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工业遗产一个新的遗产
  • 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探索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将举办
  • 聚焦工业遗产
  • 过好文化遗产日
  • 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事迹简介
  • 由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想到的
  • 迎来遗产保护又一春
  • 湖北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撷英
  • 嘉阳小火车
  • 工业遗产关注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记忆——中国工业遗产论坛侧记
  • 最新热门    
     
    梁思成的 文化抗战


     
        1939年9月,梁思成等人开始了他们计划已久的川康地区的调查。在为期半年的考察中访查了川康境内40个县的古建筑。李庄古镇上也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建筑,梁思成对李庄的魁星阁、旋螺殿大加称赞,认为建于明代的旋螺殿“梁柱结构之佳,足以傲于当世之作”。
     
        在李庄营造学社汇刊又恢复了编辑发行每期印发200本,并在炮火硝烟中寄给全国与世界各国的建筑学家。
     
        在李庄,梁思成开始撰写并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是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奇迹。
     
        奇迹远不止于此。
     
        应国民政府之邀,梁思成担任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任务就是在盟军飞行员轰炸敌占区的地图上画出保护文物的标志。他在地图上标记的依据,就是营造学社多年来在国内进行文物调查的成果——《全国建筑文物简目》,这本简目也成为解放后国家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依据。
       
        甚至连“敌国”的古建筑也因此受惠。在东京、大阪基本上被炸成平地的情况下,相距不远的奈良、京都几乎没有被炸,那里的古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多年后,真相大白。日本的报纸纷纷刊出大字标题,称梁思成是“日本古都的恩人”。
     
        联系到这些奇迹发生时的环境,就更加令人称奇了。
     
        李庄时期的营造学社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资助虽有发放,但如同杯水车薪;再加上物价猛涨,连日常生活都显艰难,营造学社的发展可谓异常艰辛。
     
        1923年的一次车祸和误诊,导致梁思成的跛足,后来又患上脊椎软组织硬化症,医生为他设计了一副铁架子“穿”在衬衣里面以支撑脊椎。“穿”上铁架子,身上陡然增加了负重,梁思成说:“刚开始抗战,就穿上防弹背心了。”李庄时期,梁思成的脊椎骨软组织硬化症加重,整个脊背都完全驼下来了。对于一个需要常常在农村里长时间行走并攀越和检查房顶和桁架的人来说,这种残疾实在是难以忍受的;梁思成的妻子、事业上的重要助手林徽因患有严重结核病,长年卧床不起。梁思成在写作《中国建筑史》时病中的林徽因始终坚持靠在床上翻阅各种资料并参与了部分写作和绘图工作还对书稿进行修改和补充、润色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识。
     
        食品愈来愈贵,饭食愈来愈差,林徽因身体日渐消瘦,后来几乎不-形;梁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为了变换伙食花样,工作之余,梁思成不得不学习蒸馒头、煮饭、做菜、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等等。家中实在无钱可用时,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派克笔、手表等“贵重物品”都“吃”掉了。梁思成开玩笑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手表拿来红烧。”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好朋友、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曾到李庄看望他们。李庄的经历和见闻让费正清感动。他在给妻子费慰梅的信中发出由衷的感叹:“我为我的朋友们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出路,改善生活去了。”
     
        倾注了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王世襄等中国营造学社前辈们毕生心血的精深的专著和大量宝贵的建筑实测调研资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深刻地感受那段历史和“李庄”所代表的独特的文化精神,继承前辈学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2006年4月7日5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