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讨论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 第12课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 第13课 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 第15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 第16课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 第17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 第18课 世界经济的发展
  • 第19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 第10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 最新热门    
     
    第20课 现代文化

    上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家。

    3.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文学,是现代亚、非、拉美文学的主流。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思考“苏联文学同近代西方文学比较,有些什么新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教学要点

    一、20世纪前期的苏联文学和艺术

    1.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

    2.作家肖洛霍夫及其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3.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4.反映卫国战争的两部小说

    5.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成就

    二、欧美的文学艺术

    1.现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和德莱塞及他们的代表作

    2.著名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

    3.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三、亚、非、拉美的文学

    1.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

    2.埃及著名作家塔哈·侯赛因

    3.阿根廷剧作家库塞尼

    教学建议

    一、本课重点:20世纪前半期苏联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现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和德莱塞。著名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

    本课难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二、“20世纪前期的苏联文学和艺术”一目,应重点介绍苏联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优秀作品;其次要扼要介绍苏联艺术的突出成就。

    1.关于苏联文学,教师可启发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下列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代表作《母亲》;(2)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3)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5)波列伏依的中篇小说《真正的人》。以上五位作家及五部作品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切莫提出过高要求。课本用小字简介了这六部作品,旨在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有些初步了解,引导他们有选择地阅读,但对学生不作要求。由于富尔曼诺夫、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都是在小字简介作品时出现名称的,所以不一定要求学生记忆其作品名称,在大字中出现的作品名称,要求学生记忆。

    教师讲授苏联文学时,在教法上要精心设计。可考虑把讲述、谈话、议论等方法交插运用,凡学生知道和读过的作品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讲一讲。由于课时有限,讲时可有详有略,建议突出讲一讲高尔基,推荐其自传体三部曲让学生作为课外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对这两部书应加以绘声绘色的介绍,引导学生阅读。

    2.关于苏联的艺术成就,可依据课文内容讲明以下三点:(1)苏联伟大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2)芭蕾舞表演艺术家乌兰诺娃;(3)苏联的优秀影片。

    三、“欧美的文学艺术”一目,重点是现代欧美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教师应介绍三个人物:(1)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2)美国著名文学家德莱塞;(3)著名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建议教师尽力把卓别林这个人物讲好、讲活,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卓别林所饰演的“小流浪汉”的形象(可让学生说说是个什么样子),再提出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卓别林饰演小流浪汉那样生动形象、维妙维肖?”由此引入对卓别林幼年苦难经历的讲述。然后介绍卓别林的优秀影片,可突出讲一下《大独裁者》的产生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合教师的讲述,播放一段该影片的录像。

    欧美现代派文学艺术,是本目的难点,教师可就现代派艺术举个实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让学生有点印象就可以,甚至对学生可以不要求。

    四、“亚、非、拉美的文学”一目,分别讲述了日本、埃及、阿根廷三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如果课时紧张,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三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建议教师讲一讲埃及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塔哈·侯赛因及其自传体小说《日子》,讲讲他是如何从一个三岁就双目失明的盲童成长为阿拉伯一代文豪的。讲述时要以情动人,要突出塔哈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五、本课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头绪较为繁多,教师处理教材有相当难度。建议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教师本人的特长,对本课教学作精心设计。总的来说,要尽量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课本、板书、投影、录像等)、教学方法(提问、讲述、谈话、议论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要点

    重要人物  高尔基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罗曼·罗兰 卓别林

    重要词语  《母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

    附:本课参考书目

    匡兴、陈惇、陶德臻主编《外国文学史(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册第11章,第12章第1~3节;下册第4章

    朱继之、雷石榆、梁立基《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章第3节,第19章第2节,第20章第2节

    智量编《外国文学名作自学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有关著作条目

    陈必祥编著《世界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第6册,第227~231,237~248页

    资料和注释

    一、20世纪前期的苏联文学和艺术

    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1906~1913年,高尔基因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侨居意大利,成为一个-流亡分子。1907年春,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从此,他和列宁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1911~1913年间,写了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尔基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从事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当代最著名的苏联作家之一,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流域克鲁日林村的一个商店职员家庭。肖洛霍夫出生和长期居住在顿河流域,非常熟悉顿河哥萨克的风俗习惯。1918年当他在中学读四年级时,因国内战争开始而辍学。不久,就投身革命。1920~1921年担任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并参加了武装征粮队,经常在草原上同国内反革命武装作战。1923年参加了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小组“青年近卫军”。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同年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创作。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首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从1926年开始创作。作家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小说分四部八卷,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为中心,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哥萨克悲剧命运的长篇史诗。自作品问世以来,它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肖洛霍夫的另一代表作《被开垦的处女地》(又译《新垦地》)共两部,第一部描写顿河地区格列米雅其村实现农业集体化的经过,第二部描写了格列米雅其村集体农庄巩固的过程,分别于1932年、1959年问世。1956年和1957年之交,肖洛霍夫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小说描写了一位普通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充满了对历史和人生的回味与思考。这篇小说曾轰动一时,开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苏联一系列卫国战争题材作品之先河。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证书上写道:“授予米·亚·肖洛霍夫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藉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幼年时在教会小学读过几年书,后为谋生做过杂工、发电厂的司炉工。1919年,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乌克兰,他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第二年,因负重伤退伍,转入铁路工厂任助理技师。1924年加入-党,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领导工作。几年后,由于劳累过度和旧伤复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终日卧床。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病榻上开始了文艺创作。1930~1934年,用了四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描绘了乌克兰第一代共青团员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奋斗的历程。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如何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钢铁战士的过程。小说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早在1942年我国就出版了中文译本。1934年,作者加入了苏联作家协会,并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但终因病情恶化,只完成第一卷便于1936年12月去世,年仅32岁。

    法捷耶夫

    亚历山大·法捷耶夫(1901—1956),苏联著名作家。生于特威尔州(今加里宁州)的基姆雷市,生父系农民。1908年,全家迁往远东。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19年参加苏昌游击队,同高尔察克白卫军作战,由普通战士升任旅政委。1921年,参加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乱,因重伤复员。1921~1924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后来从事党的工作。1926年底去莫斯科,完全献身文学事业。他的早期作品都以三年国内战争为题材。192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逆流》(1934年经修改补充后改名为《阿拉贡团的诞生》),1924年起发表中篇小说,但最有名的是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毁灭》。《毁灭》描写了1919年苏俄国内战争中远东游击队在苏昌地区英勇转战的艰苦历程,它是法捷耶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早期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法捷耶夫另一部杰作是1943~1951年创作的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这部小说是以一个真实的英雄事迹为素材的:德国法西斯侵占了顿巴斯的矿工城克拉斯诺顿以后,该城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占领者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从1942年9月开始活动,散发传单,营救被俘人员,处死德寇和叛徒,在十月革命节高悬红旗,神出鬼没,搞得占领者胆战心惊。由于叛徒的出卖,在红军解放该城(1943年2月)的前夕,全部队员几乎都被法西斯匪徒所杀害。红军解放该城市,发现了他们的英勇事迹,苏联政府追赠奥列格等五位青年近卫军总部委员为“苏联英雄”。法捷耶夫据此创作出一部讴歌苏联青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史诗──《青年近卫军》。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苏联伟大的音乐家。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易北河》和《森林之歌》等。其中《第七交响曲》创作于卫国战争时期。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从1941年8月至1943年1月德国法西斯对列宁格勒的围攻长达17个月),他志愿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创作的《第七交响曲》成为鼓舞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进行曲。

    二、欧美的文学艺术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中部的古老小城克拉姆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喜爱音乐和文学。1886年,考取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被送到法国设在罗马的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回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讲授音乐史,并从事文学创作。罗曼·罗兰主要作品有戏剧、小说和名人传记。1893~1898年,创作了《信仰的悲剧》,包括《圣路易》、《艾尔特》和《理性的胜利》三个剧本。此后,又创作了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革命剧:《群狼》(1898年)、《丹东》(1899年)、《7月14日》(1902年)。20世纪最初的十几年间,是罗曼·罗兰创作高潮时期,他相继写出《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琪罗传》(1905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等名人传记,还创作了他最优秀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年)。在这部长达10卷的小说里,作家塑造了一个个人奋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他们对帝国主义时代德、法黑暗腐朽社会的反抗,以及他们个人奋斗道路必然失败的悲剧。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20年代,罗曼·罗兰写了《甘地传》、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1939年,创作了著名的悲剧《罗伯斯庇尔》。

    德莱塞

    西奥图·德莱塞(1871—1945),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印第安纳州一贫苦移民家庭。12岁中学未毕业,便自谋生计。当过报童、农场杂工、洗碗工、收账员、挖煤工,对美国下层社会状况十分熟悉。1888年,得到小时候的女老师的资助,读了一年大学。1892年,当了新闻记者。189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0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描写了在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里一个出身于劳动家庭的纯洁少女嘉莉走上堕落道路的悲剧。1911年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描写了工人家庭的姑娘珍妮的悲惨遭遇。1912年发表长篇小说《金融家》,它和《巨人》(1914年)、《斯多葛》(1947年)合称《欲望三部曲》,深刻揭露了美国大资产阶级巧取豪夺的罪恶。1925年,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问世,使作者一跃而成为全美最有名的作家。这部小说是德莱塞最优秀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在腐败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追求“上等人”的生活,最后堕落成为-犯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德莱塞集中地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制度的罪恶。1945年,德莱塞以74岁的高龄,加入了美国-党。

    卓别林和《大独裁者》

    查理·卓别林(1889—1977),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享誉世界的喜剧大师。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喜剧演员家庭。因父亲早逝,母亲又患神经病,年幼的卓别林被送进贫民孤儿学校。7岁后,他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用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一天,伦敦游艺场一名主要喜剧演员病了,经理要卓别林饰演流浪汉救急,从此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1907年,17岁的卓别林成为伦敦丑剧闹剧剧团的一名喜剧演员。三年后,卓别林随剧团赴美国演出。由于他精湛的演技,后来被美国电影制片公司聘为演员。当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相继公演后,他逐渐成为受人欢迎的影坛明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一天,卓别林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希特勒禁止卓别林拍的影片在德国上演,原因是卓别林同希特勒的形象太像了。他开始觉得好笑,继而萌发了拍一部片子,把希特勒嘲弄一番的想法。于是,他开始编写名为《大独裁者》的剧本。他在《大独裁者》中扮演了两个角色:希特勒和一个小犹太理发师(仍是小流浪汉的形象)。又请了一位爱尔兰演员演墨索里尼。为了拍摄这部讽刺纳粹的影片,他用了两年时间,花费了200万美元。影片拍完,二次大战已经爆发。这时,一些纳粹分子给卓别林写去许多恫吓信,扬言只要上演就要在剧院扔臭气弹、向银幕开枪。卓别林只得请码头工人到电影院去维持秩序。《大独裁者》终于在纽约两家戏院正式上映了。观众们看得如痴如狂。人们看到希特勒这个独裁者的小丑形象,都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这两家戏院连续放映了15个星期,仍然场场满座。后来,在英国上演,也打破上座纪录。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也称现代主义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派文学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流。其特征是否定文学艺术传统,通过新奇怪异的形式,表现个人心灵的苦闷和不安,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精神危机。其主要流派有:1.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如英国诗人艾略特,他的长诗《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2.表现主义,德国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就是代表作品;3.超现实主义,如法国诗人阿拉贡及其早期作品;4.“意识流”文学,典型作家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代表作《尤利西斯》是西方文学名著;5.“迷惘的一代”文学,代表作家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名著《老人与海》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西班牙艺术家。其艺术富有创造性,作品数量惊人(两万多件),风格技巧多样化(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及其他)。1937年为抗议德国纳粹空军滥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尔尼卡,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他画的《和平鸽》被1949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用作会徽。

    三、亚、非、拉美的文学

    小林多喜二

    小林多喜二(1903—1933),日本最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生于日本北部秋田县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里。四岁时,举家迁到北海道的港口小樽。1924年毕业于小樽高等商业学校,当了银行职员。1931年参加日本-党,任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书记长,1933年2月20日,在东京街头秘密联系工作时,因叛徒告密被捕,当晚被毒刑拷打致死。小林多喜二从192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点心铺》、《腊月》、《-的狗》。中篇小说《1928年3月15日》、《蟹工船》、《在外地主》、《为党生活者》等。《蟹工船》主要描写渔船“博光号”的渔工与反动监工浅川的斗争,1929年发表后,使作者一跃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革命作家。《为党生活者》是作者以亲身经历的地下斗争生活为基础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革命战士“我”(佐佐木安治)的光辉形象。它是在作者逝世后的1933年发表的。

    塔哈·侯赛因

    塔哈·侯赛因(1889—1973),埃及现代最著名的作家、文艺批评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生于上埃及的农村。三岁时因患眼疾未得很好医治而双目失明,但他自小聪明好学,自强不息。1908年入埃及大学,1914年获该大学颁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同年公派留学法国。1918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任埃及大学教授;其后历任文学院院长、教育部艺术顾问、亚历山大大学校长、教育部长、埃及作家协会主席、阿拉伯语言学会会长等职。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现已出版《塔哈·侯赛因全集》18卷。塔哈的代表作《日子》,是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分上、中、下三部,连续描写主人公塔哈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它不仅是作者本人从一个令人怜悯的盲童最后成为著名作家、学者的成长过程的生动记录,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荡年代的埃及社会的生活图景。此外,在语言和风格方面,它是当代阿拉伯抒情散文的典范。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