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敦煌莫高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 大遗址保护和发展旅游不是对立的访-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 协调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的关系访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傅清远-
  • 城镇化建设中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 河北长城调查初显成效
  • 北京段长城保护快马加鞭
  • 协调各方利益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大遗址访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成大林
  • 文化遗产概念发展与社会进步
  • 反思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 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对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启示
  • 最新热门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李凤兰

    性都比较高。上世纪70年代,乡里想在安陵邑遗址内为下乡知青盖楼,一开工便挖出许多汉代的砖瓦。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阻止继续施工,最后乡里不得不在遗址外另选楼址。
    为守望家园成个“家”
     
        2002年,李凤兰从咸阳市渭城区计生协会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还乡。当她闲暇时走在村头巷尾,看到村民用汉陶器作花盆,用汉砖砌猪圈,甚至铺地砌坎的石头也是汉碑,还有那些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人为破坏的石兽和玉米地里经常出现的盗洞,李凤兰的心开始沉重起来,她再也无心家中的天伦之乐。她萌发了一个念头,在村里成立个文物保护协会,给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热心文物保护事业的群众成个“家”。
     
        这年“五·一”,“白庙村文物保护协会”的挂牌仪式像城里人的店铺开业一样热闹了一整天。协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1名、常务理事9人、秘书长1名,拥有会员1000余人。李凤兰担任第一届会长,五年一届。
     
        李凤兰对协会的成立兴奋不已。据她介绍,过去保护文物在形式上是群众零星的自觉行为,在方法上是群众个人对不法行为的阻止劝诫,在内容上主要依据传统思想和村规民约,往往在遇到不法行为时很难通过组织渠道解决,处置缺乏威慑力,劝诫缺乏说服力。协会成立后,凡遇文物不法行为,均可由协会出面查处,或以会员身份进行劝诫。
     
        白庙村文物保护协会的“门坎”还很高,不是随便就可进的。协会的会员大多由村里的“五老一高”人员组成,即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职工、老村民方可成为会员。会员要具备热爱文物保护事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和敢于与犯罪分子进行斗争的勇气。

        协会为文物撑起保护伞

        白庙村文物保护协会成立后,安陵才建起了文管所,但当时有所无人。李凤兰带着协会成员搬进文管所,开始履行辖区内文物的调查、巡查、管理职责。协会成立之初的当务之急是要摸清白庙村的家底,查清文物的分布情况、所处位置和保存现状。
       
        一天,李凤兰接到会员报告,有人与外乡人互相勾结,要将村头清初的8件石马、石虎、石羊、石狮等-地面的石刻文物倒卖。当天,李凤兰便租来大吊车和大汽车,组织上百名村民将石刻文物于天黑前全部搬运到安陵陵前文管所附近的安全地带,她在这次搬运中自己掏了3680元付了车辆运费和人员的劳务费,确保了田野文物的安全。
      
        李凤兰觉得,做好帝陵陵区的文物保护,关键是防止文物的破坏和盗窃,做好源头上的工作很重要。过去,总有些外乡人到村子来,以货郎匠、搞销售等为名打探、收购文物。李凤兰为防止文物流失,带着会员主动上门,挨家挨户做工作,将祖传或田间发现收藏的文物逐一登记,要求白庙村已入户的文物要主动上交、集中管理,自家保管要确保不能外流。凡新发现文物必须主动报告协会上交区文物管理部门。一次,在村西修水渠时发现两个石柱,协会主动报告文物部门前来清理,经鉴定为唐代经幢,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后由区文管会保管收藏。
       
        为了让群众知道哪里是文物保护的重点区域,李凤兰通过从上面要一点、群众捐一点、自己掏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先后在安陵主陵、陵墙处树立了标识碑,并为安陵碑修筑了碑亭。仅刻碑树碑,李凤兰便自己掏了二三千元。
       
        汉安陵是协会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陵区范围大,处于村民的生产生活区,特别是每年秋后的玉米成熟时,环绕四野都是青纱帐,是陵区作案的多发季节。协会对安陵的管护有明确的分工,白天有人值班,晚上有专人巡逻,全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建立了值班巡逻登记制度。巡逻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马上报告区文物旅游局、文物派出所或当地派出所。
       
        在当地文物、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协会成立仅半年便11次发现盗窃案情,缴获手机一部、手电筒12个、蛇皮袋18条、假发2个,回填新老盗洞6个,调用农用机动车将安陵北边群众不能耕种的地进行平整,既保持陵了区风貌,又消除了盗贼藏身之地。4年多来,协会在陵区布下天罗地网,陵区发案率大幅度下降,而且没有一宗田野文物盗窃得逞,许多盗贼提起白庙村赶紧绕道而行。

        宣传工作的领头人

        
        1987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李凤兰在兰州进行高中文化补习后,考进了国家计生委在兰州大学开设的人口学大专班。30多门课程本已让半路出家的李凤兰够受的,但她又加学了历史文博班的8门课程。3年的时间过去了,李凤兰的历史文化知识有了长足的长进,为如今当好文物保护协会会长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加深对家乡、对文物、对文化的热爱,协会一成立她便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群众大会,利用村上的高音喇叭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法律法规,听众多达万余人次。她把全家三代人都发动起来,用两个半个月的时间,花了3000多元制作了30多块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重点宣传白庙村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和近现代历史名人的业绩,观众超过万人次。
       
        2002年暑期,李凤兰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举办了8期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文物保护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每周一期、每期四五十人,培训学生累计408人次。
     
        协会成立后,李凤兰在村上成立了“好媳妇锣鼓队”。李凤兰真不愧是做基层工作特别是做妇女工作的行家,她算了个细账,几千人的村子300多户人家,关中男子比较闲散,理家管事多为女人的活,把当家的女人组织好了,这个村就好管了。
       
        李凤兰认为,文物保护光在喇叭上喊不管大用,村民最讲实际,要让村民听进去,买你的“帐”,还得先为大伙干实事。“好媳妇锣鼓队”成员是李凤兰逐一从全村挑选的,50人组成的锣鼓队可算得上是村里的宣传队,光看那阵势就招眼:前排3个大口面的鼓,后排5个小口面的鼓,后面全是锣队,指挥一个手势,锣鼓齐鸣,震耳欲聋,村里村外的人不邀自来。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锣鼓队便上门效力,逢年过节更是锣鼓队最忙活的时候。“好媳妇锣鼓队”是白庙村的招牌,也是品牌,通过这个品牌树立了村民做人的榜样,通过这个招牌宣传了文物保护。
       
        协会每月都要例行召开常务理事会一次,李凤兰提前要张罗好会上要议、要定的事项,每次会议都有10个左右的骨干参加,一月才能把大伙召集到一起,总得有个拢人心的形式。每次常务理事会召开后,李凤兰都要自己掏腰包请大伙吃个饭,当地的烧酒、村民自己调的凉菜,要不就简简单单请大家吃顿陕西的羊肉泡馍。尽管李凤兰是点心意,但每次下来也得个百八十元,只要大伙高兴,做会长的自然也就释然,从不在意花费。协会是不收会费的,也没有经费来源,平时多少总得有些花费,李凤兰不到千元的退休金就全搁进去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

      
        白庙村的文物保护协会搞得红红火火,相隔4公里的刘盈之父高祖刘邦安身之地的长陵村民很是羡慕,他们诚心前来白庙村取经,李凤兰毫不保守地传经送宝。后来,李凤兰骑上自行车多次前往长陵村,为该村筹备成立文物保护协会,经常主动去为村民讲法授课,使安陵、长陵所在村携手联防,群防组织不断向外扩展,群防体系得到加强,受教育的群众不断增多。
     
        谈到未来,李凤兰有了新的打算。继续加强历史文化和法律法规学习,注意向文物部门的行家和其他帝陵保护单位学习,协助文物管理部门做好编制安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挖掘村史文化,编撰首部《村志》,新建以汉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为特点的民俗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产业,带动陵区的文物保护和环境改善,促进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文物保护协会在帝陵的群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白庙村文物保护协会在陕西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但离安陵不远便是渭陵、长陵、茂陵等,如何把这种有效的群防组织发展到其他陵的村庄,是目前李凤兰考虑较多的问题。目前,以安陵为中心、以白庙村协会为依托,会员在不断向周边陵区村庄扩展,必将形成范围更大的汉陵群众保护网络,李凤兰也将会更加忙碌。

    (2006年6月9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