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李凤兰
  • 大遗址保护和发展旅游不是对立的访-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 协调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的关系访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傅清远-
  • 城镇化建设中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 河北长城调查初显成效
  • 北京段长城保护快马加鞭
  • 协调各方利益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大遗址访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成大林
  • 文化遗产概念发展与社会进步
  • 反思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 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对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启示
  • 最新热门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札记

    河北省的沧州(及辖内吴桥),山东省的德州、聊城(及辖内临清)、济宁、枣庄,江苏省的邳州(徐州辖下)、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省的嘉兴、湖州和终点杭州。其中济宁是专家们公认的一个划分北方和南方运河段的界点。从地理位置看,济宁的南旺地区是整个京杭大运河流程的制高点,从历史沿革来说,济宁市元明清三代河道总督署的所在,然而给人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是现实情况——济宁以北看到的运河多是干涸的,即使个别地区有水也远远无法实现通航,而自济宁以南,运河却是水量丰沛,常常看到货船行驶于上。面对北方干枯的河道、孤零零矗立在那里的闸口、石碑以及买来的被严重污染了的存水,专家们似乎都在关注着一个焦点——水,要不要有水?如何治理污染?能否通过南水北调恢复河道的生命?……而行至江南,放眼尽是翠意融融,水波荡荡,大家的讨论越来越多的集中到城市景观建设与运河风貌是否协调,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没有、会不会受到城市沿运河区域的建设和规划的干扰、破坏这一类问题上。

        河道与水是大运河考察活动的基本内容,考察团在通州看大运河的起点,在天津武清看北运河的干涸,在吴桥看被污染的河水,在扬州看古老的邗沟,在杭州看江南运河繁忙的航运。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运河相关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也是考察的对象。

    北方的闸与南方的桥

        一路随团行至杭州,记者产生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那就是,在北方省市考察时看到的闸多,然而到了南方,参观的往往就是桥了。在北方,南运河段上,坐落有两座古闸——天津静海县的九宣闸和河北沧州的捷地减闸。九宣闸又名靳官屯闸,始建于1875年,是天津最古老的一座闸,闸旁立有李鸿章书《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碑。捷地减闸,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清雍、乾和宣统时期有过较大改造,闸旁立乾隆御制碑和告示之用的宪示碑。据介绍,这两座如今矗立在干涸河道上的古闸在修建之初却都是专为泄洪防涝之用的。

        行至江浙,参观之处桥越来越多,闸却几乎没有了(除淮安若飞桥下看到的越闸遗迹)。嘉兴的长虹桥始建于万历年间,重建于1666年,是大运河上罕见的巨型三孔实腹石拱大桥,气势恢弘若长虹卧波;而杭州的广济长桥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历经500余年,石栏上仍隐约可见云纹刻痕。古桥今桥在江南运河之上比比皆是,不由得让人联想,在北运河水量充沛航运发达之时,会不会也有如此多的桥梁?它们是否还留有痕迹?

    江北水城和江南水乡 

        或者可以说,自考察“江北水城”聊城起,运河沿岸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就被提出来讨论了。参观了国保单位山陕会馆和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后,委员和专家都肯定了聊城对文物和古城区街道布局的保护意识,但对运河周边景观的规划水平褒贬不一。到了江南水乡,对景观规划、运河风貌的讨论就越来越多了,真实性、完整性这两个保护规划原则也常常被提起,而事实上,在扬州、无锡、苏州、嘉兴、南浔等地,考察的内容也确以沿运河风光带的建设、规划情况为主。这几个城市中,无锡得到了最高也最广泛的好评——在清名桥保护区,运河两旁的建筑中百来年的老房子时时可见,当地百姓悠然自得的生活在那里。对于沿运河地带的规划,专家们也给出了很多意见,进行整体规划,保持古建外观不动,内部适当改造、实现现代化的看法较为普遍的得到认同。此外,谢凝高委员提出分区保护利用的概念,秦序和朱炳仁表达“留白”的观点(可以只是单纯的保护下来而不作任何改动,留给后人)等,也都各有论述。

    阳春白雪和民间艺术

        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这次考察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沧州博物馆,一些在南运河宋代沉船发掘中出土的瓷器、石锚吸引了专家们的注意,认为这些文物是真正反映运河文化的,也是对运河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中应当注意到的。考察团参观的另一个颇获好评的博物馆是扬州的“双博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馆内布局清晰分明,广陵潮和雕版印刷部分的陈列设计精致有创意,专家的评价只有三个字——“真不错”。

        此次考察中的非物质文化以民间艺术为主。手工艺有天津的杨柳青年画,邳州的农民画、剪纸;曲艺有吴桥的杂技、魔术,宿迁的柳琴戏、拉魂腔等等。也许它们不像昆曲那样明显地沿运河传布南北,但是,专家认为,沿运河各地区的民间艺术应当是流动的、相互影响的,可以通过对它们与运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而得到答案。

        宗教与对外交流

        历史上,大运河不仅是繁忙的运输线路,也是宗教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正如何星亮委员所言,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至今,仍有“运河四塔”(通州燃灯塔、临清舍利塔、镇江文峰塔、杭州六和塔)伫立在河道边。在修建之初,它们负有的是人们祈求平安的愿望和镇除水祸的责任,之后,它们渐渐成了当地的一个标志——运河上的船到当地地界,远远就可以看到它们。此次参观四塔中的二塔——燃灯塔和舍利塔,其中燃灯塔所在的三教庙是一个集儒(文庙)、佛(塔庵)、道(紫清宫)为一体的古建筑群。

        运河沿岸还有许多与伊斯兰教相关的遗迹,如临清、聊城的清真寺,如德州的苏禄国东王墓和扬州的普哈丁墓。苏禄东王(苏禄国于今菲律宾西南部,信奉伊斯兰教)在明永乐年间来中国访问,归途中病逝,成祖朱棣以国礼葬之。这不仅 是沿运河-、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有专家认为,这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线路之一是从南向北沿运河进行的”这一观点的有利佐证。

        考察所经之处还有很多,一路上委员专家的讨论和各地代表的建议也有很多,一篇文章无法尽述。


    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目前全程可分为七段:通惠河(北京市区-通州);北运河(通县-天津市);南运河(天津-临清);鲁运河(临清-台儿庄);中运河(台儿庄-淮安);里运河(淮安-扬州);江南运河(镇江-杭州)。

    (2006年6月2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