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我今年71岁,也想来说几句!
  • ★★海内外网友同驳李敖之否定鲁迅论★★
  • 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帝国
  • 上海一蜡像馆开门5天就不堪游客动手(心中很无奈对国家的强盛担
  • 浩瀚历史,闪耀中华——古代中国抗击外敌名将录zt
  • 赵子龙的日记揭开了真正的诸葛亮!
  • 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战神”——白起(转贴)
  • 郭沫若对秦始皇变化不定的评价~``
  • 智圣——诸葛亮
  •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 最新热门    
     
    他是-魔王还是民族英雄?

    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上交的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 
        甘肃东部一带为鲜卑、羌、氐族。汉人约占五分之二; 
        宁夏、内蒙古则基本上是鲜卑人天下,人数操过120万; 
        辽西鲜卑人汉人各占一半,各20到30万; 
        辽东汉人100万左右,高丽人50万; 
        河西走廊-敦煌-新缰天山以南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人数三百万,在以后的汉人的大反击中大量回迁中原。 
        
        冉闵起义成功后,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匈奴、羯、鲜卑、羌、氐人在冉闵组织的汉人的大反击中被全部树清.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凶奴分化为白奴和黄奴,黄奴自称夏后依,白奴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被闵闵正规军杀绝。两次屠羯达三十二万之众,羯族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汉儿冉闵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后又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各胡深惧其下场将如同羯族与白奴人,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冉闵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 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闵与众胡大战时“接收”山东河南二省,又图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闵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下作出了称帝的主张。冉闵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领。然而冉闵在称帝后却因其居功自大而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冉闵的军队。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等待冉闵大军到来。辽东也有约十万汉人武装响应。冉闵都没能任用合适的人去加以联络。却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东晋王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冉闵建立的国家史称冉魏,冉魏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白姓后,带领一万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座收渔人之利的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冉闵却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后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冉军,却给个个奋勇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将冉闵打得十战十败!!要不是最后想出了拐子马铁浮图的阴险鬼计。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冉闵,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书正史所载,绝非道听途说) 
        
        冉闵战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鲜卑占据。但冉英雄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光复了河南,山东二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比祖逊收复的还多!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在冉闵被擒杀,鲜卑南下她们尽给残忍的充作了军粮。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晋皇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偏安江左,史称东晋。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期,在中原地区前后有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北魏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记述这段历史,后世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即:夏,成汉,“两赵,”(前、后),“三秦”(前、后、西秦), “四燕”(前、后、南、北燕),“五凉”(前、后、南、北、西凉)诸国。 
        
        十六国中以匈奴刘渊建国最早。八王之乱时,刘渊游说成都王司马颖召募匈奴五部为外援,回去后,即被匈奴贵族共推为大单于,不到二十天,结集部众二十余万。 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匈奴刘氏政权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仇视汉人。 
        
        318年刘曜自立为帝改国号为赵,迁国都于长安。史称前赵,以别于319年石勒的后赵。公元328年,刘曜与后赵作战,兵败被杀。次年,太子降于后赵。 
        
        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务除前赵积弊,实力得以迅速发展,足与东晋相抗。石勒死后,子石弘继位,为其侄石虎所杀,石虎自立为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石虎为人极端残暴,穷兵黩武,令许多人为筹措从军装备被迫卖儿鬻女,或途中自刎则,死者相望,而征令仍有加无已。他又听信胡言,残酷奴役汉人。 
        
        石虎死后,其子十余人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杀死傀儡皇帝石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他限制“六夷” (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氐),下令邺都城门大开, “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结果“六夷”纷纷出城,百里内外的汉人,则蜂涌而来。冉闵看到“胡”人终与自己“离心离德” ,竟下令无论男女老少,格杀勿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冉魏政权的大屠 
        杀引起中原少数民族的恐慌和围攻,后赵石祗在襄国称帝,并与前燕慕容儁、羌族姚弋仲联合,打败冉闵。 351年,石祗又被杀,后赵亡。次年,慕容儁斩冉闵,冉魏亡。河北二十余万汉人不甘侮辱,纷纷渡河南逃江南,但受到截击,死亡殆尽。

    冉闵是中华第一英雄,冉闵对中国影响最大。

    没有冉闵的“杀胡令”中国的人种可能会像士耳其那样突厥化或者像印度那样杂交化。冉闵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国没有像古印度、古罗马那样被蛮族灭国,人种改变。

         


    冉闵的“杀胡令”使五胡乱化时期汉减胡增的人口趋势得以逆转,使鲜卑等众胡统治阶级不得不依靠汉族武势力,为其后中国的盛唐复兴创造了条件。

    至于其后的元、清胡族入主中国,由于中华己传承己久,人口众多,根基己深,诸胡只有被同化的份,而无改天换日的可能了。

    中国传承二千年至今的原因并非是中华的文化先进,而在于中华人种的延续。因为古罗马在危亡之际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出现一个"冉闵"来延续他们的人种,所以古罗马亡国后,古罗马文明就不可能像中国那样再度兴起了。

    冉魏亡。河北二十余万汉人不甘侮辱,纷纷渡河南逃江南,但受到截击,死亡殆尽。

    冉闵是中华第一英雄,冉闵对中国影响最大。

    没有冉闵的“杀胡令”中国的人种可能会像士耳其那样突厥化或者像印度那样杂交化。冉闵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国没有像古印度、古罗马那样被蛮族灭国,人种改变。

    冉闵的“杀胡令”使五胡乱化时期汉减胡增的人口趋势得以逆转,使鲜卑等众胡统治阶级不得不依靠汉族武势力,为其后中国的盛唐复兴创造了条件。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