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 第2课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第3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 第4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 第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彩图说明──图28 柏林墙头
  • 彩图说明──图29 德国妇女抗议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
  • 彩图说明──图30 日本的高速铁路
  • 彩图说明──图31 三代电子计算机零件
  • 彩图说明──图32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 最新热门    
     
    第6课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帮助下,思考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要点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7日)

    3.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4.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苏联的成立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2.农业集体化

    3.1936年苏联宪法

    教学建议

    一、本课重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局面的原因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可提问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哪一年结束的?产生了什么后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然后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说明从第6课开始,直到第20课属于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又被称为“世界当代史”。如果说从20世纪初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这一阶段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的话,那么,二次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一目,需要讲清五个问题:

    第一,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1.讲述二月革命,首先要明确革命爆发的时间。可让学生看书上的注解,这次革命虽然发生在公历3月,但属于俄国旧历2月。那时,俄国通用旧历,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二月革命”。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二月革命的成果,也就是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三百多年的统治。至于二月革命的经过,由于时间关系,不必过多介绍。2.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这是个难点。教师可稍加说明:其原因就是苏维埃领导的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二月革命中拥有武器。但苏维埃的领导权掌握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手里,这些苏维埃领导人又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表示支持,因而造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并可参考“资料和注释”有关部分。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的政策。教材中用一句话来概括临时政府的主要政策:“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政策”。这充分说明了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俄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需要继续进行革命,因此,制定社会主义革命纲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4.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列宁指出,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在讲这个问题时,可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形象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使学生对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教材用小字概括了列宁1917年4月17日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发表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四月提纲》。

    第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这个问题是本目的重点。教师可挂出自绘的《彼得格勒市区简图》(图中标出斯莫尔尼宫、火车站、政府机关、涅瓦河、冬宫所在地的位置),按11月6日晚间、7日上午、7日晚间三个时间段,结合地图,分别介绍当时发生的大事。在讲述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史实,以加深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日子,即1917年11月7日,这个时间概念应要求学生掌握。

    第三,苏维埃政府的建立。1917年11月7日夜,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第二天,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大会还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教材上也用了两句话概括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一句是“列宁领导俄国同德、奥匈等议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句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这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形成了鲜明对照,说明新政权是代表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第四,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这里要向学生说明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原因。至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协约国三次进攻的经过,不必详细讲述。关于苏维埃国家面临的严重困难,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看影片《列宁在1918》,启发学生共同回忆当时的困难情景,如粮食奇缺,列宁吃黑面包,瓦西里饿昏等情节,以加深印象。2.工农兵保卫苏维埃政权。在讲这个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彩图,以恰巴耶夫英勇战斗的事迹为例,说明在前线,红军战士同敌人进行拼死斗争。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这个问题讲完之后,教师可提问:“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为什么能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平定国内反革命叛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战争的正义性、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正确领导、苏维埃俄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等方面进行总结。

    第五,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问题既是本目的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小结。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就是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时代。第一个“新”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明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四、“苏联的成立”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1.苏联成立的必要性。十月革命后,俄国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各共和国结成了军事同盟,进行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的共同斗争。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充分利用各共和国的资源和巩固国防,迫切要求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联盟。苏联的建立具体体现了列宁的民族政策。采取什么组织形式来团结苏维埃国家的各民族人民,当时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各民族的苏维埃共和国根据自治原则加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另一种是俄罗斯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平等地加入一个新的联盟。列宁主张后者。他在1922年9月27日给俄共(布)中央-局委员的信中提议:各个共和国不应该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而应在新的国家形式──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内联合起来。根据列宁的提议,苏维埃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2.苏联的成立。要求学生掌握苏联的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时间(1922年)和开始时加入的四个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另外,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沙俄”、“苏俄”和“苏联”三个不同的概念。要把它们三者的区别向学生讲清楚。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目,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1.苏联的头两个五年计划。对这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分别掌握两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年代和它们的主要任务。教师可选其中一个事例,加以生动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觉投入的事业,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两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这是本目中的重点。苏联人民经过执行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很大成绩,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以后粉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物质基础。这充分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可挂出事先写好的一幅图表《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见本书“资料和注释”部分),指图讲述。关于苏联在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时,忽视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使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教材没有详细提及,教师在讲课时需要加以补充。

    第二,关于农业集体化,需要讲清两个问题:1.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在这个问题中,要求学生掌握联共(布)确定的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和农业集体化的结果,即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分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2.关于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应当一分为二。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党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号召下,有不少农民积极要求加入集体农庄。但是,在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全盘集体化”等错误,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甚至采取没收财产、剥夺选举权等手法,强迫农户加入,这违背了列宁提出的自愿原则和通过示范、逐步开展的方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的结果,使得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

    第三,1936年苏联宪法。新宪法以法律形式记载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可向学生指出:当时苏联把新宪法的颁布看作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

    六、新课讲完后,教师可按授课提纲(见“教学要点”)进行小结,也可用下面几个重要年代小结全课: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

    1920年苏俄取得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胜利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

    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33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建成社会主义

    本课要点

    重要人物  列宁  斯大林

    重要词语  二月革命  苏维埃  十月革命  苏联的成立  苏联的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题:怎样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答:可从两个方面评价,第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详情见教材);第二,苏联的建设也存在严重弊端,如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等。长期执行这一政策,会带来极大弊端。

    附二:本课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B

    二、填空:1.3,沙皇;2.1928,1936。

    三、问答:(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四、材料解析:1.苏维埃政府成立初期颁布的《土地法令》。2.根据文件内容。它废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并将土地交给劳动者(农民)使用。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资料和注释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的社会矛盾激化

    在大战期间,沙皇政府不断加强反动统治,工会组织大部分被解散,罢工遭到残酷镇压,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家议会中的代表被逮捕,党的报刊全部被查封。大战还给俄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极端混乱的局面,约1400万青壮劳动力脱离生产,被拉去当兵。由于燃料不足,工厂减少了生产,1916年有30多座高炉熄火。农村大片土地荒芜,物价飞涨,食品奇缺。为了应付战争开支,沙皇政府大借外债,仅在军需订货方面,就欠英、法、美三国的债务达77.69亿卢布。俄国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1916年,许多城市开始发生饥荒,工人运动急剧高涨。这一年罢工有1500起,参加人数超过100万。1917年初,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运动在彼得格勒发生,接着扩展到莫斯科、巴库等大城市。

    俄国二月革命

    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已经发展成为-罢工,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等口号。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11日,当时负责领导工作的以莫洛托夫为首的中央局发出起义号召,工人们立即动员起来,解除警察、宪兵的武装,用来武装自己,起义开始。

    3月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许多士兵站在革命人民一边。工人和革命士兵占领了-库、兵工厂,打开监狱释放-犯,并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正在白俄罗斯大本营(最高统帅部)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企图回到首都,挽回败局,但由于沿途许多地区的士兵纷纷起义,沙皇的企图未能得逞。结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证明了列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思想的正确。

    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是俄国1905年革命中出现过的新型革命组织。最初是领导罢工的代表机关,后来成为准备起义的领导机关,又逐渐发展成为新政权的萌芽。在二月革命中,工人代表苏维埃、士兵代表苏维埃相继出现。它虽然没有掌握政权机关,但依靠着绝大多数人民,依靠着武装的工人和士兵。然而,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窃取。孟什维克分子齐赫泽当了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和孟什维克分子斯克别列夫当了副主席。3月15日,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全体会议上,他们拒绝布尔什维克的主张,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把政权拱手交给了资产阶级。同一天,临时政府成立。大地主李沃夫担任政府总理,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头目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长,莫斯科纺织厂主科诺瓦洛夫任工商部长,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7月21日,克伦斯基代替已经辞职的李沃夫任临时政府总理)。在两个政权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握政权的机关。它代表了俄国资产阶级和英、美、法帝国主义的利益,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竭力保存旧的国家机器,企图解散工人武装,消灭苏维埃,建立单一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什么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了呢?一是二月革命前的布尔什维克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列宁被迫侨居瑞士,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等被流放在西伯利亚,这就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二是广大工农群众过去长期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没有参加过-运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因此,从思想觉悟上和组织程度上都还跟不上急剧转变的形势。三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乘机在工农群众中散布推翻沙皇政府就是革命的完成,主张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苏维埃只要在一旁“监督”就可以了,从而帮了资产阶级的大忙。

    列宁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1917年4月16日,列宁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早晨,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然后他又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出席全俄苏维埃会议的代表联席会议上重述了这个报告。以下是这份报告的摘要:

    “2.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而且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在刚刚觉醒过来参加-生活的极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中进行党的工作时必须善于适应这种特殊条件。

    3.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指出它的任何诺言,特别是关于放弃兼并的诺言,完全是谎话。要进行揭露,而不是“要求”这个政府即资本家政府不再是帝国主义政府,这种要求是散布幻想,是不能容许的。

    4.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在大多数工人代表苏维埃中我们党处于少数地位,比起受资产阶级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带给无产阶级的一切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分子的联盟──从人民社会党人、社会革命党人起直到组织委员会7(齐赫泽、策列铁里等)、斯切克洛夫等等止──暂时还处于较弱的少数地位。

    要向群众说明: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惟一可能的形式,因此,当这个政府还受资产阶级影响时,我们的任务只能是耐心地、系统地、坚持不懈地、特别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来说明他们的策略的错误。

    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示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纠正自己的错误。

    5.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

    废除警察、军队和官吏。

    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列宁选集》第3卷,1995年版第14~15页。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临时政府封闭了《工人之路》报和《士兵报》,并企图占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所在地──斯莫尔尼宫。形势万分危急。当晚,列宁在《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中指出:“情况已经万分紧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真的就等于死亡。……无论如何不能让克伦斯基及其同党把持政权到25日,一定要今晚解决问题。”根据列宁的指示,党中央决定提前起义。列宁于当天深夜越过敌人封锁线,秘密地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了。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二千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着冬宫。下午5~6时,二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后,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下达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书,遭到拒绝。晚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空弹射击,发出攻打冬宫的信号。赤卫队和士兵们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迅猛地冲向冬宫。在117级云石阶梯上同敌人短兵相接。接着,在1005个房间里展开了白刃战。8日凌晨1时5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斯莫尔尼宫

    位于圣彼得堡。1806~1808年由意大利建筑师克瓦伦吉设计建成。原来是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设在这里。11月6日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日晚,在此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选举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十月革命胜利后,斯莫尔尼宫成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直到1918年3月迁都于莫斯科为止。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原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巡洋舰。1900年建成下水。1916年因作战受伤到造船厂修理。1917年二月革命时,舰上水兵起义,参加推翻沙皇的斗争。1917年11月6日,它接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开进涅瓦河,停泊在尼古拉桥下,把炮口对准了冬宫。11月7日晚,彼得格勒的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占领了除冬宫以外的重要据点,但盘踞冬宫的临时政府还在负隅顽抗。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政委别里什夫下令开炮,发出向冬宫进攻的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轰击冬宫的炮声报导了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后,舰上水兵还参加了莫斯科武装起义和国内战争。1923年起改为练习舰。1948年,列宁格勒市的苏维埃政府做出决定,将该舰永久性地固定在涅瓦河上供游客参观。1957年,成为中央海军博物分馆。

    冬宫

    俄国沙皇的皇宫。建于1754~1762年,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的涅瓦河畔。由建筑师拉斯特列里设计建成。1847年大火后重建。宫殿宏大华丽,有1000多个房间(包括大厅),长200米,宽130米,高22米。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成员都躲在这里。11月7日晚,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冲进这里,逮捕了临时政府的部长们,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后,冬宫改为历史博物馆。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10点40分,正当起义部队攻打冬宫时,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到会的共有673名代表,代表全国400多个苏维埃组织。其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占多数(390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处于孤立地位。第二天清晨5时左右,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同日晚11时左右,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平法令》是苏维埃国家对外政策的第一个法令。它强烈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滔天罪行,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9日2时左右,通过《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陆海军、外交、财政、司法、内务、民族事务等13个人民委员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清晨5点钟,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

    毛泽东论十月革命

    “……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版第303页)

    “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世界各国的广大人民热情地庆祝十月革命的40周年,因为这40年的历史使他们确信,无产阶级必然能够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被压迫民族必然能够战胜帝国主义。当然,在人民面前还有困难和曲折。但是,列宁在36年前说得好,‘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船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

    (195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1957年11月7日)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还处在同德、奥匈等国交战的状态。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迅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止战争,缔结公正的和约。但英、法、美等协约国断然拒绝和谈。于是,苏维埃政权单独同德国进行和谈。1917年12月3日,谈判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进行。德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从俄国割出15万平方千米土地的苛刻条件(包括整个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地区)。列宁根据当时苏维埃国家刚刚建立,红军正在组建之中,国内反革命力量还很猖獗等情况,主张接受条件,退出战争,缔结和约。但是,由于当时身为出席布列斯特会谈的苏维埃代表团团长的托洛茨基等人的破坏,党中央没有通过列宁的主张。1918年2月18日,德军在前线大举进攻,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并从北面威胁彼得格勒。党中央号召人民起来保卫祖国,年轻的红军为粉碎德国的军事进攻,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德国的谈判再次进行,德国提出较前更加苛刻的条件,增加了对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和高加索等地的领土要求,并赔款60亿卢布。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等国在布列斯特签订了和约。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和平喘息时间,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整顿了国家经济和扩大红军,为以后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大战中战败投降。13日,苏俄政府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战时-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主义。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的决议宣布,将全国变为军营,“一切为了前线”,“不仅在陆军和海军中,并且在粮食业和运输业以及军事工业领域内,都应建立军事制度。”这是战时-主义在全国开始实施的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有:1.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2.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3.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4.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工作。5.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均收归国有。“战时-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破坏实行的政策,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中的必然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军起了巨大作用。

    国内战争结束时苏俄的国民经济状况

    四年的帝国主义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1920年的工业总产值,只等于战前的30%。其中大工业的产量只有战前的15.5%,钢产量只有战前的4.6%,生铁只有战前的3%左右,煤比战前减少了2/3,石油减少了3/5。由于缺乏燃料和原料,大部分企业无法开工。2/3的铁路毁于战火,整个交通运输业因破坏惨重和缺乏燃料而奄奄一息。1920年农业总产量只等于战前的65%。国内所有库存的金属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国家的状况正如列宁描绘的那样:“俄国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摆脱战争的,就是其形象正如同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一样,在七年之中把他打得遍体鳞伤”。经济的破坏,引起了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恶化。人民生活必需品,就连面包、衣服和肥皂这样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匮乏。工人的口粮极少,经常挨饿,于是有一些工人跑到农村去,工人人数锐减。1913年,大工业中有255万名工人;1921年时,只剩下140万人。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异常艰苦,由战时-主义政策时期沿用下来的余粮收集制和禁止贸易自由的政策,与农民的经济要求相抵触,使农民的不满情绪尤为显著。在坦波夫省、沃罗涅什和萨拉托夫省,在乌克兰、顿河和西伯利亚等地发生的富农叛乱中,有不少中农参加。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于1921年2月28日也发生了叛乱。列宁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危险,指出只有迅速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才能摆脱现在所处的悲惨境地和所忍受的饥寒,才能打退资本家在稍事休息之后可能重新挑起的内战,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工农联盟。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工业的恢复

    大工业很快地恢复起来。它的总产值每年都有很大的增加。1925年总产值达到77.39亿卢布……1913年是102.51亿卢布……但是1926年就已经超过战前工业水平8.1%。在恢复时期的五年中,工业生产增长了4.5倍。……

    ……发电站的数量和平均供电面积增加了。与1921年比较,在1925年发电站的发电量几乎增加了五倍,并超过了战前的供电面积。1925年我国(指苏联)的全部发电站的发电量是29.25亿千瓦小时,而1913年只有19.45亿千瓦小时。…………

    恢复时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长非常迅速。在这五年之内工业产值每年平均增加41%。

    没有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能以这样的速度来恢复自己的工业。帝国主义战争的结果,法国的工业生产1920年降低到1913年水平的62%。把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的法国花了6年(从1919~1924年)。同时它还利用了根据凡尔赛和约所得到的大量赔款。德国为了把自己的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规模,就用了10年工夫,而且是在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输出的条件下恢复的。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学习杂志社1955年版,第256~259页)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农业的恢复

    农业在1925年几乎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农业总产值在1925年至1926年度约为97.46亿战前卢布,而1913年到1914年度为102.25亿战前卢布。1925年谷物生产达到45亿普特,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播种面积已在逐年不断地增加……

    由于粮食总产量的增加,谷物作物的商品率逐年提高起来。国家的粮食采购量的增加就可以说明这一点。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万公担,即增加133%以上。……

    整个来说应当指出,在这些年内农业的恢复和提高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虽然1921年的旱灾很严重,但是在5年内苏联的农业仍然达到了战前的水平,而且在1926年还超过了这个水平。资本主义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为了使农业达到战前水平,花了1年以上的工夫。德国在10年之内才把主要谷物作物的产品增加了21%。在法国甚至于到1931年还没有恢复战前谷物的播种面积。苏维埃国家在5年内把谷物产品增加了77%。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学习杂志社1955年版,第271~273页)

    二、苏联的成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开幕,出席代表大会的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代表1 727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代表364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代表33人,南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代表91人。12时45分,由军事最高代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彼·格·斯米多维奇宣布代表大会开幕。……

    约·维·斯大林宣读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和成立条约的全文。……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基本上规定了联盟最高国家机关的权限职责和全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规定了联盟的国旗、国徽和国印。……定都莫斯科。条约规定了每个共和国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代表大会一致批准了宣言和条约,并选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四个加盟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米·伊·加里宁、格·伊·彼得罗夫斯基、亚·格·切尔维雅科夫、纳·纳·纳利马诺夫当选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苏联科学院《世界现代史》第8卷,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758~759页)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1922年12月30日)(摘要)

    可是连年战争并不是没有留下痕迹。战争所遗留下来的田地荒芜、工厂停工、生产力遭到破坏和经济资源枯竭的现象,使得各个共和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仅仅靠单独努力就不够了。在各个共和国单独存在的情况下,国民经济恢复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和新的侵犯的威胁,使得各个苏维埃共和国必然要建立统一战线来对付资本主义的包围。

    最后,就阶级本质来说,苏维埃政权是国际主义的政权,因此它的结构本身就推动各个苏维埃共和国的劳动群众走上联合成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道路。

    所有这些情况都无条件地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成一个联盟国家,这个国家既能保证外部的安全和内部的经济繁荣,又能保证各族人民的民族发展自由。

    (《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1~322页)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党中央责成古比雪夫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1929年4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在“一五”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

    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开。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

    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5年斯大林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苏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养训练经济工作干部,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的作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大胆提拔富有创造性和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扩大技术队伍,普遍提高群众文化教育水平。到1937年,全国知识分子干部已达960多万人,其中技术人材达400万以上。在重要工业部门中,专家的相对人数超过德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54万人,超过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总和。在“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口号的推动下,1935年8月,在各个部门都掀起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由于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二五”计划也以四年零三个月完成。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 500个大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年增加120%,比1913年增加了将近5倍。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 770万吨,钢材为1 300万吨,生铁为1 45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了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2

    1

    1

    1

    电力

    15

    10

    7

    4

    3

    2

    6

    6

    4

    3

    4

    3

    石油

    2

    3

    2

    1

    2

    1

    生铁

    5

    6

    5

    4

    3

    2

    5

    5

    5

    4

    3

    2

    水泥

    6

    8

    7

    5

    4

    3

    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2页)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确立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苏维埃政权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财政经济出版社1954年版,第45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包括:第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下,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管理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状态,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缺少多种多样的流通渠道。第二,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明显下降;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关于1936年苏联宪法及其评价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根本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该宪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它以资本主义在苏联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已经胜利为出发点,规定“苏联全部政权属于城乡劳动者”,苏联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宪法还对苏联-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关于苏联1936年宪法的制订

    “自从1922年宪法制订以来,苏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国家的基本财富已归公有;人民不再是文盲了。间接的,受工作单位限制的不平等的投票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各地的人民都知道他们的全国性的英雄,能够直接投票选举这些人了。在1935年2月6日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修改宪法,以适应已经改变了的国家生活。以斯大林为主席的,由31名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被指定草拟一部更符合人民意愿的,更加适合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宪法。

    ……随后在1936年6月,宪法草案由政府试行通过,并且印了6000万份提交给人民。这个草案经过了3600万人参加的52.7万次会议的讨论。好几个月里,每一张报纸都载满人民的来信。提出的修正意见约有15.4万条──当然,其中有许多是重复的……但是宪法草案的确根据人民的创议而作了48处修正。

    1936年12月,2 016名代表在克里姆林宫的雄伟的白色大厅里举行了制宪大会。”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72~7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