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李凤兰
  •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札记
  •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 全面推进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 文明是脆弱而坚韧的——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巡礼
  •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创新之道
  • 协调各方利益 动员社会力量保护大遗址访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成大林
  • 文化遗产概念发展与社会进步
  • 反思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 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对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启示
  • 最新热门    
     
    文化空间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

    入调查,累积文字资料一百余万字,音像资料五万分钟,并分别建立起数据库;在充分掌握朝阳区各街乡文化资源、文化特征、人文精神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专家学者、本馆业务人员参加的研讨会,论证、制定了旨在有效保护民间传统习俗实际传承的文化空间保护方案。
     
        众所周知,民俗文化的特质在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随着社会发展,部分优秀传统民俗,如传统节日习俗等等,不仅可以继续传承发展,而且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营养。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根本办法,就是使其在人、群体、社会中得以现实延续和发展。因此,保护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载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扶持、指导,使传统民俗文化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传承,发扬光大。

        高碑店是文化空间保护的个案之一。它位于北京东南方的通惠河畔,毗邻“通惠河五闸”之一的平津闸,是伴随着漕运而发展变迁的古老村落,其民俗表征带有明显的漕运文化、河渠文化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高碑店的古典家具一条街蜚声海内外,成为高碑店的支柱产业。我们通过对高碑店老一辈村民的访谈和对村民生活的观察,记录,整理了那些至今存活在村民当中,以及正在弱化和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结合当地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诉求,提出社会干预性力量支持,保障自然传承活动实现的“文化空间”保护方案,即以整个村落作为民俗文化空间,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之成为一个兼具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和休闲旅游功能的活态民俗保护区。
     
        与此同时,我们将恢复高碑店标志性文化之一的娘娘庙庙会作为文化空间保护的具体措施,率先付诸施行,于5月27至31日,在高碑店举办了端午民俗节。我们结合对其他文化空间的保护成果,通过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在端午民俗节中推出了尘封数十年的北京经典传统花会“幡鼓齐动十三档”的表演,二十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引起业内外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关注,提升了高碑店民俗文化村的社会认知度。通过举办端午节俗知识、民俗旅游接待知识讲座,举办“老北京人过端午”展览、“端午知识竞答”、“体悟端午习俗在农家”活动等,对高碑店村民和该村国际民俗旅游接待户进行培训。此外,还举办了高碑店古典家具博览会、高碑店特色小吃饮食评比大赛,为推动高碑店古典家具产业走向区域板块型产业,为发展农游合一产业奠定了基础和方向。本届民俗节彰显的首要意义,就是从保护文化空间的角度,探索一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文化空间保护的根本,是对能够保持当地文化特征的群体的保护。这种保护是以当地文化产业为基础的。在产业运作框架下,实现传承人社会地位和职业的转换,即由农民转换为文化产业股东、雇员,转换为民俗文化工作者、民俗表演者、民俗旅游接待户等等。这种转换,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培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自觉,使他们在享受习俗传承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的同时,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加乐于保持传统习俗。当地文化产业也应以人为本,将民俗文化传承人作为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融入民俗文化保护区的建筑体系、区域环境、农游合一产业等有形资产和品牌形象依托的工作中,使文化资源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唯其如此,文化空间保护与文化产业运作才能做到二元互动,良性循环,也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6年6月2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