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寻根问祖(孙氏家谱)
  • 精忠报国——岳飞(伪原创)
  • 武则天私生活探秘:性生活开放 养过4位男宠
  • 满遗们能不喜出望外吗?!满遗们能不喜出望外???!!!
  • 一个糊涂汉人对汉服明末那段血泪史的荒唐认识
  • 中国在 明朝 以前对世界科技发展的伟大贡献!!!
  • 张献忠屠尽成都人?
  • 清国疆域大于明国疆域的谎言
  • 幽燕文化是我们东北的地方主流文化
  • 《施琅大将军》颠覆了我们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再发)
  • 最新热门    
     
    文明与野蛮的分野,汉人的血性及尚武

    。知道这些蛮族所建立的国家是那些吗?就是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等。

      对世界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还有匈奴、蒙古、满族等蛮族。匈奴冲跨了西罗马帝国,然因为做不到自身的文明化,最终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蒙古给中国北方、西夏、中亚诸*****国家以毁灭性打击,大量人类的文明成果毁于一旦。中国整个被蒙元征服后,百年间,汉人的精神大受污染,以至明朝复国之后,活人殉葬等千年未见陋俗重现,前所未闻之酷刑,君主对大臣的凌辱等非人道行为屡见。蒙古民族自身始终拒绝文明,崇拜蛮力,最终沦为世界最落后国家,靠乞怜于世界而苛存。满族崛起于中国东北,趁明朝之天灾人祸,以及社会经济转型期间固有的脆弱,一举蛇吞了中国。满族入主中国以后,其野蛮心态始终未变,治术固比蒙元狡猾,但还是拒绝向先进民族学习生产、创造,学会尊重最起码的人道。然而虽然满清狡尽百计以抗拒,最后还是被先进文明所同化,但中华文明也受其之累,奴性大增,对文明的信心也发生了动摇。

      而这一点正是今日应深为忧思的。汉人在历史上对自己的文明极具自信,从先秦到宋明,莫不如此。儒家经典之《春秋公羊传》中就有“夷夏之辩”,这种“夷夏之辩”就是自信的表现。她不是以血统来分夷夏,而是以文明与否为界。这本身就在劝导人们要做文明人,要和野蛮告别。如果我们今日连这样的“夷夏之辩”也不讲,是非不分,光是为了某种目的,一味地肯定那些给文明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蛮族首领,那我们是不是要归于野蛮,要做掠夺者、毁灭者而不是创造者?

      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唯有向往文明,提升文明,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者的民族才有未来,而决不是越野蛮越有未来。那些身处文明,却崇拜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蛮族头子的人是不会有未来的,但我们应对他们保持警惕,虽然他们成事不足,破坏力有时却很惊人。

      我们另一个要搞清的问题是尚武精神与野蛮精神。尚武与野蛮虽然看起来很象,但实质上决不是一回事,蛮族只有野蛮精神决没有尚武精神。野蛮者的“武”是用来掠夺、毁坏文明的,尚武者的“武”是用来保卫、扩展文明的。汉族自古并不缺乏尚武精神,屈原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惩。”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春秋战国,多有为实现信念而蹈死不顾的侠客、战士,逮至强汉,尚武之风更盛,卫霍横行大漠,张骞西域凿空,班固投笔从戎,耿恭绝域逞雄,更有陈汤张六世复仇之大义,斩郅支单于以扬国威。

      汉人尚武精神的消磨是从唐后期开始。唐主鉴于“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遂对武将产生戒心,一面大力崇文抑武,另一面又常以太监监军,遂使世有“拉一石弓,不如识一丁字”之说。宋室建立,赵匡胤鉴于五代常有小兵犯上,武将横行,于是立制令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明代更以文臣统武将,武将至极不过一总兵。对尚武精神的自我阉割,终使汉人武风不振,首亡于蒙元,再亡于满清。

       


      宋明的兵制,有他一定的必要性,于今举世皆是以文统武,可见其本意不谬,这种兵制有利于内部息争。无奈行非其时,当文明社会制造器械的优势不足以压到蛮族的马力、蛮劲优势时,崇文抑武不招亡国之祸也难矣!

      常有人言是儒家精神使汉文弱,这其实是无知妄言。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中就有大复仇之义。“大”的意思,就是肯定、赞许、推崇。对于国家的大仇,《公羊》认为“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矣。”汉武帝要对匈奴用兵,许多大臣反对,但是一旦端出九世复仇之义,就没有人再出声。这种精神,就是血性。后世汉人血性的谈化,主要是君主为了一已之私,对儒家精神阉割的结果,而异族统治下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更使汉人之血性荡然,奴性大增。

      今日的世界,蛮族已退出历史舞台,世界主要表现为各文明体系之间的竞争。蛮族对于华夏的精神,只有污染,决无贡献。汉族要重新成为一个世界文明体系的重镇之一,不清除蛮族给我们的污染是不行的,我们要做生产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我们在世上的立身之本;同时我们也要恢复我们和血性,一个没有血性,只会向暴力低头的民族也不会有将来。有话古话曰:“一为之甚,岂可再乎”,而我们却已经历了两次亡国之祸,这样的事情决不允第三次出现。

      春秋时楚被吴所灭之后,申包胥哭秦庭七日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咏《无衣》之诗,出兵替楚复国。其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血性与侠义精神正是今日中国最需弘扬的,我每读此,都感概无已。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