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女记者范春歌先辈的和平遗产让我深感自豪
  • 中国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定
  •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历的几个阶段
  • 谢辰生呼吁《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早日出台
  • 突破历史性难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访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
  • 历史文化名城应拿什么拯救你
  • 广西三江侗族民族文化的保护模式
  •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 漂泊异乡一百年大沽铁钟回归记
  • 最新热门    
     
    中国生态博物馆的道路

     

    挪威王国驻华大使贺词

        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最美妙的成果之一萌芽于几位学者的相遇:在90年代中期的国际会议上,中国的博物馆学家遇见了他们热情洋溢的挪威同行——已故的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杰斯特龙由此得以与中国博物馆学会的著名学者苏东海教授和其助手安来顺先生展开了学术交流。

        在交流中他们共同萌发了在贵州省建立四座生态博物馆的构想。这四座生态博物馆分别用于保存菁苗、布依、侗族和在当地占人口少数的古老汉族的文化。

        这一项目得到了挪威合作开发署的资助、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和财政支持,以及贵州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财政投入。

        从发展的视角,我很高兴看到,随着生态博物馆项目的进行,贵州省政府加大了对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基础设施的投入。
     
        挪威很荣幸参加到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中来。我们两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狂飙式进程中保存在农业社会中长期形成发展的民族文化,如何在这个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我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政府和中国博物馆学会在这一项目中取得的成就。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促使更多的生态博物馆在中国涌现,也希望看到从贵州的试点项目中总结出的生态博物馆发展原则能成为新兴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基石。这意味着,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文化的真正主人,他们以民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文化,并依照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利用自己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