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姜高琦
  • 蓝天蔚
  • 郭坚
  • 刘英
  • 于廷?
  • 罗俊
  • 汪宝初
  • 陈炳林
  • 贵州明清古建筑民俗特色浓郁
  • 河南荥阳胡村发现晚商贵族墓地
  • 最新热门    
     
    东瓯国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温岭大溪发现汉东瓯国上层贵族大墓

    BR>    墓葬在古代已遭盗掘,墓内残存随葬器物34件,有原始瓷、印纹硬陶、印纹软陶、硬陶、泥质陶和玉器等,其中有玉璧和残玉各1件,其余全为陶瓷器。陶瓷器器形有匏壶、敛口双耳罐、瓮、瓿、钵、杯和纺轮,另外还有1件象征礼制的泥质陶鼎。印纹硬陶和印纹软陶罐与瓮的拍印纹饰均为方格纹。出土的1件璧玉色泛青,有白色沁斑,直径13.6厘米,两面饰有谷纹。
     
        墓外发现一个陪葬器物坑,器物坑位于墓道左(南)侧封土边缘,不被封土所覆盖。惜因挖坑很浅,又不为封土覆盖,故大部分已被地面开垦种植所扰乱破坏,残存范围不足2平方米。但在这不足2平方米的范围内,仍出土器物28件,全部为、钅享 于和磬等仿青铜的陶质乐器,残碎片中还见到勾钅翟 插柄1件,表明当时还有勾耀的存在。可见,这是一个专门陪葬礼乐器的乐器坑。这些仿青铜乐器,除1件为硬陶外,其余全为质地松软的泥质红陶。出土时,器物排列紧密,众多的磬相互叠压,估计原先器物坑内的器物埋藏数至少在近百件。将仿青铜的礼乐器专门设坑葬于墓外,是该墓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出当时的—种葬制葬俗。
     
        关于塘出大墓的年代,从出土器物分析,匏壶和拍印方格纹的敛口双耳罐,是本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两种器物,分别为5件和10件。匏壶在浙江并不多见,以往仅在东南沿海的黄岩、瑞安和安吉曾有少量出土,但这种匏壶在福建武夷山西汉闽越王城遗址、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均有较多出土,其年代比较明确。与匏壶共存的拍印方格纹的敛口双耳罐,在闽越王城遗址和南越王墓中,也可见到较多的相同实物。本墓出土的其他器物如瓮、瓿、钵与鼎,器形特征也与上述两地所出者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以判定,塘山大墓应该是一座西汉初期的墓葬。
     
        关于这座大墓的国属和墓主人身份问题,我们认为它是西汉东瓯国的上层贵族大墓。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分析,西汉初期,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曾有东瓯国的存在。温岭所在的台州地区和温州地区同处浙江东南沿海,在商周时期,这一地区是瓯越人的分布地域,瓯越属于百越族的一支。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战国中期楚灭太湖地区的越国之后,一部分越国的王族被楚所迫带着部分越国遗民南逃到了这一地区,与当地土著越民融合一起,并很快成了他们的领袖。秦末,因率越人佐汉灭秦有功,曾被汉天子正式册封为东海王(东瓯王),建立过东瓯国。《史记·东越列传》卷一百十四记载:“闽越王无诸及尔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东瓯国自西汉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受封立国起,至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因惧怕闽越国的攻击而请求撤王归汉,率四万民众迁徙江淮之间止,一共存在了54年时间。塘山大墓的年代正与东瓯国存续时间相符。
     
        其次,从墓葬形制与文化内涵分析,塘山大墓也完全具有越系墓葬特征。塘山大墓长方形覆斗状的封土和甲字形的长方形土坑木椁墓,是春秋战国时期宁绍和杭嘉湖地区越国上层贵族墓葬普遍使用的形制,而墓葬外设置陪葬器物坑,和器物坑中放置大量仿青铜陶瓷乐器的特点,也恰恰与近几年在长兴、安吉等地发现的越国上层贵族大墓情况相同。墓葬中出土的印纹硬陶、印纹软陶、原始瓷都是富有越文化特征的传统器物,形制特别的匏壶,在宁绍和杭嘉湖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墓葬和遗址中未曾有过出土,即使在这些地区的秦汉墓葬和遗址中很少发现此类器物,但它在秦汉时期的福建闽越国地区和广东的南越国地区较为流行。由此可见,塘山大墓虽是一座西汉初期墓,但它不论是墓葬形制还是文化内涵,仍完全是一座具有越系文化特征的墓葬,符合东瓯国应有的文化特征。
     
        再次,塘山大墓规模巨大。墓坑长达15.5、宽6~7米,坑深3.7米,它不但是迄今为止台州地区乃至整个浙江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座西汉墓葬,也是全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西汉墓,而且墓外还设置有一个陪葬器物坑,坑内陪葬有大量仿青铜的、钅享 于、磬、勾钅翟  等陶质乐器,这种陶质乐器,虽是专门为墓葬而做的随葬明器,并无实用价值,但它模仿实用的青铜器,与实际能使用的青铜礼乐器有着相同的意义,它和中原贵族墓葬随葬的青铜礼乐器性质相同,也是墓主人生前有崇高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编磐与编的存在,表明墓葬的规格之高,墓主人绝非一般。
     
        最后,大墓附近有古城遗址的存在。文献表明,东瓯不仅有国有王也有都。关于东瓯国具体建都于何地?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说在温州,二说在台州。其实有关文献已说得比较明确,如《山海经》:“瓯在海中,郭璞注云:今临海(台州)永宁县,即东瓯故地也。”《浙江统志》卷46《古迹八》:“永宁县则今之黄岩而改名,有汉东瓯国遗址。”“东瓯居海中,今临海永宁县也。”“武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永宁县为黄岩县,因黄岩山而名。”可见,东瓯立国之地应该是在今台州地区的黄岩温岭一带。事实上,温州地区迄今既无西汉初期的城址又无西汉初期的大墓发现,而今温岭大溪确有一座这一时期的古城遗址存在。宋代《舆地纪胜》卷十二:“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里,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丈,厚四丈:内城周五里,城上有乔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大溪古城在黄岩之南,距原黄岩县城数十里,而且当地一直世代相传为徐偃王城,地望与传说都和文献相吻合,表明大溪古城就是文献所载的古城。现古城遗址虽破坏严重,但城墙仍依稀可见,有内城与外城,其中内城面积十万平方米,外城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考古试掘表明,古城的年代即在战国末到西汉初期,从年代上看,完全可排除是徐偃王城的可能,而与历史上的东瓯国存续时间相对应。按照古制,陵随城走,王陵或其他高级别的贵族大墓,往往分布在都城附近。本次发掘的塘山大墓,分布于古城东北方不足1公里,年代上与古城相一致。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因为有古城遗址的存在,才有塘山大墓这种高级别墓葬的出现,塘山大墓的巨大规模与气势,更可表明大溪古城并非一般城址,而应该就是东瓯国国都王城,东瓯国立国之处就在温岭大溪。
     
        根据以上几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塘山大墓的墓主人应该是东瓯国的上层贵族,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是东瓯国王陵的可能。
     
        浙江东南沿海地区的考古工作一直显得比较薄弱,而对于汉东瓯国文化的考古研究,更显欠缺。这次温岭大溪塘山东瓯国上层贵族墓葬的发现,无疑是浙江地区东瓯国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它不但有助于认识东瓯国上层贵族墓葬的葬制葬俗和内涵特征,使东瓯国文化由此开始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而且对于史学界一直悬而未决的关于东瓯立国的地望问题,也由此得到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其意义十分重大,是浙江考古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它是郑州地区继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该墓地的发掘不仅丰富了该地区的商-古学文化序列,而且为寻找郑州地区的晚商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特别是“舌”族铜器的出土对研究晚商丧葬习俗、社会组织形式及相关历史问题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7年1月5日5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