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 第2课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第3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 第4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 第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6课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第7课 世界体系的建立和20世纪20年代的相对稳定
  • 彩图说明──图30 日本的高速铁路
  • 彩图说明──图31 三代电子计算机零件
  • 彩图说明──图32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 最新热门    
     
    第8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教师指导学生初步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发展推动社会变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教学要点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在美国爆发

    2.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3.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1932年)

    2.新政的目的和特点

    3.新政的重要措施: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举办公共工程

    4.新政的效果

    教学建议

    一、本课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课难点: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念,如:股票交易、生产过剩、货币金融、银行信用等。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重要措施。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从这一课至第10课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历史概况。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再讲本课提示中的内容,即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过程和美国为对付危机所采取的“新政”,让学生明确,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引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它结束了战后的相对稳定时期。除美国以新政摆脱危机外,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又导致了新的-危机。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目,危机的过程是本目重点,它是通过危机在美国爆发和危机的特点体现出来的。教师应注意:1.危机在美国爆发。可在学生了解美国生产较快发展的情况后,说明当时还有60%的美国家庭年收入达不到购买最低生活必需品的水平,然后让学生读教材小字部分,从理论方面一般性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但不要求记忆。引导学生结合小字部分的叙述及形象图《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门前的人群》,形象地记忆危机从美国开始。股票、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等内容,不必补充,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2.危机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表时,应说明危机必然扩展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使学生联系纽约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美国是德国和协约国双方的债权国等内容,分析出危机必然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危机起止年代,要求记忆。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和贸易总额缩减的数字,不要求记忆。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次危机的特点,进而掌握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空前严重的危机。关于危机从股票狂跌扩展到货币金融、工业、农业、商业各部门的过程不必补充,以免加深难度。3.充分利用本目形象图、引文及小字部分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加深对这次经济危机的感性认识,并体会危机中受灾最深重的是劳动人民。再使学生把这一景象与资本家销毁大量产品相对比,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4.启发学生进而认识到经济危机必然引起-危机。

    以上内容讲完之后,教师可小结,然后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这次危机是从哪国开始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题目。当然教师也可在全部内容讲完后再提问和小结。

    四、“罗斯福新政”一目,教师可以:1.引导学生结合形象图《罗斯福》,了解罗斯福在经济危机最严重时刻,以“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当选总统,以改革的最大决心宣誓就职,又以最快速度使“新政”得以实施。既不需要多介绍他的前任总统胡佛,也不必介绍他本人在“新政”以外的历史活动。2.讲新政的目的,先明确指出是为摆脱危机,再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也是新政有别于传统政策的特点。它具体体现在各项重要措施之中。3.重要措施是本目主要内容,既可使学生感性地理解新政的特点,又可使学生依此分析新政的作用。教学中只需按照课本讲解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举办公共工程四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结合阅读小字部分时,可提示注意“保障存款”、工人的某些权利等部分。若有条件,可启发学生结合本课有关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危机中工人大批失业、穷人饥寒交迫等内容,分析讨论这些措施的中心是工业复兴法。4.新政的效果。可使学生对新政的重要措施作出分析,进而概括出课本所述内容。本目小字部分均不要求学生记忆。

    五、以上内容讲完,教师可小结并指导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为克服危机,罗斯福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最后,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如有时间和条件,可组织学生列举中外历史上与罗斯福新政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并综述社会改革的意义。

    本课要点

    重要人物  罗斯福

    重要词语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政”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1.题:看到资本家的这些做法,你有什么感想?

    答:除了反映垄断资本家惟利是图的贪婪本质外,也清楚地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弊端。

    2.题:为克服危机,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提示)从整顿银行、农业、工业三方面着手,此外,还新建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附二:本课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B

    二、填空:经济危机,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罗斯福,“新政”。

    三、资料分析:这段演说反映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

    四、活动建议(略)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威廉·曼彻斯特著《1932~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册第1部

    D.L.杜蒙德著《现代美国,1896~1946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福克讷著《美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下卷第5篇,第28、29、30章

    资料和注释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

    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消费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它导致大量产品因劳动群众无钱购买而积压,形成生产过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提高了40%以上,商品生产大量增加,但是,1929年却有60%以上的美国家庭年收入没有达到最低限度生活必需的2000美元。煤炭、棉织、造船、铁路设备、制革等工业,特别是农业都停滞不前或下降。就业人数上升很少,在马萨诸塞州,制造业工人人数甚至比1920年减少约二十五万人。

    股票和纽约股票交易所抛售狂潮

    1.股票: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需要额外资本时,会发行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和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之所以有价格能买卖,就因为拿着它可以向公司领取一定的股息。股票通常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买卖,但不能向股份公司退股。

    2.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与股票票面金额不一致。由于它取决于预期股息和银行利率,即: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率,例如一张票面金额100元的股票,预期每年领取8元股息,当时银行存款利率为4%,则这张股票的价格应为8元÷4%=200元。股票价格还常因某些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生产的变化而波动。经济繁荣时期,买进股票者多,股票价格猛涨;经济危机时期,卖出股票者多,股票价格急跌。

    3.股票交易所:买卖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业务分两类,或现款买卖,或只买卖证券所有权,待一定时期结算时,支付行市涨落的差额。投机者往往利用行市涨落的差额牟取暴利,若预测失误,会造成破产。

    4.抛售狂潮:由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当时股票每一次买进都意味着利润,有100万新股民随着大投资者和职业性的证券投机商进入股票市场,买卖各种证券,因此,发行和出售股票成为有利可图的交易,“新的证券好像肥皂块那样地被制造出来”。1925年1月至1929年10月,纽约股票交易“可上场股票”从4亿多股增至10亿股以上,有些股票卖价甚至在“十倍的收益”这个传统基数的50倍以上,1929年时,37天内成交数目超过500万股,成千上万的人集中精力去进行投机,股票交易成为商业和社交集会的主要话题。结果,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早晨10点钟,股票交易所大厅里的大锣刚刚响过不久,剧烈的风波就突然发生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在抛售……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内,交易量就在300万股以上,12点钟时就超过了800万股,1点半钟时超过了1200万股,当停止交易的大锣鸣响时,这一天的疯狂交易以1641万多股的最高纪录而收盘……”。到11月中旬,30亿美元股票消失不见。1933年,股票市场跌到最低点时,约有740亿美元无影无踪,相当于1929年9月股票价值的5/6,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战费的3倍。

    形象图《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门前的人群》

    1929年10月底,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价格暴跌,股票大量抛售,股票交易所前挤满了抛售股票的人群。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

    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美国

    股票市场崩溃给各部门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银行纷纷倒闭,银行门前挤满惶惶不安、竞相提款的人群,1932年,全国1.8万家银行库存现金不过60亿美元,却要应付410亿美元的存款。工业生产连续下降,到1932年,汽车工业仅开工5%,全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7%。危机期间,商业降到正常时期的60%以下。全国13万家以上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在1933年达1300万以上,占劳动人口的1/4。农产品滞销,农民总收入下降了57%,大批破产。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值都下降了70%左右。资本输出几乎停止。

    危机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23.8%。1932年,失业人数近300万。出口贸易下降50%。1931年,实行英镑贬值。

    2.法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36.2%,约倒退了20年。1935年,失业人数为50万以上,半失业者占工人总数的一半。1937年,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6.4%降为5.1%。危机延续到1936年才稍有回升。

    3.德国:工业生产降低40.6%。失业人数最高时达600万~800万,占近全国工人半数,居欧洲各国之首。农业收入减少30%。进出口额都减少70%左右。

    4.日本: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对外贸易,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工业总产值下降32.9%。1931年,失业人数近300万。

    形象图《寻找工作的长龙》

    1929年以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失业,人们只能到职业介绍所前排长队寻找就业机会,但往往不能如愿。本图为摄自当时美国街头的一幅照片。

    形象图《失业者搭建的简陋棚屋》

    1929年,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国总统。美国已经陷入经济危机,失业人数猛增,失业者用纸板搭起简陋的棚子,由这种小棚组成的临时居住区,被人们讽刺地称为“胡佛村”。

    胡佛

    胡佛(1874—1964)是美国第31任总统。生于依阿华州一个铁匠的家庭,9岁成为孤儿,由叔父抚养长大,20岁取得斯坦福大学地质学学位,成为该校第一批毕业生之一。后来,他从做一名普通矿工开始,很快成为颇有声誉的矿业管理人员。1899年,曾到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食品管理局局长,战后曾任商业部长,他主张政府尽可能对企业少加限制,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他曾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可是不久就被经济危机无情粉碎了。危机期间,他曾设法使赔款和战债延期一年支付,也曾向国会提出挽救危机的纲领,但坚决反对由国家援助失业的群众,他被嘲讽为“饥饿总统”。在1932年选举中,被罗斯福以压倒优势击败。

    二、罗斯福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出生于纽约一个叫海德公园的小镇上的一个百万富翁的家庭。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兄,其妻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在著名的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律师考试合格后辍学。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者著称。战后,主张加入国际联盟。39岁时,在休假期间的一次游泳后,患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痊愈后,他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活动。1928年,当选纽约市市长。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人们听到他热情、宏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他又说:“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1933年3月4日,发表“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的著名就职演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那时,他50岁,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上任第二天,就开始推行“新政”,在一百天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立法活动,同时利用著名的“炉边谈话”,每次都以“我的朋友们”开头,亲切、轻松、及时地把大政方针告诉人民。1936年,因得到农民、工人和非特权阶级的坚定支持而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请国会修改“中立法案”,援助英、法。1940年,他破例第三次当选总统,任期内使国会通过“租借法案”,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决定给苏联以战时援助。在珍珠港事件后,对日本宣战,使有孤立传统的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柱之一。参加开罗、德黑兰、雅尔塔会议并使美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1944年,再次连任总统。1945年,因脑溢血去世。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

    “新政”(New Deal)

    1932年6月底,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提出这一说法。有人认为这是把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公道-”(Square Deal)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新自由”(New Freedoms)两个口号巧妙地结合。有人认为是借用了同年社会学家斯图尔特·蔡斯出版的新著《新政》之名。

    恢复银行信用

    罗斯福就职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股票与商品市场关闭,天空一片灰色,气氛有如“战时的围城”。第二天,他滚动轮椅来到椭圆形办公室,当晚做出全国银行一律休假4天的决定,以便制止银行的挤兑风潮。经他要求,73届国会特别会议于3月9日召开,会议进行的一百天中,他召集一批教授组成“智囊团”,提出一系列法令,大致包括了“新政”的内容。其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1/3,最重要的就是只用38分钟就在欢呼声中通过的“紧急银行法令”,它授予总统紧急权力,以管理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的交易。授权审计官对有问题的银行逐个审查,给有偿付能力的发放执照,准许3月13日重行开业。授权政府以各银行资产的储备,发行20亿元新钞票。后来,又对那些在一周之内就囤积了全国15%货币的人们施加压力,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使人们把藏在床垫下、园地中、宝盒内的黄金和货币纷纷储入银行。还批准某些银行可让每个存户提取现金10美元。商业开始活跃。不出一周,全国3/4银行复业,交易所又响起锣声。不到一年,存款增加10亿~20亿美元。

    调整农业

    1933年5月通过“第一农业调整法令”,用三种方法减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1)棉花买卖选择方法。种棉人将种植面积至少减30%,可买进等于减产量的棉花,若棉价上涨,这部分购进的棉花可以卖出。(2)政府对暂不栽种的地亩给予奖金。(3)订立销货合同法。后来,又对不按计划的耕种和饲养课以重税进行惩罚。1933年,控制全国棉花播种面积73%的100万个棉农,将棉花播种面积减至不到1000万英亩,使未来收成减少440万包左右,政府付出一亿多美元补偿。

    国家工业复兴法

    1933年6月通过,目的在于通过商业的自行调节,减少生产过剩、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提高物价,从而促进工业的复兴,授权总统拟定一些为工业自愿接受但可通过执照制度执行的公平竞争的法规。为此成立全国复兴总署,领导几千种适于编入法规的工业拟定法规。当时华盛顿出现了一种与战争时期相似的激昂气氛,最后通过了576项基本的和189项补充的法规。7月宣布的“再就业协定”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作35小时,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角。遵守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可以领到一个“蓝鹰”标志。1933年仲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这一规程,900万工人在“蓝鹰”标志下工作。1935年,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取消。

    举办公共工程

    罗斯福刚就职就制订法令,授权总统雇用青年人组成平民保持队从事造林、防洪和其他市政工程建设,每人每月工资30元,其中22元寄往家中,由陆军部负责提供粮食、服装等。第一年就有30万人参加。全国工业复兴总署成立后,又设市政工程总署,拨款33亿元发展公共工程。1935年,又成立工程计划署,统一计划,耗资约105亿元,建筑了12.2万幢公用房屋、103万千米新路、7.7万座桥梁、285个新机场、3万多千米下水道和公园、游戏场、水库、医院、校舍、运动场等。这项工作,在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了就业,约占失业人数的1/3。

    形象图《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为了治理水患频繁的田纳西河,提供就业机会,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着手在田纳西河上筑起了16条水坝。这些水坝保护了农业,提供了大量电力,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

    形象图《挖灌渠》

    这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亚利桑那州农民兴修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的一个场面。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已准许在田纳西河上的“麻梭浅滩”建立两座发电厂,生产制造炸药用的硝酸盐,并投资14亿美元,于1925年建成使电厂得到动力的“威尔逊水坝”。但是在政府拥有和营运方面,一直有争论。1933年5月通过“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法令”,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具有收买地产、建筑水坝、设水电站、拟定洪水控制计划、保持水土、造林及制造硝酸盐产品等广泛权力,并在10年内实现了政府经营,从而达到了加强国防、发展该地区工农业、改善航运、控制洪水的目的。它是“新政”实施过程中最有持久意义的一项成就。

    “新政”取得一定收效

    1934年秋,经济得到有限恢复。1936年,银行恢复了正常活动,农业收入增加近一倍,许多工业部门恢复到1929年水平,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50%。但1938年,失业率仍高达10%。1939年,在业工人年平均工资只是1264美元,仍低于危机前一年的1405美元。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