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梁武帝是被活活饿死的
  • 帝禹破坏禅让制之迷
  • 秦始皇身世之迷
  • 秦始皇子女下落之迷
  • “砸开”故宫的大门(图文)
  • 黄色“象征腐化堕落”有辱我们炎黄子孙:勿以“黄色”代“色情”
  • 世無孔子,萬古長如夜!!!
  • “不争论”应当再坚持五十年不动摇!
  • 明朝,历史的倒退(转)
  • 请所谓的“大汉主义”者进来!
  • 最新热门    
     
    中国会灭亡吗?

    现在懂得这个全世界唯一仅存的象形文字的人就只有几个。他们的年轻人不愿意继承本土文化时,这个文化便会湮灭。澳大利亚大部分的土著一点儿也不象他们的祖先,只是城市倾向犯罪的分子。印度由于不统一和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被英国殖民后用了英语作官方统一语言,文化没有被西方文化取代仅仅是因为其文化深厚和民族意识强。这在印度人纵然离国也喜欢穿民族衣服可见一班。

      由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假如领土细小或国防力量薄弱便容易因为第一类而灭亡;假如文化浅薄则容易第二类灭亡。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灭亡,这是因为没有发生任何一类。因为人口多,中国的土地一直都是被中国人居住。元清两次的成功入侵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外族人占少数,他们只能与中国人同居,并没有尝试,或不能把中国人赶往一个边远地区。所以中国从来没有丧失国土。又由于中国文化深厚,以前的外族以其较浅薄的文化不能对中国文化制造一点儿威胁。事实上反过来才是真,他们的文化被中华文化吞并,或融合了。这是他们愿意的,因为他们英明的君王都仰慕中华文明,例如都愿意舍弃自己的语言,采用汉语。较大的威胁来自日本侵略。日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当时沦陷区相信是被迫学日语,但因为侵略还没完成,即使可能有这个企图,日本并没有精力强迫中国“日本化”。

      历来中国没有灭亡,将来有可能吗?第一类的原因我看不出有可能,除非如科幻小说般冰河时期来临,又或整个中国变沙漠。这可能是千万年之后的事。但第二类我是有所担心的。地球的相对缩小令几个大型文化触碰。本来文化的交往是好事,可以互补。但假如其一自视高等,或侵略性强,或另一感到自卑,则文化上的吞并并非不存在。近期的大规模的战争都带有文化吞并的意图。(基督教文化VS伊斯兰教文明,西方文明一直都有歧视伊斯兰文明)。文化的相遇并不一定是融洽的,中国人必须要正视现在及未来要面对的除了是军事上的强敌,也是文化上的强敌。

      中国这方面的危机其实颇大。种种的历史原因令中国人产生很多错觉,以及在意识形态上的歪曲。深藏在潜意识是自卑。把中国最伟大的人无情的批判就是错觉和自卑的表现。轻视自我,轻视中国文化,仰慕西方的一切。喜欢模仿,西方有的,都有中国版(例如选美,选模特)。英语成为极为重要的语言(是不是读中文系也要考好英语?)。误信民主和自由是西方强大的原因等等。假如我说西方的自由是假的,民主也是假的,相信会遭很多人骂。这一切我感到中国文化的动摇。

      无论中国人怎样想,华夏文化是极为深厚和不动摇的,动摇只是人心。只要大部分中国人都珍惜中国文化,以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则中国不会遭受第二类厄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意识感越来越嬴弱。政府应该在教育方面大力补救,包括在课本的内容,媒体的传播上。施政方面要增强官员的民族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例如批准在上海建一个迪斯尼上,首要考虑应是美国文化的加入,与现代中国需不需要这个与中国脱节的迪斯尼文化的问题。

       


      前天看到一个BBC访问一个印度最著名的女星,令我感慨印度人的民族意识比中国人强十倍。被问及一些尖锐的问题,一个是她在西方没有名气,有没有想打进好莱坞;另一个是印度的电影虽出版最多,但没有一部得到奥斯卡奖项,印度电影是不是有很多缺点。。。她的答案快而惊人,头一个当然是不需西方的名气,没有。第二个答案是,是的,印度电影没得过好莱坞奖,但他们的电影有在印度得过奖吗?!我相信中国的演员十个没有一个能这样说,中国人的心理就是太需要西方的认同,所有的标准就是西方的标准。这好像要求自己鼻子高一样,形成一个永远都落后于人家的目标。这在中国人的奥斯卡,诺贝尔自卑可见一班。

      问题“中国会不会亡国?”就等于问“我会不会堕落?”一样,全看自己。中国假如灭亡,只会是自取灭亡,就如人的堕落只会是自甘堕落一样。

      本贴于 2006-04-25 22:10:33 被【长发舞风@-08f_】修改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