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 第2课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第3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 第4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 彩图说明──图27 参加海湾战争的科威特飞行员
  • 彩图说明──图28 柏林墙头
  • 彩图说明──图29 德国妇女抗议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
  • 彩图说明──图30 日本的高速铁路
  • 彩图说明──图31 三代电子计算机零件
  • 彩图说明──图32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 最新热门    
     
    第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能力: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要点

    一、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1.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

    2.德、奥匈挑起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

    1.欧洲的三条战线

    2.马恩河会战

    3.1914~1915年东线的战斗

    4.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交战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2.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

    3.美国参战

    4.大战的结束

    5.大战给交战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教学建议

    一、本课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本课难点:大战的性质、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可通过提问回忆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三、“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一目,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斐迪南大公夫妇访问萨拉热窝。教师要利用教材地图《第一次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或挂图)简述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巴尔干半岛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相继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许多国家纷纷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插手巴尔干,扩张自己的势力,其中以奥匈帝国和俄国的争夺最为激烈。列强的相互争夺,造成巴尔干的复杂形势,而斐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有明显的挑衅性。2.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要说明刺杀的目的、性质和后果。它是塞尔维亚青年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采取的爱国行动,但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这里要向学生阐明:搞个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良策,而且往往会造成灾难,铸成历史大错。我们应反对采用带有-目的的个人恐怖手段。3.大战的爆发。发动大战是德国蓄谋已久的。教师可画一图表,说明各交战国参战顺序。4.意大利参战。教师要讲明意大利望风使舵和最后参加到协约国方面的原因。

    本目中的图,除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要求学生掌握外,其余均不作要求。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一目,讲述了一次大战的几个主要战役,教师要讲清东西战线的发展轮廓和每个战役的重要影响。对战役的过程,教师可不必多讲。这目需要教师讲清四个问题:1.欧洲战场的西战线和东战线。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表格,使学生掌握两条战线的大体位置和每条战线的对峙双方的国家名称。对欧洲以外的战场情况,教师不宜再做补充,以免增加头绪,加重学生负担。2.马恩河会战。教师要讲清这次会战的重要性和战争结果对双方的影响。教师可画一个马恩河会战的形势图,使学生认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德国是要实施战前已经拟订好的作战计划,速战速决,打败法国;法国则是死地求生,背水一战。对会战经过,教师不必多讲,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的两段小字。教材中形象图《双方军队利用战壕进行对峙》,对学生不作要求。3.1914—1915年东线战斗。本段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教师需要讲清三点:(1)1914年8月,俄军迅速进入东普鲁士,迫使德军同时在两线作战,这对德国是十分不利的。(2)1914年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双方处于对峙状态。(3)1915年欧洲战场重点在东线,德、奥匈计划再次落空。教师应画一东线战场形势图(或教学挂图)。教材中形象图《战壕中的士兵》,对学生不作要求。4.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这两个战役是大战中最大的两次战役,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两次战役的背景,这两次战役在大战中的作用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教师可通读有关的两段小字,使学生认识德国为什么把进攻点选在凡尔登,通过小字中双方使用的现代化武器所造成巨大的破坏和重大的伤亡,揭示战争的残酷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这两个战役持续时间长,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战争虽未决出胜负,但在补充人力物力损失方面,德国比协约国更困难。战争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教材中形象图《戴防毒面具的骑兵》、《英军坦克》,对学生均不作要求。

    五、以上内容讲完后,教师可小结一下,然后启发学生回答思考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发生哪几次重大战役?”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目,是本课的难点。1917年的重大事件是俄国发生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退出大战和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国作战。教师需要分三点讲述:1.交战国面临的严重危机。教师简要阐述战争两年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使交战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有关这段小字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不必讲述。2.俄国革命和苏俄退出战争。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阐明战争和革命的辩证关系。首先要阐明战争给帝国主义环节中最薄弱一环的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大战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其次,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对内解决不了人民饥饿,对外未能退出战争、给人民和平,于是1917年11月爆发了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不必细讲,以后有专课讲述。最后,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就发表《和平宣言》,毅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这对大战结束起了促进作用。这里教师可总结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一辩证的历史关系。3.美国参战。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美国的“中立”》漫画,揭示美国在战争初期宣布中立的虚伪性,然后再从美国参战时机和参战借口的选择,揭示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美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债权和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而参战的。教师还应讲清美国参战对加速大战所起的作用。关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参战一事,由于背景和过程复杂,很难在本课中讲清楚。教师需要向学生阐明两点:一是北洋军阀政府是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当时受日本控制的段祺瑞北京政府,追随日本参加了协约国,对德奥先后宣战;其次要指出,中国参战给人民带来的是新灾难。4.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教师需要讲清三点:(1)大战的结束。十月革命引起了各交战国,特别是同盟国的革命运动高涨起来,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对各国革命运动情况,教师只需概述,不必细讲。关于德国投降,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资料注释,适当讲述贡比涅协定,使学生认识:这就是战争发动者的下场。(2)大战的性质。分析大战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主要参战国的国家性质、各参战国的参战目的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教师还应指出,塞尔维亚抗击奥匈侵略是民族自卫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从整个战争来看,它只有从属意义,而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性质。(3)大战的后果。教师可通过大战延续的时间、波及范围以及战争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的各种数字,说明战争的残酷性。各交战国的统治阶级,利用科学新技术,不断制造和使用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等,这大大增加了人力的伤亡和物质的破坏。教师可通过上述史实,进一步鞭笞帝国主义者的罪恶。教材中的形象图《第一次大战时的飞机》和《远程大炮》,对学生不作要求。

    八、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可小结有关内容,指导学生回答思考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九、小结课文,教师可绘制一图表,以帮助学生掌握大战过程的轮廓,可边讲边在黑板画一次大战的图表。参考图表如下:

    本课要点

    重要词语 萨拉热窝事件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性的战争。俄国十月革命、各交战国的革命运动和美国的参战,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附二:本课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B

    二、问答:

    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特点。

    答:它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虽然塞尔维亚人民抗击奥匈帝国侵略的战争带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无法改变战争的全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和十分残酷的特点。

    三、活动建议:(略)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章

    王铁崖选译《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史资料丛刊,近代史部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资料和注释

    一、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奥匈帝国皇储,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鲁道夫-,他被立为哈布斯堡王朝皇储。1898年任奥军副总司令。1908年,他极力主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深了俄与奥匈之间的矛盾,导致波斯尼亚危机。他极力反对南斯拉夫独立,主张把奥匈二元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三元国家。1914年6月,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刺死,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关于波斯尼亚危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巴尔干的扩张,激起塞尔维亚族的极力反抗,塞尔维亚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被奥匈占领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企图摆脱奥匈控制,同塞尔维亚合并,组成南斯拉夫,对此奥匈帝国力图阻止。1908年,奥匈帝国乘土耳其发生革命之际,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该两地长期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1878年该两地被奥占领,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激起塞尔维亚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在边境部署力量,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也在边境集结军队,双方剑张弩拔,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德国支持奥国,于1909年3月21日向俄国发出通牒,并威胁说,俄国干涉不仅意味着要对奥匈作战,还要对德国作战;德国还要求俄国承认奥匈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吞并,否则就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由于日俄战争(1904—1905年)新败,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无力同德、奥匈抗衡,不得不暂时让步,承认奥匈对上述两地的占领。

    1912—1913年和1913年,曾发生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它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奥匈帝国反对塞尔维亚扩大,图谋吞并塞尔维亚。奥塞冲突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焦点,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库。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普林西普

    普林西普(1894—1918),塞尔维亚人,爱国青年,民族主义者。他出身农民家庭。受过塞尔维亚秘密团体“黑手社”的训练。该组织的宗旨是以恐怖手段,推翻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统治,将南斯拉夫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1914年6月,奥国皇储斐迪南访问萨拉热窝的行动,激起塞尔维亚的强烈愤怒。年轻的普林西普接受了行刺斐迪南的任务。他埋伏在萨拉热窝市米梁卡茨河拉丁桥头的街角人行道上。当斐迪南大公的车队经过该地时,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连开数枪,击毙了斐迪南夫妇。事情发生后,他被当局逮捕。1914年10月受审,被判20年徒刑。入狱后,因骨结核病,在手术中死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青年,特意在当年他埋伏时站立的地方,用混凝土嵌下了一双脚印,并把拉丁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决定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坚决支持奥匈的行动,俄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1914年7月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通牒内容极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奥活动,惩办进行反奥宣传的官民,由奥匈派员共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等。7月25日,塞尔维亚复文,除拒绝会审外,全部接受其余条件,但奥匈仍不满。当天奥匈即与塞尔维亚断交。7月28日对塞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又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借口德军破坏了比利时中立,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后来又转向协约国方面,对德奥宣战。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于8月15日向德国发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土耳其于11月参加到同盟国方面作战。

    意大利的参战

    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经济和财政上的困难,采取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特别是1914年马恩河会战后,形势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于是,意大利于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匈宣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个重大战役

    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爆发后第一个重大战役。战争开始后,德军主力按照战前拟定的施里芬计划,穿过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省份,向巴黎迅速逼近。前锋部队距巴黎仅15千米,德国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都以为胜利已成定局,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进攻力量。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50万,战斗十分激烈。德军由于抽调西线兵力等原因而被削弱,9月10日,被迫退踞埃纳河,双方形成对峙局面。9月11日,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下令停止进攻,马恩河会战结束。这一会战时间很短,仅仅5天,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它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破产,德军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同时又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难境地,这也正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马恩河会战一结束,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国皇帝呈述道:“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

    即施里芬计划。施里芬(1833—1913)是德国元帅、著名的军事家,1891年任德军参谋总长。1865年,他与毛奇、瓦德西等制订了对法俄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这一计划预见到德军将在东西两线同时对法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在东线和西线的左翼(德法边境)以少量兵力采取守势;主力放在西线右翼,经过比利时包抄将部署在德法边境的法军主力,在4~6周内击败法国。然后集中主力回击俄国,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由于德国对本身力量估计过高,过低估计了对方力量,认为法军无力阻挡德军的强大攻势,俄军不会很快完成战争动员。战争爆发后,法军在马恩河阻止住德军攻势,俄国迅速动员并投入战斗,德军陷于东西两线长期作战的困境。施里芬速战速决的计划宣告破产。

    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1850—1941),德意志帝国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动者和制造者。威廉二世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1797—1888)之孙。1877年在波恩大学读法律系和国家学。1885年任波茨坦第一近卫军团团长。1888年继承王位。在位时期,对内加强专制统治,独揽大权,迫使老宰相俾斯麦下台。对外推行“世界政策”,进行殖民扩张,争夺世界霸权。为此,大肆扩充军备,与英国展开海军竞赛。1897年还派军队强占我国胶州湾。1900年德国参加八国联军,镇压我国义和团运动,参与瓜分我国势力范围活动。1905年和1911年,两次制造摩洛哥危机,与法国争夺西北非洲的权益。1912—1913年,两次插手巴尔干战争,制造国际紧张局势,加深了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他竭力煽动奥匈对塞尔维亚进行战争,他对奥皇特使说:“如果奥匈不利用这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那将是令人遗憾的。”与此同时,他与军政要人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大战爆发后,在国会内进行了号召战争的煽动性演说。1918年,德国军事、经济皆陷于绝境,11月,国内革命爆发,威廉二世逊位逃往荷兰,德国霍亨索伦王朝结束。1941年3月4日,威廉二世死于荷兰。著有回忆录《1878—1918年的事态》。

    小毛奇

    小毛奇(1848—1916),德国军事家,老毛奇之侄。1891年任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1899—1906年,历任旅长、师长、作战部长等职。1905年,协同总参谋长施里芬制订侵略计划。1906—1914年任总参谋长,任内积极准备发动大战。战争开始后,由于形势变化,他对施里芬计划有所改变。1914年9月,德军在马恩河受阻,速战计划破产,西线陷于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同年,被免职。1916年,郁郁而死。

    霞飞

    霞飞(1852—1931),法国将军。毕业于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普法战争时任下级军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多次参加法国在亚洲、非洲等地的殖民战争。1885年中法战争时,在进犯台湾的法军中任职。1905—1911年,历任师长、军长、后勤总监。1911年,任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参谋总长。1914年大战爆发后,德军穿过比利时,深入法国,巴黎形势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霞飞紧急调整了法军的部署,放弃了在德法边境间的无意义的进攻,加强了北面的力量,亲自率领军队,开赴前线,抵抗德军,在马恩河有效地阻止了德军的攻势。1915年,任法军最高司令。但在以后的战役中不断失利,1916年12月被解除职务,任军事顾问。同年晋升为元帅。1917—1918年间,曾先后任法国驻美、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1918—1920年,曾参加过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1922年起,任法国国防委员会主席。著有《回忆录》。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在西线的最大战役,也是一战的转折点。1916年,战争重心又转到西线,交战双方都把这一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因而战斗空前激烈。德军试图通过猛攻一个“足以使法军统帅即使牺牲到最后一个人亦不得不加以防卫”的目标来耗尽法军兵力,从而达到击败法国,这个目标就是凡尔登。1916年2月21日,德军以27万人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猛攻凡尔登,并使用了毒瓦斯。法国守军只有10万人,许多防线被德军突破。在此紧急关头,法军立即增调大军19万人和2.5万吨-,并任命贝当为凡尔登地区的司令官。法军拼死守住了要塞。7月中旬以后,主动权逐渐转移到法军手中。10月,法军两次反攻得手,夺回大部分失地。12月18日,精疲力竭的德军再也无力增援凡尔登,战役结束。此次战役,双方伤亡人数达七十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激烈进行之时,为了减轻凡尔登法军所受的压力,英法联军于7月1日在索姆河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次进攻中,英军首次把坦克投入战场。这次战役的规模和激烈程度超过了凡尔登战役,这次战役双方军队损失人数在120万以上。11月,战役结束。

    这两次战役,双方都未能立即置对方于死地,此后双方重新转入阵地战。但对于人力、物力资源相对贫弱的德国来说,形势更加不利。形势发展更趋向有利于协约国方面。因此,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大战的转折点。

    形象图《英军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研制的武器,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首次投入使用。英国是在制造水箱(water tank)的借口下制造这种装甲车的,后来人们根据“tank”一词的发音,把它称为“坦克”。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俄国退出战争

    十月革命后第二天,苏维埃政权就颁布“和平法令”,建议交战国立即进行公正的、民主的和平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和平法令》在各交战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协约国拒不答复苏维埃政权多次提出的和平建议,于是苏俄就单独与同盟国进行和平谈判。谈判中德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割让波罗的海和波兰属地以及乌克兰等地,赔款60亿卢布,立即复员所有军队等。当时年幼的苏维埃共和国,政权还不巩固、国内反革命势力很猖獗、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疲惫,为了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了争取时间,保存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只能暂时接受德国的条件。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城签订了和约。苏维埃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后来,在德国投降的第二天,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美国参战

    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4年8月4日发表“中立”声明。当时美国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威尔逊以“使美国免于战争”作为口号,捞取选票,连任总统。美国资产阶级也希望通过“中立”,大发战争财。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也给“中立”的美国带来巨大的好处。1914—1916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由242亿美元增加到624亿美元。美国从债务国一变而成债权国。到参战前,美国已向协约国贷款23亿美元。战争时期,德国由于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严重损害了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美德之间矛盾日趋加剧。

    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战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形象图《美国的“中立”》

    这幅漫画巧妙地讽刺了美国“中立”立场的实质。美国的宣布“中立”,只不过是为了发战争财和等待参战的最好时机。

    关于中国参战

    1914年大战爆发后,8月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布中立。1916年,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依赖日本的段祺瑞,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扩充实力,实现武力统一,所以积极主张对德宣战。受美国支持的黎元洪,畏惧段祺瑞势力的扩大,因而持反对态度。经过激烈斗争,段祺瑞终于挤走了黎元洪,扫除了参战的障碍。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正式对德宣战。中国参战使中国人民遭到新的灾难。参战期间有17.5万华工被强迫送到欧洲和中东,供帝国主义者驱使,有两千多人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中国参战加深了国内的-纷争,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灾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苏俄退出战争后,德军主力集中于西线,决定在大批美军到达之前打败英法联军,结束战争。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发动五次大的进攻,但无大的战果。同期,大批美军和军事物资运到西线,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从7月起,协约国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9月下旬,协约国联军发动总攻,德军防线全线崩溃。至此,德国败局已定。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各交战国、尤其是同盟国的反战情绪特别高涨。保加利亚士兵起义,占领最高司令部;土耳其士兵拒绝作战,自动放弃阵地;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各族相继宣告独立。从9月29日到11月3日,保、土、奥匈先后投降。1918年11月初,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11月9日,柏林发生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大战结束。

    贡比涅停战协定

    亦称康边停战协定。1918年9月,德军败局已定。9—11月,盟国相继投降,国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德军已无力继续战斗了。11月6日,德国派出由外长厄尔兹贝尔格率领的代表团,前往会见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将军,洽谈停战事项。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边的福煦将军的专列车厢里,签署了停战协定。大战结束。法国把这辆车厢作为战胜的纪念物保存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败后,1940年6月22日,在这辆车厢里举行了法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后来德军还把这节车厢运回德国。1945年4月,德军战败前夕,为免法军重新获得而将其炸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参战国死、伤和被俘人数

    国名死亡(万人)负伤(万人)被俘(万人)

    英国

    法国

    俄国

    意 大 利

    美国

    奥匈帝国

    土 耳 其

    德国

    94.7

    138.5

    170

    46

    11.5

    120

    32.5

    180.5

    312.2

    304.8

    495

    94.7

    20.6

    362

    40

    424.7

    19.2

    44.6

    250

    53

    0.45

    220

     

    61.8

    福煦

    福煦(1851—1929),法国元帅。幼年目睹普法战争中法军的失败,决心投军报国。曾先后在炮兵学校、高级军事学院学习。1911年起,先后任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等职务。大战爆发后,他率领新组建的第9军参加了马恩河战役,并取得了成功。1917年5月,任法军陆军总长。1918年5月,任协约国军总司令。7月和8月,指挥协约国军两次发动攻势,给德军沉重打击。8月6日,擢升为法国元帅。11月11日,以协约国总司令的身分,接受了德国的投降。1919年起,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曾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著有《战争原理》、《战争指导》、《1914—1918年战争回忆录》等书。

    形象图《远程大炮》

    这是当时的一幅照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这种德国大炮曾在一百多千米外向巴黎开炮。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