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李凤兰
  •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札记
  •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 全面推进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 河北长城调查初显成效
  • 北京段长城保护快马加鞭
  • 协调各方利益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大遗址访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成大林
  • 文化遗产概念发展与社会进步
  • 反思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 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对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启示
  • 最新热门    
     
    文明是脆弱而坚韧的——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巡礼

    总书目收书统计》和《历史上书籍灾难举例》对西汉以来中国官府古籍收藏和散亡情况有所反映。《历代总书目收书统计》显示,我国古代官府藏书至唐代进入繁荣,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当代,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收录古籍57500余种。
     
        导致古籍散亡的原因既有-、战乱等人为因素,也有水火侵害,虫蛀鼠啮等自然因素。
     
        《历史上书籍灾难举例》列举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7次书籍灾难事件。除了人们熟知的“始皇焚书”之外,许多古籍毁于战乱,如西汉更始年间,王莽败亡,未央宫及其所藏典籍大部焚毁。建武元年,赤眉军攻陷长安,焚烧宫室,积累200年的典章古籍同归于尽。“安史之乱”使长安及洛阳数次遭殃,官藏典籍受到空前损失。此外,唐末、明末战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日本侵华战争等都曾使中国古籍遭受重大损失。而在历代统治者中,有的出于文化专制的目的,也对部分古籍实行禁止和销毁的政策。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灭佛诏,大规模焚毁佛经,对两晋以来的译经重镇——长安的佛教经典造成重创。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广泛查禁“违碍”、“忤逆”之书,其在位60年,禁毁书籍约3100多种、151000多部。 

              
    书海遗珍

     
        距今上千年的敦煌遗书、留有司马光手迹的《资治通鉴》残稿、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编撰的《金石录》宋刻本、现存最早版本的《梦溪笔谈》元刻本、程甲本《红楼梦》、气势恢弘的古代地图、龟兹文残片、回鹘文写本、水书抄本……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往往会感到惊讶和震撼。这些历经劫难的古籍,能留存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让人不能不感慨其坚韧的生命力。可以说,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以国图的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为例。敦煌遗书曾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封闭千年之久,1900年被主持敦煌莫高窟前下寺的王道士发现。1909~1915年间,西方所谓的“考察队”、“探险队”纷纷来西北探宝,藏经洞经卷被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大量骗取,运往海外。1909年,伯希和把其中一些精品出示给北京的学者,震动了中国学界,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下,1910年,学部派人把剩余经卷调运北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然而在运往北京途中以及到了北京以后由于有关人员的监守自盗,敦煌遗书仍有大量散亡。20世纪30年代初,华北局势紧张,敦煌遗书被运往上海,秘藏于英租界中。直到1950年才陆续运回北京国家图书馆。建国以后,经政府调拨、民间捐赠和征集购买,国图藏敦煌遗书总数达1.6万余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机构。《赵城金藏》是1936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1942年,日本人借口要在广胜寺举办活动,想对该寺进行搜查。紧要关头,广胜寺僧人协同八路军将《赵城金藏》紧急转移,藏在沁源县废弃的煤矿中,由两人负责保管。北平解放后,《赵城金藏》被送到北平,移交给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图前身)保管,然而由于长期保存在恶劣的条件下,《赵藏金藏》破损严重。明朝编撰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共22937卷,总字数约3.7亿字,有正副两本。明朝灭亡后,《永乐大典》正本不知下落。副本传到清乾隆时期已缺2000余卷,至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部分《永乐大典》被焚毁、劫掠。1912年,翰林院残存的60册《永乐大典》入藏京师图书馆,抗日战争期间又被辗转运送到美国寄存。建国后,通过政府调拨、征集购买、收藏家捐赠等方式,星散各地的《永乐大典》陆续汇集国图,目前国图收藏《永乐大典》221册。其余残本则散落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令人叹息的是,现存400余册《永乐大典》数量不足原本的4%。相比而言,《四库全书》要幸运得多。《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最初成书四部,后又续抄三部,分藏于全国的7座藏书楼,后经兵燹火灾,三部全部散亡,两部残缺不全,另外两部,一部在四十年代末被带往台湾,一部由承德原藏书楼运往北京,入藏国图。这是国图四大专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

                              
    延续文明

     
        建国后,我国在古籍善本的征集、收藏、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民间古籍善本进入公共图书馆,结束了流离失所的命运,得到初步保护。国图藏《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敦煌遗书、西夏文献,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文献,清华大学藏烬余文献等一系列大型古籍修复项目的实施使得一批珍贵古籍善本得以新生。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全国文献缩微项目、国家古籍出版项目等再生性保护工程的实施为古籍的传播和再利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国古籍善本保护现状仍然很严峻,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善本约3000余万册,而破损的古籍约占三分之一,由于环境污染,古籍善本正在加速酸化和脆化。另外,古籍家底不清,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图书馆文献保护基础科学实验检测设备落后,资金匮乏等问题制约着古籍善本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今年年初,由文化部、财政部主持的“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开始实施,保护计划将分期进行,第一期规划为十年(2006~2015年),根据规划,这一阶段将完成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量及保护状况的普查,修复一批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改造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条件。此外还将培养一批古籍修复人才,建设国家级文献修复保护中心,制定文献保护相关标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政府实施的最大一项古籍善本原生性保护工程。可以想见,随着这一计划的逐步实施,大量古籍的生命将得到延续,文明也将随之传承。

    (2006年6月2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