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保护木本水源 提高生活品质
  • 为文化遗产日叫好
  • 挽留最后一抹夕阳
  • 过好文化遗产日
  • 文明是脆弱而坚韧的——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巡礼
  •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创新之道
  • 文化空间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
  • 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博物馆建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出台
  •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大事记
  • 中国遗产搭上世界列车
  • 最新热门    
     
    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事迹简介

    大、印度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内30余个大、中城市举办画展,并多次亲自为观众讲解;她还经常应邀到各大学作报告;通过媒体制作专题节目。

        为抢救和尽快修复霉变、颜料脱落等不同程度损坏的馆藏文物,廖静文请来了法国卢浮宫修复专家,先后修复了20余幅徐悲鸿油画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请裱画大师刘金涛来馆,装裱修复了徐悲鸿国画数十幅、素描300余幅。

        如今,廖静文已83岁高龄,仍在第一线为文博事业工作着。


    李健林
       
        北京市顺义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男,195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从事文物工作25年,1982~1984年主持本区县文物普查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其调查资料为建立顺义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用近两年时间,把顺义区地上散存的大量刻有珍贵史料文字的碑石全部集中到文管所保管,既保护了石刻又保存了珍贵史料。他为配合警方追缴明代马门李氏一品夫人碑而负伤,为此被评为2005年北京市文物安全先进工作者。

        他在顺义城内发现了北京地区唯一一座开元寺。为避免这一古建筑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他利用各种机会反映情况、争取支持,最终顺义区有关领导同意了他的原址保护意见,北京市文物局拨款维修。
     
        在主持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展厅的陈列设计工作期间,他多方寻找老民兵座谈以挖掘史料,数次到北部山区搜集抗日军民使用过的生产和战斗用具以丰富展品,力图把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建成京郊一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  卓
       
        天津博物馆馆长兼党委副书记、副研究馆员,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他兢兢业业在基层文博工作岗位上工作了23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分节假日地忘我工作,为了博物馆的正规化、信息化、现代化、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0年,陈卓负责组织完成了历时两年半的馆藏文物账、物、卡三核对工作。这次文物三核对工作是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成立四十多年来最详细、最彻底、最准确的一次。在2006年天津博物馆文物库房搬迁工作中,他更是周密计划、审慎安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文物搬运工作万无一失。他努力提高博物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曾负责组织筹划了馆藏文物赴日本、加拿大、美国、芬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外展工作;还负责联系组织了本馆的“馆藏二十世纪中国画回顾展”、“馆藏张大千、溥心绘画展”赴贵州、西安、山西、深圳、河南等地展出,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博物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005年是天津博物馆开馆的第一年,陈卓同志承担起全馆业务、行政管理的任务,在很短的时间里结合天津博物馆的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积极筹划、组织了一些有社会影响的陈列展览和宣传活动,努力打造出天津博物馆这一新的文化品牌。

     

    吕淑芳(中)
     
        天津市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女,195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她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被群众和各级领导称为文博战线上善于学习实践,积极开拓进取的“女强人”。她带领全馆人员,建立文物保护基础档案,并对文保单位、风貌建筑等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方案。她亲自起草对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实行保护的通知,以区政府的名义下发,并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数十年来她组织与全区文保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单位签订《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保护合同》和《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责任状》,使文物保护责任到人。在全区组织成立了50余人参加的基层文保员队伍,每年举办文保员培训班,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文保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修复筹建梁启超纪念馆工作中,她认真研读梁启超和饮冰室的相关资料,亲自参与筹建方案的制定,为确保馆藏文物的高质量和完整性,她克服困难搜集资料,使梁启超纪念馆顺利开馆。

        在她的带领下,河北区文物管理所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十五”立功先进集体。她本人也多次受到市、区和局党委的多次表彰。


     
    乔登云
       
        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男,195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乔登云毕业后放弃条件较好的文物商店的工作,主动到市外的地区文物保管所工作,从事文物保护及田野考古26年。

        他起草的《邯郸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在1997年被颁布实施。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他自筹资金组建了30人的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并增设了先进的安全防盗报警电视监控设备。

        作为邯郸市唯一具有国家考古发掘领队资质的专业人员,他参加了辖区内几乎所有较大规模的文物考古工作项目。曾带队对武安洺河流域古遗址、磁州窑遗址等做了数年调查工作,使邯郸市的文物遗存点增加了1200多处。乔登云还创建了适合中小文博单位的文物资料档案和文物藏品编目体系,建立与完善了数千份文物资料档案;近年来,又主持开辟了文物修复室,组建了较固定的文物修复队伍。

        多年来发表学术报告和论文20余篇计40余万字;主编学术专著《邯郸考古文集》、大型图录《邯郸文物精华》及《文物春秋》“邯郸专号”,合作完成近10万字的《磁山文化》书稿。2001年至今,他任主编,编辑刊印《邯郸文物简讯》内部资料42期共5000余份。


       
    于占海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物局局长、副研究员,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从事文物工作20多年来,于占海先后组织制定了《山海关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东罗城保护规划》;在全国文物系统率先组建了群众性的义务保护组织,这一组织在山海关长城及其他文物的保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几次对辖内长城及其他文物古迹普查、复查,调查出未在案的包括烽火台在内的各时期遗迹18处。

        于占海参与规划制定和主持文保工程及博物馆改陈设计项目20余次。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镇东楼大木防腐加固工程”荣获省优工程;“长城博物馆扩建改陈项目”荣获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他主持、负责填写了沿海地区夯土长城保护空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科研课题“防止沿海地区现存夯土长城风化的研究”及“北朝长城东部遗迹综合考察与分析”。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其中考古论文《山海关及其相邻地区古长城遗迹的调查考证》获1998年“长城主题论文大奖”。编纂《天下第一关镇东楼竣工报告》、《世界遗产大观》等多种资料及图书。


      
     魏国英

      
        山西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长、党支部书记、研究员,男,195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魏国英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带领全体职工进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扩建改陈”,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三晋大地矗立起一座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革命纪念馆,新馆面积由原来的7.4万平方米扩展到14.7万平方米;展馆由原来的3616平方米扩建到1.2万平方米,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展出手段更加现代新颖,直接带动并促进了山西省红色旅游和地方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馆内现已征集到珍贵革命文物8000余件,购进了现代化的远程监控和消防喷淋设备,开创了八路军纪念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近年来,纪念馆年均接待观众10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接待任务。魏国英同志刻苦钻研,成果显著,先后在《中国文物报》、《山西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论文30余篇,其中《开拓传统教育与风景观光相结合的道路》一文荣获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优秀成果奖,由于成绩突出他多次被国家文物局和省级部门评为“优秀-党员”、“先进文物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赵参军
       
        山西省运城市文物局局长,男,195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运城文物保护工作十分艰巨,他主动取得政府领导的支持,5年间先后新成立了30余个文管所,组建了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实现了全市13个县都设有文物局的格局。他狠抓文物保护经费落实,争取文物事业发展资金达1亿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物事业发展。

        他带领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先后对常平关圣家庙、万荣后土祠、绛县文庙、稷山大佛寺、稷王庙等18处重要古建筑进行维修;配合国家重点工程侯运高速路、运城热电厂、河临一级路等进行文物保护抢救工作,出土和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参与发掘的芮城县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绛县横北墓地也受到全国文物界广泛关注,并获全国考古发掘一等奖。他注重文化经营,投资5000余万元在解州关帝庙东侧建设关帝文化广场、在常平关帝祖祠南侧建设关帝影视城等;投资2500万元对芮城永乐宫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新增文物开放单位15处,使全市文物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0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千万元。赵参军开创性开展各项工作,使运城市的文物保护各项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全省的前列,受到省、市的表彰和肯定。


       
    白劲松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呼盟博物馆馆长,男,本科学历。
        
        从事文博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市级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先进个人。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该同志主编的《谢尔塔拉墓地——呼伦贝尔原蒙古人文化遗存》一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明确提出了蒙古族的起源就在呼伦贝尔,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他参与组建了各旗、市文物管理所;主持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指导业务人员组织、建立全市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参与制定各旗市文物工作发展规划;参与主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大型挖掘清理工作数十次,配合基建主持清理挖掘工作数十次,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与各旗、市主管领导密切配合,有效地保护了当地文物;认真做好全市文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班工作,使业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先后帮助鄂伦春旗、鄂温克旗、莫旗、满洲里市建成博物馆,经全力努力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15000平方米的展厅将布展开放,其陈列大纲均由该同志完成;先后多次与公安、海关等部门联系,联合加强打击文物-犯罪活动,追缴了大量珍贵文物,严惩了一批犯罪分子。


       
    傲云格日勒(中)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博物馆长、副研究馆员,女,1952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

        傲云格日勒足迹遍及全盟三旗34个苏木。在艰苦的沙漠环境中跋涉奔走调查遗址拍摄图片抢救文物。拍摄了上万件阿拉善历史文物资料;用工笔画复制了“文革”期间被毁的原定远营古城城隍庙中保存的清代大型壁画“阿宝梦城图”25米×23米和“定远营古城图”25米×23米;为征集阿拉善民族文物她力排众议克服“阿拉善没有民族文物”顽固观念,做了大量工作,使大量内蒙古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阿拉善民族文物得以收藏和保护得到了专家的肯定;2001年她提出阿拉善文物事业以做好居延大遗址、曼德拉山岩画和阿拉善古建筑保护工作为主导辐射全盟文物保护事业的具有远见的发展思路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2001年她在配合岩画专家考察曼德拉山岩画时发生意外左腿骨折。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学者能继续考察岩画她强忍疼痛带着学者们走完了考察全程。是她首先提出建议并经过努力使定远营古城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永宝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文物管理所所长兼县文化局副局长,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沈永宝同志从事文物工作30多年,始终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在文物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他的积极争取,对赫图阿拉城进行了恢复性开发。在开发期间,他积极协调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文物专家做保护规划和发掘论证,不仅使清前史迹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而且对研究满族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带领职工于2002年建成了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满族历史文化长廊,以壁画的形式展示了满族发展的历史。同年又利用满族后裔捐助的资金,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满族民俗博物馆。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清前史为依托,弘扬满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在遭百年洪灾的情况下,实现经营收入580余万元,文化产业地发展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目前赫图阿拉城文管所不仅成为地方龙头产业之一,也是全省同行业中的排头兵。


     
    田立坤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研究员,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田立坤同志在朝阳市博物馆工作期间,主持了朝阳佑顺寺的全面维修工作,使佑顺寺基本恢复原貌。1988年在北票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及时上报到省文化厅,使该墓地得到及时保护,并参加了墓地发掘工作,该项发掘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期间,他着手对库存文物进行清点,新登记入藏文物2万余件(套),使省博物馆藏品数量增至11.4万件(套)。田立坤同志调至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发现在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省考古所与建设单位的关系存在着严重错位,他依据《文物保护法》,对省考古所与建设单位签订文本的名称和内容进行了修改,从而规范了基建考古中双方的地位,增强了双方依法工作的意识,为基建项目考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在朝阳古城的考古发掘时,为了争取时间,他和考古队员一起每天工作长达10小时,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发掘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年他在环渤海学术研讨会上首先提出了“三燕文化”的学术概念,使“三燕文化”研究成为东北亚考古学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5年被评为辽宁考古学学科带头人。


       
    王洪峰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男,195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王洪峰同志在基层文物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工作了26年。考古踏察、发掘的足迹遍布全省。

        2000年6月~10月参加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郭塔虎城的抢救发掘作为执行领队他组织了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大型发掘出土了铜、铁、石、骨、陶、瓷器等3000余件文物。近年来他还主持了吉林省的长白干沟子墓群、大安县汉书遗址的发掘工作。在2003年5月~2004年6月集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王洪峰同志从始至终参与了高句丽王陵考古发掘及报告编写的全过程他主持发掘的太王陵是体量最大的王陵之一,通过考古发掘确定了太王陵的墓主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学术界的学术争端。

        《高句丽王陵》考古发掘报告作为“申遗”工作重要专题考古报告他每天工作14小时左右,全身心地辅助主编统领编撰工作,并对报告进行了改稿、定稿,对近60万字的文字、图版进行了细致校对,为集安“申遗”成功作出了贡献。

        王洪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此,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王洪峰同志个人三等功。


    王志敏
     
        吉林省通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27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文物战线上,敬业爱岗,任劳任怨,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为基层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多次参加和主持全市的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工作,先后参加了海龙县、柳河县、辉南县和通化市的文物普查和编撰工作。在担任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17年中,共调查推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他克服困难,努力抓“四有”建设,这期间共树立永久性石刻标志牌22块,规范文物档案50余份,累计聘用业余保护员40人,对全市75处文物保护单位科学地划定了保护范围。

        1997~1999年,他参加了“万发拨子”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该遗址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因工作业绩突出,他被吉林省文化厅授予“通化万发拨子”遗址考古发掘先进个人奖。2003~2004年参加了国家重点项目集安高句丽王陵、王城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他长期吃住在工地,不分节假日和星期天,4个月没有回家一次。2004年7月在省政府召开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结表彰大会上,他由于成绩突出被授予三等功。

    (2006年6月2日11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