义的战斗号召。8月12日,起义者在阿巴岛击败苏丹总督派来镇压的军队,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正式爆发。后来,马赫迪在卡迪尔山区建立根据地,多次打败英军。1885年1月,攻占喀土穆;这年夏天,解放了除红海港口萨瓦金以外的全部苏丹领土,建立起一个统一、独立的苏丹国家。马赫迪是宗教、军事和行政首领。同年6月22日,马赫迪在首都恩图曼附近病逝。

    戈登的可耻下场

    曾经镇压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在马赫迪统帅的大军的重重围困下惊惶万状,发出了垂死的哀鸣:

    “11月2日──……我厌倦了我的生活。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这是一场无休止的烦恼。”

    “12月6日──……我们忍受着一连串的悲苦和焦虑,到明天就是9个月270天了。”

    12月14日,戈登在给远征军沃森上校的信中写道:“没有成功的希望了。……我们可以预料,10天左右,这个城市就要发生一场大灾难。如果我们的人采取了妥善的预防措施,把他们的动向通知我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使发生了,也可以应付),可是,这已是不可挽回的了。”同一天,他又给家人写信说:“这或许是我写给你的最后一封信。由于援军迟迟不来,我们的末日快要到了。”

    1885年1月26日,起义军攻入喀土穆。一个起义战士在总督府戈登办公室旁边的楼梯口,用一杆长矛刺进戈登的胸膛,击毙了这个血债累累的殖民主义者,不仅为苏丹人民,而且为中国太平天国的死难将士报了仇。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约1846—1899)出生在苏丹达尔富尔省南部一个伊斯兰教徒的家庭。大起义后,他是马赫迪的战友、弟子和得力助手,英勇善战。马赫迪病逝后,阿卜杜拉作为他的继承者,成为国家的首脑,掌握宗教、军事和行政等大权。1896年,英国卷土重来,派出1.5万人的军队进犯苏丹。阿卜杜拉捍卫民族独立,反击侵略军。1898年4月的阿特巴拉战役中,阿卜杜拉不幸战败。9月,在首都恩图曼附近的决战中,阿卜杜拉军损失过半,首都陷落。后来,阿卜杜拉率军在科尔多凡坚持游击战,于1899年11月英勇牺牲。起义最终失败,苏丹重新沦为英国殖民地。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扼地中海—红海—印度洋航线咽喉的非洲之角,其战略地位更为重要。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成了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的对象。1885年,意大利侵占了马萨瓦和贝卢尔之间的沿海地区。意大利的侵略行径得到了英国的支持。接着,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亚北部内地推进,先后占领了萨蒂、祖拉、瓦阿等地。1887年1月,意军在多加利被埃军打败,退回马萨瓦。1890年1月,意大利占领了提格雷省的首府阿杜瓦。2月,又把它在红海沿岸的全部领地合并为一个殖民地──厄立特里亚,并宣布埃塞俄比亚为意大利的“保护国”。这一侵略行为引起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强烈反对,皇帝孟尼利克二世(1889年3月继位)也忍无可忍。孟尼利克写信给欧洲列强,抗议意大利的无耻行为,庄严宣告:“我无意袖手等待海外列强来瓜分非洲。”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1895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侵占了阿迪乌格里、阿迪格拉特等地。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卫国战争开始。人民万众一心,猛烈抗击侵略者。9月17日,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决心保卫我们的国家,给予敌人以反击”。各族人民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在几天之内就捐献了200万银元和大量粮食、衣服,参战的勇士从全国各地奔向首都亚的斯亚贝巴(1891年初迁此),埃塞俄比亚迅速组成一支11.2万多人的军队。12月,埃、意两军在安巴—阿拉吉会战,埃军告捷。次年2月底,意军分三路向阿杜瓦进攻,其中一路战败求和,另外两路被包围。孟尼利克事先了解意军的企图,并作了充分准备。3月,埃军以6万之众打败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意大利正规军。这次战役意大利死伤1万多人,被俘40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俘虏中包括意军的元帅、将军2名、军官300名,意军还损失了全部军事装备。意大利无法再把战争继续下去,只得求和。1896年5月,战争结束。10月26日,埃意两国在亚的斯亚贝巴缔结和约:意大利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完全独立,放弃其侵占的领土,并赔款1000万里拉(约200万美元)。

    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独立革命以后的拉丁美洲

    拉美人民砸烂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枷锁后,国家的领导权大多为土生白人(在殖民地出生的白人后裔)地主所掌握。仍然保留着的大地产制,发展成为大庄园制。贵族、官吏和天主教会残酷地奴役印第安人和黑人。庄园里的耕作方法很原始、落后,产量极低。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世界市场对拉丁美洲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大地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严重阻碍了拉美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上的暴力和独裁统治。

    拉美的畸形经济

    拉美经济落后的一大标志是它的单一产品经济。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的经济全靠咖啡维持;糖的生产则在古巴和多米尼加占绝对优势;巴拿马和洪都拉斯的惟一出口产品是香蕉;铜和锡分别构成了智利和玻利维亚的经济命脉。这种单一产品的经济结构非常脆弱,经不起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带有极大的依赖性。

    英国对拉美的经济渗透和掠夺

    英国势力早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期间就打进了拉丁美洲市场。1807~1814年,英国对拉丁美洲输出的商品价值平均每年为400万英镑,1825~1827年增加到每年平均6600万英镑。除商品输出外,英国还通过贷款来进行经济渗透,从1822~1826年,英国向除巴西以外的拉美国家先后贷款10次,共达2100万英镑;1870年投资增加到8500万英镑,1890年激增到4.2亿英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高达10亿英镑。英国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债主。

    帝国主义对拉美的经济侵略

    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美国比英国落后一步。但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就急起直追。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总额,1899年只有3.08亿美元,1913年便增加到12.4亿美元。在邻近美国的一些国家,如墨西哥、中美洲各国、古巴和其他西印度群岛地区,美国投资的增长更为迅速。1897年,美国在墨西哥的投资总额为2亿美元,在中美洲各国为2100万美元,在古巴和其他西印度国家为4900万美元;至1914年,则分别增为8.54亿美元,9300万美元和3.36亿美元。这时美国投资已大大超过了英国在上述地区的投资。不过,就整个拉丁美洲看,特别就南美洲看,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美国的投资总额还远远不及英国。在拉丁美洲对外贸易方面,美国势力增长更快。1822年,美国与拉丁美洲(巴西除外)的贸易总额只有2600万英镑,远比英国为少;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已超过英国居于首位。

    除英、美外,德、法、意、西班牙等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拉丁美洲进行了经济侵略。例如,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0年,一度在拉丁美洲各国大肆活动。在1896~1913年期间,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增加约10亿美元,贸易额也从1.45亿美元增至4.7亿美元。

    独立以后的墨西哥

    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被推翻后,墨西哥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封建大地产制和天主教会势力,不仅没有被触动,而且还有了很大的发展。英、美、法等列强迅速取代西班牙殖民者,控制了墨西哥的经济命脉。这样,独立后的墨西哥,国内各种矛盾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激化。仅1824~1848年间,就发生了250次军事政变,叛乱和内战不断发生。美国于1846~1848年间强行霸占了墨西哥北部领土的一半,达二百多万平方千米。1863年,法国路易·波拿巴公然出兵干涉墨西哥内政,企图再次把墨西哥变成殖民地。经过长期内战,反动将领迪亚斯于1876年上台掌权。

    迪亚斯的独裁和卖国

    波菲利奥·迪亚斯(1876~1911年在位)是一个大种植园主和反动将领。他的政权代表着封建地主、天主教会和国内各种反动势力的利益,又忠顺地投靠帝国主义。到他统治临近结束的时候,墨西哥87%的矿业、85%的石油产地、58%的炼油厂都落入美国资本家的手中。美国大资本家还是墨西哥土地的掠夺者,仅在奇瓦瓦州,七个美国富翁就占地3500万英亩。墨西哥2/3的铁路都由美国资本家负责修建,整个铁路的管理权也操纵在美国人手中。美国在墨西哥的总投资高达10亿美元,43%的墨西哥财富都属于美国人。在迪亚斯统治时期,他把1.35亿英亩土地(占全部土地的27%),分送给拥护他的极少数人。占全国人口1%的地主,霸占了全国85%的土地,而从事农业劳动的1000万人中,有950万以上的人没有土地。1500万人中有353万人沦为债农,连同他们的家属共达1000万人。土地问题空前尖锐。

    产业工人一般每天要劳动12~15小时,工资极低,特别是矿工,处境与债农相差无几。民族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也受到外国垄断资本和迪亚斯反动政权的束缚和压制,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农民起义军领导人萨帕塔和微拉

    埃米列诺·萨帕塔(1877—1919)是莫雷洛斯州的一个佃农,是这次资产阶级革命主力军农民队伍的杰出领导人。他提出了“土地和自由”的口号,他从甘蔗种植园里召集印第安人农奴,并组织起来,对反动地主进行激烈的斗争。他的部队到处焚烧大农庄,斩杀管事人,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很短时期内,在索诺拉、锡那洛亚、杜兰戈、普埃布拉、格雷那、韦腊克鲁斯和尤卡坦等处的迪亚斯官僚统治机构,都受到了萨帕塔农民游击队的袭击。

    微拉(1877—1923)是一个债务奴隶。他的活动地区在北方。他领导农民为争取土地而与大农庄主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他曾把北墨西哥特拉索斯家族1700万英亩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简要经过

    1910年11月,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部分军队相继行动,革命开始。萨帕塔和微拉领导农民军,从南、北两路向首都墨西哥城进军。迪亚斯于1911年5月下台,逃往国外。政权落入以马德罗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手里。1913年2月,在美国一手策划下,墨西哥城发生反革命叛乱。马德罗被杀,反动军官韦尔塔掌握政权。代表美帝国主义、反动地主和高级军官利益的韦尔塔政府,遭到微拉和萨帕塔的坚决反对。在革命势力的打击下,1914年7月韦尔塔下野,以卡兰沙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府上台。经过三年多的内战,微拉和萨帕塔的农民军力量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而卡兰沙则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1917年初,卡兰沙政府挫败了美国的第二次武装干涉。同年2月,墨西哥颁布新宪法,长达6年之久的革命结束。

    墨西哥1917年宪法

    宪法规定,国家是一切土地、河流和矿藏的所有者,有权征收或限制私有财产,有权收回外国垄断组织占有的土地、矿山和油田;教会不能领有、经营和承典不动产;国家要采取适当方法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所有制。宪法还有专门条款保障工人的权利,如组织工会、举行罢工、实行8小时工作日,等等。这部宪法为工农规定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是当时拉丁美洲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是墨西哥人民长期斗争的产物,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