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建立广义文化遗产理论的困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讲解
  • 抚顺的满族秧歌保护
  • 云南传统手工艺新探——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做好城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 文化遗产城市高楼下的盆景
  • 又见六尺巷
  • 佛山木版年画从历史中走来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 最新热门    
     
    聚焦 萨满教 文化遗产保护

    大。明万历时期开始到清代前期,蒙古上层为了强化政权统治,一些达官上层崇尚佛教和景教,制定了《卫拉特法典》,以此来禁止“萨满教”的传播,同时大规模地迫害“萨满教”教徒。清代前期,蒙古地区的“萨满教”教徒基本消亡,但它已被蒙古人视为一种文化形态,并内存其思想中,因而多数蒙古人仍然保持着原始的“萨满教”信仰和习俗。清朝的满族更加崇敬“萨满教”,并且演变成高层机构的文化核心内容。1747年乾隆还赦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即跳神仪典。1754年即乾隆十九年,高宗巡幸吉林时,特意望祭长白山。1880年即光绪六年德宗加封长白神为“保民”。可见“萨满教”萌生、形成、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吉林省辖区内的吉林、通化、四平、九台、伊通、永吉等市县,就是“萨满”文化遗存的故地。这些地区分布大量的“萨满教”文化遗存。如九台市的石氏家族的“萨满”,曾为吉林省长春市文化活动奉献过“萨满”歌舞的鄂温克、达斡尔、朝鲜族、锡伯族、赫哲族等民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部分汉族人也对“萨满教”情有独钟,因而也就形成了民间保留的“萨满教”实物较多的局面,并且是以散存的方式存于民间。有的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对“萨满”文化遗存的保护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知,同时又受到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一些实物被人们逐步淘汰甚至销毁。无形文化遗产中的咒语、歌谣、音乐尚未得到深层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就吉林省的公益性文物事业单位来看,吉林省博物院收藏了8万多件实物藏品,而“萨满教”实物仅有20件。如三股叉、神帽等等。显而易见,“萨满教”文物在全部文物中所占的比例确实是微乎其微。伊通县展览馆所存的“萨满”实物较多一些,如瓦丹、掐拉器等等。吉林省其他公益性文物事业机构关于其实物的保存则更相形见绌了。值得提及的是,这些数量有限的实物,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谈不上规模了。如“萨满教”跳神用的神刀、鞭鼓、萨满饰品、服饰及盛装供品的器皿,在公益性文物事业机构中尚未得到收藏。“萨满教”遗址和遗迹更是寥寥无几。而民间散存的实物远远多于公益性文物事业机构收藏的实物,所以这种收藏满足不了博物馆综合性的展示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难免形成“萨满教”有形及无形文化遗产收藏和保护的弱势,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尚属空白。
       
        再者,“萨满教”的研究没有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研究的深入,只不过初显研究的雏形,收藏和保护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也就影响了“萨满教”文物研究的效果,保护遗存的理论和实践也随之脱节。

        视点之二:研究与前瞻
       
        世界人口60多个亿,信仰宗教的人口超过20个亿,占人口的1/3,而宗教是人类把握自我和自然及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主要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萨满教”的本身,肯定世界宗教,并吸取了中国“释、道”二教以及世界民间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成分,所以它与佛教、道教有共同的特点。其表现在于它有自己的宗教仪式、祭祀方式和崇拜神,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太上老君都成为“萨满教”祭祀的诸神。“萨满教”产生与发展是历史演变过程的必然,它为世界宗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萨满教”文化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萨满教”文化已成为国际性的研究课题,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的北部和中部及欧洲的北部、北美、南美、非洲。特别是亚太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研究基础。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萨满教的礼教思想》、《萨满教绘画研究》、《萨满教研究》。国家“九·五”计划期间的《中国原始宗教资料汇编》也涉及了“萨满教”,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又出版了《东北亚的萨满教》。以上这些书籍的出版和课题研究,伴随着世界宗教文化发展研究的深入,对“萨满教”文化现象及遗存的研究也必然出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国际、国内各种研讨会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萨满教”的国际与国内交流,提高了“萨满教”研究的水平,为国际萨满文化研究注入新鲜血液。虽然研究领域的国际氛围已形成,然而实物、照片、资料融合一体的系统研究工程尚未形成和启动,这无疑是一种缺憾,即使对这方面有些研究探讨,也是分散的,不成系列。此外,无形文化遗产和有形文化更是“萨满教”研究的重要课题,开展这方面的专项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实际“萨满教”文化遗存,主要包含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两部分,这两部分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及体现方式。有形文化遗产是指以物质形式存在为特征的保护对象的文化遗产。实物类如跳神、祭祀用的腰铃、神帽、红帽、神裙、神刀,供奉神的香炉、米酒盅、米酒碗、木方香炉、索龙贺、蜡台等。满族的跳舞服饰品、饰品、神物、器物、崇拜物,遗址类、遗迹类、萨满旧址及有重大活动的祭祀用品。
       
        这些实物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以静态方式的存在展现给人们。就“萨满教”文化遗产而言,它们主要体现“萨满”人的独特创造力和想像力,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其思想意识、行为等的精神层面内容,也体现了满族民间文化的群体性和地域性。借助人的感官传达,它们延续并保留了萨满习俗与满族人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具有历史、艺术、学术等方面的价值。无形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有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习俗、方言口语、口头传说等,对它们的发掘、整理则成为“萨满教”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有时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没有完全脱离物质的无形,也不存在没有无形的有形,两者是相互依存转化的。所以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应加强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并肩负起“萨满教”遗迹、遗址研究的重要责任。
       
       “萨满教”的遗迹、遗址分布于吉林省的各个地区,如长春的九台、吉林市的乌拉街、伊通县的萨满旧址等,对这些遗迹、遗址应全方位地挖掘、整理、研究和展示,使之成为吉林文化地域特色的一朵奇葩。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为我们研究和开发“萨满教”遗迹、遗址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基点,把“萨满教”的遗迹和遗址建设成为东北独具魅力的观光旅游景点,使“萨满教”的民俗风情在吉林开花结果,走向全国和世界。

        视点之三:认识与举措
       
        加强对“萨满教”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共识,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是一种大的方向和趋势。特别是在理论上的提升和认知,结合“萨满教”的历史渊源及吉林省或北方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举办大规模的学术研究活动已越来越多。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尽快在吉林省建立“萨满教”系统网站,归纳整理“萨满教”的信息并形成数据库,在吉林省“萨满教”文化分布的重点区域建立局域网,以便交流沟通有关“萨满教”的信息,争取短时间内建立国际性的网络信息系统,便于国际间“萨满教”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立即开展对“萨满教”文物的收集和整理,作为区域的建设,纳入政府规划,以求得地域化特点,及时全面地展开抢救性的保护工作,并将“萨满教”文物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具有地方特色,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倡议建立“萨满教”博物馆。
       
        现有的博物馆应发挥其巨大的收藏优势,多方面征集收藏“萨满教”文物,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收藏内容除上文所提到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外,对无形文化遗产中的口头文学和传说应给予高度重视,对有形文化遗产应系列成套收藏。征集反映吉林地方特点的“萨满教”文物,以点带面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收藏有关“萨满教”的文物。在征集过程中要严格区别满族文物和“萨满教”文物,例如汉八旗祭旗时用的祭器、石狮蜡台、筷子、铜香炉等器物就属于满族文物。当然满族也信奉“萨满教”,因此也留存了许多珍贵“萨满教”文物。运用集中和平时结合的办法加快征集步伐。博物馆工作人员需加强与“萨满教”文物收藏者的沟通与联络,适时掌握文物线索和信息,迅速地将有关“萨满教”文物征集入藏,例如有关“萨满教”面具图谱、满族“萨满教”的星象图,“萨满教”使用的神歌、神渝、祝词、祷词等,为充分展示“萨满教”文化遗产做好准备。
     
        我们要让大家了解和熟悉“萨满教”文化在吉林地方及北方民族的历史作用,知道“萨满教”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是前人留下的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个人都应成为收集、挖掘和保护“萨满教”的自知自觉者,真正认识到“萨满教”的意义,从而以新的文化视点来看待萨满文化。

    (2006年8月4日5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