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保护木本水源 提高生活品质
  • 为文化遗产日叫好
  • 挽留最后一抹夕阳
  • 过好文化遗产日
  • 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事迹简介
  • 由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想到的
  • 文化空间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
  • 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博物馆建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出台
  •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大事记
  • 中国遗产搭上世界列车
  • 最新热门    
     
    迎来遗产保护又一春

    塑、剪纸、山东快书、鲁锦等。聊城市文化局局长殷立森说,该市文化部门围绕文化部规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七个重点类别在全市开展普查,初步掌握了具有保护价值的原生态项目,并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一是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创造条件,争取建立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三是积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流动的,并不能自我保存,它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举办一年一届的民间艺术展演和民间绝活大赛的目的是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四是加强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五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民间工艺品的开发渐成规模,已经成为聊城市文化产业的优势项目之一。他们组织人员搞好普查和规划,列出了全市主要民间工艺门类,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扩大影响。编辑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等地方旅游书籍,利用互联网等手段详细介绍聊城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项目。同时利用举办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宣传推介民间工艺品,每年文化旅游节、水城之秋观光周期间,文化部门都邀请一批聊城知名的民间工艺品到场展销。在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其他文化景点举办民间工艺品现场制作和展销活动,既可以丰富活动内容,活跃节日气氛,也使民间艺人收到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扶持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培养工艺品优秀人才,继承创新,不断开发新品名品。民间工艺品开发已经形成特色和规模。木版年画、牛筋腰带、雕刻葫芦、面塑、泥塑、剪纸、书画等传统工艺品,成为该市的重要旅游产品。如聊城的葫芦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上千亩。葫芦工艺加工品种形成了雕刻、烙画、彩绘等多种形式,从业人员200多人,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另外聊城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将鲁西大地的文化遗存如木版年画等同民俗有关面临灭绝的文物进行了搜集、整理、展出,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聊城民间绝活大赛的举办使我们联想到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历时33天参观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参观者超过35万人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我国政府举办的,全面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型展览。5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排列有序的图文,以及数千件实物,引人入胜。从民间木板年画的制作,到传统绘画的水印;从浙江民间的“万工轿”到安徽著名的“文房四宝”;从老北京的商业招幌,到老中医的针灸铜人……参观者在汇聚了31个省市区的民族民间文化精彩展示中感悟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展览开幕式上所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不仅因为它告诉了人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于它带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唤起全民族对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怀有崇敬与珍爱之心。
     
        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汲取精神滋养的宝贵财富。从媒体前一阶段的报道可以看出,“两会”代表、委员对传统文化传承表现出深切的忧虑和强烈的关注。
     
        人大代表赵立雄说,世界遗产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漏洞频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世界遗产实行中央直接管理,而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却显得混乱,有的遗产交给地方政府甚至旅游公司管理,这是对世界遗产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些代表、委员说,失控的旅游和过度的开发是破坏我国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因,一些遗产地人满为患,更可怕的是过度开发造成屋满为患,导致风景区人工化、商品化和城市化,破坏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的为片面追求土地升值,不惜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密布区。
     
        人民网文化论坛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田青主任和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用两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堪忧”,因为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地改变。举个例子说,比如民歌,我们过去有很多劳动歌曲,插秧的时候要有插秧的号子,薅草的时候有薅草的锣鼓,林业工人在伐木的时候有伐木歌,但现在这一切都以现代化来代替了,原来的这些民歌就都不存在了。还有一些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比如地方戏剧,由于电视和流行艺术的普及,现在很多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再爱看自己的地方戏了。拿山西这个地方戏的大省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山西有52个地方剧种,但是现在只剩下28个,最近这20年有20几个地方剧种消失了。
     
        工业文明发展虽然仅仅有200多年的时间,给人类创造了极度丰富的物质与便利的生存方式,但同样人类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生态灾难。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也非常明显。在一些原住民族的服饰和织锦中,祖传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外来文化的装饰替代了传统装饰;现代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民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史诗自然流失;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令人深思的是,很多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危机感是从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那一刻被唤起的,并开始反思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它不局限于一个民族的范畴,中国的文化被别人认同并不是坏事。然而,这一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另一方面,企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凝固在某一个时间状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曾有一位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自己出资,招募了一批擅长少数民族舞蹈的年轻人。为了保持舞蹈的原始状态,避免当代文化的影响,他把电视藏起来,不让这些年轻人看。结果,夜里12点,这些年轻人还是偷偷把电视搬了出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认为:“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春节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但几乎每代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
     
        一些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一些旅游景点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地为顾客表演婚礼仪式、送荷包、喝交杯酒,把正剧性质的东西都变成喜剧、闹剧。当我们把结婚这样庄严的事情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来表演,供人观赏时,内心的情感、庄严的形式都被抽空了,保留的仅仅是外壳。这些情况应该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亵渎,也是脱离了生活,久而久之文化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就失去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意义。当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做到家的时候,就将其推向市场进行开发利用,实际上是等于把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撕成碎片,各取所需。
     
        太阳神鸟迎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也有春天……
     
        要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在《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颁布为新时期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如何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文化界和法学界专家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言献策。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指出,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法》主要是针对有形文化遗产制定的,其内容并不涵盖无形文化遗产部分,因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门法律,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仅必要而且紧迫。我国应尽早建立起初步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层面上应包含三个方面,即《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民族民间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法》。
       
        不断加强保护力度。新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不少地方已经在整理、调查、记录和收藏等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先后举办过一些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如北京市朝阳区的民俗文化节、上海市的民间艺术博览会、浙江省的民族民间艺术博览、江苏省的民俗文化展、陕西的民间艺术博览会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根据具体情况也建立了固定的专题展览馆,如北京市和聊城的“民俗博物馆”、河北省的“武强年画博物馆”、甘肃省的“环县皮影博物馆”、江苏省的“南通蓝印花布展览”以及天津市即将建成的“杨柳青年画展览馆”等等。无论是综合的还是专题的,不管是固定的还是暂时的,这些展览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和弘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西安宣言》也为文化遗产环境的评估、管理、保护提供方法、建议和操作指南,它提出的理念将不限于法律法规方面,同时还包括文化社会和经济手段,以便从更广泛的层面鼓励各类群体参与文物保护并使之从中受益。
      
        启动保护机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组织对部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研究。1979年以来开展了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的工程,共有5万名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参与全面深入的普查。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1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字资料50亿字。目前一个系统、规范的民间文学艺术档案正在逐步建立。我国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已向社会公示,该名单是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进行审议后筛选而成,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
     
        国务院最近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必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另外我国还启用了太阳神鸟文化遗产保护标志。联名举荐的专家们认为,这一金饰图案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丰富想像力、艺术创造力及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该标志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体现了对古人的尊重、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尊重。继往开来,太阳神鸟将迎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

    (2006年5月26日5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