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 第2课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第3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 第4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 第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6课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第7课 世界体系的建立和20世纪20年代的相对稳定
  • 第8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 第9课 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和反法西斯斗争
  • 彩图说明──图32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 最新热门    
     
    第10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有关战争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慕尼黑会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慕尼黑会议和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2.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德国占领西欧和侵略苏联

    1.敦刻尔克撤退

    2.法国溃败和“自由法国”运动

    3.不列颠之战

    4.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苏联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

    1.日本偷袭珍珠港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教学建议

    一、本课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本课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形势的复杂性。

    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以导入新课。

    三、“慕尼黑会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一目,重点是慕尼黑阴谋。本目主要讲清两个问题。

    1.慕尼黑会议和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建议挂一张放大的《德、意在欧洲的侵略》地图,讲述本课时,在有关部分应充分利用此图指图讲解。)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3月,希特勒出兵并吞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但都没有遭到英、法应有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得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西北部的苏台德区的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而坐收渔利。因此,英国首相张伯伦挟着一把雨伞,风尘仆仆两度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同时英法又压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条件。所以,慕尼黑会议是法西斯德国的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政策的产物。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了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协议。捷政府的两位代表事先被安排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等候裁决,会议结束后才被带进会议厅,被迫在协定上签字。无怪捷总统事后哀叹:“我们被可耻地出卖了!”

    慕尼黑阴谋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①希特勒看清了英法之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指导学生看形象图“德军进入布拉格”、“泪流满面的布拉格市民”)。②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侵略野心更为狂妄,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因此绝非像张伯伦之流所吹嘘的,慕尼黑会议带来了时代的和平,而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慕尼黑阴谋实际上是世界大战的催化剂。

    2.德军“闪击”波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希特勒要实现称霸欧洲和世界的野心,又苦于力量不足,要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鉴于苏联的强大,他打算首先吞并英法的盟国和中立国,打垮英法,再进攻苏联。所以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便于1939年4月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划。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德军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德国进攻波兰,等于给波兰的盟国英、法一记响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难堪。迫于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英、法两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了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又遭拒绝,它们被迫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让学生理解日本已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现在战争又在欧洲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局部战争就发展为全面的大战了。)

    四、“德国占领西欧和侵略苏联”一目,可围绕“法国的溃败”、“进攻苏联”、“珍珠港事件”这三个重点进行。要讲清四个问题,使用《法国的溃败》地图。

    1.敦刻尔克撤退。

    英、法对德宣战后,实际是宣而不战,坐视波兰孤军苦战而亡。

    英、法静坐观战的局面持续了七个多月,这就给法西斯德国以从容调配兵力准备新的进攻的时间。德国并没有东进去进攻苏联,而是首先北上进攻丹麦和挪威。它为什么首先北进呢?第一,丹、挪是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控制了这两国就可以打破英、法的海上封锁。第二,它又是瑞典铁矿运往德国的交通孔道。1940年4月9日,德军发动突然袭击,当天进占丹麦和挪威首都奥斯陆。希特勒未等挪威战争完全结束,就大举西进,进行以侵占法国为目标的战争。第一阶段,占领卢、荷、比,绕过法国坚固设防的马奇诺防线。第二阶段,进攻法国内地,迫使法国投降。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国飞机对三个中立的小国狂轰滥炸。一小时后,地面部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卢森堡国小力弱,不战而亡。荷兰抵抗了四天以后投降。比利时顽强抵抗到5月28日才投降。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万英法军队逼退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法动用了大批舰艇船只,由英国空军掩护,从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下午,实施紧急撤退。约三十多万人撤过了海峡,保存了有生力量。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几乎全部丢失,约四万人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撤退情况不必细讲,形象图和小字课文学生课下自己看。)

    2.法国的溃败和“自由法国”运动。

    法国的溃败是本课重点之一。应利用《法国的溃败》地图,《法国马奇诺防线(横断面)》形象图,结合大小字课文讲述。最后强调指出,法国是欧洲大陆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但不堪一击,一败涂地,仅一个多月即告溃败。这是它追随英国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纵容政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食苦果。关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作重点,指出戴高乐流亡到英国,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抵抗,并在国外建立了军队和临时政府,后来和英美盟军一道打回法国,为法国的独立自由作出了贡献即可。

    3.不列颠之战。

    希特勒在欧洲的军事胜利,使英国的纵容政策彻底破产。1940年5月,丘吉尔取代张伯伦为首相。法国投降,英国陷于孤军作战的境地,尝尽了多年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苦果。希特勒利用英国的困境向丘吉尔诱降,遭到坚决拒绝,便决定进攻英国本土。德国沿欧洲北部海岸集中了大量舰只和陆军。为了取得制空权,德国于7月起对英国展开了“空中闪击战”,每日出动几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飞机,分阶段对英国的机场、海军基地、首都伦敦、主要工业城市,进行狂轰滥炸。几个月里,英国陷入危境。但丘吉尔坚定地执行抵抗政策,英国军民英勇沉着地应战。希特勒付出很大的代价,始终未能摧毁英国或逼使英国求和,不得不悄悄地取消入侵英国的计划。

    4.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苏联,是本课重点之一。

    消灭社会主义苏联是希特勒德国的一贯目标,为此它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从1940年秋到1941年春,德国相继侵占了巴尔干的匈、罗、保、南、希五国,共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它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妄图用闪击战在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内打败苏联。苏联被迫进行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关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可充分利用教材讲述,要强调指出: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苏德战场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五、“太平洋战争爆发”一目,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两幅地图,讲清四个问题。

    1.日本偷袭珍珠港。

    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使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受到严重的打击。日本企图趁火打劫夺取它们的殖民地,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共荣圈”的性质与范围,可在地图上指出即可,地名不要求掌握)。这就使它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日本以谈判为掩护,先发制人,演出了“偷袭珍珠港”的一幕。这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可利用地图、形象图结合小字教材讲述。具体数字不要求掌握。强调日本法西斯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关于太平洋战争初期战况,应利用挂图指图讲解,突出日本法西斯的野心与骄横,并指出它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让学生明确:①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②1942年1月,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它们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③参加同盟的各国有彻底击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并且承担义务,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④同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六、由教师总结全课内容。

    本课要点

    重要人物 斯大林 丘吉尔 戴高乐 希特勒 墨索里尼 张伯伦

    重要词语 慕尼黑会议 闪电战 苏联卫国战争 珍珠港事件 太平洋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附一:本课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B

    二、思考:谈谈慕尼黑阴谋的影响。

    答: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交给德国。在没有捷代表在场的情况下,这几个大国首脑蛮横地决定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历史上称这一事件是慕尼黑阴谋。它是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达到顶峰的标志,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三、活动建议(略)

    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3~6编

    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人民-军事学院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资料和注释

    一、慕尼黑会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地处战略要冲,是进攻东欧和巴尔干的门户。希特勒早就说过德奥合并是“我们一辈子要用各种方法来实现的任务”。他极力支持奥地利的纳粹分子掌权。经过几年策划,1938年3月,希特勒陈兵德奥边境,发出最后通牒,迫使奥总理许士尼格辞职,任命纳粹分子赛斯—英夸特为总理。英夸特刚上台,便按希特勒的授意,发出电报“邀请”德军占领奥地利。13日,占领完成,签订了德奥合并的文件,奥地利变为德国的“东方省”。《凡尔赛和约》是禁止德奥合并的,但英、法、美等国并未抵制和制裁,默认了德奥合并。

    慕尼黑协定

    即《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凌晨,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主要内容是:捷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等等。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顶点。丘吉尔在英国议会对协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英国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英法“正处在一等大祸之中”。后来把为苟安一时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称为“慕尼黑政策”。

    地图《战前德意在欧洲和非洲的侵略和扩张》

    其中包括: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10月德国占领苏台德等地区。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涅维尔·张伯伦(1869—1940)

    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生于伯明翰市,毕业于伯明翰大学。1915年任伯明翰市长。1918年当选下院议员。历任邮电、卫生、财政大臣等职。1937年起任首相。任内全面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承认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默许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尤以1938年三次求见希特勒、策划慕尼黑阴谋而臭名昭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1940年4、5月间,德军迅速向北欧和西欧推进,张伯伦受到强烈谴责,黯然下台,不久病逝。著有《演讲集·为和平奋斗》。

    达拉第

    达拉第(1884—1970)曾任法国总理、激进社会党领袖。1918年任众议员。历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国防等部部长。1927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1935年曾参加法国人民阵线。1938—1940年出任总理期间,追随张伯伦签署了《慕尼黑协定》。1940年法国败亡之际,因主张在北非继续战斗,被占优势的投降派排挤出政府。后被贝当卖国政府逮捕,先后-于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大战结束后返国。1946—1958年任国民议会议员,反对冷战政策。1957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1958年反对戴高乐执政,后退出政界。

    形象图《德军入侵布拉格》

    慕尼黑会议以后,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区和住有德意志人的其他地区。希特勒看到英法软弱可欺,便于1939年3月14日,强迫捷总统签署了把捷克斯洛伐克合并于德国的文件。第二天,德军便开进了布拉格。敞篷车中站着的是趾高气扬的希特勒。

    德军“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军共集中了58个师、160万人,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南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北集团军群由包克上将指挥,两路突进。先用机群轰炸重要机场、中心城市、交通要道、电站等设施。6000门大炮向波边境猛轰。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访问的德舰也向波军基地开炮。然后以2000多辆坦克为先导,步兵跟进。波军仓皇应战,飞机未及起飞即被炸毁。加上指挥笨拙,波军主力不到两天即被击溃。德军迅速向波兰腹地推进。

    二、德国占领西欧和侵略苏联

    “奇怪的战争”与波兰覆亡

    德波战争开始时,波兰兵力只有37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与德军兵力相差甚大。波兰政府要求英法“采取联合行动来制止战争”。当时法国有110个师,英国派到大陆的有5个师,而德国在西线的兵力仅有23个师。英法对德兵力约为5∶1,不难在西线发动攻势,给德军造成压力。但英、法不仅没有动用地面部队发动攻势,连海、空军也按兵不动,致使波兰陷于孤军苦战。9月8日,南线德军已抵波兰首都华沙地区。波兰军民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9月27日,华沙方告陷落。10月2日,法西斯德国灭亡了波兰,给波兰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民族苦难。英法在9月3日就已对德宣战,形式上已处于战争状态,而实际上未采取交战行动,所以历史上称为“奇怪的战争”。这种状态维持了七个多月,致使法军士气萎靡不振,军政要人中也出现一股渴望议和的情绪。而德国却占领了波兰,并借此良机为发动西线的进攻作了充分的准备。

    法国的马奇诺防线

    建于1929—1940年,耗资2000亿法郎。全线长400千米,包括莱茵设防区、阿尔萨斯和洛林设防区以及萨尔障碍区。共筑有非常坚固的5600个永久性工事。

    敦刻尔克撤退

    聚集在敦刻尔克三角地带的英法军约40万人。撤退至英国的约33.8万多人,其中英军约20万人。法国被俘约4万人。英法军丢弃700辆坦克、2400门大炮和大量其他军用物资。这是大撤退中的一个悲壮场面。

    地图《法国的溃败》

    5月14日,德军以重兵突破法比边界的色当要塞,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又突破法军总司令魏刚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仓猝建立的魏刚防线。意大利于6月10日向英法宣战,出兵攻打法国东南部。14日,德军占领了不设防城市巴黎。21日,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整个地区。22日,法国投降。北部及西南部由德军直接占领,其他非占领区由贝当建立的傀儡政府统治,因首都设在维希,也称维希政府。

    戴高乐

    戴高乐(1890—1970)曾任法国总统。1911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入伍,三次负伤。后在圣西尔军校教军事史,并在贝当的参谋部任职。1940年5月任第四装甲师师长,积极在前线阻击德军入侵。6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巴黎沦陷后,于6月17日飞往伦敦,组织“自由法国”(后改为“战斗法国”)运动。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战斗。并招募志愿人员组织武装力量,11月即达3万人。1941年9月,成立了“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派著名反法西斯战士让·穆兰空降回国,统一国内抵抗组织的行动。1943年6月,在阿尔及利亚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为两主席之一。1944年6月,组成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任主席。在英美政府支持下,于法国以外建立的军队已达56万人,组成远征军参加盟军赴各战场作战。8月,随军回巴黎,领导军民解放祖国。1946年1月下野。1958年12月,当选为总统,1965年连任,1969年离职。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大国控制。1964年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0年逝世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送花圈,誉之为“反法西斯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著作有《未来的军队》及《召唤》、《团结》、《拯救》、《希望》等回忆录。

    贝当

    贝当(1856—1951)是法国维希政府首脑、民族叛徒。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指挥凡尔登战役。大战末期任法军总司令,升元帅。1934年任陆军部长。1940年法德战争中任副总理,同总司令魏刚等鼓吹失败主义,主张投降。德军逼近巴黎时,不组织抵抗,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16日雷诺政府垮台,贝当出任总理。20日,向德国停战求降。2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定。法军全部解除武装并交出武器。北部工业区由德国直接占领,占领军的费用由贝当政府负担。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管辖,首都设在维希。贝当修改宪法,称“法兰西国家元首”。1945年以通敌罪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死于狱中。

    不列颠之战

    或称英国保卫战。希特勒诱降未成,决定入侵英国本土。由于英国掌握制海权,德国企图以空中优势摧毁英国。1940年7月10日,德空军轰炸英国港口和护航舰队,揭开了不列颠之战的序幕。8月8日开始,德机重点轰炸英国海军基地、机场和雷达站,以夺取制空权。9月7日起,集中轰炸伦敦以摧毁英国的民心士气。10月起,轰炸主要工业城市,企图摧毁英国的生产力。在8—10月三个月中,德国共出动飞机4.6万多架次,投弹量约6万吨。最多的一昼夜达1 786架次。英国居民死伤8.6万多人,建筑物被毁100多万栋,但德国始终未达摧毁英国或逼英求和的目的。英国空军也于8月底9月初对柏林进行三次夜袭,对德国人心理影响颇大。空战中,德机损失约1700架,英机损失约900架,飞行员的损失约为6∶1。英获胜的原因是:第一,英国军民为保卫国家战斗,士气高昂,丘吉尔政府的态度也很坚决。第二,英空军在本土作战,熟悉环境,以逸待劳,便于补充,英机被击落时飞行员可跳伞获救。第三,英国已发明雷达,便于了解敌机动向。10月,希特勒准备执行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被取消,空战接近尾声。英国的有力抵抗,挫败了希特勒征服全西欧的计划。

    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曾任英国首相,大英帝国利益的积极维护者。出身贵族世家,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先后参加过英国侵略印度的战争和英布战争。1900年以后,连续当选为自由党、保守党议员。历任殖民、贸易、内政、军需、海军、陆军、空军、财政和国防大臣等职。1918—1920年积极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丘吉尔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反对张伯伦的纵容政策,反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出任战时联合内阁首相,拒绝希特勒的媾和试探,坚决领导英国人民对德作战。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立即发表声明援助苏联,后又与苏联缔结盟约。战胜德国后,1945年7月因大选失败辞职。1946年3月在美国发表演说,主张英美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1951—1955年重任首相,对苏采取强硬政策。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德军侵入巴尔干各国

    当德军还在西线作战、不列颠之战正在紧张进行之时,希特勒的视线已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南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妄图奴役全世界,加快战争进程。在德国威逼利诱之下,同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府加入轴心同盟,成为希特勒的走狗。11月23日,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同盟,德军以“教官”名义进驻罗马尼亚。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也加入轴心国,德军立即进驻。4月6日,德国以优势兵力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4月17日,南斯拉夫投降;6月1日,德军控制了希腊。至此,希特勒德国已控制欧洲14国,即奥、捷、波、丹、挪、卢、荷、比、法、匈、罗、保、南、希。它以这些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进攻苏联时的巨大优势。

    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苏联

    1940年8月,德军参谋部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开始制订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军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这次进攻有三个特点:一是突然性。德国在英吉利海峡集中了大量器材,佯装将大举进攻英国。实际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苏联。二是疯狂性。进攻兵力190个师550万人,坦克和装甲战车3500多辆,飞机5000多架。北起摩尔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亚,全线进攻,规模之大,空前未有。妄想用闪电战在六个星期至两个月内击败苏联。三是野蛮性。法西斯德军所到之处,烧、杀、奸、掠,实行野蛮的种族灭绝政策。苏联人民被迫进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1941年苏德战场形势

    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进攻苏联的闪电战开始。北路由李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进攻列宁格勒一线。中路由包克元帅指挥,主攻从华沙经明斯克至莫斯科一线。南路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主攻基辅至高加索油田一线。开战第一天,苏联的大量机场遭狂轰滥炸,损失了1200架飞机,德国空军掌握了制空权。经三个星期的残酷战斗,苏军放弃了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的人员装备损失了一半。德军向苏联腹地推进了300~600千米,但也损失了10万人、1000余架飞机和大量坦克。苏军初期严重失利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是在大大有利于德国的情况下进行的,德国夺取了欧洲巨大的经济和战略资源,拥有精良的装备和进行现代战争的经验。苏联最高当局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估计不足,对德寇的突然袭击缺乏准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卫国战争开始以后,苏联成立了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按战时体制改组党政工作,迅速把国民经济转上战时经济的轨道。7月中旬以后,德军攻势便受到阻滞。北路列宁格勒始终未被攻陷,中路德军为打开进攻莫斯科通道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进行了将近三十天,南路敖德萨两个月始终未被攻下。这就推迟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为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莫斯科保卫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一次大会战。希特勒企图消灭红军主力,占领莫斯科,在入冬以前打败苏联。他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由包克指挥进攻。苏联集中了125万人的兵力,斯大林坐镇指挥。10月2日,德军总攻开始。希特勒狂妄宣称10天要攻下莫斯科。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竟令柏林各大报留下10月12日头版重要位置准备登载“特别重要消息”。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45万人参加修筑首都周围三百多千米长的防御工事,市民纷纷组织了国民警卫营、摧毁坦克组、巷战班。10月12日,德军尚未接近市郊。10月14日,德军北面只攻占加里宁城,南面只逼近土拉,中路只攻占波罗的诺,但旋即受阻。11月15日,德军51个师开展新攻势,企图南北合围,中间突破。红军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德军最突出的部队进至距莫斯科30千米处。1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12月6日,红军开始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到1942年1月中,红军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千米。希特勒的对苏闪电战被彻底粉碎。

    形象图《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阅兵》

    莫斯科会战中,斯大林始终坐镇首都指挥。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周年。莫斯科红场照例举行阅兵式。斯大林威严地站在列宁陵墓上,检阅了红军队伍,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这一壮举增强了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

    大东亚共荣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妄图奴役亚洲各国人民,制定了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扩张计划。1940年7月,第二届近卫内阁以大本营“南进”方针为基础,在《基本国策纲要》中提出此计划。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声明中正式名为“大东亚共荣圈”。它以“共存共荣”为幌子,鼓吹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列入共荣圈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朝鲜、中国、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阿富汗以及夏威夷群岛等。中国和亚洲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这一计划。

    偷袭珍珠港

    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日本为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9月即开始入侵印度支那。美国认为这无异于日本公开宣战,于是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压力。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所有日本资产,接着英荷两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相同的行动。这样,三国就同日本停止了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日本消费的石油,88%是进口的。在禁运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或是放弃扩张野心,或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油田,同美、英、荷等国开战。日美之间的谈判开始进行,双方都想以强硬态度压服对方。日本要求美国取消禁运,并停止向菲律宾输送部队。美国断然拒绝,并警告日本不得再行侵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仍然达不成协议。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最后决定于12月8日开始对美、英、荷宣战。为了造成突然袭击的优势,日本仍坚持与美国谈判到偷袭开始时刻。日本海军司令山本大将企图一举击溃美国太平洋舰队,决定对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

    1941年,夏威夷时间12月7日凌晨,日本的6艘航空母舰停泊在距离珍珠港320千米处,第一批偷袭的飞机183架于7时55分飞抵珍珠港上空。其中战斗机43架、俯冲轰炸机51架,扫射和轰炸机场,阻止美机迎击;鱼雷轰炸机40架和高空水平轰炸机49架攻击各类舰只,顿时浓烟烈火和-声浪笼罩全港。8时25分,第一批飞机离去。54分,第二批日机171架继续轰炸至9时45分。日本以损失28架飞机的微小代价,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舰只。港内8艘美国主力舰,4艘被炸沉,4艘被重创,有188架飞机被击毁。当时美国的航空母舰不在港内,幸免于难。这次突然袭击是二次大战中继德军突然进攻苏联之后又一次举世震惊的进攻,它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出乎意外和麻痹大意。

    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情况

    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英国也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接着对日宣战的还有“自由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德、意也对美宣战,美国反过来又对德、意宣战,许多拉美等国家也对轴心国家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珍珠港事变同日,日本对南洋发动了进攻。它投入11个师团、两个飞行集团、3个炮队和一支航空母舰舰队,约四十万人。12月8日,侵入泰国,强迫泰国接受了同盟条约。12月10日,日空军击沉了停泊在马来亚沿岸的两艘英国主力舰“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掌握了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部的制海权。同日,占领关岛。22日占领威克岛。25日,占领香港,驻香港英军投降。1942年3月,占领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开战仅三个月,日本强占了380万平方千米土地、1.5亿人口的地区,攻势达到极盛。

    山本五十六(1884-1943)

    日本海军大将。新县人。1911年海军大学毕业。曾任海军大学教官、驻美大使馆武官。1933年任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官。1935年任航空本部部长。1936年任海军次官。1939年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次年升海军大将。1941年12月,指挥发动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在太平洋战争中显赫一时。1943年4月18日,坐飞机视察南方海军基地时,座机在所罗门群岛上空被美机击落。死后封元帅。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的同盟逐步发展和加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的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7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苏联还同流亡在伦敦的捷、波、挪、比等国政府签订了合作协定,承认了“自由法国”。8月,英、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9月2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美、英三国会议,签订了英、美向苏提供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和贷款、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协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12月22日,美英首脑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即: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二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52个国家。它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