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历史新课程教学体会和思考
  • 中学历史交互式教学法
  • 钻研教材 钩沉释“新”
  • 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若干反思
  • 2005 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南卷)历史试题评析及对教学的
  •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
  • 初中历史课改中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探究
  • 浅谈历史学案教学法
  •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
  •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 最新热门    
     
    试析历史课程中师生交往的思维互动

     

    我们知道,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正如布鲁姆所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然而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与自我体验权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对历史课程中师生交往的思维互动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学生思维特征与展开思维教学

    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

      通常而言,学生喜好的思维有三种不同的模式:“批判-分析性思维(critical-analytic thinking)、创造-综合性思维(creative-synthetic thinking)和实用-情景性思维(practical-contextual thinking)”这是根据斯腾博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得来的,这个理论认为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喜好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会在成绩、对学校的适应性、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尽管三种模式是一样的重要,而且互相不可替代;然而,课堂和测验往往只在意分析性思维一种形式。另外两种思维模式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可能更有用,但在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却很难判断。于是,教师们往往发现有“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有考试成绩一般却很有独立见解,颇富创造力的学生。如何发掘喜好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也是令历史学科具有生命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