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大型博物馆的现代化管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卢瓦耶特在故宫博物院的演讲
  • 走访澳大利亚博物馆
  •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最新版)
  • 发展中的 遗产经济学
  • 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完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标准及保护实践
  • 六枝原则与民族文化保护
  • 出土文献整理请多一些关怀
  • 谈传统工艺抢救和文化遗产保护振兴的宏观决策
  • 翼南画门神
  • 最新热门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及其作品

    代艺术陶瓷的收藏与投资则应选择具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制瓷专家亲手设计、绘画、烧制的精品,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独到的艺术风格、精美的图案或造型及特殊的工艺。特别是限量烧制的现代陶瓷及大师级陶瓷专家在其创作顶峰时期烧制的经典作品,是其未来升值的重要条件。目前,这些大师作品的价位均在万元以上,升值潜力极大。如已故陶瓷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作品,现在市场价都在十万元以上。不同的陶瓷艺术大师,其个人风格、承传工艺、表现题材、创作手法、质地材料、地域流派等各具特色。所以收藏、投资的选择余地很大。下面简要介绍几位陶瓷大师和他们的几件代表作品。

    顾景舟

        江苏省宜兴人,1915年生。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1987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3年,18岁时在家继承祖业,承袭制壶老师的诀窍,凭借文学功底,故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窑场一片萧条,他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一面精读紫砂专著、陶瓷工艺学及文学理论知识,奠定了成大器的坚实基础。1959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设计布置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茶具及高档花盆。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他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顾景舟所制作品以壶、盆为主。其作品造型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清晰。顾景舟是近代紫砂艺术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被誉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蒋  蓉

        女,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个紫砂世家。1993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自幼跟随父亲蒋鸿泉、伯父蒋鸿皋学艺,在父辈的精心指导下,从小练就了一手扎实的紫砂技艺功夫,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1957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艺人。蒋蓉从事紫砂艺术七十余年,是我国陶瓷专业第一位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女性。先后创作的作品款识达100多种,大部分以“花货”居多。如《青蛙荷花壶》、《牡丹壶》、《荸荠壶》、《西瓜壶》、《百寿花壶》等,这些作品的造型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经过夸张、变形、概括等手法的结合运用,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富于自然情趣,形成自己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被人们称为紫砂“花货大师”。许多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和紫砂爱好者收藏。

    柯宏荣

        1962年生于福建省德化县。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80年入德化一瓷厂学艺,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刻苦虚心向前辈学习,先后制作出300多件作品。其创作题材以人物为主,表现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抽象表现手法,充分运用德化白瓷的特点,巧妙构思,刻画出的人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作品《济公》获1986年第三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评比二等奖,作品《广陵散》获1990年第四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评比一等奖;作品《二娇》、《苏东坡钱江观潮》获1998年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评比二、三等奖。作品《三月三》、《九歌·山鬼》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长相依》、《苏武牧羊》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李  进

        1940年出生于江西省石城,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93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他自1955年离乡到瓷都学艺,师从景德镇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他长期以来苦研陶瓷绘画技艺,坚持野外写生,不断追求创新。他精研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理论书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在研究名家作品的博览勤悟中,学习掌握传统绘画技巧,选择借鉴西方艺术流派的造型方式,使其艺术素质和表现手法艺高一筹。在作品中,李进着重探索物像的内涵情感,不浮于“形似”。从创作构思到表现形式,把深刻的思想性与精深的艺术性融汇一体,创造了一种高雅、沉静、含蓄、凝练、隽永的艺术意境。他擅长人物画,兼长花鸟、动物、山水。他的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级展览,并屡屡获奖,其代表作《水仙花》、《涛声》、《赤壁赋》、《吉祥图》等,深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毛正聪

      

      1940年出生于浙江龙泉。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原龙泉瓷厂厂长、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1996年创办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作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造型简练大方、古朴。粉青、梅子青釉层丰满、细腻、滋润如翠玉,达到很高境界。哥窑作品开片纹裂千姿百态,别具一格。1986年“61厘米哥窑迎宾盘”获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评比一等奖。作“60厘米紫光盘”、“千峰翠”、“云龙盘”、与张守智教授合作“紫光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70厘米牛纹盘”、“女皇盘”等13件作品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龙泉青瓷博物馆珍藏。曾赴日本、澳门、新加坡、我国台湾等地举办作品展览及艺术交流。

     

    舒惠娟

        女,1945年出生于江西省河口。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供职于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196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三十多年的陶瓷艺术生涯,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其陶瓷作品中,仕女占有相当的比重。高白瓷胎加粉彩以其对女性情感的深刻理解,刻划出的仕女,清丽、挺秀、细腻、典雅,完满地体现了材质美与形式美的结合,所绘的仕女,姿容娇媚,神气可人,颇具东方女性的情态,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她的另一类作品,如颜色釉、纹片釉以及其研制的釉上无光粉彩等作品中,则以饱满造型、粗线条组成粗犷、原始、质朴、厚重、古拙的风格。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各级大展评比中,获奖20多项,并为国内外的艺术馆、博物馆收藏。

     

    许兴泰

        1941年12月出生,福建省德化县人,1993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1956年进入德化瓷厂,步入瓷雕艺术生涯。许兴泰从事瓷雕艺术四十多年,刻苦自学,饱览古今中外陶瓷专著,潜心雕塑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在继承传统瓷雕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以精湛的艺术造诣创作的瓷雕精品,享誉海内外。许兴泰的瓷雕作品,把外观的形象美、内在的气质美、工艺的技法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作品参加省和国家陶瓷工艺美术评比,屡屡获奖,其中有105厘米《立莲十八手观音》、34厘米《坐莲十八手观音》,32厘米《坐石观音》、32厘米《训鹏观音》、《嫦娥奔月》、《大弥勒佛》、《天女散花》、《洒水渡海观音》、1.75米《立龙观音》等。并有6件作品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艺美术珍品馆。

     

    杨剑民

        1945年11月生于福建省泉州市。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1965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曾任德化瓷厂科研所所长,现任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杨剑民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近四十年,擅长陶瓷造型,兼工捏塑、浮雕、刻花技艺,作品素以思路开阔、构思新颖、形式多变著称。气质外秀内蕴、典雅大度,曾多次获全国评比大奖。他获得部优的《建白刻花45头玉卉西餐具》和获得国家银质奖的《建白刻花玉卉中餐具》的相继设计研制成功,完成了福建产区高级日用成套瓷零的突破,拓宽了建白名瓷发展的新领域。杨剑民的获奖代表作品还有《跨凤酒具》、《渡海观音》、《维纳斯影灯》等。

     

    赵国垣

        广东省顺德人,1925年生。1979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从事织金彩瓷艺术50多年。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据有关史料称,广彩初创阶段在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至今300多年历史。赵国垣以细腻的笔法、绚丽的色彩体现画面的富丽效果,大胆采用了强烈的对比色彩,在繁而不乱的构图中表现故事情节,将广彩特有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师每每创作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初稿,人、景、物穿插有序,自然而不失严谨,细腻而不落俗套。他设计的新品约有300多种。代表作品有《汉宫秋月》、《大观园赏花》、《百子庆丰收》等。他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外获奖,被许多收藏家重金购藏。

     

    钟汝荣

        1956年出生,广东省肇庆人。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76年到石湾陶瓷工艺厂从事瓷片壁画设计工作。1988年创立陶艺研究室,曾先后在我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地举办个人陶艺、书画展。作品多次获工艺美术大奖,并被国内外广泛收藏。2001—2003年制作了大型陶塑人物“北帝像”和坐落在石湾的大型户外陶塑浮雕柱群。钟汝荣吸取各类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继承和发扬了石湾陶塑古雅朴拙,泼辣豪放的传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在题材上表现田园、市井风情,塑社会底层的各种人物,体现出浑厚的平民意识。他善于用胎针表现人物不同的筋骨、肌肤,善于捕捉人物意趣横生的瞬间情态。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