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女记者范春歌先辈的和平遗产让我深感自豪
  • 中国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定
  •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历的几个阶段
  • 谢辰生呼吁《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早日出台
  • 突破历史性难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访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
  • 历史文化名城应拿什么拯救你
  • 广西三江侗族民族文化的保护模式
  •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 漂泊异乡一百年大沽铁钟回归记
  • 最新热门    
     
    中国生态博物馆的道路

    的文化造福于社会。
                      
                                                                                                           Tor chr Hildan 郝图安 


    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贺词

        值此贵州省六枝梭戛乡生态博物馆创办十周年之际,我谨向贵州省人民政府、挪威王国驻华大使馆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199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隆先生同贵州省博物馆专家一起在贵州考察后,经过精心筹划,具体指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乡生态博物馆。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项目,很快得到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和挪威政府、挪威合作开发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7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挪威王国国王哈拉尔五世出席了项目签字仪式,我荣幸地代表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挪威王国政府外交部长共同签署了这一项目的协定书。至今八年来,双方协定得到很好执行,以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令人欣慰。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保持生态平衡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继续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指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现在,中挪合作在贵州创建生态博物馆取得的经验,正向中国西部地区推广与延伸,广西、内蒙古自治区也都根据自己的区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创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态博物馆,这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也是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的必然选择。   

        中国生态博物馆运动必将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谨以此表示我衷心的祝贺!

                                                                                                                                                               张文彬              

     

        由中国博物馆学会和贵州省政府主办的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将于今年6月在贵阳举行。国际生态博物馆学的著名学者和生态博物馆代表将出席论坛,交流与探索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论坛组委会编辑的《中国生态博物馆》中英文大型图册正在印制。本版文章挪威驻华大使赫图安、
    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的贺词及博物馆学家苏东海撰写的图册前言,以绘图者。吴正光先生的《贵州民族文物的地方特点与民族特色》一文一并发表。


        20世纪开始时,1905年中国引进西方博物馆文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思想,1995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进步的文化形态,它总是为社会的进步所需要。
     
        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高潮时期,为什么这时中国会关注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呢?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先进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也在中国重演着,并且越演越烈。因此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日益为中国社会所关注,中国博物馆界也开始关注了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另一方面,中国博物馆已经发展到1000多座,博物馆也需要改革自己,寻找一种扩大保护文化遗产以服务社会的新形式。生态博物馆就是一种补偿传统博物馆缺陷的新形式。为此,从1986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学术季刊《中国博物馆》杂志,陆续发表了中国学者论述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博物馆的论文。与此同时,这个杂志比较集中地介绍了一批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有关的论文和资料。其中有里维埃和戴瓦兰重要论文的中译文,以及刊登在国际《博物馆》杂志上的其他有关生态博物馆的论文、宣言和会议消息。在中国的刊物上还可以读到法国、加拿大、美国等生态博物馆的材料。可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博物馆界对生态博物馆逐渐有了一些认识。1995年中国开始创建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常务理事苏东海研究员、安来顺副研究员、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长胡朝相先生与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组成的课题组承担这一课题。当《在贵州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后,立即得到渴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政府的支持,也立即得到对环境及遗产保护十分关注的挪威政府对这一项目的支持,并纳入了《1995至1996年中挪文化交流项目》中。1997年10月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访华时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中挪文化交流项目签字仪式,使这一项目获得了强有力的政府支持,顺利地在贵州建立一批生态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深山上。这里居住着一支远离外界,仍然生活在自然经济和古老文化中的苗族群体。像这样经济十分落后,与主流社会隔离的民族村寨,在中国还有很多。由于封闭,他们还传承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保存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目前,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7座生态博物馆正在保护着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蒙古族、汉族的各不相同的多种文化活标本。这些古老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它们仍生活在产生这些文化的古老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一旦融入主流社会,古老文化就逐步丧失了固有的社会环境而濒临消失。因此在中国,在这些正在摆脱贫困的民族村寨中建立生态博物馆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唤起和帮助村民保护与保存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此生态博物馆在村寨中建立了资料信息中心。杰斯特龙与中国学者一起培训年轻的村民掌握信息纪录仪器,并带领他们开展记忆工程。他们用本民族语言记录了自己村寨的口碑历史和传说,采访了村寨老人,录制了长期保存的音像资料。开放后,旅游者、来访者涌入村寨,对他们传统文化的欣赏,提高了他们保护自己文化的热情,增强了他们在外来文化面前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对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创造的经验,项目科学顾问达格·梅克勒布斯特先生和我们一起提出了《六枝原则》。这些原则是:1、村民是其文化的主人,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2、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4、旅游与保护发生冲突时,保护优先,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5、避免短期经济行为损害长期利益;6、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9、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这些实践原则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在文化原生地保护文化,更好地尊重村民的主人地位。但是,我们的实践又告诉我们:建成一座合乎理想的生态博物馆很难,而巩固它比建立它更难。因为生态博物馆的思想是产生在后工业社会之中,这种思想在中国原始村寨中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生态博物馆在这些村寨中的产生是政府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和专家的热情思想的产物。实际上,在中国古老村寨中建立生态博物馆对村民来说是一种超前的行为,要巩固它,村民必须超越自己,生态博物馆必须在提高中巩固,只有提高才能巩固。因此在文化保护上向更专业的水平上发展,在文化传播上向高水平发展就成了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必然要走上的道路。

        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文化保护机构,它也是一种博物馆。如果它仅仅是村民的一种文化自治行为它就够不上是一座生态博物馆了。贵州的生态博物馆为了在社区化的基础上提升它的专业化水平,在开展记忆工程上加强了对村民的专业化培训。但真正把生态博物馆向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提升的努力,还是广西创造的生态博物馆广西模式。这是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第二代模式。它在继承贵州生态博物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生态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展示传播水平。广西建立的两座生态博物馆都同时建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两座科研基地。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专家介入到生态博物馆里来,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视野对这个文化活标本进行科学研究,其结果不仅直接提升了村民对自己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认识和保护的自觉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着村民自己的科学家。这种结合对科学家、对村民都是有益的。对于巩固生态博物馆的存在和提升其保护水平也是必要的。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也强化了它的文化展示传播功能。广西把贵州的资料信息中心改称为展览中心,以强调其展示意义。如果一个村寨拥有独特的文化不向外界展示,没有外界的欣赏,怎么能实现文化多样化的价值呢?事实上越是能为外界所欣赏的文化越有生命力。外界的赞叹是激励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广西两座生态博物馆展览中心的陈列,已经相当专业化、博物馆化了。他们的无形文化遗产在外来的强势文化面前,本来是脆弱的,但如果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到了科学的高度,情感上达到了珍惜的程度,他们的无形文化遗产就变得坚固了。他们的表演和展示就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一种自豪。对自己文化有了科学的认识,自豪的情感,就有了自觉传承的基础。这时他们才真正成了自己文化的主人。善待旅游者是生态博物馆的重要课题。旅游者的到来激发了村寨的活力,推动着传统文化向前发展。旅游者理应受到欢迎。内蒙古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有一辆流动的文化大篷车,不仅把旅游者从机场接到大草原,而且在车上就可以浏览生态博物馆的种种资料。这就是善待旅游者的一种努力。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包括贵州在内)正在巩固与提高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的成果,向更高的文化保护和展示水平前进。 
     
        中国生态博物馆运动,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播生态博物馆思想算起,至今已经18年了;如果从1995年开始建立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算起,至今也有10年了。中国生态博物馆从传统博物馆中走出来,在文化的原生地建立了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性,弥补了传统博物馆的缺陷,实现了文化保护社区化和民主化的博物馆新理念。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在遗产保护社区化的基础上,正向遗产保护的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前进,并使之可持续发展下去。这就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路线图。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