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敦煌莫高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 大遗址保护和发展旅游不是对立的访-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 协调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的关系访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傅清远-
  • 城镇化建设中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 河北长城调查初显成效
  • 北京段长城保护快马加鞭
  • 协调各方利益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大遗址访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成大林
  • 文化遗产概念发展与社会进步
  • 反思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 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对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启示
  • 最新热门    
     
    盛 世 藏 珍—— 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 巡礼

    现的唯一一个刻有“龙”字的青铜器物,同时也是现已发现商代青铜圆鼎形体最大的一件,高103厘米,直径80厘米,重达230公斤。子龙鼎不但体形巨大,造型雄伟,纹饰也非常精细优美,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堪称商周青铜器中的瑰宝,是可与司母戊鼎相媲美的国宝级青铜重器。
     
        子龙鼎是今年四月刚刚从海外征集回国的。
     
        2004年6月,一位日本企业家在大阪举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私人收藏品展览,其中有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商代铜鼎,便是这件子龙鼎。据说该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随即流入日本,在以后的七、八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未曾示人。文物部门发现这一珍贵线索后,立刻设法多方联系,终于在2006年4月,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成功地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在子龙鼎的两侧,展出的是一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它们也是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于2005年11月征集回国的。其中3件善夫吉父鬲和2件善夫吉父  可能是194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任家村铜器窖藏,属于著名的“善夫梁其”器群,对西周青铜器研究、西周历史与金文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另一件大师  簋可能是1941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保存完整,簋盖内和器内铭文长达70字,铭文中年数、月序、月相、日辰四项皆全,记载了周王册命赏赐的内容,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首次出川


        在子龙鼎的身后,是因为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而更为著名的“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金饰外廓呈圆形,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20克。图案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与动感。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展柜中的“太阳神鸟”金光闪闪、极其绚丽,引来了参观者的啧啧称赞。据介绍,这次展出是“太阳神鸟”首次出川展览,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实物展出。

        从《中秋帖》《伯远帖》到《研山铭》
       
        书画部分是这次特展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中秋帖》、《伯远帖》、《五牛图》、《淳化阁帖》、《研山铭》等无一不是国之重宝。若没有文化遗产日这次特展,它们恐怕很难汇聚在一起。所以许多观众俯身于展柜之前久久不愿离去,只想再多看一眼。古人所谓“观止”,大概此之谓也。
       
        《中秋帖》和《伯远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并被清乾隆皇帝誉为“三希”。1951年,香港爱国人士庄世平先生得知王献之《中秋帖》和王《伯远帖》有可能流失海外,立即反映到大陆有关部门。周恩来总理得知此消息后,随即派出三位专家兼程前往香港,鉴定真伪。在确认为真迹后,用当时十分珍贵的外汇将其购回,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此后,国家又陆续派专人在香港陆续收购了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赵佶的《祥龙石图》、马远的《踏歌图》、李唐的《采薇图》,元代赵孟兆页的《三竹图》、吴镇的《渔父图》等稀世绘画珍品以及大批珍贵的善本图书,体现了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研山铭》则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是启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回归的第一件文物。它的作者是北宋的大书法家米芾。这次展出也是《研山铭》回归后第一次公开露面。
     
        从《中秋帖》、《伯远帖》到《研山铭》,生动地体现了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龙门石窟佛头造像与陈国琅藏书——海外华人的中国心

        精美的佛造像是这次特展的又一重头戏。无论是精美绝伦的龙门石窟佛头还是端庄华丽的宋代木雕观音,都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参观者。
       
        它们也是从海外征集回国的。
        
        龙门石窟佛头的回归更富有传奇性。2004年11月,文物部门获得了一批流失海外文物的征集线索,美国的某华人收藏家藏有龙门石窟的佛造像。2004年12月和2005年10月,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征集工作得到了该收藏家的密切合作,国家文物局顺利地征集到其中的9件珍贵文物。在这批文物中,有7件是早年从龙门石窟流散到海外的雕塑,是北魏晚期至盛唐时期的优秀作品,其中有两件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和火顶洞左胁侍观音菩萨头像的盗凿接口完全吻合,其价值不言而喻。
     
        宋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国博物馆无不以收藏有宋代大型木雕为豪。特展中的这件宋代木雕观音,高200厘米,保存完整,体量硕大,神态端庄安详,是国内博物馆收藏的最大的一件宋代木雕。2005年10月,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这件长期被海外收藏家收藏的艺术珍品征集回国。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两大发明,为中国灿烂文化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典籍文献汗牛充栋,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藏书家。
     
        陈清华先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藏书大家,室名“郇斋”。他收藏的古籍善本以数量大、质量高而闻名海内,在当时与天津周叔弢先生并称“南陈北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曾两次从香港购回陈清华先生收藏的宋刻无上神品世纟采堂本《韩昌黎文集》、《柳河东文集》以及宋拓《神策军碑》、《蜀石经》等珍贵古籍,拨交国家图书馆典藏。2004年,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国家文物局将陈清华先生留给其子、美籍华人陈国琅先生的一批善本古籍征购回国。这批善本古籍包括罕见的宋元旧椠、明清名刻精抄以及名人校跋之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同时,这批善本入藏国家图书馆,使“郇斋”分离数十年的藏书终于重聚一处,结束了长期流散海外的命运。

        瓷枕与家具——香港同胞的爱国情

        
        中国瓷器与明清家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展览自然不会少了它们。
       
        在溢彩流光的陶瓷展区,有典雅的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绚丽的万历款五彩穿花龙出戟花觚、独具特色的清乾隆御制绿松石地粉彩花卉龙把多穆壶以及珍贵的元代卵白釉五彩金线瓷器等等。而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一组出自民窑的磁州窑瓷枕。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好奇:瓷枕真是古人的枕头吗?
     
        这些瓷枕也是有来历的。
     
        2003年初,香港的鉴藏家杨永德先生(曾向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捐赠古代陶瓷枕200余件)在香港发现了一批陶瓷枕,他立即通知南越王博物馆进行征购。该馆于是邀请古陶瓷专家专程赴港进行鉴定,挑选了58件陶瓷枕,经鉴定其中有40余件为国家一级文物。为避免这些珍贵文物的流失,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11月征集了这批陶瓷枕。
       
        明清家具因其用料考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经久耐用等特点,长期受到家具研究者和收藏者的瞩目与青睐。2005年11月,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国家文物局征集了香港嘉木堂和黑家两家收藏的部分中国古典家具。这些家具工艺独特,造型别致,传世稀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咚咚锵、咚咚锵——
       
        展厅深处传来一阵热闹的锣鼓之声。
        
        难道这里还唱戏?
        
        寻声过去,果然是在唱戏——皮影戏三打白骨精。来自河北昌黎的民间艺术家们生动诙谐的表演,引来观众阵阵会心的笑声。
       
        原来,这些演出用的皮影,也是国家近来征集的文物。
       
        中国皮影戏古称影戏,北宋时期已有文字记载,明代以后逐渐形成以滦州皮影为中心的北方皮影、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和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等三大区域性流派。作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皮影在国内仅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有一定数量的收藏。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艺术门类,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在全国征集了各路皮影六万余件,使皮影这一民族艺术之花得以续吐芬芳。

        有价与无价:不够修一公里地铁的钱与5元钱的特展


        由于是在开幕式后观看的展览,所以记者有幸与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一同参观。在参观中,单局长说了两句令记者印象极为深刻的话。
     
        第一句话是:如果这些珍贵文物被外国博物馆收藏,那将永远不会再回到中国来了。第二句话是:所有这些展出的征集回归文物的所用的钱加起来,恐怕还不够北京修一公里地铁的。
     
        是的,如果当年不是周总理亲自筹划、果断决定,我们今天不知要到哪里才能看到我们的《中秋帖》、《伯远帖》!虽然我们当时花了一些钱,一些很珍贵的外汇,但现在看起来,那点外汇真是不值一提——48万港币。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如果我们稍一犹豫,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机会。
     
        而如果北京少修一公里地铁,我们将赢得什么?
     
        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所以我们看到,这次特展的门票仅仅是5元钱。让遗产贴近大众、让更多的人亲近遗产——为国家、为民族、也为每一个人。展厅里络绎不绝的观众说明了主办者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遗产保护需要全民族的投入


        文物征集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霁翔局长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提到,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但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中国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散落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更是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此。所以,抢救海外流失文物,加强对散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的追索和征集,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事实上,国家对流失文物的征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流散在社会上和海外的珍贵传世文物进行收集和保护。即使在国家非常困难的时期,政府依然斥重金从海外购回许多书画珍品和善本图书。周总理亲自筹划征集文物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相关国家机构和博物馆投入了大量财力购买了相当数量的珍贵文物,丰富了国家收藏。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探索国家征集珍贵文物工作新模式。2002年起,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文物局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文物征集保护的力度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但是,在展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动辄天价的艺术品市场,钱总是显得微不足道的。比如子龙鼎、比如龙门石窟的佛造像,征集所用的费用是远远低于市价的。之所以能够征集到这些珍贵的遗产,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和民间收藏家的爱国之情。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切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理解、支持、参与,需要全民族的参与。
     
        面对展厅中众多的观众,看到他们对文化遗产关注的目光,记者有理由相信,“特展”将会进一步唤起人们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爱护,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未来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得到了国家博物馆陈煜副研究员的大力支持)

        链接:


        “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

        2002年起,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文物局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的珍品文物。
     
        “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成为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并已取得突出成效。启动4年来,共动用了1.9亿多元人民币,已成功购回文物图书(善)本、瓷器、青铜、家具、玉器等各类珍贵文物204件(套)。如2002年5月征集的北宋米芾《研山铭》,2002年12月征集的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等瓷器,2003年征集的战国虎形佩,2004年征集的著名藏书家陈清华之子陈国琅藏宋元明清善本典籍,2005年征集的龙门石窟佛头及北宋木雕观音和西周青铜器,2006年征集的子龙鼎等。
     
        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的投入,不仅及时抢救和保护了一批珍贵文物,丰富了我国博物馆馆藏,弥补了国内馆藏文物的缺失,而且还带动了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地方资金投入文物征集和文物保护。继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之后,上海、辽宁、北京、广东等地也相继加大了对重点珍贵文物征集的投入,各地用于文物征集的经费显著增加。如上海去年以450万美元购买了《淳化阁帖》,成都在国家投入800多万元征集6万件皮影艺术品后,拟定投入3个亿建立皮影博物馆等。

    (2006年6月9日5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